中西文化与中西医学_心理健康论文

中西文化与中西医学_心理健康论文

中西文化与中西医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西论文,文化与论文,医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西医学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何为文化?Tylor认为:“文化是人作为社会的成员所得的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 道德、 艺术、 法律、 风格, 以及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Linton认为,文化是“一个特定社会的成员所共享并互相传递的知识、态度、习惯性行为模式的总和。”文化既包括群体代代相袭的生活模式,又包括代代相传的知识和信仰的组织系统;既包括观念系统,又包括行为系统。文化的影响非常广泛,无处不在,中西医学也不能不受各自不同文化的影响。

1 中西文化对心身健康的影响

中西医学均以健康和疾病为其研究对象,而中西方人士的健康和疾病却与各自的文化(包括行为、心理、哲学等)密切相关。

首先,中西文化通过对人们行为的不同影响而影响人的健康。第一,作为“内部行为”的生理反应不可能脱离文化的影响。中国气功迷者“辟谷”几日不进食而少有不良反应,在西方则鲜有报导。阿拉贝加人见到令人厌恶的东西会排泄大便,而我们的反应则是呕吐。可见文化背景不同可能导致生理反应的差异。第二,中西文化通过对人们行为习惯的不同影响而影响健康。《遵生八牋》说得好:“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人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生活习惯,而生活习惯正是文化的内容之一。以肉食为主的西方人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脂症等病的发病率高于中国人,艾滋病的流行速度在性行为相对严肃的中国人中远远低于西方人,都与行为习惯不同有关。

其次,中西文化通过对人们心理的不同影响而影响健康。心理,尤其是情绪,是心身交互作用的通道。作为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当客观现实发生变化,尤其是这些变化影响到人的利害得失时,就必然表现出相应的情绪。同时,作为人脑的机能,这种情绪又必然通过“皮层——植物神经——内脏器官”,“皮层——垂体——内分泌系统”,或“皮层——免疫系统”等途径而引起人的生理变化。当这些变化突破一定界限时,便会出现病理变化,从而导致疾病。马尔等人的研究表明,依赖性与焦虑之间的冲突会引起溃疡,愤怒与焦虑之间的冲突会引起高血压。美国新奥尔良一家诊所曾统计500名住院的胃肠病人, 其中因情绪不好而致病的占74%。耶鲁大学医学院门诊部报告:“所有求诊的病人,因情绪紧张而致病的占76%”。许多研究资料都表明,情绪是外部世界通过心理而影响生理的中介,是心理致病的扳机。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情绪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决不是机械被动的反应,而是主观能动的反映。它反应的方向、极向和强度都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义利观等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大脑作为情绪的解剖生理基础,在情绪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常常以不同的方式通过大脑有意识地调控或改善自己的情绪。众所周知,虽然文化涵盖甚广,但其核心却是哲学思想。由于中西文化尤其是中西哲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中西双方的人士在情绪产生的条件和调控情绪的手段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在中国几千年“官本位”的影响下,求官、捧官、怕官者不是少数,仕途失意抑郁病死者和得罪上司惊恐成疾者自古以来并非少见。在“金钱本位”的西方,商场失意愤而自杀者也不鲜见。相反,在中国“不饮盗泉之水”、“不食嗟来之食”、“重义轻利”者多见,而西方如范进之流中举而疯者少见。在调整情绪的方式上,中国以内修为主,强调“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呻吟语》)认为“仁者寿”。因为“仁者”内可以寡欲而清心,外可以宽容而交广,行正言少可以避祸,心平气和可以延年。即使需要渲舒情绪,也是利用音乐、书法、绘画等方式,舒胸中之气,去内心之不平。西方以向外投射为主,或向山川大海挑战,在惊心动魄的情境中渲泄情绪;或请心理医生指导,以一定的活动方式释放“力比多”,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文化对心理,并通过心理对人体健康所产生的影响。

再次,健康的标准也受制于文化。中西方人士的自然观不同,健康标准也不相同。中国在朴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影响下,提出了“天人和谐”、“阴阳平衡”、“五行制化”及恒动且衡动的健康标准。指出:“人与天地共存”(《灵枢》),“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素问》)“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只要人与天地平衡协调,人体内部平衡协调,体内气的运动(气机)正常,精神饱满,无不适感觉,就是健康。西方在“人是机器”的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指导下,注重机器的内部构造,看重人体的器官结构。魏尔啸认为:“疾病的本质在于特定细胞的损伤”。“任何疾病都具有严格的定位。一切疾病都是局部的”。当然,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东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增多,人们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共识。中西双方都接受了WHO提出的健康定义, 即“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宁的状态。”然而,在具体的操作标准上,中西文化给双方带来的差异依然十分明显。

文化对心理健康标准的影响显而易见。心理正常与否目前尚不能从精神病理学模型中找到标准,只能从精神社会学模型中寻找坐标。精神社会学模型认为,任何社会的存在都必须有一系列行为规范(包括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剩余规范”)来约束其成员。违反这些规范的人,或称违法者,或称不道德者,或称心理变态者。然而,这些规范却不能不受文化的制约。常有幻觉者被我们视为异常,而平原印第安人的看法却正好相反。同性恋在我国被视为异常,而在西方某些群体中却得到认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常模的差异必然导致心理健康标准的不同。

2 中西文化对中西医学的影响

不同文化尤其是不同的哲学思想、观点和方法,不仅影响着医学所研究的健康与疾病问题,而且直接影响着医学本身的建构。

首先,中西方不同的认知方法影响着医学的建构,第一,中医从“天人合一”的视角出发,认为人为天地所生;与天地共有基础物质——气;与天地共守基本规律——道;人的形态与功能都与天地相对应;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置身于天地之中,顺应天地之道。西医从“天人相分”的视角和“人类中心”的立场出发,既把自然界作为征服的对象,又超越功利目的去研究自然规律,包括研究人体自身。第二,中医以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指导,认为生命的本质是“气”的生化运动,而不是形。气的生化运动只能在机体存活的状态下才能存在。因此,中医不重视对死人的解剖观察法,而采用对活体的功能观察法。藏腑和气机虽隐而不现,但“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素问·五运行大论》)藏腑的气象性用必显于外,故中医可以司外而揣内。西医以“人是机器”的自然观为指导,认为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因而采用了以解剖为主的直接观察法。第三,中医重辩证逻辑和取类比象及心悟诸法,西医重形式逻辑和还原方法等,也都源于各自的文化。

其次,中西方不同的哲学观点影响着观察中材料的取舍和加工。叔本华说,推理是女性的。理论的建构必须以观察所得的材料为基础。与此同时,文化和理论,尤其是哲学观点,必然渗透到观察过程之中,指导观察,决定观察材料的取舍。中医从阴阳五行学说及恒动观、平衡观、整体观等出发,观察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及其联系,观察到它们与五色、五音、五味的联系,观察到药物的四性五味、经络现象及气血津精等物质,并对脉象舌象有精细的描述,却舍弃了西医所观察到的解剖、生理、病理、微生物、药理等各方面,对临床中望扪叩听应得的现象也没有描述。西医从结构自然观出发,对人、微生物、药物等的观察已达到分子水平,却并未发现经络及其它现象。是谁的观察错了吗?不是,是它们的取舍不同。有人西药中用,发现西药中存在四性五味;有人中药西用,也发现中药的化学结构及药理作用。这些事实说明,在同样的对象身上,中西医在不同哲学观点的影响下选择了不同的现象和事实。

至于理论框架的形成和临床辩证与辩病的差异,更直接与不同的哲学思想指导有关。中医重整体、重功能、重辩证,文医哲三位一体;西医重局部、重结构、重辩病,与自然科学融为一体等等,都源于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

文字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对中西医学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汉字是视觉文字,比听觉文字稳定,这使中医易于继承和统一,是中医理论稳定性强的影响因素之一。汉字集装信息,言简意赅,是音形义的集约,是具象、想象和抽象的集约,从而使中医理论的语言表述具有文学特色和模糊性,使中医具有鲜明的形象思维和艺术特征。西方文字是听觉语言,具有不稳定性和抽象性的特征,这对西医理论变化较多,语言描述的科学化和准确性都有较大的影响。

中西医学是迄立于世界医学之林的两大医学体系,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产。比较中西医学、促进两者融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在中西医学比较中,切不可忽视文化背景对它们的影响。

(1997—07—26 收稿)

标签:;  

中西文化与中西医学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