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与政府债务的双重挑战_国有银行论文

中国金融系统改革和政府负债的双重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金融系统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金融改革的特点及其限制

近年来,一些新兴国家(特别是中欧和东欧国家),在金融改革中选择了稳定和增强银行的金融媒介作用;而另一些新兴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则选择了发展更有效率,深度和广度都更强的金融市场。相比而言,中国的金融改革面临更多的困难。目前中国的经济架构,很容易造成国家、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事前(ex ante)信息不对称,造成逆向选择,或者是事后(ex post)信息不对称,造成道德风险。

中国金融系统具有其相对独特的特点。一是政府努力保持汇率稳定,而且政府试图保持国有企业在重要行业的控制地位。中国政府为了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这么做是很容易理解的。

首先,政府保持汇率稳定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防范来自外部的经济冲击。蒙代尔理论已经证明,控制了汇率的稳定也就同时保证了国家在货币政策上的自主性。对资本项目的控制使国家对流入和流出中国的资本加以过滤、管理和控制,以区分直接投资、金融投资和投机资本。同时,中国政府也积极管理外汇储备,主要用于投资外国政府债券。

中国的经济发展策略与促进出口、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密切相关,这决定了中国的汇率管理要避免人民币快速升值。一方面,人民币的升值会使得外国直接投资的成本增加,从而减少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另一方面,人民币的升值使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提高,降低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从而损害中国经济。

总而言之,对资本项目和汇率的限制,以及货币政策上的微调,可以保证中国控制国内银行的利率不受国际利率变化的影响,从而帮助中国的国有银行能以较低的成本吸纳储户的资金,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有银行的盈利能力。

中国金融系统另一特色来源于中国国有银行对金融系统的重要影响。中国的三大政策银行和四大国有银行在中国的金融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决定了中国的证券市场和银行系统比较起来,还处于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即使在证券市场上,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也占有统治的地位。在证券市场上发行的债券,90%以上是由国有、公有银行或者企业发行的。与此同时,股票市场的波动相对剧烈也是因为中国股市中可流通股相对较少,大量的非流通股掌握在国家的手里。

中国目前采取的“金融抑制”政策不但对中国过去的金融系统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也可能对中国将来的金融改革产生负面后果。

在中国,一方面,金融系统对国有企业过度投资;而另一方面,私营企业虽然在出口和盈利能力上都表现出色,但一直存在着缺乏投资的问题。鉴于私营企业在银行和证券市场上筹集资金都相对困难,私营企业不得不转向非正式的贷款市场,或者寻求境外投资者。无论私营企业选择什么样的融资渠道,一般来说,其融资成本都高于国有企业。

企业从银行得到贷款的难易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该企业的经营和盈利情况,这种现象造成了金融系统里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既而导致了中国金融系统的脆弱性。

二、中国金融改革面对的挑战:不良贷款问题

尽管中国的私营企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外资企业的进入),但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还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国有企业有其独特性,在负担生产成本的同时,还常常需要负担一部分本应由社会负担的社会成本,例如职工的医疗、教育、退休等。虽然目前通过改革,国有企业得到更多的自主权,但因为一些企业的经理常常由政府任命,和当地政府有着密切联系,所以这些国有企业仍承担着政府和社会的负担,很难实现盈利。鉴于此,国家只好采用“软预算约束”。1978年到1996年,中国国有企业的经营销售额增加了7.6%,但同时期国有企业工资和社会成本却增长了16%。

因此,国有企业的运转极度依赖银行贷款。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只能从国有银行得到贷款。国有银行既不能决定存贷款的利率,也不能决定贷款的数额及其使用方向(特别是很多用于国有企业解困的“政策贷款”)。这就使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都面临“软预算约束”问题。

在这种金融体制下,银行很难建立信贷文化。国有企业并不把从国有银行获得的贷款视作真正有约束的债务。事实上这种贷款被视为国家间接替国有企业筹集资金的方法(或者说另一种形式上的政府补贴)。国有银行也不担心大量不良贷款的偿付问题,因为国有银行相信政府将在未来通过补充资本金和剥离不良资产等方式补偿不良贷款给银行带来的损失。综上所述,这种金融体制只会导致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持续增长,国家不得不继续投入以保证银行的金融媒介作用不被破坏,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政府意识到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严重性,试图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不良贷款的问题。这些措施有在中央政府和央行层面上实行的,也有在商业银行层面上执行的。

在中央政府和央行层面上,首先政府承认政策性贷款的回报率较低,应该和商业贷款区分开来。采取的措施就是1994年成立了三大政策性银行,专门用于发放政策性贷款。另外,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这些用于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的资金既不能直接来源于国家预算,也不能通过出售国有资产来筹集,只有通过冲销和回购不良贷款来实现。

通过注入央行的外汇储备,中国在2003年冲销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量不良贷款。回购不良贷款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国家或央行直接摊销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一是把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剥离至专门处理坏账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AMC)。资产管理公司接手国有企业的债务,将其转变成股权(债转股),但这只是把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变成了国有企业没有经营管理权的股东。可以想象,银行将不得不继续给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贷款,以维持其运转,同时也就维持住了其股东——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转。这就是为什么虽然资产管理公司对减轻银行和企业的负担有如此明显的好处,却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不良贷款问题的原因。不良贷款只是从国有银行转移到了资产管理公司。

商业银行层面上的措施则基于三种基本的方式:第一是通过银行自己的盈利来冲抵一部分的坏账。这需要银行通过扩大存贷利差来实现盈利。出于这个目的,商业银行被允许适当放开其存贷款利率。但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还是基于政府指导利率,银行的存贷利差还是相对较低(2%),盈利情况并不理想。单纯靠银行自己的盈利很难解决坏账问题。第二是引入外国的投资者,这和中国逐步对世界开放,促进本国金融系统国际化的进程一致。近年来,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国有银行中所占的股份显著提高。同时,通过将国有银行发行上市,从而获得的发行溢价也部分地解决了不良贷款问题。第三是通过不断发行新的贷款来降低原有不良贷款在总贷款中的比例。近年来,中国新增贷款的增长速度是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两倍。但这些新增贷款,特别是房地产贷款,也蕴藏着新的风险。一旦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就意味着大量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

总而言之,通过银行自身来试图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难度非常大。要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国家的干预还是不可避免。

三、外汇储备和国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不再直接资助国有企业,而是让国有企业主要通过信贷筹集资金。因此,中国政府的政府国债并不多(2004年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即使政府承担所有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根据不同的经济学家估计,从20%到45%不等),中国的国债比率也不会超过70%。这个指标和西方工业国家比较起来,完全是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然而,中国近年来的投资率一直相对较高(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增加了银行的不良贷款。如果不作任何改革,可以预见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还是会居高不下,这将迫使政府不得不继续对银行注资,以充实银行资本金。事实上,虽然目前中国政府的国债还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但在未来能否继续支持这种对银行的一再注资还是令人担忧。而且,可以预见到国家将会重新负担原来由国有企业负担的社会责任,例如医疗、失业、住房等。这些和中国国有银行的坏账问题一起,将对国家的财政产生压力,对国家发行国债的能力提出挑战。

Woo(2004,2005)探讨了中国发行国债和充实国有银行资本金解决不良贷款的问题,但他的分析里没有考虑中国政府面临的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和政府外汇储备等因素。

理论上说,国债受政府预算的限制。国债D的变化主要由政府支出G决定。税收T和还本付息额SD也影响国债的数量。其中还本付息的数额是由利息r决定的。用公式表示,即

如果经济增长率低于利息率,国债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将会是发散函数;如果经济增长率高于利息率,该函数将会是收敛函数。

笔者对中国经济前景有以下两种假设:

假设1:继续保持高的经济增长率g=10%,同时保持低的实际利率r=2%

假设2:经济增长率降低到g=8%,同时实际利率上升到r=3%

对这两种假设都用不同的财政赤字比率(γ-θ)来对国债率做估算,按财政赤字比率从0%到10%变化,可得到图1。

如果把100%看作国家能负担的国债比率的上限,那么按假设1的情况分析,财政赤字比率不能高于5%;如果按假设2的情况分析,财政赤字比率不能高于8%。

目前中国的财政赤字率约为1%,统计资料表明,2010年,中国的退休金支出将增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7%,如果再加上增加的其他社会负担2%以及原有的财政赤字,届时财政赤字率将会达到10%。即无论采用假设1还是假设2,中国的国债比率都会达到国家不能负担的程度。

如果我们再考虑到国家要处理银行不良贷款和充实国有银行资本金等因素,需要增加的成本为不良贷款数额(NPL),则

假设新增不良贷款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为(μ),则

用不同的新增不良贷款率(μ)来对假设1和假设2情况下的国债率做估算。假设政府财政赤字率为6%(高增长情况)或3%(低增长情况),按新增不良贷款率从0%到10%变化,得到图2。

依然把100%看作国家能负担的国债比率的上限。但无论按假设1还是假设2,新增不良贷款都不能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2%。

如果考虑用国家外汇储备来注入国有银行,用于充实银行资本金,我们再引入新增外汇储备(R)这个因素。

假设国家新增外汇储备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为(p),则

用不同的外汇储备增长率(ρ)来对假设1和假设2情况下的国债率做估算。假设政府财政赤字率为6%(高增长情况)或3%(低增长情况),假设新增不良贷款率为6%,按外汇储备增长率从0%到10%变化,得到图3。

依然把100%看作国家能负担的国债比率的上限。近年来,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长率每年都超过10%,所以要满足图上4%的外汇储备增长率目前应该不是很困难。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用国家外汇储备注入国有银行,用于充实银行资本金,能部分地抵消不良贷款的影响。但是政府必须把财政赤字控制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同时保证外汇储备的增长。这就要求政府控制汇率波动,保持人民币处于一种相对低估的状态以保证出口和贸易顺差。

四、结论

通过分析中国金融系统,可以看出:虽然中国的银行系统处于不平衡状态,需要国家注入资金,用于充实银行资本金,冲销不良贷款才能维持运转,但政府的国债依然控制在一个可以承受的水平之内,原因有以下四点:第一,人民币被低估,促进了出口和外国投资,使得中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来注入银行系统;第二,人民币不可以自由兑换,这给银行系统提供了充足的储蓄资金来源;第三,中国经济的长期强劲增长;第四,利率保持在相对低的水平上。如果这四个条件发生了变化,中国的国债可能会增加到国家难以负担的地步。很明显,为了维持国内金融系统的平衡,中国目前需要维持国际收支顺差的不平衡状态。

综上所述,面对金融全球化浪潮,中国放松对金融系统的管制以及对国际市场的开放,应保持十二万分的谨慎,循序渐进。因为中国的金融系统处于一种相对脆弱的状态,依靠汇率、人民币不可以自由兑换等保护因素而保持其稳定性。如果在开放过程中采用过激的策略,很可能导致银行危机甚至是严重的金融系统危机。

标签:;  ;  ;  ;  ;  ;  ;  ;  ;  ;  ;  ;  ;  ;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与政府债务的双重挑战_国有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