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写作教学价值取向的学术演变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取向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纵观近百年来我国作文教学的变革轨迹,我们发现,其价值取向经历了从关注实际应用和自由表达,到加强文体训练、注重写作知识指导和读写结合,再到注重学生写作过程的心理体验及作文与生活的联系、张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转变。
一、20世纪前50年的作文教学价值取向
20世纪前50年,我国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主要为关注实际应用和自由表达。
从1900年到辛亥革命年间,语文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还保留着封建主义的一些特征,同时又有近代资产阶级新思想的融入和体现。作文改变了以往专注写八股文的传统,逐渐关注作文与社会实际之间的联系。如在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中,提到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时就要求写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文章。在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中更强调作文题目应“就各学科授各项事理及日常必须各项事理出题,务取与各学科贯通发明,既可易于成篇,且能适于实用”①,反对虚空的八股议论。1906年,学部针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运动及民权思想的盛行制定了五项教育宗旨,其中的“尚实”,即要求教学能“勖之以实行,课之以实用”。“五四运动”前后,作文教学开始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及自由发表。1912年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提出作文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兴趣,提倡写“实用简易之文”。1923年,《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国语课程纲要》规定了作文教学的目标为:“能自由运用语体文发表思想,注重内容的实质和文学的技术”。②强调学生可写多种体裁和类型的文章,文章的内容受到重视。
“五四运动”前后直到整个40年代,作文更加强调实际应用。刘半农在《新青年》杂志中撰写的《应用文之教授》一文,对旧的作文教育发起强烈抨击。他指出:“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似通非通、一知半解的学校毕业生,学实业的,往往不能译书;学政法的,往往不能草公事,批案件;学商业的,往往不能订合同,写书信;却能做些非驴非马的小说诗词,在报纸杂志上出丑。”③刘半农强调新时期的作文教学是要教学生写在工作和生活实际中所需要的“应用文”,并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教学改革方案。梁启超也提倡作文教学应重在“应用”的主张,他把文章分为三大类,一是记载之文,二是论辩之文,三是情感之文。他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一书中说:“第三种情感之文,美术性含得格外多,算是专门文学家所当有的事。中学学生以会作应用之文为最要。”④显然,梁启超主张作文教学的重点应是教学生写作记载文和论辩文这两类具有较大实用价值的文章。阮真在其著作《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中主张:“教师要在学生所处社会家庭、学校环境和学生将来的职业上去着想,研究他们要做些什么文字,学些什么文字。”⑤张志公先生在《学作文是为了用》指出要明确作文教学的目的:“教作文是要教给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和不断自行提高实际应用的能力,或者用个时髦的说法,教给他们在写作方面的‘应变’能力,也是适应今后会产生的各种新的需要的能力。”⑥朱自清在《论教本与写作》中把写作看成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强调应当以报纸、杂志上的文章为写作训练的目标,这样对学生将来的应用和发展有帮助。叶圣陶先生也是“应需”作文的推动者,“应需”指的是顺应生活之需要而作文。写作是人的一种能力的体现,也是人生活的一部分,为了应试而训练学生写一些与现实社会实际脱轨的文章不可取,作文理应是能满足生活之需、切合生活之用的。叶圣陶先生将写作练习与“应需”二者统一起来,是对当时普遍存在的为考试而作文、为作文而作文的状况的一种反驳。
二、20世纪50~90年代的作文教学价值取向
加强文体训练,注重写作知识指导和读写结合是这一时期作文教学的主要价值取向。
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对20世纪后半叶的作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奠基意义。它明确提出:“高中阶段要求能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应用文和一般的说明文、议论文……根据培养读写能力的要求和步骤,在课本里编入一些有关读写知识,讲记叙、说明、议论和布局谋篇等知识。”⑦这一大纲按照记叙、说明、议论的顺序编排,建构了一个具有序列性和层次性的作文教学体系,强调了读写结合和对文体的训练,注重给予写作知识方面的指导。1978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它沿袭了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的精神,同时还有一些新的发展,指出要丰富作文训练的方式,加强作文训练的系统性。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之后的作文教学表现出进一步完善作文训练的科学化和强调作文文体形式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轨迹。
李忠义提出的“以训练项目为单元组织作文教学”则是注重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体训练的典型代表。他以教学大纲为准绳,以语文教材为依据,以训练项目为主线进行组元,力图建立一个科学的训练序列和知识序列。“以训练项目为单元组织作文教学”讲求实效,在处理作文教学中阶段性与循环性之间的关系时,李忠义在阶段性上实行了“文体阶段训练法”,即“本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知行规律,在一个学期以内按文体分段进行训练。作记叙文便一连作上它几次,来上它几个回合,待学生在这一方面取得了预期的进步以后,再开始另一种文体的写作训练”。⑧在循环性上李忠义则针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主要文体,一个学年安排一次小循环,两个学年安排一次中循环,三个学年安排一次大循环。每次循环都本着螺旋式上升的原则,有一个新的提高。张福深也对作文教学中的单项训练进行了肯定。“为了使作文更有科学性,训练要有步骤,各地都加强了单项训练,如开头、结尾、过渡、倒叙、写景、肖像描写、对话描写等,这是必要的……从根本上说,应该把它们作为单项,不断地和反复地训练,这样才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作文的规律。”⑨张福深主张在作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掌握写文章的一般规律,即懂得作文的规矩。他认为“规矩”是作文的基础,主要解决会不会的问题,并指出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规矩”的指导和训练,而热衷于技巧的追求,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许多学生拿起笔就觉得困难重重,不会开头,不会结尾,没有词儿,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掌握作文的基本知识,不知道一篇文章是什么样子,写作过程怎样。丁洁操指出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作文指导要有程序:第一步要求达到文通字顺,交代明白,字迹清楚,少写错别字,过好语言文字关;第二步在文通字顺的基础上,再讲究修辞炼句,讲究文采。丁洁操还注重范文引路,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其特点是在阅读教学中紧紧抓住文章的突出特点,让学生从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结合上真正弄懂、学通、学到手;然后再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识能力出题目,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引导,用规律性的知识指导学生的读写活动。”⑩总之,20世纪50~90年代初,作文教学尽管在不断地改革,然而实质始终停留在“文体训练”与写作“技术化”的层面上,直至1996年作文教学转向通过思维训练来谋求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文体训练才逐渐有所淡化。
三、2001年以来的我国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注重学生写作过程的心理体验及作文与生活的联系,张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是2001年以来我国作文教学主要的价值取向。
自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颁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来,作文教学呈现出了新的价值取向,减少了繁琐的写作知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开始重视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体现,如“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11)。在这种新的作文教学价值取向下,教学领域出现了如话题作文、体验作文、创新作文等新的作文教学尝试,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潘涌在《21世纪作文教学新视野》中指出,在语文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内地作文教学呈现出了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新理念。他认为21世纪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激励学生真实地展示经过心灵流程的自己的思想;其二,激励学生在真诚拥抱生活基础上抒发心灵深处的真情愫;其三,激励学生追随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时代走势,以挥洒生命才情、凸显一己特色的个性化言语为真美。”(12)刘光成在对近百年来作文命题的研究中,发现现代语文人本教育不断突显,人本语文教育的重心在于人的语文素养的养成,体现了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出发,为人的终身学习及可持续发展做准备的观念和主张。注重作文的真实性和生活化也是这一时期作文教学的一种共识。朱竞芳在《生活化:作文教学本色的回归》中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化作文课堂必须在作文教学中落实“生活本源”的理念。只有学生生活笔下的东西才是自然的、个性化的,充满真情和情趣的,因此应该让学生从“模拟生活”走向现实生活,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这体现了生活体验式的作文教学与传统作文教学在意义特点和价值取向上的不同。注重学生个性和创新性的发展是这一时期作文教学另一重要的价值取向。韦艳玲在《浅谈作文教学与发展学生个性》中主张改革作文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即“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让个性萌发;冲破‘当堂作文’的框框,让个性展翼;改革写作方式,让个性腾飞”。(13)写作并非是神秘莫测的,每个学生都拥有写作的潜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这一潜质。同时他还指出应优化作文教学评价,催生、张扬学生的个性。江晓辉、王显槐在《始于文体训练,走向生命张扬——纵论我国近30年来中学作文教学与研究的发展》中指出,“创新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作文教学与研究发展的重要体现”(14),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出现了如话题作文、创新作文、个性作文等新的作文样式,它们的共同点即倡导创新,张扬学生个性,鼓励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刘晓伟在《作文教学的目标定位与价值取向》中认为,“创新思维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感悟’活动,产生这种感悟的本源只能是人的生活实践的积累”。(15)很多写作的原材料都是来源于现实的生活,也正是这些生活的经历所带来的感受激发了人们的创作激情。写作既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写作中体现出来的创新能力确实能说明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等方面的素质,当然这种素质的形成是需要长期的积累的。
近百年来我国作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变化发展不仅是受当时语文教育思潮的制约,更是社会发展的使然。前辈在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值得思索之处。现阶段我们的作文教学应努力将课程标准的精神落到实处,通过有品味、有内涵的作文教学来达到“树人”“立人”的目标,使学生的作文实践成为个体生命升华情感、深化思维、发展个性的过程,进而真正达成现代作文教学的使命。
①②⑦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③刘半农.半农杂文[M].上海:上海书店,1983.
④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M].上海:中华书局,1925.
⑤阮真.中学作文教学研究[M].上海:民智书局,1929.
⑥孙移山.张志公先生对作文教学的贡献[J].中学语文教学,1998(5).
⑧李忠义.以训练项目为单元组织语文教学[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1).
⑨张福深.作文的基础知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57.
⑩王伟.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专家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2)潘涌.21世纪作文教学新视野[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2).
(13)韦艳玲.浅谈作文教学与发展学生个性[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3(1).
(14)江晓辉,王显槐.始于文体训练,走向生命张扬——纵论我国近30年来中学作文教学与研究的发展[J].语文教学通讯,2006(3).
(15)刘晓伟.作文教学的目标定位与价值取向[J].中学语文教学,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