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新自由主义战略与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自由主义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就目前来看,俄罗斯经济转轨演变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年1月—1996年8月,全面实行新自由主义战略阶段;第二阶段,1996年底到现在,战略调整阶段。
一
俄罗斯自1992年1 月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走上了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轨的道路。俄罗斯的决策者们不仅认为他们所采纳的新自由主义战略会引导俄罗斯根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迅速走出发展速度多年徘徊的低谷,进而很快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使俄罗斯最终跻身于世界富国行列,而且认为这种战略最适合俄罗斯社会经济初始条件,是改变俄罗斯现有的经济结构、实现体制全面转轨的最佳和唯一的选择。那么,什么是新自由主义战略的内涵呢?其实,所谓的俄罗斯新自由主义战略就是从西方发达国家那里全盘移植过来的“休克疗法”。其内涵就是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和主张依靠市场来发展经济,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全面推行自由化、稳定和私有化政策,实行停止国家资金分配,反对国际贸易壁垒和取消投资活动等措施。所谓的自由化就是取消国家对自由价格形成和其他市场行为的干预;稳定政策是指借助压缩国家开动和实行硬性货币政策对自由化引起的通货膨胀进行监督;俄罗斯的私有化原则是把国有企业全部改造成为私人公司。一句话,俄罗斯新自由主义战略的意图就是想利用取消国有制和国家对经济监督的方法,把国家计划经济体制改造成市场经济体制,并期望市场在以后的经济活动中担负起国家原来所起的促进和协调作用。然而,从那时到1996年,5个年头过去了,俄罗斯坚持这种战略的结果又是如何呢?实际上,俄罗斯并没有取得专家们所期望的那种业绩,相反,其主要经济指标却下降了。
1、由于坚持这种战略,从1992年1月—1996年俄罗斯始终面临深刻的危机和长期的经济衰退。5年期间, 俄罗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大约减少一半,投资总额减少3/4,农业生产总值减少1/3。由于工农业生产下滑,到1995年俄罗斯平均实际工资水平降低了一半以上。全国设备生产部门被迫停产,燃料、原料和金属加工生产也呈现下降趋势。新自由主义战略把俄罗斯从多种经济成分改造成单一的初级产品出口型经济,国家和国民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2、由于坚持这种战略,俄罗斯遭受深刻的结构性危机。 主要表现在:在俄罗斯,无论国家机关还是国有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都不能按时支付劳动报酬,甚至实行大幅度降低工资的政策。据1996年9月结算,政府拖欠工资额已达到36.5万亿卢布(68亿美元),大约占国家每月发放工资总额的64%。在许多部门和地区,工作人员连续长达6 个月或更长时间领不到工资。到1996年10月,政府拖欠退休金高达13.3万亿卢布(25亿美元)。1996年8月结算,企业拖欠税款为32万亿卢布(59 亿美元)。5年来, 俄罗斯出现的以上种种现象不仅说明国家原有的市场经济正常分配制度遭到破坏,而且也证实了俄罗斯社会正蕴藏着一种危机加重、民族冲突的潜在危险。
3、由于坚持这种战略,国家遭受巨大人才损失。据统计,1980—1991年俄罗斯的人口死亡率只在10.4—11.4‰的范围内浮动, 然而从1991年以后迅速上升,1994年达到15.5‰,1995年为15.0‰,1992年1月—1995年大约有170万人非正常死亡。究其原因, 这主要是由于心血管病、呼吸道病、传染病以及酒精中毒、枪杀和自杀所致。专家们认为,这种人才损失的结果也是直接或间接地同实施新自由主义战略及其引发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危机有关。
除俄罗斯以外,还可以列举出许多采纳同样战略的国家,如独联体其他国家和中、东欧国家。中、东欧一些国家从1990年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尽管由于坚持这种战略, 一些国家(如波兰)于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开始回升,其他一些国家(如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则在1993年出现增长,另一部分国家(如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从1995年开始好转,但到1995年底,所有中、东欧国家都没有达到转轨前的国内生产总值水平,波兰国内生产总值占以前最高指标的98.8%,匈牙利比以前低12%,捷克低15%。在一些条件较好的中、东欧国家中,同样出现投资骤然减少的趋势和国内投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失调的局面:1995年,波兰国内投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9%,捷克——20.4%,匈牙利——21.5%。国内生产总值下滑和国内投资总额减少对中、东欧国家经济现代化和未来经济增长都将造成消极影响。在其他独联体国家中,由于坚持这种战略,亚美尼亚从1994年经济开始增长,摩尔多瓦从1995年,但所有这些国家199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也都低于改革前的标准。
然而,在世界28个经济转轨国家中,中国却呈现出另一种景象: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从1992年到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既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又有效抑制了通货膨胀,避免了大起大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农业得到加强,粮食等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钢铁、能源等基础工业迅速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一些俄罗斯专家认为,中国经济转轨成就之所以与俄罗斯形成鲜明对照,其原因就是中国坚持了另一种建设市场经济体系的方法——国家管理战略。
1.在价格形成方面,中国为了放宽价格,坚持双重价格制度。对多数商品实行两种价格,即低廉的计划价格与较高的市场价格。多数商品在长时期内仍由国家制定指导价格。
2.中国没有实行硬性货币政策,而是采取直接行政管理手段与定期短期贷款相结合的方法,抑制通货膨胀。用扩大信贷的做法替代实行硬性货币政策。国家通过对银行贷款的监督和直接控制利率的方法,把贷款转用于生产性投资。
3.实际上,中国对国有企业没有全部实行私有化。取之代之的是,国家鼓励兴建集体企业、私人企业、乡镇非国有企业和在国家监督下同外国合办的合资企业。到1995年,新的非国有经济部门迅猛发展,其产值达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在农业方面,家庭承包制代替公社制,农民家庭可以自由使用土地,但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不准随意出售和对外租赁土地,土地属于国家。
4.中国虽然鼓励外国对中国经济投资,但坚持保护国内市场的原则。
5.渐进转换机制,是中国国家管理战略的主要特点。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把国家计划经济作为建立新的非国有经济部门的基础,即采取“双重成分”战略。
6.从1978年转轨开始,中国人民的生活不平不断提高。这不仅是中国国家管理战略取得显著成效的具体体现,而且也是中国社会稳定和转轨战略得以顺利落实的基本保证。
当然,中国实行国家管理战略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出现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如环保问题、经济增长与亿万农民脱离农业生产涌入城市寻找工作的社会问题、犯罪与依污问题。但是,就中国坚持国家管理战略所实现的宏观经济指标而言,应把中国由计划向市场转轨的国家管理战略看作是非常成功的战略。
从以上对中国和俄罗斯经济转轨成效的比较分析不难得看出:前者采用了有效战略,而后者没有。二者由计划向市场转轨的经验教训告诉人们:1.市场体系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可能会数十年)和要求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2.在新的市场体系尚未见踪影的情况下,骤然全面抛弃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会导致经济混乱;3.赤字经济条件下的自由化将会引发难以抑制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繁荣都会产生不良影响;4.硬性货币政策不仅会引起长期萧条,而且妨碍结构改造;5.在企业尚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骤然将其推入了市场的汹涛,国家财产必然蒙受巨大损失;6.骤然推行自由贸易政策,会使国有企业丧失同外国竞争的能力和国内大市场。
二
分析家们认为,尽管由于俄罗斯经济转轨战略的失误给俄罗斯经济造成重重困难,但是俄罗斯的经济并非一团漆黑。人们通过动态观察,可以发现俄罗斯经济自1997年初开始已经显露出一些不可忽视的“亮点”。这些“亮点”的出现是与目前俄罗斯经济转轨已进入第二阶段,即国家新自由主义战略调整阶段分不开的。
事实上,俄罗斯在1996年8 月大选前后就已开始对国内外政策进行调整。1996年8月大选以后, 以切尔诺梅尔金总理为首的新政府班子制订了俄罗斯2000年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纲要,其中包含着一系列重要经济政策的调整,具体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扭转前一阶段过分宣扬经济自由化倾向,加强国家调节。 首先,改变不合理的现行价格结构,对重点商品价格进行调整,加强政府对物价的监督作用。加强国家对货币和金融体系的管理,加强税收政策、预算政策、货币信贷政策、国际收支平衡政策的制订,加强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企业经营的监督和对国有企业的调整。
2、调整私有化政策。目前,俄罗斯共有私有化企业124600家, 大约占改革前国有企业总数的60%,其产值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以上。纲要规定,今后不再推行过去那种不顾条件,不惜代价的无偿性“大众私有化”。同时,政府进一步明确规定了不准私有化的经济部门和项目,公布了480家不准私有化的大型骨干企业名单。 对可以实行“小私有化”的国有企业,在出售时按市场价格进行评估,不再对任何劳动集体提供优惠,并且逐项严格审核,使之符合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以提高“小私有化”的经济效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已私有化的企业固定资产也要按市场价格进行重估,建立符合国际通用标准的财会统计制度,实际独立的股东注册制度。对企业全部所有权办理法律备案,建立和健全企业管理的有关法规,明确划分所有权与经营权权限,确保股东和产权人的正当权益;严格税收法制,防止偷漏税,没有正当理由不得拖欠税金等等。对于达到以上要求的企业国家给予扶持,如在竞争基础上优先获得政府贷款和投资等。
3、加强和完善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管理。目前, 俄罗斯归联邦和地方政府所有尚未私有化的企业大约占总数的40%,其中多数是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型骨干企业。在私有化的冲击下,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和效益都很差。为了扭转国有企业困境,政府规定对某些仍需由国家占有和直接经营的企业,改为“官办企业”,严格实行预算和成本控制与监督;对那些仍需国家占有但并不需要由政府直接经营的企业,实行委托经营制,即在招标和签订经营合同基础上委托企业领导人经营管理,严格规定委托经营的条件以及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对股份化企业中的国有股份由政府有关主管部门选派专员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同时明确其权利和义务,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督。
4.制定和推行明确的产业政策,逐步进行国民经济结构改造。首先选择一些效益好、回收快的部门和企业,作为国家扶持和投资的重点,如有出口创汇能力的石油、天然气、木材、冶金、飞机制造、航天工业、核工业以及机器制造业中的某些部门。其次对一些技术落后,短时期难以进入国际市场,但仍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工业部门,也适当给予扶持。主要办法是,限制这类产品的进口和提高进口税,为它们保留一些更大的国内市场,如汽车工业,交通运输业,筑路机械和农业机械制造业等。
上述诸方面的政策调整,体现了俄罗斯政府1996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方针与政策的基本倾向。它们既是对前一阶段俄罗斯政府新自由主义战略失误的反思和教训的吸取,也是对合理主张的吸纳。从这些调整举措出台开始到现在的一年多时间里,俄罗斯经济开始有所好转,出现了生产衰退明显减慢或停止,通货膨胀率急速下降,居民工资和退休金按时发放和贫富之间收入差距有所缩小的积极因素。尽管这些新的成长因素仍很脆弱,它们在短时期内特别是在今后发挥何等作用仍需进一步观察和分析,但是,它们足以说明,俄罗斯新的市场经济体系正在形成,经济危机最危险的时期已基本渡过。俄罗斯的战略调整无疑有利于国民经济朝健康方向发展,特别是有利于已经出现的某些积极因素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