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双向融合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许杰斌
(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黑龙江 大庆)
摘 要: 随着“技术+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国内中小学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双向融合,以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有效提升。本文将在阐述信息技术与学科双向融合的基本内涵基础上,分析了信息技术与学科双向融合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最后以数学教学为例探讨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双向融合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中小学;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双向融合是学科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校本信息化建设中最关键的一环。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化成为重要的动力与支撑,能创设出妙趣横生、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带来全方位的感官刺激,更能使静态知识变得富有趣味,有效增加课堂教学密度,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成功地破解了一系列困扰我国多年的教育难题,是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必由之路[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双向融合,实际上就是二者的有效渗透与互动,成为现阶段我国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一 信息技术与学科双向融合的内涵
在信息时代,传统教育理念与方法的不适应性日益增强,无论哪个学科的教学,都不再是教与学的单向输入,而要将人文关怀、人本主义等思想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在这场变革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成为核心内容,要凭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使学生置身于全新的学习环境中,将学生的内在潜能转换为实践能力,使他们从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不断迈上新的发展台阶。
二 信息技术与学科双向融合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
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归宿,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双向融合,对中小学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可以有效的激发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中小学各学科学习中,学生兴趣对学生学习的质量起着直接的影响。以数学课堂教学为例,数学学习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可以合理的借助信息化,将一些潜藏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生活搬到课堂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他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电子产品,以其悦耳的声音、形象的画面吸引着他们的目光,这就要依托强大的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经常需要画一些辅助性图形、统计图表,在浪费时间的同时,也会吞噬学生的学习热情,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的双向融合,可以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能将教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对学生的引导与点拨[2]。
(二) 可以促进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进一步优化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如果每一节课都采用同一种组织形式,学生就会感到刻板、乏味,他们的参与热情会越来越低,因此,应该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可以达到这种效果。信息技术凭借独有的感染力,能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能将静态画面变成动画,刺激他们的多种感官,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为学生发现、分析、处理问题做好准备,为他们主动建构知识提供支撑。如,在教学“角”的知识时,角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成为教学重点与难点,传统教学过程中,为了突破重难点,教师往往会用投影反复进行演示,费尽了心思,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难以理解这一知识点,学生学得吃力,教师也苦不堪言。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可以将这一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用两只顽皮的小猴子来拉动组成角的两条射线、改变两条射线的方向,既能将学生的目光聚拢到大屏幕上,也能使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却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三) 有助于促进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教与学的双方以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信息技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能使静态的课堂活起来,使教学不再是一种孤独的活动。对于教师来说,要想彻底摆脱孤独,就要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与学生的交往,这种交往就是互动,绝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而是建立在双向理解的基础之上,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同学互动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达到启迪思维的效果。以小学数学教学中《拼出美丽图画》为例,先将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在合作的基础上,选派代表到讲台上展示学习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把自己当成局外人,反而要承担起更加艰巨的任务,要密切留意每个小组的表现,引导学生创造出更多的拼法。每当提出了一个新点子,或是想出了一种新的拼法,孩子们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更多的同学,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3]。
由于年龄问题,小学生最为缺乏的就是生活经验,所以,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不能在短时间之内理解抽象而复杂的知识,特别是一些严密性较强的公式,成为理解的难点。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掌握足够的信息技术,借助于信息技术,将抽象、复杂的知识点变得形象、简单,以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知识,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也能以生动地揭示出知识的本质规律,以此来吸引学生注意,提升教学效果[4]。以数学教学为例,在《圆柱体的侧面积》一课的教学中,即使教师反复讲解,仍有许多孩子不能理解圆柱体侧面积的推导公式,只能死记硬背,以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不可能留下深刻印象,短时间过后就会遗忘。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消化知识,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就应该精心制作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将圆柱体侧面垂直剪开,孩子们就会发现,圆柱体侧面实际上就是一个长方形,要想计算长方形面积,就需要想办法得到长方形的长和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出示动画,让学生知道长方形的长就是圆的周长,宽则是圆柱体的高。通过这种方式,将静态知识变成了动画,学生都能真正理解圆柱体侧面积的推导公式,真正实现了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偶尔在街上,阿东会遇到一些当年学习很差但现在却志得意满的同学。他们会打着哈哈对阿东说:“早就告诉过你,别费那么大劲,学得再好也没什么用。工作哪里是靠文凭和本事找到的?”
三 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双向融合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层面,千篇一律、墨守成规的课堂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热情不高。信息技术与学科双向融合,可以使这一局面发生明显改变,能将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知识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在最短时间内消化吸收知识。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对称轴的特点是本课最大的难点,传统教学中,即使教师投入了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教学效果也难以得到保证,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向学生出示风筝、蝴蝶、窗花、球拍等图片,并以醒目的线条标出对称轴,学生们就能了解到对称轴的特点,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选择了一些典型的轴对称图形,当大屏幕上出现精美的图片时,孩子们的眼里充满了好奇,逐渐学会以观察生活,从课堂中感受到快乐,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一)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中中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对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双向融合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具体如下:
(二)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促进课堂学习难度的提升
大学英语的视听说教程包括音频和视频两部分。由图片流-音频流-视频流等组成,构成多模态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情况,还可以适当增加模态,合理组合多种模态,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中的音频教学和视频教学分别探讨其多模态教学法。
观察两组患者INR首次达标时间、华法林抗凝总剂量、抗凝3天INR达标率、抗凝5天INR达标率、抗凝7天INR达标率、出院前INR达标率、INR达标维持时间、INR低于目标抗凝强度的比例、INR高于目标抗凝强度的比例、INR总达标率以及TTR,其中:INR达标率=INR达标次数/INR检测的次数×100%;TTR=INR处于抗凝目标强度范围内的时间 (d)/抗凝总时间(d)×100%[1]
(三) 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不断丰富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恰到好处的练习不仅能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能体现出教学活动的欠缺与不足,还能丰富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多年以来,几乎所有教师都能认识到练习的重要性,但练习内容却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以课后习题为主,这种枯燥而单一的练习形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还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丰富练习形式、提高练习有效性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作用。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的,离不开大量练习。在学习了《十以内加减法》以后,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设计了极富趣味性的闯关练习、夺红旗活动、找朋友等活动,再加上各种卡通形象、良好的音响效果,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之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口算目标,不断超越自己。为了使学生从练习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不妨每天评选口算冠军,每个星期评选周冠军,进而评选月冠军、年冠军,凡是能获得这些荣誉称号的同学,都将他们的照片出示在大屏幕上,让孩子获得成功感,以竞争来促进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为下一步数学学习做好准备。
四 结语
总之,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以及信息化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推进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课程教学的双向融合已成为当下的热点研究课题。本文在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双向融合对中小学教学的重要作用基础上,围绕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双向融合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提出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科学合理的安排学习的难度、丰富课堂练习形式等,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促进学科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晓曼,陈子超.基于翻转课堂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探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6(10):60-63.
[2] 栾广宇,李爱传,朱学东,et al.高教信息技术与电气工程学科课堂的教学模式探索[J].科学技术创新,2017(12):107.
[3] 姬慧娜,魏振江,乌恩夫.基于助学者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5(4):3-5.
[4] 薛莹.基于主题实践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J].中小学电教 (下半月 ),2017(7):32.
本文引用格式: 许杰斌.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双向融合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38):40-41.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38.020
作者简介: 许杰斌,男,黑龙江省依兰县人,本科,一级教师、主任,研究方向:教育信息技术、数字化校园、信息技术与学科双向融合。
标签:信息技术与学科论文; 融合论文; 中小学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