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珍“道麦”及其作品新论_中国道教史论文

赵宜真道脉与著述文献新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著述论文,文献论文,真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9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09)05-0056-08

赵宜真是元末明初道教宗派发展史上一个有特殊思想贡献与地位的高道,道号原阳子,江西安福人,其道脉传承与思想颇为丰富与多元,集儒、释、道于一身,兼通道教内炼南北二宗之学,集全真、清微、净明诸派之传,尤被清微、净明两派尊为嗣师。且在医学上也颇有造诣,是历史上著名道医,刊有以痈疽治疗为主的外科医方书《仙传外科集验方》收入明代《正统道藏》太平部。除此之外,所编述《灵宝归空诀》收入明代《正统道藏》洞玄部方法类,《原阳子法语》收入明代《正统道藏》太玄部,参与编纂的《道法会元》收入明代《正统道藏》正一部。迄至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其生平道履、著述和思想直接研究的并不多,通常是为了论证其观点而间接提及,有些甚至只提到其名字;而国外学者则更少,目前只有日本秋月观瑛等个别学者。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第三卷第十章第二节对赵宜真的道教思想,用了近三页的篇幅对其生平、著作及道教思想作了简要论述,指出其内丹与雷法结合的特点[1]459-462,但未涉及其医学著作《仙传外科集验方》等。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第十五章也简要提及了赵宜真,主要是从清微和净明这两个派别的传承上涉及;第十七章第一部分在论述“明代正一道的贵盛与腐化”时简介了其生平,第二部分对其道教思想作了扼要论述[2]648。日本学者秋月观暎著《中国近世道教的形成——净明道的基础研究》,在围绕净明道问题的探讨中,在第六章的第三节对赵宜真的法脉、著作及道教思想作了简要探讨,重点对赵宜真身上所体现出的三教融合特点作了研究[3]156,但对赵宜真法脉传承仅指出全真道南北宗二条路径,尚不详尽,且有遗漏;对赵宜真著作也仅指出《仙传外科集验方》、《灵宝归空诀》、《原阳子法语》三种,并未注意到《道法会元》收录的赵宜真文献及其丹法思想等其他方面的内容。

总的来看,学术界目前大多都只是侧重从赵宜真道教思想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多数都是在清微、净明的传承中简要提及,且对其道法传承的三条路径或只述其一二,或有遗漏、或语焉不详;也有一些论著涉及其医学贡献[4]177-180,但多数都只是简要提及其所刊《仙传外科集验方》,并未就该方书所体现出的道教医药养生思想进行系统探讨。目前学术界对赵宜真专题研究的缺失,与赵宜真在道教史上的地位及其在道教思想史上的影响极不相称。有鉴于此,我们依据道书文献和新挖掘出的方志史料,拟对其生平道迹、著述作一专题探索。

一、生平履迹

关于赵宜真的生平,笔者检索地方志史料,有不少记载。

明嘉靖《赣州府志》卷十二记载:

赵原阳,名宜真,安福人,其先家浚仪,宋武功郡王。颖敏好读书,业进士,例试入京,以病不能赴。久之不愈。梦神人曰:汝吾家人,何望世贵?遂从学道。初授尘外妙方,次授金蓬头《金液内外丹诀》。尝于吉之白鹤山永兴观结第以居。洪武初,遍历江南。寓雩之紫阳观炼金液还丹之道。壬戍沐浴更衣,书榻上云:遁世何光了幻缘,缘消幻灭独超然。清风遍界无遮障,赫日当空照大千。书毕,掷笔于地,雷电交作,风雨晦冥,焂(倏)然而逝。后三日棺殓,肢体屈伸,颜色如生,流汗遍体,葬于观之后山。[5]

光绪《江西通志》卷一百七十九也收入赵宜真小传:

赵元阳,名宜真,其父仕元,为安福令,因家焉。幼颖敏,习进士业。例试入京,以病不能赴。梦神人曰:汝神仙中人,何望世贵?遂从尘外游。师李元、张天全,结茅匡山居之。于正乙天心雷奥、全真还丹之旨,多所发挥。洪武壬戍正月朔,谢众曰:自今闭关以还吾真,慎无干焉。五月三日夏至,启关漱浴,更衣趺坐。呼弟子于前。书偈毕,雷电交飞,风雨晦冥,乃翛然逝。明日县官士庶观者云集。以棺殓,肢体屈伸,颜色如生。著有诗词歌论若干篇。其徒甚众,续承道脉者刘渊然一人而已。[6]3837

清李兴元修、欧阳主生等纂的《吉安府志》记载如下:

赵原阳,名宜真,安福人,幼颖敏,博通经史。梦神人曰:“汝神仙中人,何望世贵?”遂从曾尘外游,复师李玄一、张天全,结茅匡山居之,绝意人间事,所至学其术者,从之如云。[7]500

同治《贵溪县志》卷十一《杂类·仙释》记云:

赵宜真,号原阳,谒龙虎访汉天师遗迹,时冲虚公深嘉礼之。欲留不可。宫之学者多师焉。居雩都紫阳观,凡道门旨奥皆缀辑成书。或为诗歌以自警,尤以医济人,且绝交游寡言笑,闻者愿礼不获。其高行伟操为时所推慕。[8]592

同治《贵溪县志》卷十一的赵宜真传,其材料出自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文集《岘泉集》卷四《赵原阳传》:

赵原阳,名宜真,吉之安福人也。其先家浚仪,宋燕王德昭十三世孙某,仕元为安福令,因家焉。原阳幼颖敏,知读书,即善习誦,博通经史百家言,长习进士业。未几试于京,以病不果赴。久不愈,夜梦神人曰:汝吾道人,何望世贵。父遂命从道,已而笃嗜恬淡。学益进。初师郡之有道者,曰曾尘外,嗣诸法要,间有阙文,必考述尽详。复师吉之泰宇观张天全,别号铁玄张,师龙虎山金野菴,得金液内外丹诀。后复师南昌李玄一,玄一荐之师蒲衣冯先生,冯亦师野菴。云尝游白鹤山永兴观,乃西晋匡仙故迹,遂居焉。间以所授致雷雨、度精爽,皆有异感,闻者越千里走从之会。壬辰兵兴,挟弟子西游吴蜀,暨还游武当,谒龙虎,访汉天师遗迹。时天师冲虚公深嘉礼之,欲留不可,宫之学者多师焉。还至赣之雩都紫阳观,因居焉。凡道门旨奥,皆缀辑成书。或为诗歌以自警,犹以医济人,且绝交处,寡言笑,闻者愿礼不获。其高行伟操,为时所推慕,从游者益众。岁壬戍正月朔,谢众曰:吾将逝矣……[9]232

清代《逍遥山万寿宫志》卷五有赵宜真仙传,云:

赵宜真号原阳子,父为安福令,因家焉。真人初颖敏,博通经史,习进士业。将赴省试,行次通州,疾大作,梦神入语之曰:汝吾家人,何望世贵。诘旦疾愈,归告于父。从真君受净明忠孝道法、清微诸阶雷教。间有关文,悉加参考订正。复师张广济得长春邱真人北派之传,师李玄一得紫清白真人南派之学。至于医术尤所研究。尝游白鹤山访晋匡仙遗址。结茅居之,从者不远千里,云集座下。(元顺帝至正十三年)挟弟子游湘蜀,历武当,谒龙虎,冲虚天师深加礼敬。上清学者多师焉。还至赣之雩都紫阳观,因居之,弟子益众。有《原阳法语》行

于世。由是净明学者尊为嗣师云。[10]305-307

上述史料文献记载,除对赵宜真的生平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之外,对赵宜真的法脉传承以及所到之处也记述得较为详细,并加入了后人对其的评价。由上我们可知,赵宜真父亲元代曾任安福令,“因家也”。因此赵宜真是江西安福人,字符阳,号原阳子。赵宜真生年不详,其卒年为明洪武壬戍正月即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正月仙化于雩都紫阳观。景泰六年(公元1445年)赠封崇文广道纯德原阳真人。

从方志史料中我们还可以追溯其弃儒从道的缘由。关于赵宜真的入道契机,乃入京例试,途中卧病,不能赶考,梦神人指示,位证仙班,乃入龙虎山出家为道士。其弃儒从道原因还在于其青睐道教医学法术延年益寿之功效,而赵虽从小研读经史,长习进士业,但仍谨记“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之古训,如其在所刊《仙传外科集验方》上便自序云:“余少读书,尝闻先哲云: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11]659于是,在久病不愈的情况下,遂决定弃儒入道。后归龙虎山,“弃儒从曾尘外者学道,初授清微诸法,闻张天全得长春丘真人之道,因有事焉,并熟金蓬头,金液内外丹诀,又师李全究白玉蟾之学”[12],将道教南北宗及正一派道法融会贯通。此外,从史料中,我们还可得知赵宜真曾到过许多地方云游,诸如江西吉安白鹤山永兴观、巴蜀峨眉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江西省雩都县大泽村雩都紫阳观等等。而据卿希泰先生主编《中国道教史》可知,白鹤山、武当山、龙虎山分别为清微、全真、正一派的传播中心,这也合理地解释了赵宜真思想为何能够集儒、释、道于一身,兼通道教南北宗之旨,得金丹派南宗、全真北派、清微、净明诸派之传。

二、道脉传承

由于赵宜真兼道教内炼南北宗、清微、净明诸派之传,尤被清微、净明两派尊为嗣师,传承甚杂,因此,对赵之法脉传承作一个较为全面的考证,并理清传承关系,实为必要。

关于赵宜真的法脉传承,前文摘录的《岘泉集》卷四的“赵原阳传”记载得较为详细,曰:初师郡之有道者,曰曾尘外,嗣诸法要,间有阙文,必考述尽详。复师吉之泰宇观张天全,别号铁玄张,师龙虎山金野菴,得金液内外丹诀。后复师南昌李玄一,玄一荐之师蒲衣冯先生,冯亦师野菴。另,清李兴元修、欧阳主生等纂的《吉安府志》也作了较为简略的记载:遂从曾尘外游,复师李玄一,张天全结茅匡山居之,绝意人间事,所至学其术者,从之如云[7]500。清金桂馨、漆逢源同撰《逍遥山万寿宫通志》卷五为原阳子赵宜真立传时,就明确称其“师李玄一得紫清白真人南派之学”[10]306。

据此,我们可知赵宜真的简要传承情况:赵最初师事曾贵宽,之后从师泰宇观道士张天全,而张又因得了内丹名家金野菴的《金液内外丹诀》,故张为金之徒。而后,赵师事李玄一,李又将其推荐给冯先生,而冯亦以金野菴为师。

显然,对于赵宜真兼有多派之传,以上这段简要传承还不足以表尽其思想源流。因此,要对赵的传承作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笔者认为主要应从道教南北宗与清微、净明这三条主线分别进行探究。

首先,我们看金丹派南宗与全真北宗这条主线。由上,我们可知张、冯皆师从金野菴。关于金野菴之生平,收于《岘泉集》卷四的《金野菴传》:“金蓬头,永嘉人也,名志阳,号野庵,因蓬首,中作一髻,世呼之曰蓬头云……甫长知慕道,弃世虑,遂师全真李月溪,月溪,白紫清之徒也。”[9]231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金蓬头传》则曰:“月溪乃真常李真人(李志常)之徒,真常又为长春丘真人之高足弟子。”[13]447对此,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第三卷认为李月溪极有可能既师事白玉蟾,又师事李真常[17]370。白玉蟾号紫清真人,金丹派南宗的实际创派人,丘处机作为王重阳之徒被归入全真北派。而清代陈教友《长春道教源流》卷七就将赵宜真纳入全真法脉而立传,称其“于正一天心雷奥、全真还丹之旨,多所发挥”[14]128。并作了按语:“酥醪洞主曰:王世贞《游白云观》记云:全真之教遍天下,盖与元相始终。明兴而其道始小屈,以刘渊然之见崇不能尽复其盛也。渊然为宜真弟子。然则宜真、渊然全真派也。元时江右全真派自张模、赵友钦,后至陈致虚而大行其学,皆兼南宗。豫章书谓:宜真通全真还丹之旨,则亦出于张。赵宜真又通正一天心雷奥,正一之学源于江右,且元时张宗演后裔世为掌教,宜真故兼习之也。然自是而北宗、南宗及正一教遂多通而为一矣。”[14]128由此,赵宜真兼得全真北派和金丹南宗之传已经成为教内外的共识。

复次,对于赵宜真对清微与净明的传承路径,学术界往往语焉不详。在这方面,其最初师事的曾贵宽可谓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曾贵宽,也即曾尘外,清微派传人,然其也兼有净明之传。《净明宗教录》卷六《净明宗派》有《原阳赵真人传》,云:

赵君讳宜真,号原阳子。其父为安福令,因家焉。真人幼颖敏,博通经史,习进士业,将赴省试,行次通州,疾大作,梦神人语之曰:汝吾家人,何望世贵?诘旦疾遂愈。归请于父,从曾真人受净明忠孝道法,间有阙文,悉加订正,参考尽详,尤好济人。至于医药,靡不研究。所著方论为多,有《原阳法语》行于世,深有功玄教。时净明之道久湮不行,今复大显于世者,实真人振起之力也。由是净明学者尊之为嗣师云。[15]96

《净明宗教录》十卷,清初净明道传人胡之玟、胡士信父子编辑,乃净明道经典的集成之作。其卷六《净明宗派》专门为赵宜真立传,称其从曾真人受净明忠孝道法,间有阙文,悉加订正,参考详尽,为净明道的复兴立下大功,“时净明之道久湮不行,今复大显于世者,实真人振起之力也。由是净明学者尊之为嗣师云。”故可知曾尘外也为净明道之传人,而这大概也是赵得曾之真传而被清微、净明两派尊为嗣师之缘由。清微雷法之集大成者为福建建宁人黄舜申。《清微仙谱》谓黄舜申有门下弟子近百人,从而使清微道法能够大行于世。而对于其所度弟子之情况,《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黄雷渊传》则云:“所度弟子,皆立石题名,立石之前者三十人,立石之后者五人而已。前者各得一法,后者尽得其传。”[13]446对于立石之后五人究竟是谁,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第三卷指出:“此五人分作两支向南北传播:一支以福建建宁为中心,传行于南。此支为其弟子西山熊道辉(真息)所传,始传安城彭汝励,再传安福曾贵宽(尘外),再传浚仪赵宜真(元阳),而入于明。”[1]339另一支在此不作赘述。

赵宜真的嫡传弟子为刘渊然。刘渊然(公元1351-1432年),号体玄子,赣县人,同治《贵溪县志》卷十一称其“幼为祥符宫道士,后诣雩都紫阳观师赵原阳,传其法”[8]592。刘渊然师事赵宜真,得授净明忠孝道法、符箓及金火大丹诀要;《明史》卷二百九十九《方伎》传云:“刘渊然者,赣县人。幼为祥符宫道士,颇能呼召风雷……渊然有道术,为人清静自守,故为累朝所礼。”[16]7656现《正统道藏》所收赵宜真《原阳子法语》二卷就是刘渊然编集。对于为何被尊为净明道第六代嗣师,《净明宗教录》卷六《长春刘真人传》有一段文字说明:

长春刘真人,名渊然,号体玄子。……年十六,遂为道士,形全神清,有道缘,于是亲灸赵公,授净明秘奥。刻志进修,寒暑不懈。每与同辈处,语及修行,辄举忠孝为之主本。原阳闻之,叹曰:此真良器也。携之归金精山,复授以《玉清宗教》、《无极净明》等书,呼风召雷,劾治鬼物,济拔幽爽,无不响应。然于忠孝道法,尤大彰显,至今净明学者,尊为嗣师。[15]96-97

刘渊然从赵宜真处授净明秘奥,对于“忠孝道法,尤大彰显”,故被净明道后学尊为嗣师。而刘渊然的门徒邵以正也承袭其道法,曾任道录司左元义,正统中迁正一领京师道教事,为明代有名高道;《明史稿》卷二八一《方伎》云:“其(指刘渊然,引者注)徒有邵以正者,云南人,早得法于渊然。召为道录司左元义。正统中迁左正一领京师道教事,景泰时,赐号悟元养素凝神冲默阐微振法通妙真人。”[17]邵以正编著了一部颇有影响的道教医学丛书《青囊杂纂》行于世[4]180,为赵宜真再传弟子。

因此,结合以上谱系考察,我们可以得出赵宜真道法授受与传承的ABC三条不同脉络,归纳图示如下:

三、著述文献考辨

1.《原阳子法语》,由赵宜真撰写、其弟子刘渊然编集而成。全书共分上下两卷,收入明代《正统道藏》太玄部。书中辑录赵宜真所撰诗歌偈颂四十八首、题辞二篇、论说一篇。诗歌偈颂分别为:还丹金液歌并叙、真道归一偈、纪学、题林下高风图、题授受图、勉进道偈、记畴昔李尊师授玄一之道、道剑、奉和李尊师、和答福书记、答知白炼师议论道法偈三首、磨子颂答胡知观、和巴陵郑宰题岳阳纯阳飞吟亭偈句五首、警学偈十六首、简故人、题仙弈图、雩阳王广文问性命之旨答颂二首、自赞、为徒属给冠褐、坐化颂等。所谈论的大多是仙道性命,兼融净明、全真二派教义,倡言三教合一,主张福慧双修。而论丹道则与全真不同,不仅讲内丹,同时也肯定外丹,主张内外兼修。这在《还丹金液歌并叙》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如序谓内丹者,“自性法身本来具足,不假于外,自然之真。其进修之功,则摄情归性,摄性还元”[18]80;外丹者,“幻假色身未免败坏,必资外药,点化成真。其服炼之功,则取日月之精华,夺乾坤之造化。刀圭入口,情欲顿消,骨肉都融,形神俱妙,白日冲举,上宾玉清”[18]80。内外二丹“功用少异,而造道则一也”[18]80。

题辞二篇分别为:日记题辞、率湖广武当宫诸学者刊道德经文始经题辞。《日记题辞》主要讲修心之道,赵主张以日记作为自我反省之法,如文中云:“每日但有举意发言、接人应事,皆书于帙中。其不可书者,即不可为,既为之,不问得失,必当书之。合于理则为合天心,背于理则为欺天心。”[18]87如此鞭策警省,才能够在“真积力久,一旦豁然”[18]87的基础上,达到“心与理合,天人合德”,进而“方知所谓修心即修道之理”[18]87。此外,他还自己述怀道:“盖吾师之意,谓人心即天心,欺心即欺天,故以《天心》标其帙。”[18]87也就是说,要于人心中确认天心,可见,这是标榜净明道“正心诚意”的教说。而《率湖广武当宫诸学者刊道德经文始经题辞》则简要论述了为何要刊《道德经》、《文始经》之缘由,这说明在宋元理学极为昌盛的大背景下,赵也不免受其影响,具有儒道融合之倾向。

论说一篇为《福慧因果说示上清诸道契》。该篇主要论述进道之要在于福惠双修,强调修道“须福慧相须,不可偏废,独饶一己未足为奇,自利利他则彼此皆济”[18]88。

在此,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即《原阳子法语》虽出自赵宜真,但之所以能够流传于世,则要归功于其徒刘渊然的编集。对于为何是通过其弟子编集才流传于世,日本学者秋月观暎在其所著《中国近世道教的形成——净明道的基础研究》中作了论述:“至正十二年(1352)当红巾之乱时,游湘蜀之地,于武当山谒龙虎冲虚天师,受到礼遇,上清派学者多仰其为师。其后移居许真君旧迹紫阳观(江西省雩都县大泽村),弟子聚集益众,其《原阳子法语》亦赖之而得以行世。”[3]156

2.《灵宝归空诀》,原题原阳子赵宜真编述,共一卷。底本出处明代《正统道藏》洞玄部方法类。全书共有十四首七绝诗,每诗附以短注,言修道者临死时超脱生死之诀要。其内容受佛教思想影响较大但有作者发挥。如其后序云:“归空之法,有自来矣。恪传以为达摩禅师之作,予观其文义,讹舛不伦,不类大乘菩萨语句,况达摩西来不立文字,得非后人所撰,假大名以取信乎?今因旧本,参以异闻,正误删繁,序为七言歌括一篇,凡十四章,章四句,以便记忆,仍就每章附注,务得其详。”[19]659由此可知,本篇乃赵宜真依据旧本删改而成。

3.《道法会元》序跋数篇。《道法会元》为道法书文汇编之一,系汇编宋元诸符箓道派法术著作而成,原本二百六十八卷,并目录一卷,收入明代《正统道藏》正一部。全书大致以清微、灵宝派为主,并有金丹派南宗、正一、净明等道派文献,内容庞杂,所谓“会万法以归元”,故名“会元”。具体如下:卷一至卷五十五,为清微派道法;卷五十六至卷一百五十四,为神霄派道法;之后各卷,为正一、天心、东华、净明及其他小派之道法。所收各种符法、秘诀、隐书、灵文(包括少数斋仪),多达上百种,因此,是研究宋、元、明诸派道法尤其是新符箓道派的重要资料。

关于该书之作者,书中有提到的就不下百人,其中,序多篇为赵宜真所著,而从其内容推测,赵应为本书编纂者之一。关于该书的成书年代,《道藏提要》云:“书中提及元末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见卷二二四页二),又有元至正丙申(1356年)王玄真、张雨等序文(见卷二百一十《丹阳祭炼内旨序》),故本书当编于元末明初。”[20]961笔者以为此说虽然不错,但仍然稍嫌笼统,而其他涉及《道法会元》的论著对其成书年代多是一笔带过。因此,笔者认为,《道法会元》的成书年代还有进一步细考的必要。

纵观该书,提及赵宜真达二十多处,而其中多处已将赵宜真作为祖师供奉。例如,《道法会元》卷之十九《玉宸炼度请符简仪》云:

法事。上信香。

伏以惟皇上帝,与物为春,哀此下民,沛其天泽。……门下具职奏启:太上无极大道万法之祖、万法之宗,万法之师,玉清圣境清微天宫元始法王至真天宝,……清微元上侍宸保仙元君,……丹山雷渊黄真人、西山真息熊真人、泰智冲和彭真人、洞渊尘外曾真人、浚仪原阳赵真人,清微、灵宝、道德、正一诸阶启教演法承流诸派宗师仙众,……三界十方应感列圣,威望洪慈,垂光降鉴。名香净茶,普同供养。[21]780

文中称原阳赵真人为宗师仙众,并将其作为清微派一代宗师列入启请神灵中,这在卷二十《玉宸经法炼度仪》、卷二十一《玉宸经炼返魂仪》、卷二十五《清微灌斗五雷奏告仪》、卷二十七《玄灵解厄秘法》、卷三十三《龙天通明炼度科》、卷三十四《龙天内炼秘旨》中几乎用同样的字眼体现;而卷十五《玉宸炼度符法》、卷二十三《玉宸炼度文检》之“具位”诸宗师、卷三十二《上清龙天通明炼度大法》“宗派”、卷四十六《上清神烈飞捷五雷大法》“宗派”、卷四十九《神捷五雷祈祷检式》“具位”与卷十九相比,虽启请宗师赵宜真所用字眼不大一样,但均将其作为先祖而供奉。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推出编纂《道法会元》时,赵宜真已作古。收录有《道法会元》的《正统道藏》是于公元1444年编纂而成的。由此,如果从《道法会元》所搜集的赵宜真文献这一线索来推论,《道法会元》成书之年代,当在赵宜真逝世之年(1382年,也即明洪武十五年)至《正统道藏》始刊年(1444年,明正统九年)之间。

4.《道法会元》中由赵宜真所辑篇目细考。《道法会元》二六八卷中,哪些篇章为赵宜真所著,目前学术界大多都只是给出一个较为模糊的说法,例如,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今存清微道法书,尤《道法会元》中所收清微雷法,有赵宜真序跋数篇,盖皆出赵所辑。”[1]459任继愈先生主编的《道藏提要》也认为“书中有元末明初道士赵宜真序多篇”[20]962等,只是给出一个模糊、笼统的说法,故笔者认为有进一步细致考证的必要。

纵观全书,所收文论甚多,其中标明由赵宜真所著的有五卷,分别为:卷五《清微符章经道》[21]708、卷七《上清洞明协神五应大法》、《上清镇灵福祥安土大法》、《上清司禁兴道大法》[21]715、卷八《清微祈祷内旨》之《祈祷说》[21]716、卷十四《玉宸登斋内旨》[21]746、卷十七《玉宸经法炼度内旨并序》[21]773。

而纵观卷四《清微宗旨》内容,在论及祈雨、行持、治病、炼度之法等所持言论皆与以上标明由赵宜真所著之卷相类,例如,在谈及行持之法时,卷四道:“凡行持,先澄心涤虑,叩齿集神,焚净坛符,心念:天无氛秽,地绝妖尘,冥慧洞清,大量玄玄,次焚信香……”[21]689而卷十七《玉宸经法炼度内旨并序》所用言辞颇与之相类,云:“炼师临坛,从地户而入,至中望天门吸金光,……师飞九凤诀,焚净秽符于水孟,召解秽官将洒净,毕,焚净坛符,默念:天无氛秽,地绝妖尘,冥慧洞清,大量玄玄。”[21]774而在论及心法时,卷四曰:“《枢纽》云:法法皆心法,心通法亦通,是也。”[21]689卷五则道:“道乃法体,法乃道用,体用一致,不外此心。所谓道外无心,心外无道,法皆心法,心通法通者,此也。”[21]707比较二者,不难看出不论是所用言辞上,还是在观点表达上,都极为相似。另,谈及祈雨、治病之法,卷四与卷八、卷十七也颇为相似,在此不作赘述。因此,笔者认为卷四也应为赵宜真所编著。故《道法会元》所收录的文论由赵宜真所著的计有卷四、卷五、卷七、卷八、卷十四、卷十七共六卷。

5.《仙传外科集验方》。又名《仙传外科秘方》,原由元杨清叟撰写,后明赵宜真所得编集而成,是书前有落款“时洪武戍午九月朔日浚仪赵宜真原阳子序”和“时洪武阳复月庐陵友兰父吴有壬序”二则[11]659-660,刊于1378年,共十一卷,收入明代《正统道藏》太平部。分别论述救治各种内外科疾病及杂症之方,尤以论治外科痈疽、疔疮等病为主。

卷一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叙论痈疽发背品第一”,主要对各种痈疽的临床症状、病因及治疗方法进行阐释;第二部分“服药通便品第二”,载有“荣卫返魂汤”一方,详述此方在治疗各种痈疽疾病时的加减用法。卷二至卷四各卷开头分别载“冲和仙膏”、“回阳玉龙膏”、“洪宝丹”一则,并详述用法于后,重点论温、热、凉性三个外用方药的用法及其他外科通用方。卷五“治痈疽经验品”主要介绍痈疽的经验治疗方法,并就痈疽发生的不同部位、不同症状分别附有不同药方。卷六“治诸疔疮经验品”,主要对“疔疮走黄”症状、治疗及预防进行介绍,详述用法于后,并附有“歌括”一则,介绍治疗疔疮、痈疽等疮疖毒的处方秘制方法。卷七分“神效治瘰疬品”、“经验治咽喉品”、“经验疯狗咬人方”三个部分,分别介绍瘰疬、咽喉、疯狗咬人等病的经验治疗方法。卷八“诸痈疮方论”,分别引用了《圣惠方》、《千金方》、《卫济宝书》、《外台》等医药方书,再论痈疽、发背、疔疮等病的治疗方法。卷九“发背行证品”,再论痈疽、发背、疔疮等症的治疗方法,并就痈疽、疔疮等症辅以二十四幅痈疽形证图示来进行说明。卷十分“治诸杂症品”、“神医华佗云”、“救解诸毒伤寒杂病一切等证”三部分。“治诸杂症品”主要介绍自缢、水溺、冬月堕水冻死、伏暑、暑渴死、产后晕厥等杂症的治疗方法;“神医华佗云”主要就十种危症进行介绍,并分别给出治疗药方,此外,还就妇人产方、催生方详述用法于后;“救解诸毒伤寒杂病一切等证”主要收录的是解毒及诸如咳嗽、泻血、肠风痔漏等各种伤寒杂病的治疗方法。卷十一“治诸杂症品”,主要收录儿科各种杂病的治方。纵观全书,所收药方约四百余种,除传统验方外,还有道教医学常用的外科丹方,亦广采民间验方,为一部有临床实用价值之外科专著。

而书末附录附有《力到行方便文》、《伤寒热病新瘥保命鉴》、《小儿痘疹十恶》、《刘河间乳子诗》、《眼疾诸方》五个部分。《力到行方便文》主要劝人广行济危救难、布施戒杀诸善事。例如,文中第一句“人在世间,方便第一,力到便行,蹉过可惜”[11]717便说明了广行方便之重要性,并认为要为之尽心尽力。而“一平糶米是第一大方便。汉祖天师教人立功,以出来救人为第一。如有财者,于收成之日,能广行收糶,或有田地自能收积,遇缺乏时只依原价出糶,在己无损,在人极利”[11]717,“一济度幽冥,费小功大。葛仙公以此登真萨真人,由兹证品。”等言论皆是为了说明济世利人、戒杀劝善之重要性,同时也是学道之关键。因此,此书之刊行,说明净明道济世利人之本怀思想对赵宜真影响甚大。《伤寒热病新瘥保命鉴》主要论述伤寒热病初愈者的一些饮食禁忌及日常禁忌;《小儿痘疹十恶》收录儿童痘疹的十种禁法,并简要介绍治疗方法;《刘河间乳子诗》主要涉及儿童衣、食、住、行等禁忌;《眼疾诸方》主要收录各种不同眼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虽然这是一部医药方书,但在卷一“叙论痈疽发背品第一”最后一段强调,“是方乃遇神仙秘授,神圣工巧,不可具述,非寻常草医一草一木、一针一刀之比。得其要者,宝之宝之”[11]661,昭显了此药方书的道教医学色彩。

该书还被其弟子刘渊然的门徒邵以正收集,并收入由邵编著的一部较有影响的道教医学丛书《青囊杂纂》中,足见该书对后世之影响。

综上所述,赵宜真是元末明初道教宗派发展史上一个有特殊贡献与地位的高道,作为清微、净明两派嗣师,兼得金丹派南宗与全真道之传,将清微派理论、净明忠孝之道与金丹派南宗内外丹学、全真宗旨进行了融会贯通,融诸宗派思想于一炉,体现了元末明初道教宗派思想融合的历史态势与发展特色[22]。

标签:;  ;  ;  ;  

赵一珍“道麦”及其作品新论_中国道教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