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科技创新人才环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创新论文,国外论文,环境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温家宝总理在最近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要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宏伟战略目标,一要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二要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力支撑。而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科技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为科技创新人才所创造和提供的环境。本文对几个科技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人才环境进行分析,旨在对构建我国良好的科技创新人才环境有所借鉴。
一、美国科技创新人才的环境建设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和科技强国,其科技创新人才环境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借鉴意义。
1.政府的资金支持
一是巨大的科技投入。美国科技投入长期以来居于世界前列,其R&D(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20世纪80年代就一直保持在2.3%以上,美国R&D人员人均研究经费也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1995年就达到了17.32万美元。
二是政府以大量商业合同的方式,向企业直接投入研发经费。目前,产业界的研究经费有12%来自联邦政府,其中大部分是通过商业合同形式提供的。互联网就是美国国防部为解决战争期间的有效通信问题而提出的一个军事合同。
三是采用税收激励政策。美国的“国内税收法”规定:一切商业性公司和机构,如果其从事研发活动的经费同以前相比有所增加的话,可获得相当于新增值20%的退税。如果个人从事已经商业化的研发活动,其投入同样可以享受20%的退税。
四是政府支持基础科学创新。美国政府一直是基础性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持者。巨大的资金投入,使得美国科学家在全世界重要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取得的科技成果数,以及获诺贝尔奖的人数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一是注重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政府各部门设立了各种培养计划。如美国海军设立的“青年研究员计划”,专门在一些大学和私人研究机构设立基金,培养最近5年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研究人员。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了“总统青年研究奖”,每年颁发200个名额,目的是将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国家急需的科学和工程领域中来。
二是注重引进和留住国外科技创新人才。其主要措施包括:以H-1B技术工作签证法案引才;以政府或者民间基金会的高额奖学金等为基础吸引世界名校学生和学者赴美求学或做访问学者;以政府和诸多的公司、个人、慈善机构等设立的雄厚科研基金吸引人才;以总统科学奖等特殊的奖励激励人才;重金聘用甚至高价收买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高度信任和重用外来科技人才,美国的许多科研项目和尖端技术领域的研究都是由外来科技创新人才主持完成的。
美国的高工资、高职位、高生活水准以及在科学研究方面比较自由、科研经费充裕、教学科研设施一流、实验设备先进、科研信息资源丰富、学术思想交流活跃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国外科技创新人才。
3.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
一是多元化的投资环境。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经费的主要来源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等的拨款。美国民间基金会的发展,使之成为科研经费的另一重要来源。据统计,美国有大大小小的各种类型的基金会约47000个,基金总额近4000亿美元。各基金会资金来源渠道多,运作模式、管理方式各有不同特色。科研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向各类基金会申请项目,从而创造了非常宽松的科学研究环境。美国联邦政府、民间基金会和学校对年轻的科技创新人才还给予特别的支持。
二是宽容失败的环境。美国各界人士都有一个共识:“允许失败”。他们相信大多数科技人员都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失败都不是主观不努力造成的。这种理念极大地保护了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为其不断创新营造了广泛的空间。
三是信息公开、资源共享的环境。美国用于研发的投入非常巨大,各类政府与基金会资助的项目数量巨大,种类繁多。但在基金管理中,重复申请、重复资助的项目并不多。主要原因是信息公开与资源共享机制比较合理,措施相对完备。
四是大学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美国在200多所大学中建有1000多个各种类型的大学与工业界的合作研究中心,研究经费主要来自政府和工业界,这些研究中心为大学与工业界的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了合作研究与创新的舞台。
4.完善的科技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一是在科技创新人才开发方面,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和任用机制,以及政府、大学、企业密切合作形成的人才培训和终身教育机制。
二是形成人才市场调节机制,通过规范与完善的人才中介市场,通过双向自由选择,科技创新人才可以找到用武之地,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可以得到有效配置。美国住房、医疗、保险等的社会化,为人才的市场化配置奠定了基础。
三是形成人才竞争机制,其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有岗位竞争,还包括科研项目与科研经费、职位晋升、培训机会、项目小组成员资格的竞争等。
四是形成公平与多样化的分配机制,分配的依据包括职位、责任、能力、贡献等,分配的形式包括工资、奖金、福利、公司股票等。近年来,美国许多公司纷纷采用股票期权及配股等方式,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科技创新人员。
五是形成公开、公正的人才考评机制,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形成将工作表现与工作业绩相结合的有效的考评方法,并将考评结果与职位升迁和奖惩挂钩。
六是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工作环境。美国的许多高技术公司为科技创新人才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及后勤保障,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不少高科技公司实行弹性工作制度,科技创新人才甚至可以在家里上班。
二、英国科技创新人才的环境建设
1.明确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
1994年,英国政府首次公布创新白皮书《实现我们的潜能——科学、工程和技术战略》,此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清晰的政府文件以明确国家以创新为核心的新的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新战略的主要内涵包括:重视研究与开发,注重基础研究和国际研究与开发;强调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加强营造创新的环境建设,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大力发展风险投资,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问题;大力推动形式多样的官、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创新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2000年7月,英国政府发表了《卓越与机遇——面向21世纪的科学与创新政策》白皮书,希望通过领先的基础科研和更加富有活力的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在新的科技政策白皮书中更加强调:国家科研机构、大学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人才在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建立适合科技创新的环境和体制。
2.设立高等教育创新基金
为支持大学科研成果向商品化转移,英国政府启动了“高等教育创新基金”,该项基金与高等教育及企业和社区联系基金相结合,支持在大学周围建立各种科技网络群,同时还支持各大学内部建立专门机构从事专利申请与保护、资金启动、公司筹建和市场开发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英国大学周围高科技网络群的形成。
3.实施培养和吸引人才计划
英国政府一方面出资改善在校博士生的生活条件,同时大力吸引外国留学生和科研人员到英国学习和工作,放宽对他们的入境限制,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给他们创造必要的条件,减轻后顾之忧。2002年英国实施一项“高技能移民计划”(HSMP),专门用于吸引高层次海外人才。
4.支持中小企业创新
英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来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主要包括:保护中小企业的发明专利;鼓励和促进政府实验室和大学的科研技术成果向中小企业转移;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培训;资助中小企业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开发。
随着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颁布,以及详细具体的实施细则的陆续出台,科技创新人才纷纷走出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孵化器、科技园、创业园的扶持下,进行创新和创业活动。贸工部、地方发展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还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内容丰富的科技创新项目计划、技术发展报告、技术转移和融资信息。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人才也紧密结合市场需要,在政府支持下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三、日本科技创新人才的环境建设
1.形成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机制
日本政府提出,在向知识经济转型中,必须增强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的创新能力,将其在创新活动中产生的新知识应用于社会,产生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将创新带来的部分收益返还到科研活动中,形成创新的良性循环。围绕这一目标,应促进官、产、学之间的合作,根据科技发展战略和社会需要组织共同研究。要进一步完善官、产、学合作研究体制,促进以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为主体的官、产、学相结合的创新体制建设,加速研究成果的产业化。企业的科技创新战略要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要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产业化比率。
2.吸引外部科技创新人才
日本通过制定《外国科技人员招聘制度》等法规,大大增加对外国专家的吸纳限额。日本政府曾表示,愿提供50亿美元,与美、英、德等发达国家合作研究“人类尖端”工程。1995年日本发表的科技白皮书强调,日本要建立与经济大国相适应的超一流科研中心。日本一些跨国企业和超大型企业每年都拨出大笔经费用于科研投入,包括高薪招聘外国高级技术专家。
日本在广揽外籍人才方面有十分独到的措施,归纳起来有:提供优惠条件吸引留学生;通过购买、吞并外国企业,进而将其人才据为己有;在国外建立研究所来利用全球人才;对高技术人才高薪聘请并委以重任。
3.实行科技人才开发计划
一是实行“240万科技人才综合推进计划”。该计划2002年实行,主要包括大量培养实战型科技人才计划、240万人终身教育计划和人才培养机构评价推进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出大量企业需求的实用型科技人才,改变现有教育体制。
二是实行“21世纪卓越研究基地计划”。该计划从2002年起,日本文部科学省每年选择资助50所大学的100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对每项科研项目资助5年,资助金额每年1~5亿日元不等。该计划旨在建立一流的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在取得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的同时,培养出一批世界顶尖的科技创新人才。
三是实行“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综合计划”。该计划有四个目标: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世界顶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所需人才;创造能吸引各种人才,并使他们充分发挥才能的环境;建设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四、韩国科技创新人才的环境建设
1.重视研发经费的投入和有效利用
韩国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首先得益于过去几十年韩国政府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到1997年,韩国R&D投入已经达到128亿美元,居世界第六位,R&D投入占GDP的2.69%,居世界第三位。在科技投入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与强调研发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研发成果的有效利用与推广。
2.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开发与利用
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离不开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为此,韩国非常重视科技教育、培训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开发利用。主要措施包括:通过科学技术教育体系改革,把创造性人才培养作为科学技术教育的目标,以培养科技后备军;通过提高大学科研质量和制定以研究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计划,来扩大高级科技人才培养,促进科技人才结构的提高;2001年宣布实施“国家战略领域人才培养综合计划”,该计划准备在2005年前在有助于提高国家竞争力的6个战略领域加大投入力度,提高22万名在校学生和研究机构科技人员的水平,并培养18万名新人才;注重海外高技术人才的引进,为此政府制定了“聘用海外科学技术人才制度”,对引进的高科技人才给予资助。
3.重视科研基地的建设
一是培育研究中心。为了提高科技实力,韩国创建和资助了许多重要的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的类型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地区研究中心。到2002年,总数达到约150个。这些研究中心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对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进行公共研究机构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赋予公共研究机构在运作、管理、决策和组织等方面的自主权,并将研究所从政府主管部门中分离出来,按不同领域分别建立产业科技研究会、公益技术研究会、基础科技研究会、经济和社会研究会以及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会。
4.支持产业界的科技创新活动
韩国努力建设一个均衡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鼓励产业界、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三方的积极参与,并重视企业在技术开发和创新中的作用,主要措施包括:积极扶持企业研究所的发展,企业研究开发投资近年来一直保持占国家研究开发投资的75%以上,超过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技术开发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包括技术开发准备金制度等;强化产、学、研合作研究,形式包括合同研究、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科研资源的共同使用、关键技术信息的服务、专利使用等。
5.创建科技园区,吸引科技创新人才
韩国1974年创办的大德科技园区拥有科研机构55个,大学3所,已经成为韩国科技发展的一支生力军。除此之外,韩国政府还在光州、釜山、大邱、泉州、江陵等5个地方分别建设了与大德科技园区相似的科学基地。建立高科技园区不仅对科技发展和科技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给大批中高级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了就业和发展机会,成为海内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吸纳与工作基地。
6.实行以人才集聚为目的的国际合作
韩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加强科技外交,在引进技术中引进人才,在推进科技合作中壮大科技力量。韩国除了每年向美国派遣几千名留学生外,还有目的的选送专家和教授到美国学习科学技术。在与外国签订技术转让协议或在合资经营的同时,派出大批科技人员向转让技术公司学习科学技术或请外国专家培训在本地工作的科技人员。
五、新加坡科技创新人才的环境建设
1.政府重视
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强调要以知识、创新及才能来参与竞争。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从1997年开始设立“亚洲创新奖”。这个一年一度的奖项极大地提升了新加坡的国家形象。
2.出台鼓励创新政策
新加坡最近设立了“研究、创新及创业理事会”,成员包括政府高层官员、私人企业界和科学界代表等,专门为政府在国家研究、创新及创业的策略方面提供咨询;同时还设立了“国家研究基金”,以资助长期性的战略性研究项目。
为促进研究机构与产业界的合作,科技局设置了激励本地企业开展研发工作的资助计划。如果企业与研究机构联合提出的项目申请获得批准,企业通常能得到相当于总费用70%的资助。
3.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与开发
在“人才强国”的战略指导下,政府在科技教育与培训方面进行大量投资。1996年政府公布了40亿新元的为期5年的国家科技发展计划,其目的是提高研究发展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提高工业界在研究发展领域的投资比例,提高每万人中科研人员与工程师的人数比例。
4.重视教育和人才引进
除本国对教育的重视之外,新加坡还非常重视人才引进,制定了“国际人力资源计划”,出台吸引专业人才的计划,用丰厚的待遇、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商业环境吸引科技创新人才。1991~2000年,智力型和技能型移民对新加坡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7%。以研发领域为例,2002年新加坡共有2万名研发人员,其中外来人才占78%。目前,新加坡人力部已在海外设立9个“联系新加坡”机构,负责吸引和引进海外专业人才。
综合以上国家科技创新人才的环境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国家对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强国的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并制定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培养的长远计划;政府在科技教育、培训和基础研究方面的大量投入,以提高国民的科技素质;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的产、学、研密切合作的研发体制,并对研发项目给予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支持;以科研条件、生活待遇、人文自然环境等吸引国外优秀科技人才;以科技园区、孵化器、风险投资等为基础,支持科技人员将科技成果商品化和创办高科技企业;在社会上,提供在工作职位、项目申请、经费支持等方面每人都有平等的竞争机会,建设能够让真正有能力、有创新意识的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在组织内部,形成公平、公正的科技创新人才选拔、使用、晋升和利益分配的机制;在生活上,提供能够体面生活,同时对未来又有良好预期的收入水平,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的环境;在工作中,提供个人价值得到充分的承认和尊重,个人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和赞赏,个人的贡献不会被忽略并得到合理回报的工作环境;提供一个能够让科研人员专心于自己所喜欢的研究事业、没有过分心理和工作压力以及太多因素干扰的心情舒畅、气氛宽松、管理灵活的科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