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例急性肠梗阻的手术分析论文_刘腾龙

31例急性肠梗阻的手术分析论文_刘腾龙

(江苏省阜宁县吴滩卫生院 江苏 阜宁 224400)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肠梗阻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研究年度2014年1月~2016年1月,纳入急性肠梗阻31例,给予手术,设研究组;取同期31例,给予非手术疗法,设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两组中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并发症率低,有显著差异(P<0.05),且具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肠梗阻手术效果佳,并发症少,需掌握好手术时机与方法,保证疗效。

【关键词】急性肠梗阻;手术;疗效

【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7-0089-02

急性肠梗阻发病机理在于肠腔机械性或物理性阻塞,如肠扭转、肠道肿瘤、疝嵌顿及腹腔内粘连等,主要为小肠和大肠,引起肛门排气及排便停止、腹痛、呕吐、腹胀等症状。此病发病较急,且病理变化快,死亡率高。此文研究年度2014年1月~2016年1月,纳入急性肠梗阻31例,总结手术方法及效果,具体见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年度2014年1月~2016年1月,纳入急性肠梗阻31例,给予手术,设研究组,均龄(48.56±6.23)岁,范围是13~79岁,女患者14例,17例男患者,病情类型:肠坏死1例,疝嵌顿4例,粘连性肠梗阻14例,肠扭转5例,肿瘤性肠梗阻6例,肠套叠1例。取同期31例,给予非手术疗法,设对照组,均龄(48.33±6.67)岁,范围是13~78岁,女患者13例,18例男患者,病情类型:肠坏死1例,疝嵌顿4例,粘连性肠梗阻13例,肠扭转5例,肿瘤性肠梗阻6例,肠套叠2例。组间有均衡性,无显著差异(P>0.05),且不具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研究组方法 给予剖腹探查术,按个体病情给予乙状结肠切除术、Dixon术、坏死部分肠段切除术、粪石堵塞取出术、右半结肠切除术、Hartmann结肠造口术、肠折叠排列术和乙状结肠切除一期吻合术。对于良性梗阻,给予肠扭转复位术、粘连松解术、小肠部分切除术、嵌顿性疝复位修补术。如无法切除肿瘤,可给予袢式造瘘结肠造口术。实施乙状结肠切除者,手术后需取硅胶管,置于肠腔,扩肛,促进恢复肠道功能;实施左半结肠根治切除者,需给予全结肠灌洗,而其他术式仅需给予肠减压处理。关腹前,取温盐水,给予腹腔灌洗。手术后,加强监测生命指标及心肺功能,保证营养支持,视情况应用抗生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对照组方法 禁水禁食,胃肠减压,纠正酸碱平衡及水电解质失调,应用抗生素,预防腹腔感染,视情况应用阿托品,减轻疼痛;针对粪块所致结肠梗阻,给予肥皂水或生理盐水灌肠,用量500ml。

观察对比疗效,记录肠管腹腔炎症、水肿、缺血及粘连等例数,组间比较。

1.3 疗效标准

无效:经治疗,肛门排气及排便停止、腹痛、呕吐、腹胀等无改善;好转:经治疗,肛门排气及排便停止、腹痛、呕吐、腹胀等基本改善;有效:经治疗,肛门排气及排便停止、腹痛、呕吐、腹胀等消失。有效与好转相加,定义治疗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疗效比较

对比治疗有效率,研究组为93.55%(29/31),对照组为80.65%(25/31),两组中研究组较高,有显著差异(P<0.05),且具统计学意义。研究组2例无效,占得比例6.45%;12例好转,占得比例38.71%;17例有效,占得比例54.84%。对照组6例无效,占得比例19.35%;13例好转,占得比例41.94%;12例有效,占得比例38.71%。

2.2 并发症

对比并发症率,研究组为6.45%(2/31),共2例,1例粘连,感染1例;对照组为12.90%(4/31),共4例,炎症2例,1例水肿,1例缺血。两组中研究组较低,有显著差异(P<0.05),且具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肠腔阻塞对肠内容物移动构成影响,导致肠管缺血坏死,继而影响个体生命体征。既往在此病治疗手段选择上多有争论,手术尚无有效预防粘连方法,且术后易引起新粘连,扩大粘连面,故多主张先实施非手术疗法,对于腹膜炎及绞窄症状无法缓解的,实施手术[1]。该治疗理念弊端较大,当非手术疗法无效时,患者肠管多有明显缺血及水肿,最终需作肠切除;鉴别梗阻为绞窄性或单纯性较为重要。手术治疗目的在于解除梗阻,预防肠绞窄。有报道显示,手术时机为影响治疗成功率的关键,如手术过晚,可导致个体出现全身性合并症状,加大难度,对手术进程及疗效有不利影响;如手术过早,个体状态、功能等存有不稳定性,易导致治疗失败。为保障手术方法及时机选择准确,应加强此病早期诊断,明确病情程度及梗阻类型,作出准确对策[2]。如确定无腹膜炎体征,可于48h内给予非手术疗法,48h后若症状无缓解,或者病情加重,需选择手术,预防非手术疗法时间较长,造成肠管腹腔炎症、水肿及缺血等。如个体在48h内有脉搏细弱及发热症状,呕吐物或排泄物带血,腹腔出现游离性液体及气体,持续性腹痛及腹胀,且逐渐加重,血液检查血磷含量较正常值偏高,需立即手术[3]。在此文,研究组采用手术方法,而对照组采用非手术疗法,对比两组有效率及并发症情况,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93.55%,对照组为80.65%,前者较高,表明手术治疗疗效佳,效果确切。在并发症方面,研究组6.45%,明显低于对照组12.90%,说明手术治疗较为安全,并发症少。

综上分析,手术治疗急性肠梗阻效果显著,并发症较少,宜推广。

【参考文献】

[1]苏英锋,马宝庆,刘新民.手术治疗结直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156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12,52(10):59-61.

[2]王志.分析急性肠梗阻的手术疗效[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13):2592-2593.

[3]高志雄.急性肠梗阻患者的手术治疗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07):132-133.

论文作者:刘腾龙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8

标签:;  ;  ;  ;  ;  ;  ;  ;  

31例急性肠梗阻的手术分析论文_刘腾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