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水流进青海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海湖论文,流进论文,泪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海湖,古称“西海”,是西部高原上最大的咸水湖,其面积4583平方公里,湖面海拔高度3193.69米,周长近四百公里,是一种特有的山间断陷湖。
青海湖自古受到西部各族人民特别是蒙古族和藏族同胞的喜爱。在蒙语中,它叫“库库诺尔”,藏语叫“措温布”,意思是“美丽的湖”,“青色的湖”。
然而,今天,青海湖却美丽不再,青色锐减,记者在沿湖调查采访中看到的是百姓叹息,湖水萎缩,草木凋零,目不忍睹。
久负盛名的鸟岛鸟类日渐其罕
青海湖有二子湖,即东南岸的耳海和东北岸的尕海。湖水中耸立着五个名岛,即三块石岛、蛋岛、鸟岛、海心山岛和沙岛。其中,最负盛名、最美丽诱人的是世界级风光胜地鸟岛。
鸟岛位于青海湖西部。远自半个世纪前,近在二三十年前,鸟岛都处于繁荣鼎盛时期。尤其是春天,特别是春末夏初,即“鸟城”建筑最繁忙、热闹的季节,数以万计的斑头雁、棕头雁、鸬鹚等鸟类迁徙到这里,筑巢孵卵,养儿育女。悬崖上的鸬鹚窝,一个接一个,俨然一座造型美丽的特级石堡,而斑头雁衔枝叼草、营造居室,以及那些晚来的棕头鸥、鱼鸥等为与先其一步到达的姊妹们争夺地盘的热闹情景,更增添了这个西部高原湖中的鸟类世界特有的自然情趣……
青海湖之所以成为鸟类群聚的天堂,主要是由于它处于低海拔位置,气候干暖适宜,无天敌威胁,湖内及周边湿地有丰富的鱼、虾等食物,从而为一百六十多种鸟类提供了一个最佳生存环境,成为春夏至此繁殖,冬天返回南方越冬的一个途中的“行宫”。
但是,近十年来鸟岛每况愈下,鸟岛的生机一天比一天萎靡,各种鸟类的数字由鼎盛时期的三四十万只减少到去年的不到十万只!
记者从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一位青年专家张先生那里,获得了鸟岛每况愈下的深层次的原因。他说:“鸟岛面积渐渐萎缩,湖水天天减少,主要是周围沙地侵吞造成的。1972年,鸟岛四周沙地面积只有4平方公里,现在已经恐怕不止30平方公里了吧。由于鸟岛变成半岛,鸟类的敌人也开始登陆了。这几年狼、獾等捕食鸟类的动物随着鸟岛的萎缩越来越多。还有,有的人竟上岛打狼捉獾。弄得岛上‘鸡犬不宁’,何况游人离岛越来越近,于是昔日鸟类的天堂变成了环境可怕的居所,致使有些鸟为了生存,不得不弃卵远逃……”
驰名世界的鳇鱼惨遭捕杀数量锐减
鳇鱼系我国名震遐迩的“名贵鱼种”,是一种特有的“高原冷水鱼”。1979年,它被列为国家稀有水生动物。其“稀有价值”在很大成分上是由于它的生长期很长而决定的。鳇鱼生长于高原、高寒、高盐“三高水域”,成长极其缓慢。一条斤把重的鳇鱼,差不多得十一二年才长出这个分量。但眼下这种稀有珍贵鱼种在青海湖已经越来越少,以至少得可怜。
记者在湟源、海晏县(三角城)和共和县的东坝,以及刚察县附近的哈尔盖、泉吉等城镇暗访中,发现不少饭馆有鳇鱼这道“美味”。
在由湟源去日月山的路上,一个写有“西京饭店”招牌的饭馆里,服务员递给我们的菜谱中,第一道菜就是“清蒸鳇鱼”。当记者问服务小姐,鳇鱼是青海湖里的吗?小姐立马答道:“是,错不了。”为了让我们相信,她又补充说,“活的,要的话先送过来,你们看好了我们才做。”
穿过青海湖的海心山,经鸟岛西行,至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水上、陆上均有卖鳇鱼的小贩。出青海湖上岸不久,即有七八人包括妇女、小孩都提着鳇鱼袋向前争卖,大有不买便休想走开的架势,令记者十分尴尬。问及他们是从哪儿弄来的,一个十四五岁的卖鱼少年说:“我们自己捕的。”
“你们捕鳇鱼,不怕被逮住吗?”
“不怕。我们有办法,逮不住。”
“什么办法?”
“晚上去,发现有人就跑。”天真的孩子道出了鳇鱼惨遭滥捕的真象!
除了偷捕偷捞之外,由于气候干旱,也使青海湖的主要水源之一沙柳河出现了断流,从而使回游湖内产卵的鳇鱼,还未到产卵水区已被干涸致死。这就加速了鳇鱼的灭顶之灾。
青海湖是青海省内最大的渔业基地,而鳇鱼则是青海湖内最大的一项鱼产。从90年代初到20世纪末,每年均有上万吨鳇鱼从青海湖源源运出。它的确给青海湖及其周边百姓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但是,自1978年之后,捕捉鳇鱼的活动已经露出苗头,之后滥捕滥卖情况日益严重,至今已很难收拾。据青海省政法委有关领导介绍,省政府、公安厅和有关综治办及环保部门,都对鳇鱼的无序滥捕十分重视,经常进行保护鳇鱼资源教育,并多次采取封湖育鱼的积极措施,加强社会治安和市场市容整顿,但屡打不断,屡禁不止。一些见利忘义的歹徒,甚至冒着被捉被罚的风险钻治安、巡逻的空子,铤而走险,以坑害青海湖的大环境为代价,牟取一己私利。
鳇鱼惨遭偷捕,数量大跌,种群结构深遭破坏的程度,已经到了频频呼救的地步!——据记者调查,青海湖鳇鱼资源目前仅约7500吨,尚不足过去高产年的一半!而更可怕的是,湖中鸟岛上的许多鸟大都以鳇鱼为食。鳇鱼的锐减,无疑也给鸟岛上的鸟类造成严重威胁——生物链的“断裂”使青海湖的生物存亡问题急展案头!
环境资源恶化 根本原因何在?
青海湖的环境资源恶化,除了上述种种人为破坏因素之外,还有不少是失于远景政策规划、缺乏科学管理因素造成的,而后者,应该说是今后更重要的治本因素。
据青海省许多专家介绍,青海湖患有危险的贫血病。长期以来,我们没有给它供血,有时反而给它“抽血”,这就是本来贫血的青海湖的“血量”更加不足。
负责水资源管理的专家张克教授对记者多方面、详尽地叙述了这方面的情况。他说:“青海湖原本有许多供水渠道,大大小小总计有七十来条河流向青海湖供水,成为湖水不尽的源头。可现在,近二分之一的河流因枯干、萎缩、断流、沙化或者污染成为无水之河,导致青海湖水面大大降低。从1918年至2000年,在长达82年的岁月中,湖水是呈年年递降趋势,除个别自然水量(降雨量)颇大的年份之外,湖水年年下降,在这82年中下降了13米。湖心最深处,过去37.5米,现在25米,这就是过去作为湖心岛的鸟岛变成了‘半岛’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张教授还非常担心地向记者介绍了以下情况,即青海湖四周约四十万亩土地是水浇地,所用水多来自布哈河、沙柳河等。这又从水资源管理和使用上打开了缺口,使青海湖更加“供血不足”。而尤其可怕的是,新的开垦土地面积还在继续扩大,因而用水量自会越来越大;而另一方面,那种非常原始的“大水漫灌”式的粗放型灌溉方式,则更加大了水资源的浪费。
人口的无序增加,也给青海湖带来严重的灾难。1952年左右,湖的北岸人口为2.1万,前不久统计为8.9万。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基。人口的大量增加急遽加速了土地的开发。海南藏族自治州所辖5县,1958年耕地面积29.77万亩,两年后的1960年,统计为101.86万亩,两年增72.09万亩。这不啻一个天文数字!
缺乏远见和科学规划,使盲求经济效益、破坏生态资源的现象泛滥不止。违法开垦草地,狂种油菜,成为90年代中期青海湖周边地区的“通病”。
在油菜籽价格不断上浮的利益驱动下,连个别的部队农场也参加了“垦草”大军,几乎是“一个历史的瞬间”,几十万亩自然生态蓬勃茂盛的草地被违法开垦成菜田——正像青海西宁市科学院的博士生林浩所描述的那样:当这些人在数着一沓沓钞票的时候,环湖的自然生态却在呻吟落泪!……
记者在调查中还了解到,海南、海北二州的超载放牧,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草场的自然生态。据有关资料显示,解放初海南藏族自治州的牲畜总量为138万头,平均占有量为36亩/头;截止1998年,统计则为330万头,平均占有量为15亩/头——专家们认为,就饱和量而言,以及土地可容放牧性评估,解放初的138万头,基本能保持生态平衡。现在猛增近二百万头,大大超过了草地放牧的负荷。
青海湖更令人担心的是,其周围风沙疯狂吞噬着已经非常可怜的自然生态。2001年4月初,当漫天遍地的黄沙像传说中的“黄风怪”席卷西宁、兰州的时候,百万市民莫不仰天长叹:长风何来?!
在布哈河的上游水里、阳康、生格、野马滩等地查询森林植被破坏情况时,当地牧民艾迪兹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滥砍树木,并不是为了赚钱,而仅仅是为了糊口。他们说,他们知道,布哈河两岸的林木,不但能阻挡风沙,而且能保持水土,使布达河长年流水不断,浇地种田。可由于附近地区道路不畅,煤炭运不进来,他们只好砍树为柴,拿此烧锅做饭……
他们哪里想到,他们虽然得到了木柴,解决了一时充饥的问题,却丢失了永远无法弥补的生存环境!
哦,青海湖,青海湖!
标签:鳇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