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 甘肃省 定西市 陇西县748100)
鼻息肉是鼻部常见疾病,也与某些全身疾病有关。它是由于鼻粘膜长期炎性反应引起组织水肿的结果。鼻息肉多来源于中鼻道窦口、鼻窦复合体和筛窦。高度水肿的鼻粘膜优由中鼻道、窦口向鼻腔膨出下垂形成息肉,由于病因的多元性和明显的术后复发倾向,故在鼻科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如病史长,息肉体积大。可引起鼻外形改变,鼻梁增宽扁平,两侧鼻背隆起,即所谓“蛙形鼻”,鼻息肉若突出前鼻孔,因受空气、尘埃刺激,前鼻孔处息肉表面呈淡红色,在鼻腔内可见息肉为圆形,表面光滑,质软,灰白色囊性肿物,其蒂部在中鼻道内,Johansen等(1993)提出描述鼻息肉大小的记分方法:息肉体积小,仅引起轻度鼻塞,未达到下鼻甲上缘者记1分:引起较明显的鼻塞,息肉大小位于下鼻甲上下缘之间这记2分:引起鼻腔完全阻塞,鼻息肉前端已达下鼻甲下缘者记3分。
少数巨大息肉尚可引起侵袭性并发症,生长较快,体积巨大的息肉,可借助其机械性挤压破坏鼻窦窦壁或鼻腔顶壁,继之侵犯眼眶、额窦、前颅窝、蝶窦和中颅窝等,如Kaufman等(1989)报告一例鼻息肉充满鼻腔,并通过蝶窦进入颅内脑下垂体窝和脑底池,也侵犯眼眶,同时压迫海绵窦,患者表现为眼肌麻痹,眼球突出和视野损失。
由于鼻黏膜是整个呼吸道黏膜的一部分,而且鼻与气道之间存在鼻肺反射,故鼻黏膜病变可借助某种机制与呼吸道其他疾病相关联。
支气管哮喘
大量临床资料统计发现,鼻息肉患者有较高哮喘发病率,Moleney等(1997)综合文献发病率为2.9%~72%,而哮喘患者有鼻息肉者为23%~4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Robison(1962)在研究中发现,用气囊压迫上颌窦粘膜可诱发哮喘发作,故认为鼻肺反射参与这一机制,二者组织学改变类似,均为粘膜水肿和嗜酸细胞浸润。
呼吸道黏膜先天性异常
这类疾病包括囊性纤维化和不动纤毛综合征,其中囊性纤维化患者并发鼻息肉者较多,儿童患者息肉发病率为7%~28%。
高血压病 Granstrom(1990)调查了224名鼻息肉患者,发现其中78名(34.7%)患有高血压,这类患者鼻息肉病史均在10年以上,该氏认为,就像睡眠呼吸困难综合征一样,鼻息肉引起的长期鼻塞可促发高血压。
后鼻孔息肉呈单发性,故单侧进行性鼻塞是主要症状,先感鼻内有物随呼吸活动,渐觉吸气尚可而呼吸不畅,如息肉突入鼻咽部继续增大,可产生双鼻塞,体积巨大者可坠入口咽部而异物感明显。后鼻孔巨大息肉治疗以手术为主,息肉的鼻腔部分可用圈套器绞住,将其蒂部拉出,如息肉过大,不可勉强前拉,以免蒂断后坠入口咽部造成窒息。此时应事先采取预防性措施,在内镜引导下器械经口咽进入鼻咽部钳住鼻肉拉出,同时行上颌窦窦壁粘膜搜刮,以完整去除病变。我科曾诊治一侧后鼻孔巨大息肉患者,完整摘除息肉重约32g,介绍如下:
典型病例
陈某,男,20岁,农民,甘肃省陇西县首阳人,主因“右侧鼻腔渐进性鼻塞5年,伴咽部异物感1月余”就诊。鼻内镜检查见鼻腔黏膜无充血水肿,双下鼻甲无肥厚增生,鼻中隔向左偏去,钩突无肥大,中鼻道未见脓性分泌物,右侧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开口处一蒂茎,灰白色,光滑,自中鼻道向后延伸,质软,可移动口咽部约4x4cm,大小呈圆形,半透明,质软,光滑可于口咽部上下活动,灰白色新生物相连,行副鼻窦冠状位CT检查示:(1)右上颌窦后鼻孔巨大息肉;(2)鼻中隔偏曲。为达手术治疗目的,遂以“右上颌窦后鼻孔巨大息肉”收住我科。
入院积极行术前准备后,在局麻下行“鼻内镜右上颌窦后鼻孔巨大息肉摘除术”。因息肉巨大,无法从鼻腔摘除,拟从口咽部取出。术前已同患者作了交流i,嘱其将息肉从口中吐出,以防坠入喉部引起窒息。用1%利多卡因+1‰肾上腺素麻醉棉片依次放入右侧中鼻道,嗅区,鼻顶,鼻腔底及总鼻道,约15分钟后取出,更换一次,待麻醉充分后取出,用2%利多卡因+1%%肾上腺素(少许)行息肉蒂根部粘膜下局部浸润麻醉,在鼻内镜引导下,用直中鼻甲剪沿蒂茎根部剪断,嘱患者迅速从口中吐出,完整摘除息肉后沉重约32g。行右侧钩突区粘膜下弧形多点浸润麻醉,用镰状刀弧形切开钩突区粘膜及其下骨质,分离开摘除钩突及其下骨质,开放上颌窦自然窦口并扩大。用30°鼻内镜观察见窦壁粘膜光滑无水肿及新生物,窦内无异常分泌物,用上颌窦粘膜刮齿作上颌窦前壁窦内粘膜搔刮,后用鼻膨胀止血棉填塞中鼻道及总鼻道,观察无活动性出血后固定 ,结束手术,手术顺利,出血不多,术后给予抗炎,止血等对症治疗,2日后取出鼻腔填塞物,3日换药,予以生理盐水鼻腔冲洗治疗一日两次,治疗1周及伯克纳喷鼻剂喷鼻一日三次治疗。术后送病检,报告为炎性息肉,患者一周后痊愈出院。
分析及讨论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系有别于一般鼻息肉的另一种息肉病变,本病多发于青少年,儿童中也有时发现,男女发病率无差异,病因尚未明确。息肉发源为上颌窦单个后鼻孔息肉,其细长蒂茎多通过上颌窦在中鼻道的自然开口处进入鼻腔,向后滑向后鼻孔,并突入鼻咽部。此患者巨大后鼻孔息肉突入口咽部,检查口咽时可见,致患者口咽部异物感明显。通过上颌窦内镜检查,证实上颌窦后鼻孔息肉起源为上颌窦内侧壁,并发现有些与窦壁囊肿相连,息肉组织仅有少量浆细胞浸润,并有转移粘膜腺泡。鼻内镜直视下后鼻孔息肉摘除具有便于操作,视野清除,微创,痛苦小,恢复块,预后好,复发率低等优点。诊断较易,根据病史及结合鼻内镜检查即可诊断。由于患者多为青少年或儿童,应注意与鼻咽纤维血管瘤及鼻内脑膜脑膨出相鉴别。鼻咽纤维血管瘤多发生于男性青少年,原发于鼻炎顶枕骨结节,瘤体表面可见显著血管纹,质地坚韧,瘤中血管丰富,极易出血,常有反复鼻出血史,会误以鼻息肉摘除,可引起严重出血,亦不能取组织活检。鼻内脑膜脑膨出患者发病年龄小,鼻咽部可查见肿物,肿物大小不一,可为2cm~10cm不等,因肿物表面皮肤菲薄,故透光试验多为阳性,在摸肿块是可感觉出有随同脉搏或呼吸的搏动。
参考文献
田勇泉主编,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论文作者:蔺国英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4
标签:息肉论文; 上颌论文; 鼻腔论文; 鼻孔论文; 粘膜论文; 患者论文; 鼻咽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