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泰国金融改革看中国经济改革的“金融第一”_金融论文

从泰国金融改革看中国经济改革的“金融第一”_金融论文

从泰国的金融变革看我国经济改革之“金融先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论文,泰国论文,看我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7月,泰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金融危机, 并波及东南亚其它国家。对此次剧烈的金融动荡,笔者以为,从表面看是由汇率制度所引起,而更深层的矛盾却在于泰国“金融先行发展型”的金融变革。对此进行剖析,对我国的金融改革不无裨益,特别是对我国经济改革中的金融先行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泰国金融先行发展型的金融变革。

所谓“金融先行”,其内涵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价值流导向实物流,优先把金融产业培育成龙头产业,形成超前定位模式,引导经济要素重组,形成优化的资源配置,进而提高总体经济效益。“金融先行”的另一层涵义是,金融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增长因素,特别是货币化系数超过1时, 金融的运行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左右国民经济的涨落。最先将“金融先行”作为一项发展战略来实施的国家,同时也是最典型的国家是泰国,从70~80年代的开始,泰国全面推行了“金融先行发展型”的金融变革。

泰国推行金融先行发展的主要措施是:超前定位证券市场,使证券市场呈现出跳跃式发展;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允许外国资本自由流动;解除利率管制,取消贷款配额。“金融先行发展”使泰国的直接金融飞速发展,泰国证券交易所(SET )的上市公司由1975 年的21 家发展到1991年242家,股票总市值由1975年的50亿铢上升到1991年的8064 亿铢;金融先行发展还为国内引入了大量的外部资金,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大量的外资与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及土地等资源相结合,使泰国建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基础;金融先行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金融机构加快变革面向市场的步伐。

可以说,金融先行发展对泰国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对金融先行发展型模式把握不当,在取得正面成果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也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首先表现在证券市场的超规模膨胀和产业经济的发展严重脱节,使证券市场的发展缺乏深厚的产业基础。泰国的证券市场呈现出跳跃式发展,流通市场的膨胀速度远快于发行市场的规模,证券市场的繁荣与活跃和产业经济结构的失调与后劲不足形成鲜明的对照。泰国长期以来靠着大量的外资和廉价劳动力、土地等国内资源建立了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从而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由于劳动等资源成本不断增加,而且产品又过于集中在电子纺织等行业,再加上教育科研的基础薄弱,致使产品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出口导向型经济变得异常脆弱,从而引发了1996 年的经济衰退, GNP增长率由1995年的8.7%降到6.7%,出口增长率由1995年的25.1 %,降到几乎是零增长的0.1%。当出现成长性衰退的隐患的时候, 泰国并没有抓紧时机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而是片面地侧重证券市场的超前发展,力图做大金融市场蛋糕,这无疑是在沙滩上建高楼大厦,极易诱发泡沫经济的风险。

其次是金融市场的过早全面开放,为国际热钱的兴风作浪大开了方便之门。泰国的利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高于国际水平,商业银行年利率1983年为13.08,1984、1990年和1991年均为12.0, 同业折息1983年12.82、1984年14.30、1990年14.36、1996年1月13.89, 而美国同期的基本利率分别为10.81、12.03、10.0、9.5,同业折息分别为8.96、 10.17、8.03、6.94 。 同时泰国的汇价也长期盯住美元基本稳定在24.27铢兑1美元的水平。而近两年,由于通胀节节上扬,利率在央行的引导下更是节节升高,此举虽可减缓通胀速度,但却诱使国际热钱大量流入泰国套利套汇,据花旗银行曼谷分行统计,泰国银行业每天经手的海外热钱金额高达20至50亿美元。国际热钱充当了今年泰国金融危机的刽子手。

最后是对利率放松监管冲击了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在落后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是不成熟的金融机构在原有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基础上又要面对多样化的市场风险,这就提高了金融业务预期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在对利率没有任何调控的情况下,由于国内资金的稀缺,利率会不断攀升,激励效应会导致企业追求有较高回报但更具风险的投资,最终必将导致信用危机和金融失控。泰国银行就将30%的贷款投放到了高风险的房地产,而当房地产市场低迷不振时,使银行呆帐坏帐激增,许多贷款难以收回,资产质量严重恶化。据日本大和综合研究所的资料,截止1997年6月底,泰国金融机构所有风险债权数额为4680 亿铢,占贷款总额的31.5%。

二、“金融先行”在我国经济改革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泰国“金融先行式”的金融变革和最终诱发的金融危机并不足以否定金融先行模式对经济发展的催化和推动作用,在我国经济改革进行到关键之时,实施“金融先行”意义深远。

1、金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改革中各种矛盾的交点, “金融先行”迫在眉睫。中国经济改革正在寻找新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各种经济矛盾的交点,突破了这个交点,就会对整体经济改革产生强有力的并联效应,而金融正好处在这个交点上。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主要压力是负债率高,资金严重短缺,矛头指向了银行;企业间三角债严重,信用瓦解,经济秩序混乱,金融系统要承担责任;改变企业高负债的状态,推动企业产权的转移和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需要建立资本市场,这也是金融问题;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对企业和个人的收支来往帐目进行记录监控,同样需要金融系统来进行操作。可以说一个新型的金融体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没有它,其它现代市场经济杠杆都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而我国目前的金融业,从体制上看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金融抑制”是一种普遍现象,从金融服务上看,又远远跟不上经济改革进程的需要,金融已经成为制约改革进程的“瓶颈”,从而对整个改革全局形成了一种“金融木桶效应”。因此,只有“金融先行”,我国的经济改革才能深入发展。

2、 “金融先行”将带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国的工业企业长期以来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的状态,一方面是能源原材料消耗高,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量是日本的6倍, 韩国的 4.5倍,能源利用率仅为20%,形成了“三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三低”(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经营特征。另一方面是资本利用率低,行业集中度低。我国电视机、电冰箱、汽车的生产能力闲置30%—50%,毛、棉纺织生产设备利用率只有70%左右。电子产业前10名集中度为15%,汽车工业前10名集中度为33.6%。粗放经营造成了国有企业的大量亏损,1995年亏损面已高达40%。而目前国家银行约有70%的贷款是以较优惠的利率给国有企业的,1995年贷款额高达28000亿,国企获利的捷径是运用各种手段向政府要贷款, 而不是努力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这当然一方面是国企内部机制方面的原因,但更应该看到扭曲的金融体制实际上充当了粗放经营的润滑剂,在实行利率管制,贷款配额的金融体制中,无论什么样的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无论什么样的国有企业产权结构,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的低效率使用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金融先行”构建一个市场化的间接融资体系,充分发挥出资金需求的价格机制,实现资金由低效率的行业企业流向高效率的行业企业的合理配置,最终带动国有企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

3、“金融先行”将促进我国金融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单一的银行资产向市场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但是金融资产的大部分仍是银行的存贷款,这些存贷款占1995年全国金融资产总量的83%。此外,从1995年金融资产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看, 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占3.88%,政府债券余额、企业债券余额、金融债券余额、股票市值的比重分别是为4%、2%、1%和2%。在我国的金融资产结构中,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比重过高,债券和股票的比重过低。与其它国家金融资产比较看,1993年我国股票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9%,债券市值占GDP的11%, 而同期泰国等周边国股票市值平均占GDP的14.8%,债券市值平均占GDP的30%, 英美德日四个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值平均占GDP的75%,债券市值占GDP的74%,可见我国的金融结构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远远落后于象泰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发展金融学家戈德史密斯等人已经运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单一,即金融结构的落后,是直接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我国落后的金融结构是长期计划体制积淀的结果,也就是长期“金融抑制”的结果,只有通过“金融先行”来对其进行矫正,才能推动我国金融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

4、“金融先行”将使国有企业建立起优化的内部治理机制, 并推动国家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国有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僵化,另一方面是国有企业的不合理布局。国有企业治理机制的僵化使出资人和管理人的利益目标发生偏离,国有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去甚远。国有企业的不合理布局使有限的国有资本难以支撑过于庞大的国有经济“盘子”,致使不能实现规模经济,难以进行重大的技术更新,因而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很差。这两个方面交织在一起,单独处理哪一个问题都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金融先行”则能达到双管齐下的目的。“金融先行”能同时牵动经济体系的微观基础——企业,中介环节——市场,调控机制——宏观体制三个方面。变革企业融资方式,放松企业直接融资限制,以及活跃的证券市场,将使企业转而利用股票、债券融资,最终形成的多元化产权结构会进一步硬化企业预算约束,使企业建立起优化的治理机制。同时,“金融先行”定为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提供有效的资本流动机制,国有资本在一些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可以通过证券市场上国有股权的售出与购入来实现,使国有股份和其它股份在市场上平等竞争,通过竞争形成国有资本在行业和企业中的合理分布。

三、我国“金融先行”的实施要从泰国的金融变革中汲取经验教训。

1、推进“金融先行”发展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 引导产业结构优化,要居安思危,防止“泡沫”。经过几年的调整,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实现软着陆,但是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效益低下,出口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泰国的经验教训已经证明,“泡沫”的产生与破灭根源于产业经济的脆弱和政府调控职能的弱化,因此在推进金融先行发展的同时,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通过各种经济手段的运用,引导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为金融的繁荣,进而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2、我国的“金融先行”一定要有计划、有步骤,要谨慎操作。 泰国的“金融先行”可以说是一场急风暴雨式的金融变革,是在内外部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全面铺开的,虽然有些变革是及时的成功的,但有些却操之过急,比如说资本项目的过早实现自由兑换。而“金融先行”却是一个系统的发展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我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一定要从总体上进行把握。一方面要抓住重点,大胆突破;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操作上要谨慎从事,操作方法、操作力度要适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目前正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转型期,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的承受力还比较弱,因此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步伐要稳健,积极创造条件,成熟一片开放一片。直接金融的发展要在国家宏观计划的指导下有序进行,防止证券市场的盲目膨胀。对于国有银行体系不能仅仅是取消政府的管制了事,这只可能会把银行推向危机的边缘,泰国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此银行体系的改革应顺着商业化道路循序渐进地走入市场。

3、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积极防范金融风险。 从泰国的实践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直接金融还是间接金融,都存在着大量的违规操作,甚至违法犯罪活动,而金融当局和政府为了保护金融业的积极性,没有严格执法,这又进一步起到了一种纵容违法违规行为的作用,从而损害了“金融先行”的健康运作。我国的金融业在经济发展的宏观格局中总体上是稳定的,但也隐藏着局部性部门性金融风险,因而在推行“金融先行”的战略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一项重要任务。中央银行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坚决取缔非法设立的金融机构,严格执法,防范和打击各种金融违规和犯罪活动,将金融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

标签:;  ;  ;  ;  ;  ;  ;  

从泰国金融改革看中国经济改革的“金融第一”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