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_投资论文

论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_投资论文

论中国投资融资体制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改革论文,中国论文,融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对各国经济发展研究中表明,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许多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穷而又难以发展其原因主要是资金短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最早也是靠投资引致的。中国近年来的调整发展也与我国对外资的吸收和政府财政的大力投入相关。

投资除了可以导致经济增长外,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因为投资会形成总需求膨胀,引起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从而带动以工业品为原料的消费品价格的上涨。

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软着陆”,既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又保持了低通胀。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也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所制定的正确的振兴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

但是,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还在深入进行,由于投资融资体制在经济增长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因此改革投资融资体制中不合理的成分便成为了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多年的改革仍然没有根除我国经济的结构失调、投资规模难以控制、重复建设、效益低下等积重难返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实行了多年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与之相应的传统投资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中央政府为唯一的投资主体,所有的投资结构投资总量和建设项目审批权都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投资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管理方式也是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的手段。在这样的一个缺乏责任约束的情况下,投资的效益是不可能很高的。

1979年开始的对传统投资体制的改革使我国投资领域有了一些变化:形成了多元化投资主体并存的格局,政府的审批权限下放了一些,投资融资渠道也增加不少。在15年间近6万亿元的巨额投资中, 国有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比重由1978年的95%下降到1994年的66.8%。利用外资、银行贷款、债券、股票等方式进行融资已越来越普遍。同时,加强了投资主体的自我约束机制,对项目实行论证、评估、招标、承包等,市场机制在投资领域的作用增强。更为重要的是政府缩小了指令性计划范围,改宏观直接调控为间接调控,用产业政策、税收、补贴、差别利率等经济手段引导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体制惯性,我国在改革传统投资融资体制上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还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投资规模太大,投资增长速度过快。“八五”期间我国投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35.4%,高出计划投资率6个百分点。1995 年的投资规模达到了近7万亿元。

第二个问题是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农业的投资不足,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灾能力弱。对科技教育的投资也不够,达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对经济增长形成了制约。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也还不够,尤其是交通、能源、通讯等方面的投资仍需加大。

第三个问题是投资中用于企业技术改造的投资比重太小,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外延型向集约内涵型发展,使企业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而后劲不足。

第四个问题是投资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严重。各个地区为了追求高附加值的产品,纷纷把资金投向加工工业和电子工业,造成了生产过剩。有些地区在没有任何原材料资源的情况下,也大搞加工工业,无法发挥地区间的比较优势。

第五个问题是投资效益不佳。我国前些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金和人力,现代经济增长的趋势大都是靠科学技术。因此,资本和人力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知识经济时代是有限的。同时由于投资项目的科学论证不充分、监督管理不善,加之层层管理部门的“寻租”行为,给国家的投资造成了巨大浪费。

第六个问题是投资分配的不均衡导致了地区间差距的加大。投资在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分配不均使本已存在的地区间的差距更加扩大,使贫困地区更加贫困,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和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第七个问题是投资“大锅饭”体制毛病还没彻底根除,投资行为主要是政府行为。“拨改贷”以后,企业由过去吃财政改为吃银行。由于银行商业化改革还未完成,所以国有企业在使用国有银行资金时仍然是理直气壮、毫不在意。地方政府争项目争投资的投资冲动仍很严重。

第八个问题是融资方式仍然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比例不高。这样加重了银行负担,带来了银行抗风险能力的下降,埋下了金融危机的隐患。

针对上述在投资融资领域里存在的问题,我国新一届政府决心深化投资融资体制改革,明确投资主体,规范投资渠道和方式;建立以产业政策为基础,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投资的有效灵活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体系;建立投资风险约束机制;鼓励企业提高科技投资比重等。具体措施如下:

(一)改善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是确定适度的投资规模和合理的投资结构,谋求投资效益的提高。

1.控制投资规模

尽管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投资,但投资规模的过分膨胀会给财政预算和货币政策的制定带来巨大压力,会带来总需求的过度膨胀而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前几年的几次通货膨胀的发生与投资规模过大有很大关系。过度通货膨胀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极为不利,还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

但是,当前中国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妨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又需要国家财政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国内需求,刺激经济以弥补对外贸易的不足。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几年里我国财政投资还会保持在一定规模上,这就更需要我们解决好投资规模的适度和结构的合理以及防止通货膨胀发生等问题。

同时,要建立投资风险约束机制,推行法人投资责任制。根据国民经济运行的特点,投资项目可以分为竞争性项目、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在对项目进行分类的同时要明确投资主体。竞争性项目的投资主体以企业为主,政府更多地是投资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良好的硬件设备,也为社会全体公民提供更多的福利设施和公共产品以满足广大纳税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

政府对于投资的管理方式要有所改变,要转换政府职能,委托代表国家的投资主体去经营。投资主体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投资主体可以以独资、控股、参股等方式进行,依法享有投资收益。

投资项目的资本金可以是货币,实物或无形资产。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报告要严格加以审查,对资金来源和到位的情况严格把关。投资的决策和论证要成立专家小组以避免不科学和随意性行为,并杜绝投资活动中的腐败。

2.保证投资结构的合理性

投资结构的合理应该是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保持社会稳定;既能保证基础产业的发展,又能促进支柱产业的发展;既要注意沿海地区的继续发展,又要兼顾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该利用投资结构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政策、利率、税收、价格等经济手段调动企业和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对基础产业的投资,甚至鼓励外国资本在这一领域的投资。对于国家重点投资项目国家拨出专项资金有计划进行,地方也可以积极参与。对于一些没有科技含量、产业结构趋同又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要鼓励其他企业对其进行改组,兼并或出售,盘活存量资金用于支柱产业的技术改造。

3.提高投资效益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决定了我国投资效益的低下。重投资规模,一味追求投资数量,铺新摊子,搞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不重视投资项目的科技含量和放松对投资活动的管理一直是我国投资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

应该说,我国的经济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经济增长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以新建投资项目为主的工业化初期建设目标已经结束,现在应该把人、财、物集中于发展现代企业,发展高科技事业。西方发达国家在最近的几十年里, 投资于企业的技术改造资金占了投资金额的50 %以上,而我国“八五”期间只有27.1%,我们一定要在“九五”期间提高至40%。

在招标投标制的项目管理中,要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鼓励竞争,打破地方封锁和行政封闭式领导,除保密工程外一律实行招标投标制。甚至在一些大的项目建设中对原材料的大量采购,也应该采用招标投标的形式。

要加强项目管理,对漏项、提高标准、乱收费拖延工期等现象要进行严肃处理。要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对于预算有节余的要进行奖励,对于超预算的要进行审计、清算,发现问题明确责任主体,给予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要加强监督,对于借投资建设项目揩国家油的任何法人和自然人要依法严惩,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和投资效益的提高。

要加快投资领域中介服务市场的建立。促使工程咨询、设计、审计等中介组织为项目提供科学、公正、可靠的知识服务和进行质量监督。

(二)改革投资融资体制,注重发展高科技

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并且是以高风险和高收益为特征。而且高科技的研究开发抗风险能力差,在美国成功率只有10%,有近50%的失败率。

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需要大量资金,试验需要资金,转化成产业更是需要大量资金。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无法单纯用政府的财政支撑高新技术的发展。我们国家政府今后要做的不是简单地提高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百分比,而是想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在税收、金融、知识产权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环境。要调动企业的科技投资积极性。这就要求改革国有企业的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改革旧银行体制和投资融资体制,建立起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

风险投资基金可以由政府的政策性补助、银行低息贷款、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和企业自筹资金构成。 美国1995 年的风险投资金额达到了400亿美元,70%的资金投向了高科技。美国有8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每年向几千家高技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我国前些年风险投资数额还很少,上海在去年底至今出台了给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低息贷款可谓是有益的尝试。

在如何调动企业投资高科技的积极性时,政府应当有一些优惠政策给予鼓励。日本九州成为日本的“硅谷”是与日本政府的资助和政策支持分不开的。特别是在目前国有企业还处在困难之中的情况下,需要政府创造一个鼓励强化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法律环境,使企业成为高科技研究开发的受益者。

政府主要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资金和政策投入,从事公益性应用研究成果的开发和产业化。企业应当依据自身条件和生产经营状况自我研究开发高科技并使之转化为利润。政府也可以把一些原来由政府直接管理的科研机构推向社会、推向市场,使它们与企业横向联合,用联营中获得的利润继续支撑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工作,形成政府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良好合作环境。

(三)改革投资融资体制,努力发展资本市场

发展资本市场是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改革投资融资体制的必然结果,是国有企业改革成功和有效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

政府和银行都无法担负起企业全部资金的供给职责,这已经被几十年的经济实践所证明。企业必须走向市场,从资本市场筹措资金,并按市场机制的规则约束经营行为,遵循资本运动的规律,提高经济效益。改单纯从银行获得贷款的这种间接融资为到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是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改变企业投资结构的重要一步。

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发展充分说明了我国已经具备了建立多种形式资本市场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有五万亿的居民储蓄说明人们手中持有大量的闲置资金,只要政府政策对路,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是可行的。

首先应该培育资本市场主体,要使企业成为资本市场的主体;要让居民积极投入资本市场;政府也可以成立投资公司;银行可以设立投资基金。使资本市场的投资主体多元化。

其次要建立多样化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并非仅仅指证券市场和债券市场,它还包括产权交易市场和其他货币金融市场。如何利用产权市场使中小企业的兼并、收购等资产重组、产权转移变得顺畅、客观和有效,是关涉我国企业制度改革的重要问题。

另外,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中介机构,这类中介机构有投资咨询公司,产权交易咨询公司和一些委托经营、代理经营的企业;还有一些为资本经营服务的会计审计事务所和法律机构。这些机构和组织不仅可以给企业提供知识性、技术性的信息,同时还能现实地为企业牵线搭桥。由于它们都实行市场化经营,受市场规则和法律法规的约束,从运作机理上分析,一般不会受太多行政干预,能客观地提供有效的手段帮助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产权交易和其他融资活动。

政府在资本市场的建设过程中,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则,监管各个投资主体和中介机构的行为并很好地为它们服务。使资本市场中的参与各方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保证资本市场的有序运行。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投资融资体制改革的成功得到一定的保证。

标签:;  ;  ;  ;  ;  ;  ;  ;  

论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