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550001 2 贵州省毕节市中医院 551600
摘要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对心肌梗死后抑郁大鼠模型海马TNF-ɑ的影响。方法: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结合孤养+慢性不可预见的轻度应激,建立心梗后抑郁大鼠模型,分为3组,模型组给予柴胡疏肝散煎剂,急性心梗组和对照组给予同体积蒸馏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海马TNF-ɑ浓度。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TNF-ɑ水平较急性心梗组降低(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可降低炎症水平,对心梗后抑郁症有一定疗效。
关键词 柴胡疏肝散;心肌梗死;抑郁;海马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上的心血管危重症。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冠心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心梗后抑郁的发生率可达45%左右,抑郁症对心梗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1-2]。目前心肌梗死后抑郁症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健康SD雄性大鼠40只,体质量(200±13)g,由贵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黔2012-001)。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TNF-ɑ试剂由北京达科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3 方法
1.3.1 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建立:大鼠麻醉后,气管横行切开后连接小型动物呼吸机行人工呼吸,于2-3肋骨间进胸,剪开心包,用4-0Prolene线在左心耳与肺动脉圆锥交界2mm处,结扎前降支血管,以结扎部位以下心肌变白搏动减弱,且心电图Ⅱ导联出现ST段弓背向上明显抬高为造模成功标志。
1.3.2 心肌梗死并抑郁大鼠模型的建立:动物在手术第2天开始,进行21天的随机轻度应激刺激,包括禁水(24h),禁食(24h),夹尾(1min),热应激(45℃,3min),摇晃(每次1s,10min),昼夜颠倒24h,居住环境改变(潮湿垫料、鼠笼倾斜),陌生气味和/或物体共8种刺激,随机安排在21天内,每日采用1种刺激,平均每种刺激被采用3次,同种刺激不能连续出现,使动物不能预料刺激的发生。正常组不予任何刺激。
1.3.3 分组:实验前用旷场分析实验(open-field法)对每只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分,选择各项行为学指标得分相近的大鼠。适应环境饲养7d后,随机分为三组:正常组、模型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各组动物数均为10只。除模型组孤养,每笼养1只外,余各组分两笼,每笼5只。按程序给予应激刺激。
1.3.4 给药方法:柴胡疏肝散组方:柴胡6g、陈皮6g、川芎5g、香附5g、枳壳5g、芍药5g、甘草2g。急性心梗组和正常组分别予灌服蒸馏水10ml/kg,模型组予柴胡疏肝散全方药液10ml/kg,3组均每天灌胃1次,连续21天。
1.3.5 脑标本提取 第22天动物断头处死,在冰浴上迅速剥离大脑,分离双侧海马,装入EP管内,置液氮冻存,24h后置于-80℃ 冰箱保存。
1.3.6 TNF-ɑ检测 用ELISA方法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21.0 统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组间的比较,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以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急性心梗组明显升高(P<0.05),而模型组无明显变化(P>0.05)。
3.讨 论
有研究表明[3],对伴有抑郁的心肌梗死后老年患者进行了1年随访,发现新发心脏事件(心源性死亡、恶性心律失常、重新入院)高于不伴有抑郁的患者(31.2% vs 23.9%),回归分析校正冠心病其他危险因素后,抑郁是此类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探索心肌梗死后抑郁的发生机理和有效的干预方法已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
目前心肌梗死后抑郁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但研究发现,炎症因子如TNF-ɑ在心血管疾病后并发抑郁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促进作用[4-5]。临床上心肌梗死后抑郁既有心梗后的特征,又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我评价过低等典型抑郁症状,属中医学“郁证”的范围。古人相关论述甚多,如:元·王履《医经溯洄集·五郁论》说“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者滞而不通义,或因所乘而郁,或不因所乘而木气自郁,皆郁也”。柴胡疏肝散是治肝郁的经典方,主治肝气郁滞诸症,该方由柴胡、陈皮、香附、枳壳、芍药和炙甘草等7味药组成,能发挥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作用。本研究发现柴胡疏肝散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海马TNF-ɑ表达,提示柴胡疏肝散可能通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发挥抗抑郁症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大一.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的综合管理—“双心医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6,34(5):2-3.
2.Benyamini Y,Roziner I, Goldbourt U,et al.Depression and anxiety follow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their inverse associations with future health behaviors and quality of life[J].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2013,46(3):310.
3.Shiotani I,Sato H,Kinjo K,et al.Depressive symptoms predict 12-month prognosi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Cardiovasc Risk,2002,9(3):153-160.
4.Empana JP,Sykes DH,Luc G,et al.Contributions of depressive mood and circulating inflammatory markers to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healthy European men: the Prospective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PRIME). Circulation. 2005 May10,111(18):2299-305.
5.Kahl KG1,Bester M,Greggersen W,et al.Visceral fat deposition and insulin sensitivity in depressed women with and without comorbi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Psychosom Med.2005 May-Jun67(3):407-12.
论文作者:郭磊磊1 李启玉1 何元红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0
标签:心肌梗死论文; 柴胡论文; 抑郁论文; 大鼠论文; 模型论文; 正态分布论文; 动物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