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魅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思想论文,魅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的教学。但知识的教学并不是它的最终目的,它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知识的教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目的的实现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以理论培养品格”的过程。而要完成这一过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学要富有魅力。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一、挖掘理论自身的魁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无论是从它产生的历史来看,还是从它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来看,它都不是枯燥的条文、现成的结论和空洞的说教,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感、巨大的逻辑感和崇高的境界感,这四者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强大魅力。我们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魅力,就是要讲清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历史感、现实感、逻辑感、境界感。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历史感,主要表现为它具有“向上的兼容性”。所谓“向上的兼容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以巨大的历史尺度和恢宏的历史内容,去关照理论所面向的现实,去考察和揭露人类认识所蕴涵的内在矛盾,并吸收人类认识史的全部积极成果。正由于这样,才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成为人类认识史的结晶,成为人类智慧理论成果的积淀。这些理论发展的基本逻辑,就在于它是一种历史性的思维。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基础之上的理论思维。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这就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自身获得了深厚的历史感。而深厚的历史感,又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获得了巨大的说服人和征服人的力量。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就是要使这两种力量的功能得以实现。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感,主要表现为它具有“时代的容涵性”。所谓“时代的容涵性”,是指“在思想中所把握到的现实”。这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时代性的内容,而不是纯粹思辨的产物。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现实的不可分割关系,因此,我们只有从时代的历史性特征及其历史性转换出发,才能理解理论内容和将其应用于实际。其二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以思想方式把握到的现实,而不是现实的“表象”。这表明了现实在理论中得到了不同的表现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这种时代容涵性,使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强烈现实感,也就是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思想中的现实”,对时代整体性的把握、批判性的反思和理性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逻辑感,主要表现为它具有巨大的逻辑力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逻辑力量,首先是一种撞击人的思维力量。人类总是以思维把握世界的现实,并以此去解释世界的现实现象,以及展现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逻辑力量,又是一种人类理性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力量,并在反思与批判中,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整个生活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逻辑力量,最根本的是它的彻底性程度。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一卷.)没有“彻底性”,就没有马克思基本理论的逻辑力量。也正因为逻辑力量的存在,才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性与和谐性、结构美与描述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从而使我们感受到了它的逻辑感。逻辑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最为基本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境界感,主要表现为它具有真善美的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真善美的统一性,源于它的创新性和开放性。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对前人理论的创新,又是对后人理论的开放。正由于它的创新,才使它更加科学;正由于它的开放,才使它不断得以完善。马克思主义总是以科学的方式去探索世界之真,以伦理的方式去反省世界之善,以艺术的方式去体验世界之美,以实践的方式去把握世界之实,即把世界变成对人来说是真善美相统一的现实。这样,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便获得了最为崇高的境界感。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之所以要讲清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历史感、现实感、逻辑感、境界感,以实现其理论知识教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使受教育者以历史的标准、现实的方式、真善美的尺度,去洞察历史和把握现实,从而获得面向未来的自我改造力量和“安身立命之本”。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自身的魅力,就要努力克服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存在的“板”“散”“死”的现象。克服“板”,就是要防止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当作现成的结论,板起面孔,以宜示客观真理的姿态去解说教材内容,而要在讲授中展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所蕴涵的背景知识,并将这些背景知识激活,讲出它的逻辑征服力量。克服“散”,就是要防止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当作枯燥的条文,以“原理加例子”的方式进行简单解释,讲不清理论自身的难点和现实对理论提出的问题,而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特别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课理解理论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形成觉悟和能力,实现“以真理指导行为”。克服“死”,就是要防止把理论当作说教的材料,照本宣科地“唱独角戏”,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精神,并从多角度、多侧面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当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自身的魅力在教学中被揭示出来时,学生就会受到理论的引导与陶冶,并进入忘我的理论享受的境界。
二、讲究教学的艺术魅力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自身的魅力要靠教师去挖掘,但如何挖掘,又有一定的艺术性。从这一点来说,课堂教学魅力的取得,又依赖于教师对教学艺术魅力的创造。
教学是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魅力的教学一定是一种艺术性的教学。如今,教学的艺术性已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也正因为如此,教师以其自身的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等所产生的教学艺术魅力,才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它能提高教师的教学威信。教师教学威信的确立,不是靠教师的威严,而是靠教师自身渊博的学识、完美的人格、高尚的情感和独特的教学方式,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靠教师教学的艺术魅力。这种艺术魅力,能确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形成教师强有力的威信,并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良好教育的有效条件,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其次,它能激发学生有效地学习。主要表现在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给学生以启示、点拨、诱导,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中接受知识;它还能引起学生的审美享受,发展学生的审美知觉,健全学生的审美判断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育。再次,它能优化教学氛围。教学艺术的魅力能创造出师生和谐相处、平等相待、情感相融的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上呼下应、上传下达、情真意切、配合默契,并在教学相长、愉快交往中完成教学任务。
美是艺术的真谛,离开了美,艺术将黯然失色。之所以说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正是在于教学的各种因素和环节中都充满着美的因素,并体现着对美的追求。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学的艺术魅力来源于教师对教学艺术美的追求与创造。
教师对教学艺术美的追求与创造,通常要采用艺术的手段和依靠美的尺度。采用艺术的手段,会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创作过程;依靠美的尺度,会使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整体线索的勾勒、微观细节的阐述,还是对背景知识的引用、典型事例的穿插以及疑难问题的提示,都能挥洒自如、引人入胜,从而把教学带入一种美的境界,以实现学生理论思维的展现和思想感情的升华。这就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艺术美。思想政治课的这种教学艺术之美,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组织教学的艺术美、课堂讲授的艺术美、课堂提问的艺术美、课堂举例的艺术美、教师教态的艺术美、教师板书的艺术美、教学艺术的风格美等。正是由于上述方面教学艺术美的存在,才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三、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魅力,不仅来源于其理论自身的魅力和教学的艺术魅力,而且还来源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越强,就越能为教学过程的魅力增光添色。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从来不是一种冷冰冰的逻辑,而是熔铸着它的创始人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深厚教养,并表现为他们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因而,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教学,就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背景和灵活的教学艺术,而且还要求教师要具有融理想、信念、情操、能力、教养等于一身的崇高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所酿就的人格吸引力,它是教师的才、情、智、气质、能力、品质、语言等各方面的感染力的综合。
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首先,它有利于学生美好人格的塑造。教师的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是有着重要影响的。一般说来,具有一定人格魅力的教师,其形象一定高大而感人,他们总会以其巨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去影响他的学生,使学生产生向师性,并以教师为榜样和楷模,来进行自我人格塑造。这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讲:“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59.)其次,它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苏霍姆林斯基还说:“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灵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注: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46.)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实际上也是这样一种“心灵体操”。他们的思想、信念、品质、作风、行为等,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耳濡目染地感染和熏陶着学生,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美好的痕迹,从而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品质得到陶冶。这种身教比任何言教和规章制度的作用都大。再次,它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崇高的人格魅力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征服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崇高人格魅力的教师,是深受学生欢迎和尊重的,学生往往会由于敬重和信赖他的人格而坚信他所传授知识的正确性和真实性,从而愿意听他的课,并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可见,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魅力也依赖于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用四种精神品格来描述。其一,智慧性精神品格。智慧性精神品格的最重要标志是教师的聪明的头脑和渊博的学识。聪明的头脑,使教师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渊博的学识,表现为教师的深厚的知识底蕴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这种智慧性精神品格可以概括为教师的智慧力量,它是教师精神品格的“真”。这种“真”,其本身就蕴涵着一种诱人的魅力,它是教师获取人格魅力的关键。具有这种“真”的品格的教师,在教学中就能做到科学地讲授。其二,道德性精神品格。道德性精神品格的最重要标志是教师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它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为人师表”和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专业的“敬业”“爱业”“乐业”上,也就是教师的崇高品质和对本专业的无私奉献精神。这是教师的最高价值目标和“师格”定位。这种价值目标和“师格”定位,可以概括为教师的道德力量,它是教师精神品格的“善”。正是由于教师具有这种“善”的品格,才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其三,创新性精神品格。创新性精神品格的最重要标志是教师的创新素质。教师的创新素质来源于教师的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具有这种精神和能力的教师,在教学中总是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和方法,他们总会超越他人和自我,不断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和育人途径,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种创新性精神品格,可以概括为教师的创造力量,它是教师精神品格的“美”。正是这种“美”的存在,才使教师的人格魅力永存。其四,进取性精神品格。进取性精神品格的最重要标志是教师的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与自我提高。它来源于教师的勇敢、果断、竞争性、耐挫折力以及永不满足的执著精神。具有这种品格的教师是无愧的强者,他们不会陶醉于成功之中而不思进取,更不会沉溺于暂时失败的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他们始终会用胜不骄败不馁的形象与气概感召他的学生去追求卓越。这种进取性精神品格,可以概括为教师的意志力量,它是教师精神品格的“勇”。有了这种“勇”,教师就会使自己的人格魅力不断得到提升。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吸引学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创造出高超的教学魅力,而要创造出高超的教学魅力,教师就要在挖掘理论自身的魅力、追求教学的艺术魅力、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上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