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工学徒制到认知学徒制——关于变革我国编辑出版专业培养模式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徒论文,认知论文,手工论文,培养模式论文,编辑出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学校教育培养人才机制与出版单位实际用人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是高校编辑出版教育专业发展的瓶颈,这已经在出版界和教育界取得共识。那么,如何突破瓶颈?是回到以往的传统学徒制培养模式,让目前知与行割裂的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继续下去,还是联系实际改革现有培养模式?答案是肯定的,只是我们应采用什么样的新型培养模式而已。本文提出了联系编辑出版教育的实际和教学模式理论,应用以情境认知观为理论基础的认知学徒制学习模式的观点,以期在解决编辑出版教育瓶颈问题上有所突破。
一、编辑出版人员学徒制培养模式的缺陷
在编辑出版专业开设之前,我国出版界普遍采用“老人带新人”的方式培养编辑人员:出版社的老总们钟情于老编辑带新人的方式进行见习,边干边学,注重出版业务知识和能力潜移默化的学习。[1]编辑人员这种获取知识和经验的方式实际上是传统学徒制。
学徒制曾是人们学习的最普遍的方式,在这种学徒式的学习中,师傅作为“教师”始终与作为“学生”的学徒参与同一实践活动,他们的实际操作为学徒构建了标准;作为学徒,则在观察、模仿、训练、交流等过程中,逐渐被一个专家的实践共同体所接纳,并由边缘进入中心。也就是说,在学徒制的学习中,教师的教学通常是无形的,学徒所获得的有关行动的指示,基本上不来自教师的教学,而是来自对师傅如何从事同一工作的观察。
传统学徒制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可视条件下的手工操作和体力技能基础上的,是早期编辑培养的惟一模式,目前还在发挥着巨大作用。这种“做中学”的形式,用置于真实情境中的任务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机会,当具有一定学科专业背景的“学徒”进入出版行业,跟随经验丰富的老编辑一同工作,作为“师傅”的老编辑的实际操作就是他们学习的标准,并在具体编辑活动中观察、模仿、训练、交流,逐渐被同事、作者构成的出版共同体所接纳,并由边缘进入中心,最后成长为一名合乎出版社要求的编辑。
显而易见,将传统学徒制教育模式完全迁移至现代编辑出版教育是不可行的。首先,现代出版的专业性更加突出,编辑出版工作所需的许多技能,例如基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定量化的市场调查分析、著作权贸易等,至少是无法全部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掌握的。其次,现代出版使编辑工作的综合性越来越强,工作重心已经不单纯在以往的编辑技术上,编辑工作面已经从单纯“编书”向“编书”与“做书”并重的方向拓展,编辑工作的触角已经伸向出版工作的前端和后端,编辑工作已经提前介入到了作者的创作和图书的营销过程中。现代出版要求编辑人员必须具备责任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超前意识、角色意识、学习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和协调意识[2]。在现代出版活动中,编辑人员解决任何一个业务问题,都是千头万绪,比以往复杂得多,多数情况下是在隐蔽的内部认知过程中完成的,仅传统学徒制的方式根本无法达到培养目标。再次,传统学徒制的确培养了大量合格的编辑人员,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早被有识之士发现,最早倡导大学兴办编辑学专业的胡乔木同志就说过:“编辑之为学,非一般基础课学得好就能胜任。”[3]长期以来,由于对编辑出版工作的特点和内在要求理解不够全面,在发扬“做嫁衣裳”精神的同时对自己学科建设重视不够,因而缺少与我国编辑出版历史与现状相适应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著作出版。编辑活动的实践已经证明,不系统学习从经验中抽象出来的理论体系,是难以适应现代编辑出版工作的。
二、编辑出版学校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学校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将知识与技能作为教学的对象,人为地从它们实际运用的情境中抽象出来。毫无疑问,这种将知识与技能从实际运用的情境中抽象出来的教学方式是人类教育的一大进步,在传递概念知识与事实知识方面,在进行结构完善的、简单问题技能的教学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学校教育代表着编辑出版教育前进的方向。但具体到实践性较强的编辑出版专业课而言,完全采用编辑出版的概念知识、事实知识和实际应用分割开来的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就有问题了。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首先假设知与行之间是分离的,知识是自给自足的、整体的存在物,并认为知识在理论上可以独立于其学习和运用的情境。根据这种假设,学校关心的只是脱离具体情境的、抽象的、系统的概念的迁移,教学活动和情境只是依附于这种学习。实践性极强的编辑出版专业的学校教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错误地建立在知与行割裂的教育假设的基础上,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现有的研究已经证明,学习和认知基本上是情境性的,知与行,也就是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与“知道怎样做”应该融为一体。[4]这一点,对实践性极强的编辑出版专业来说更为重要。因此,尽管我国的编辑出版专业学校教育在编辑出版理论体系的构建上,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迄今为止,编辑出版专业学校教育很少关心编辑人员在完成复杂而真实的任务时运用或获得知识的过程,面对结构不完善的复杂问题,这种概念知识、事实知识和实际应用分割的教学方式的弊病就显露无疑,这使得许多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马上适应工作,还要经过学徒制培养,因而导致出版单位对编辑出版专业学校教育的必要性产生怀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发展。
三、基于认知学徒制对编辑出版专业学习策略的设计
既然学校教育代表着编辑出版教育前进的方向,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编辑出版学徒制培养模式又有可取之处,我们不妨深思熟虑,通过对活动、情境与学习认知的整合,将两者结合起来。其实,学界已经就传统学徒制与学校教育如何整合的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认知学徒制就是在这种整合中诞生的一种新的教育范型。
与手工学徒制通过真实的工作和交流使学徒获得技能一样,认知学徒制通过使学生获得、开发和使用真实活动领域中的认识工具,来支持学生进行特定领域的学习,并通过这个过程,使学徒进入实践领域的文化层面。与传统学徒制不同,认知学徒制关注的不是体力技能和加工过程,而是有关认知与元认知技能的学习经验;与传统的说教式教育不同,认知学徒制致力于专家处理复杂任务的各种教学过程中,侧重的是概念知识与事实知识在问题解决和任务完成中的作用。在认知学徒制中,概念与事实知识应处于其运用的情境之中,并用大量例证加以说明,通过对专家活动过程和情境学习的双重关注,去改造现今学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学生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不扎实的技能与惰性的知识。
柯林斯、布朗、纽曼提出了认知学徒制的4个构件,[5]规定了相应的学习策略,构建了一个有效教学的环境(见表1)。
表1 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的基本组成构件
内容方法 序列
社会性
学科领域知识
模式化
全局先于局部的技能 情境学习
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 支架的搭建与拆除 复杂性的递增专家实践的文化
启发式策略 清晰表达 多样性的递增内部动机合作与竞争
控制策略 反思
学习策略 探究
根据认知学徒制的基本构件,我们可以对编辑出版专业的学习策略做出如下的设计:
(1)选择显性和隐性并重的学习内容
认知学徒制将学习的内容区分为显性的学科领域知识和隐性的策略知识。学科领域知识是显性的概念、事实或程序知识;策略知识通常是隐性知识,强调专家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所必须运用的概念、事实和程序的能力。
学科领域知识,包括编辑出版专业各个学科的概念、事实或程序,在编辑出版专业教育中已经通过教科书、课堂教学和演示等多种学校教育的形式予以清晰的说明。这些知识非常重要,但是在目前编辑出版专业教育中,学生习得有关学科领域知识经常脱离了真实问题背景和编辑实践活动,往往是惰性的。只有当学生在编辑活动中遇到这些概念,才能不仅对概念进行描述,而且能把握它们之间意义上微妙而重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中选择策略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
策略性知识,包括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启发式策略、在不同分解水平上控制问题的策略,以及专家用于获取本领域或其他领域新的概念、事实和程序的学习策略。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指编辑活动中完成任务的一种有效的技术和方式;控制策略是指学习者应该随着对学科知识的不断深入掌握,而能控制并诊断自己所作的决策,即在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中进行选择、确定解决特定问题的最佳策略等;学习策略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策略,如探究学习等。
策略性知识对编辑出版人员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编辑人员以隐性方式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得到的。传统学校教育对此无能为力,传统学徒制模式下也只能靠学生的感悟获得。笔者以为,以隐性和显性并重的知识作为编辑出版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对典型的编辑出版案例进行分析,将以往以隐性方式获得的知识显性化,总结出问题解决策略的规律,通过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控制并诊断自己的决策,进而获得策略性知识。
(2)突出编辑实践策略与技能的教学活动设计
在编辑出版专业教学中,教学活动所依据的应当是对认知策略的清晰的表达,其目的是为将这种清晰的表达传递给学生。为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为学生提供观察、参与、发现编辑活动策略的机会,提供大量系统的激励学生进行探索和独立活动的机会,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建模。通过教师或经验丰富的编辑人员对自己解决问题过程的讲解,让学生进行观察并构建完成任务所必须的相关过程的概念模式。建模从实际的编辑经验中精选出系列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将编辑活动中编辑人员在运用基本概念性、程序性知识时所利用的启发式过程和控制过程——这些原先内隐的认知过程——外化。
训练与辅导。让学生在高度情境化的环境中模拟完成实际的编辑活动的具体任务,当学生在执行具体的编辑任务时,教师对其进行观察,为其提供线索、脚手架、反馈模仿、建构模式、进行必要提示和提出新任务,以使他们的行为接近于编辑人员的行为。训练与辅导要注意高度互动化的反馈和建议,例如,在编辑学关于制订选题的教学中,教师作为教练可以选择同一类型的多种选题,训练学生进行概括、评论,以便对其进行修改,同时也可让学生就概括和评论的结果进行讨论。
提供脚手架。脚手架是教师为帮助学生完成任务而提供的支持,但要随着学生能力的发展而及时“淡出”,移开脚手架,减弱对学生的支撑,并逐渐将其对学习的控制权移交给学生。
清晰表达。让学生有关某一领域的知识、推理和问题解决过程清晰化。尽量为学生提供演示或表达他们新获得的学科知识的机会,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清晰表述并提炼自己对知识的了解,还可以在合作活动中承担批评者或监控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清晰表达自己有关问题和控制过程的知识。
反思。使学生将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其他同学或编辑人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比较,最终与编辑活动内部认知模式相比较,这样能够形成一种内化的编辑活动认知模式。
鼓励学生探究学习。推动学生依靠自己解决问题,包括学习如何设计选题、如何进行一般的图书出版策划和编辑活动中的一些研究性问题,教师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完全“淡出”。但是要注意指导学生在选择探究性学习问题时量力而行。
(3)同时支持知识与复杂技能的学习序列
编辑出版专业的学习是分阶段进行的,学生需要不断发展编辑出版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所需的多项技能,并发现技能应用的条件。根据认知学徒制,有三种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排序的方式。
增加内容的复杂程度。即按照等级的任务结构从底端的任务向上垂直地增加难度。
增加内容的多样性。即同一等级内容在水平程度上的增加。例如,改变问题解决的情境,改变学习活动的目标或原因,或改变学习环境中的因素等。
在分解技能之前呈现整体的技能。一种从上到下的、详细说明的、垂直或水平的内容序列,也就是首先传授最高水平的技能。这样有两个重要的优点:任务富有意义,具有整体结构或者说具有问题的系统观。学生具有了组成整体内容的概念模式。
(4)镶嵌社会情境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的社会性是以往编辑出版专业学校教育被忽视的内容,但在传统学徒制培养模式中,镶嵌着社会情境的学习环境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将这种嵌入式的社会情境整合到编辑出版专业教学中来。根据认知学徒制推荐的学习策略,我们可以下面五种方式在学习环境中嵌入社会因素,促进学习的社会化。
情境学习。将教学置于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能够理解他们学习的原因;让学生不仅通过听,而且更多地通过做来学习;让学生探究什么方法和策略在特定情境中有效,什么方法和策略在真实世界的背景中无效;培养学生在多样化的背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拟。教学可以进一步模拟真实世界中的活动。
营造专家实践文化氛围。专家实践文化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环境,在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及一线编辑人员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动态的相互作用创建了一种专家实践的文化群体,营造了专家实践文化的氛围。尽管编辑出版学理论研究对编辑人员的编辑活动过程还没有完美的理论表述,但在教学中努力营造专家文化氛围,通过学生与专家的互动,完全能够解决教会学生怎样“像编辑那样思维”的问题。
综上所述,理论与实践脱节固然是编辑出版专业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但决不能以此否定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制度。笔者以为,尽管认知学徒制是否会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的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但它至少对我们解决当前编辑出版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