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学的主要内容及其现代意义_文化论文

天人学的主要内容及其现代意义_文化论文

天人之学的主要内容与现代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要内容论文,天人论文,之学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

司马迁谈到他的抱负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不仅是他个人的理念,也是中国其他古代思想家的共同理念。首先研究天人关系,其次研究古今历史经验,然后创建自己的理论学说,古代思想家的学术理路大都如此。

“天”的含义有三:一、表示根源性的存在;二、表示自然性的存在;三、表示超越性的存在。“天道”、“天理”属第一种。“天地万物”属第二种。“天神”、“天命”属第三种。“人”的含义亦有三:一、表示人的生命个体,如“人生”;二、表示社会及其文化,如“人道”;三、表示人的主体能动性,如“人事”。由此可知,所谓“天人关系”包含多层面的意义,一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二是人道与神道的关系,三是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四是客观与主观的关系。总之天人之学要探究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人所可能发挥的作用。在天人之学的基础上,古代思想家才推衍出人性论、人生论和政治论及其他学说。

天人之学的主要观点

一、“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这能代表大多数古代哲学家的看法。儒家提出“三才”之说,云:“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易传》),将人与天地并立。道家有“四大”之说,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儒道两家都认为人是伟大的,人是天地中最有灵性的动物。

二、人道源于天道,故人应法天而为之。孔子云:“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们都认为效法天道便是人道之正途,例如天有好生之德,人便应有好善之心;地有厚载之德,人便应有包容之心。

三、天道与人道应相辅相成。《易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只有如此,天道、人道才算圆满。

四、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程颢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张载云:“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儒家视宇宙为一大生命,人与万物之间血肉相连,痛痒相关。如王守仁所说,见孺子将入于井,而有恻隐之心;见鸟兽哀鸣,而有不忍之心;见草木摧折,而有悯恤之心;见瓦石毁坏,而有顾惜之心。人对自然界应有热爱的感情,而不应麻木不仁。

五、人应为天地立心。人与天不仅是并立的,或者是一体的,而且是头脑和身躯的关系。故《礼运》云:“人者天地之心”,张载云:“为天地立心”。天地本无心,以人心为心,故人对天地负有重大的责任,要替天地的发展运思尽力。《中庸》说:“赞天地之化育”,即帮助自然界及万物健康活泼的生长发育,用今天的话说,便是保护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六、天人互相感应。这是神秘主义的说法。例如,说“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从理论上说天人感应之说是非科学的,不过在历史上起过约束君王行为的作用。换一个角度说,人的活动确能影响自然环境,而自然界对人的回报或报复是实有的,当然,并非神灵主宰。

七、“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和“天人交相胜”。荀子所说的“明于天人之分”,并不是说天与人相分离,而是说天道与人道在性质和功能上是有差别的,但两者应当是和谐的。荀子所说的“制天命而用之”,是说人应当利用自然规律和资源为社会造福,亦即厚生利用之意,并不是要人去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刘禹锡提出“天人交相胜”说,其意不是说天能战胜人,人亦能战胜天,而是说天与人各有其特异与长处,故云:“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具体说:“天之道在生殖,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胜”者,特长也。

八、尽人事而后听天命。孔子认为有些事情为人力所不及,但修养道德、积累学问则完全在自己不在客观条件。孔子云:“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顺境固然有益于人的成长,逆境也可磨炼心性,所以张载说:“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人的天赋条件各不相同,问题在于每个人是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力。儒家的社会人生态度是,一方面要乐观、要努力,另一方面也要豁达知足,只要尽心尽力,问心无愧就可以了。当然,其中“听天由命”的唯心主义思想是应加以批判的。

天人之学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视宇宙为大生命体,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应是息息相关、和谐相通的,人不仅要取之自然,还要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总之主张天人一体论,这是非常可贵的学说。儒家提出“赞天地之化育”的口号,道家提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口号,从今天来看,具有生态哲学的高度,非常有价值。西方工业文明带来财富、科学和各种进步,其成就是巨大的。但同时也带来弊病,其中最大的负面作用之一便是生态危机,使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受到威胁。生态危机背后是错误的天人观,即天人二元对立说和人征服自然的理论。人类肆无忌惮地破坏自然、挥霍资源、污染环境,从而招致自然的报复,自食苦果,生态问题成为全人类都不能不面对的紧迫难题。要克服生态危机,必须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从片面地所谓“征服自然”转变为做自然的儿女和代表,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在这一转变中,中国哲学的天人一体论可以成为一面旗帜,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

那么,人要不要改造自然呢?庄子说:“无以人灭天”,如果把“改造”理解成“征服”那就是错误的,如果把“改造”理解成“改善”那就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必要的。儒道两家的口号中有“赞”与“辅”两个字,表示人应帮助自然、改善自然,不是无所作为,这就是助天、补天的思想,其结果是天人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环境与人同时得到健康发展。

标签:;  ;  ;  ;  

天人学的主要内容及其现代意义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