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县人民医院 四川射洪 629200
摘要: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在全麻恢复期患者躁动中的效果。方法 对128例全麻恢复期发生躁动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4例,观察组行优质护理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躁动发生状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血压及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躁动发生率及满意度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全麻恢复期患者的躁动预防中,优质护理具有较好效果,能够降低躁动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全麻恢复期;躁动预防;优质护理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restlessness during general anesthesia.Methods 128 cases of restless patients in general anesthesia recovery perio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64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high quality nursing method,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model,and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Results the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incidence of agit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in the recovery period of general anesthesia in patients with restless prevention,quality care has better effect,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gitation,improve patient satisfaction,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nursing in the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Recovery period of general anesthesia;restlessness prevention;nursing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1]。全麻是全身麻醉的简称,目的是使患者全身痛觉消失,以便最大程度消除手术疼痛,保障围术期安全,虽然全麻是一种完全可逆的抑制手段,但是全身麻醉依然会对患者造成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麻醉恢复期是患者情况多变的高危时期,手术结束数小时后,麻醉药作用尚未完全消失,生理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比如反流、吸入性肺炎、苏醒延迟等等,而全麻恢复期躁动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及不能控制的哭泣等[2]。我院麻醉恢复室于2011年10月起,对128例全麻恢复期发生躁动的患者行优质护理,使患者在麻醉恢复期间,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得到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6月麻醉恢复室接收的实施手术全麻患者中随机选取1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58例,年龄15~79岁,平均年龄(37.5±3.3)岁,其中普外科手术34例,骨科手术33例,胸科手术24例,泌尿系统手术20例其他手术17例。所有患者中,有12例并发高血压,4例并发心脏病,6例并发糖尿病,所有患者经影像学诊断后确诊,同时根据ASA对病情进行分级[3]。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64例,所有患者均同意接受分组护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类型及其他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行优质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躁动发生状况和患者满意度。具体方法如下:
1.2.1动员和准备①组织学习,提高认识,学习“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相关文件,提高全体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服务的认识,开展示范工程活动是落实医疗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践行“以人为本”宗旨的本质要求,也是改善医院服务质量、增进医患和谐、惠及广大患者的有利措施。②制定麻醉恢复室文明用语和行为规范,讨论制定适合麻醉恢复室的护理排班,明确责任组长和责任护士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有条不紊进行工作。责任护士负责对所分管的患者实施恢复期全程优质护理,责任组长负责对分管床位的患者进行护理质量把关。护士长每日检查,通过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加强薄弱时间段的人力,减少患者安全隐患,体现对患者的全程管理、全程服务、全程把关,实现无缝隙护理。
1.2.2 优质护理措施:①麻醉恢复室无缝隙全程优质护理。从以合理排班为基础到责任到人、全程负责的护理服务。患者从入麻醉恢复室到返回病房,期间的查对、护理及治疗均由责任护士负责到底[4]。保证了患者的每项治疗、护理措施都有护士负责立即落实,患者的每个需要护士及时解决,主动服务,患者的每个询问,护士都耐心回答和解释,使患者感到麻醉恢复室护士服务贴心、周到和满意。②麻醉恢复期给予优质的专科护理。麻醉恢复室护士接收患者后按照麻醉恢复室的工作流程,对患者做好各项监测,如无创血压、ECG、SPO2、HR、呼吸、体温、尿量,检查刀口情况,保持各管路通畅,每10min记录一次,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患者有痰应鼓励患者排痰,严密监测,患者若出现生命体征异常,如舌后坠、喉痉挛、低氧血症、躁动、苏醒延迟等常见并发症,应及时通知麻醉医生并积极处置,当患者麻醉恢复达到出室评分标准时,麻醉恢复室责任护士与麻醉恢复室医师及护工共同护送患者回病房,并按照交接流程与内容,与病房护士共同安置、交接好患者。③给予患者人性化的护理措施。进入麻醉恢复室的患者由于意识尚未完全恢复,但潜意识里对手术、麻醉、术后疼痛的焦虑和恐惧还是存在的[5]。因此,可采用音乐疗法,麻醉恢复室适当播放一些柔和的背景音乐,通过细节为患者创造温馨舒适的复苏环境,以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以及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和心理压力,同时减少麻醉恢复室人员流动,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环境,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宗旨落实到实处。④加强基础护理,实施心理护理。进入麻醉恢复室的患者,除确保治疗和监护外,还要注意细节的优质护理。如口唇干裂可涂抹石蜡油,麻醉后眼睑不能闭合者,用眼膏保护结膜,注意给患者盖好被服保暖,减少患者暴露,年老体弱或小儿可使用复温毯,躁动的患者头部护栏处放置软枕以防撞击。耳鼻喉科患者口鼻常有渗液流出,要及时清洁面部皮肤。对全麻术后恢复者加强心理护理,是麻醉恢复室人文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6],对患者以温柔、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安慰患者,将可能引起的不适委婉地告知患者,包括长时间侧卧可能引起的四肢酸胀感、麻醉恢复期有因术前留置导尿管刺激尿道而可能引起排尿的需求、胸腔引流管的刺激等,告知患者这些现象只是可能会出现,且均属于正常现象,以打消患者顾虑,减轻其焦虑心理,放松了心情,有利于术后康复,让患者始终感受到“优质护理服务”就在身边。
1.3 观察指标与效果判断标准 对两组患者血压、心率进行检测,评价两组患者麻醉后躁动情况。使用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作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两组间 的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在恢复期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28±13mmHg和86±7mmHg,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心率为73±8次/min,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变化与恢复期比较( ±s)
2.2 观察组出现躁动4例,其中轻度3例,中度1例,躁动发生率为6.8%,对照组出现躁动20例,躁动发生率为33.9%,观察组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观察组对护理感到满意36例,一般26例,不满意2例,满意率为96.88%,对照组满意率为73.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研究探讨了优质护理在全麻恢复期患者躁动中的效果。及时给予适当处理措施是护理成功的关键,以将躁动造成的影响控制到最小,应密切观察躁动患者病情变化,做好心理护理,适当约束,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后再做相应处理[7]。处理原则是去除病因,解除诱发因素及对症治疗。如果原因较明确,应立即设法去除病因;正确认识躁动的原因和危害,加强责任心,注重术后各环节的护理,尽量减少诱发因素的存在[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压、心率及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达到93.2%,显著高于对照组7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取积极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是减少躁动发生的重要措施,对于减少麻醉恢复期患者躁动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患者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曾顺芳.护理干预对降低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的作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4):474-475..
[2]吴馀.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2014,(20):602-602.
[3]钟吉锋.全麻恢复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分析与处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3):130-131.
[4]常晓坤,丁丽英.优质护理对麻醉苏醒质量及术后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2):217.
[5]郑龙,段爱书.全身麻醉患者恢复期躁动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11):1298-1299.
[6]高燕平,刘燕君,胡琳,等.两种全身麻醉方法对患者术后恢复期躁动影响的观察及安全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0):61-62.
[7]朱青,陈玲娣,吴娟.优质护理预防全麻恢复期患者躁动的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0):89-91.
[8]李馨.麻醉恢复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及护理[J].新疆医学,2014,44卷:91-92.
论文作者:黄艳霞,温妮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0
标签:患者论文; 恢复期论文; 全麻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满意度论文; 手术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