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是农业的根本出路_农民论文

科技教育是农业的根本出路_农民论文

科技教育是农业的根本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路论文,农业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我国主要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9%,人均耕地仅为世界人均的1/4,人均淡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资源为世界人均的1/6。不仅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而且环境在恶化,土地沙漠化、荒漠化严重,耕地土壤退化、肥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等灾害频繁、严重。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怎么办?靠进口粮食来养活中国人行不通。正如江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的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其唯一出路就是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单产,提高资源的产出率,依靠教育事业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

一、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工作,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更多、更先进、更实用的技术

加强农业科研工作,首先要一如既往地贯彻“面向、依靠、攀高峰”的科技工作方针。其次,要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自主研究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再次,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科研、开发与技术推广工作。

1.要切实稳住一批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优势突出的农业科研机构。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一是数量多,二是研究能力差,三是布局不合理,四是学科结构不合理,五是研究力量等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既不适合赶超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潮流,也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对现有地区级以上的1200多个农业科研机构进行一次综合实力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中央、省、地级农业科研机构进行重新认证。与此同时,要从大农业出发,坚持农业生态区划与行政区划相结合的原则,采取联合、精简、转型、转制等措施,对农业科研机构进行分化与重组,切实稳住一批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科技资源优势集中的农业科研机构,重构中央、地方两级农业科学研究新体系,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体系。

2.要切实稳住一支精干、高效的农业科研队伍。目前,我国农业科研队伍虽然很庞大,但非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太大,许多农业科研机构专业科技人员与非专业技术人员之比都在1∶1以上, 少数单位甚至高达1∶2。如果按直接从事科研活动的技术人员数量作基数, 非科研人员的比重会更大。因此,要根据“精简、统一、效能”和“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原则,合理分流人才,调整队伍结构,大幅度削减非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把为科研服务的工作全面推向社会化。要建立和实行人员不断淘汰、更新和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人事制度,以确保稳住一支精干、高效的农业科研队伍。要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和实行绩效挂钩和多元化的分配制度,以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科学研究人员专心致志地搞科研、做学问、出成果、攀高峰。同时,也要使技术开发人员放心大胆地搞经营、出效益、创名牌,占领国内外大市场。

3.要切实做好科研工作的“重点转移”,确保在若干重要领域做出新的突破。由于过去形成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以及长期积累下来的“小而全”的重复设置,加上近些年来政策导向的作用,使得农业科学研究低水平重复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了课题愈来愈散,科研成果愈来愈小,几乎没有研究出能使农业生产产生大的飞跃,类似杂交水稻这样的重大成果。虽然问题出在下面,而根子却在上面。因此,首先,应该改革政府对科研项目管理、成果评价与奖励、技术职务的评聘等导向性政策和管理制度。其次,要按照江总书记提出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毫不犹豫地砍掉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陈旧学科,加强农业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建设,加强面向经济、面向市场和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学科和专业建设。要把以高产为重点的研究转移到以高产、优质、高效并重为重点的研究上来。

二、进一步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技术推广工作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但问题也不少,一些地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仍相当薄弱,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一是推广机构与队伍“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依然未得到根本改变。据有关方面调查,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三令五申,反复强调要落实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三定”(定性、定编、定员)工作,但是,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乡镇未能落到实处。从而,致使农业技术不能顺利地到达田间、地头。二是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不但没有改变,相反,还变本加厉地发展成了“既无钱养兵,也无钱打仗”,技术推广工作成了副业,技术干部成了“消防队员”,哪里有“火”哪里去,成天围着县、乡的“中心工作”转。三是由于一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反应迟钝,缺乏接纳、消化、吸收科技的能力;加上一些农民思想观念陈旧,不相信科学;再加上一些农民心理素质脆弱,怕担风险,他们“宁绕十步远,不走一步险”,对农业技术、成果敬而远之;此外,农业技术市场混乱,不少农民被一些伪劣科技产品骗怕了,导致了农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病复发。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扩散速度和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效果,阻碍了农业科学生产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以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

各级党政部门要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机构、队伍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推广经费上应给予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要进一步加强省、地、县、乡(镇)四级农技推广网络建设,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

三、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为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对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和接受新技术、新成果的技能,促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为此,提出以下初步设想。

第一,进一步加强农村成人文化、科技教育。近十多年来,我国农村成人文化教育、科技教育发展很快。通过举办各种识字班、技术培训班,开展扫盲教育和技术教育,农民文化、科技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今后的任务主要是“巩固提高”,一方面要继续抓好扫盲教育,使原有的文盲尽快脱盲,另一方面,对已脱盲的农民要结合学技术,继续学文化。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发展农业广播学校和卫星电视教育。实践证明,这种办法方式是一种覆盖面最大、时空利用最充分、最经济有效的办学手段。

第二,进一步强化农村义务教育,最大限度地遏制新文盲的产生。这是培养和造就既有文化又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中、高级科技、教育专门人才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必须把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放到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彻底改变有钱建“祠堂”无钱修“学堂”的落后习俗,切实抓好农村义务教育。

第三,加强农村中小学生的技术教育,把单纯的升学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最大限度地遏制新“科盲”的产生。建国以来,我国始终把为高等教育培养生源作为中小学的办学方向,农村普通教育与城市普通教育实施的是相同的模式,从小学、初中到普通高中,基本上实行单一化的教育体制。目前,农村中小学生由于受学制和教学大纲等因素的限制,几乎没学过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初高中毕业生成了新一代有文化无技术的“科盲”。为此,建议今后农村普通教育应该进行一次“战略重点”转移,把农村义务教育的主战场转移到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社会进步的服务上来。农村中小学应在以基础教育为主的同时,增开农业生产技术的课程,以加强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要把以基础教育为主的办学方向逐步调整到基础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方向上来。

第四,大力培养农民大中专生,为农村输送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农民技术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大中专院校培养了近200万毕业生,但目前只有一半留在农业系统, 另一半跳出“农门”,而且,留在本行业的这一半,绝大多数都到不了农业生产第一线。为了解决“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 养不起”的问题,90年代初,我国开始推出了一项普通农业高等院校招收青年农民入学的招生制度改革措施,招收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和一定实践经验、立志回乡务农的农村青年。这是一项深受农民欢迎的历史性变革。从此,农民技术员队伍开始有了新的转机。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应该坚持下去,并不断地扩大招生名额,加大培养力度。与此同时,农业中等专业学校也应该继续扩大改革成果,增加面向农民、不包分配的招生数量,开辟更多面向农民招生的学校,扩大招生的专业范围,让更多的农民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农民技术人才。这样,将会大大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扩散和应用,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产生新的飞跃。

收稿日期1999-05-31

标签:;  ;  ;  ;  ;  ;  ;  ;  

科技教育是农业的根本出路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