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思考_语文教育论文

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思考_语文教育论文

关于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语文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语文教育界掀起了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及其诸多问题的讨论。无疑,这对发展语文教育思想,完善语文教育体制,深化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21世纪语文教育的新路子将产生重大的积极的影响。这里,我想就如何看待今天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及与其相关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想法。

一、如何看待当前的语文教学质量

二十年来的语文教学,成绩斐然,正如张定远教授所说:(一)语文教育科学研究硕果累累;(二)教材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教师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四)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正逐步提高;(五)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论正指引语文教学前进;(六)建立了一系列语文教育研究机构。但是,如果从学生(包括已走出校门的学生)角度来看语文教学,就不免要陷入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数理化教师普遍反映中学生看不懂题意;一般中小学生到底能背诵多少优美的诗文和精彩的片断;课堂上,尽管在教师的监督下,但又有几人在真正地看语文学语文。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高中生,甚至大学生的作文、书信,往往是思路不清,文理不通,语言干瘪,书写不合规范。一些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填表格、写证件……常常让人啼笑皆非。现在一般的文化人,其胸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尚的民族品质的积淀到底有多深?当今的家长自身的文化涵养又怎样?胸中有多少教育孩子的优秀的传统材料?这些恐怕都是不言自明的吧。进入90年代以来的高考一再强调突出能力考查,但是每年学生的高考语文答卷所表现出来的语文基本功差、语文学科能力弱,恐怕也是不争的事实吧。评价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标准、角度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一点,我认为应该首先看看学生语文学得怎么样,语文基本功与学科运用能力怎么样。

二、如何看待当前的语文教学研究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语文教育教学研究注入了活力,教育教学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不少教师和一些基层单位的教研工作者或自发地或有组织地进行单项或整体的教学改革试验,语文界出现了像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欧阳代娜等杰出的教育家,也涌现了大批教坛新星。不论是语文教学理论研究,还是语文教学实践的探讨都是空前的,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思想和卓见成效的新鲜经验越来越为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并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如果从宏观上俯视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及其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我们还是不难发现一些问题。如重教学实践与教学方法的探讨而轻语文教育思想和教材体系的科学性的研究,重新时期语文教学的研究而轻传统语文教学优秀成分及与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关系的总结与挖掘,重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而轻学生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务虚而轻务实。如此等等,导致了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的高水平,教学实际操作的低水平,导致了语文教学研究和语文教学改革上的形式主义泛滥。什么竞赛评比课,什么公开示范课,一些教师热衷于花里胡哨而不肯在语文教学的基本功上下力气,一味追求奇、巧、新,给人一种表演做戏的感觉。一堂课下来,若问学生记住了多少,技能训练学生学到了什么,恐怕很难说出个一二三来。这种现象,在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恐怕是很普遍的。之所以如此,当前语文教学研究上的误导也应该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吧!

三、如何看待传统的语文教学

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语文教学,是一份内涵丰富而珠砾并存的宝藏,其中不无封建糟粕和旧时代的烙印,但也有很多精华和成功的经验,它们对创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时代的语文教学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例如“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观,选篇稳定而又不追逐政治热点的教材观,一边是孔子和子路、公西华“盍言尔志”,一边是曾点在操琴的教学民主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原则,“熟读成诵”和“读书破万卷”的朗读训练,狠抓读、背、对、写的语文基本功培养及重视语言积累等等语文教学思想,我想不论什么时候都将是我们语文教学不能丢弃的。然而,在当今语文界,传统语文教学几乎成为人们的忌讳语,一说到传统语文教学,似乎就是“满堂灌”“封闭式”,不少语文教师唯恐避之不及,这种现象是很不正常的。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说到某位老先生过去读过几年私熟而饱学满腹,人们心中马上就升起了敬意。这种下意识的行为最起码说明人们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功培养还是首肯的。因此,在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到了应该很冷静地实事求是地看待传统语文教学的时候了。为了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为了培养下个世纪高素质的建设人才,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走中国式的道路,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四、关于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培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语文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并非常重视语文基本功的培养,“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话要清清楚楚的说,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真真的完成。”许多有远见卓识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自己平日的语文教学中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但是就当前语文教学的基本状况来说,务虚的多,务实的少。不少人的力气大都用在名目的翻新上,追求这个方案,那个模式,课堂上形式主义满天飞。也有不少教师不认真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而是教参搬家、“架空分析”,因此课堂上死气沉沉,既没有内容,也没有形式。甚至还有些教师打着教改的旗号而掩盖着自己的懒惰马虎,他们连最起码的常规要求都不愿意去做,课堂上盲目随意,当然也就难怪学生不愿意学语文了。如此这样,学生既学不到知识,又何谈语文能力。量变质变原理告诉我们,只有有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引起质的变化。同样,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自然而然地升华为学科能力。但是目前语文界淡化知识的倾向依然顽固地存在着,不少教师轻视语文知识的传授与训练。我认为,基础阶段的语文知识教学和语言材料的积累必须有一定的死记硬背。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说:“‘死记硬背’有什么不好?在记忆力特别旺盛的青少年时代,就是要死死地记一些,硬硬地背一些。这就是语文基础,这就是本钱。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多的‘架空分析’,是在浪费学生的大好时光,是不符合读书规律的。”因此,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只有从这样或那样的形式主义的泥坑中拔出腿来,实实在在地教,实实在在地练,才能学好知识,打好基本功,具备一定的学科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还我们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纵观中小学语文教学,成绩是很大的;洞悉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情况是复杂的。其中既有语文教学体制和教材建设方面的问题,也有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的问题。为了建立新的科学规范的语文教学体系而迎接21世纪的到来,语文教学必须进行综合治理。据此,我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要突出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不但对于学好其他学科十分必要,而且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大纲》语)语文学科的地位何其重要,再加上汉语文的丰厚,因此我认为在学科体系和课时的安排上都应该突出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譬如六年制的小学,在一二年级可只开语文课。关于数学科,我不是否认它的基础性,而是认为从小学三年级开设此课,更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小学阶段的数学科内容,在后四个学年内是完全能够完成的。关于这个问题,我和不少同仁(包括数学教师)讨论过,都有同感。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主要教学任务应是指导学生读背和写字,狠抓基本功培养。到了五年级,再开始指导学生写作文。三年级的小孩,一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二缺少对生活的认识,让他们在那儿编作文或者抄录老师的口头作文,简直是在浪费他们的宝贵时间。这样在小学阶段,就可以给语文课增添几百个学时,儿童阶段利用这个黄金也买不来的宝贵时间又可以读背多少优秀的课文啊!社会不论怎样发展,社会生活不论发生什么样的新变化,作为与社会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语文能力的培养,都必须以扎扎实实的基本功作为基础。

二、要提高语文教材的学科功能

教材建设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文选式的课文又是教材建设的核心。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因而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重视教材建设,提高语文教材的学科功能和导向作用。课文要文质兼美,内容、语言尤其要好。教材建设也有个继承与发展的问题。汉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文言发展时期,语文教材也有许许多多优秀的传统篇章,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有着深深的渊源关系。鲁迅先生说过:“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语文教材建设也同样是这样。我感觉,在语文教材建设这个问题上,建国以来一直没有能处理好这个关系。在选编中小学语文课文时,对于那些传统的今天仍适于作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些篇章片断不敢正视,不敢使用,而且现行教材还呈削减本来占比重就不大的传统篇目的态势。选编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首要原则应该考虑到有利于中小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化文学素养的熏陶。因而,在中小学生语文教材建设方面我有两点建议敬请专家参考。一是关于课文的编选。小学语文可适当多选些包含生活哲理、体现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歌颂古今英雄人物和祖国壮丽山河而且适宜背诵的精悍短篇或片断;关于中学语文也应该增加一些优秀的传统篇目,提高语文知识的地位。二是关于教学的要求。小学的语文应该重视读背,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背诵量可从100%递减到70%,那些宜于背诵的,一定要让孩子们背出来;中学语文应该重视读写,增加背诵的量,增加写的量,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读和写应该说是语文学科能力的两大支柱。语文教材应该具有这样的功能,要有利于学生多读多背,多写多积淀,有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滋养。以语言为载体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是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的神圣职责。中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应该认清这个基本方向。

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主体性原则是语文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语文教学活的灵魂。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有三点含义:(1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和发展的主体;(2)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给学生独立学习、思考和实践的时间;(3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个性特长。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方法上坚决贯彻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中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场所,但是目前的语文课堂要么是教师讲得唾沫飞,学生听得昏沉沉,甚至小学一二年级的老师也都大讲特讲;要么是追求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的所谓现代化而忽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忽视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以形式上的新或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掩盖教学内容的空浮。所有这些都严重地侵占或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我认为,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一般教师不要讲,就是指导学生读背、写字,抓住基本功训练;小学高年级再有适当的讲析,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该是在教师指点下的意会,重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初步感知能力和运用能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我认为不论采用哪种教改模式,运用哪位专家的教学方法,都不能生搬硬套,而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追求一个“实”字,少玩一些花架子,多进行一些实实在在的听说读写方面的技能训练,多在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方面下些力气,做些实事。

世纪之交,语文教学观念需要更新,但更需要端正观念。为了祖国的未来,我们有必要对中小学语文教育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反思、总结、调整、创新。我们要办好中国式的语文教育。

标签:;  

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思考_语文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