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论文_蒋彦辰 牟伦清 刘倩彤

浅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论文_蒋彦辰 牟伦清 刘倩彤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北碚 400700)

摘要:巴金先生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显而易见,教育的成功是建立在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在新时期的小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位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也是刻不容缓的事。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学习习惯包括动作性学习习惯和智慧性学习习惯,基本上涵盖了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随着近几年我国教育的改革,从小培养学生的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各界的关注,能否培养小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已成为衡量教师的一个标准。叶圣陶说:“教育无非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小学阶段是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成绩会有所提高,而且这些好习惯会让他们受益终身。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呢?

一、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在新时期的小学教育中,许多老师都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谁更重要?很多家长只关心学习成绩的高低,对学习习惯并不在意,这让教师的许多工作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工作效果也大打折扣。但在如今这个教育大环境下,学习成绩固然很重要,学习习惯却也不容小觑。现在不再是分数决定一切的时代,新时代新风气,好习惯已然成为社会评判人才的标准。作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提升学习成绩,还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第一步就是从家长入手。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家长,长时间与孩子相处的是家长,只有让家长意识到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不要一味的追求学习成绩,教师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因此,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必要的,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与家长面谈,让家长明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劝诫家长改正自身问题,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个好榜样。让家长参与到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教师与家长双管齐下,效果会事半功倍。

二、教师以身作则,榜样示范

在小学阶段的低年级儿童往往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行为主要受外部力量的影响、支配和监督。在低年级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样的学习习惯才是良好的习惯。比如,按时学习的习惯、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大胆发言的习惯、敢于提问的习惯,还有端正的坐姿和写姿等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养成,教师要坚持以身作则,让学生慢慢认识好的学习习惯并模仿教师的行为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学习经验的增加,中年级学生开始有一定的自觉性和坚持性,自制力也有显著的发展。在这个阶段教师就可以开始引导学生共同制定班级规定、课堂约定和学习习惯。比如进入教室不能嬉戏打闹,要静下心来读书;铃声响,勿喧哗,坐端正,课堂中有事请举手示意;学会预习,不懂就要问……这样一个一个和学生约定,慢慢的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按此发展,高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已逐步培养,学习习惯受外部力量的影响和支配程度降低,更多的受自身内部的动机和需求的影响,持之以恒,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成为学生人生中的宝贵财富,为学生开辟更宽广的道路。

小学生本身模仿能力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榜样示范法,激励小学生效仿。比如,教师及时发现班上同学的优秀品质并给予夸奖,“某某同学积极发言,今天老师最喜欢他了”、“某某今天的作业字迹很工整,值得鼓励”“你是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等鼓励性语言,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养成良好的习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的重点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教师需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时,可以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制定—纠正—训练督促—评价的培养模式。

(一)制定:

从思想上入手,在事实中展现。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再与学生一起制定小目标和行为规范,并且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定。

(二)纠正:

学习习惯有好的也有坏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也要纠正学生的坏学习习惯,要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要那么做和不那么做”,“怎么做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教师要采取合适有效的方式让孩子心悦诚服的去做,让孩子见贤思齐焉。切忌教师专制独裁,将自己所认为的好的学习习惯却不适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强加给孩子,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不要一味的追求所谓的“好学习习惯”。

(三)训练督促:

亚里士多德说:“总以某种固定方式行事,人便能养成习惯。”由此可知学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长期的反复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外部强化和行为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有意识的培养良好的习惯,改正不好的行为。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是持久的、动态的、反复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同伴、家长的互相监督与指导,要求学生要持之以恒的去做去训练,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评价: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和好奇心,评价时采用竞赛评比或奖励比较容易激起学生的胜负欲和兴趣,会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要给学习习惯养成较好的同学公开表彰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注重细节,关注每一个学生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要热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都是独特的人,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借此因材施教,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养成适合自己的良好学习习惯。比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存在怕教师的心态,很多学习上的问题和疑惑都不敢提,不愿提,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留心观察学生,要及时鼓励学生主动大胆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要对敢于提问的学生给予肯定,要对自主解决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因而调动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严谨态度。

在培养学习习惯的过程中,细节决定成败。教师不仅要在生活中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还要在课堂中时刻提醒学生对学习习惯的持之以恒。比如上课前学生要坐端正,上课不打闹,发言举手,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课后独立思考完成作业,作业字迹工整等细节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而言之,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引导下,进行长期的努力。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使学生不断强化自身积极的方面,提高自身的是非观和善恶观,使其受益终生。正如陶行知所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参考文献

[1]李丹.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M].教学学习与研究,2018(08).

[2]任亚娣.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M].考试周刊,2013(05).

作者简介:蒋彦辰(1998-),女,重庆市丰都县人,本科,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论文作者:蒋彦辰 牟伦清 刘倩彤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论文_蒋彦辰 牟伦清 刘倩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