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学生平均成本变化分析_高等学校论文

我国高等学校生均成本变动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学校论文,变动论文,成本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等学校生均成本模型

高等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具有社会利益,为了保持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和维护教育公平,世界各国的高等学校绝大多数都采用非营利组织的形式。与营利性的企业相比,作为非营利组织的高等学校具有一些不同的经济特征,如收入以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为主,销售收入(如学费)为辅;只有出资人,没有所有者,不对出资人进行剩余分配;以教育目标而不是经济效率作为评价标准,且评价缺乏客观的计量手段。(注:袁连生.教育成本计量探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0.)

高等学校的经济特征影响其成本行为。研究表明,高等学校成本有几个突出的特征:(1)从长期看,高等学校成本是递增的。其原因有二;技术上,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为教师提供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必然导致成本的增加;(注:丁小浩.中国高等学校规模效益的实证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机制上,高等学校没有利润考核,预算最大化是其重要目标,预算最大化往往意味着成本最大化。(2)短期内,高等学校的成本是其收入的函数,即高等学校是以收定支的,成本主要受预算的约束。“一个以预算为收入基础的机构的重要性基本上是以它的预算的大小和人员的多少来衡量的。因此,以较小的预算和较少的人员而获得的成果就不算是成绩……如果不把预算花光,那就只是向制定预算的人——不论是立法机构还是一个公司的预算委员会——表明,可以放心地削减下一个会计期间的预算。”(注:彼德·F·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185.)(3)高等学校存在规模效益,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生均成本会下降。(注:丁小浩.中国高等学校规模效益的实证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在固定资产购置支出等于固定资产折旧的条件下,我们可以用一个模型来描述高等学校的生均成本:

这个模型表明,在一个特定年份,高等学校的生均成本是由各项收入和在校生人数决定的;从动态看,当收入的增加快于学生人数的增加时,生均成本将提高,反之,生均成本将下降。

下面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下文简称为高等学校)成本变动的数据来验证上述模型。

二、我国高等学校生均成本的变动情况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我们利用政府部门公布的数据来考察我国高等学校生均运行成本的变动情况。高等学校经费数据主要来自教育部门出版的以下统计资料:《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88》、《中国教育经费基本数据分析》(1978-1990)、《中国教育经费年度发展报告》(1989-1996)、《教育经费统计年鉴》(1997-2003)。学生人数主要来自历年的《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改革开放前的经费数据不足,我们只获得了1952年和1965年两年的数据,另外还缺失1979年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数据。

我国的教育经费统计资料都是用当年价格公布的,由于物价变动,在进行历史比较时不宜用当年价格,我们采用1978年价格作为不变价格对各年的教育经费数据进行了调整。由于高等学校一般在城市,生产要素消耗包括商品和服务,所以我们用城市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进行价格调整。1978年前的两个年份因为没有消费价格指数,只好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调整。

高等学校总成本由两部分组成:资本成本和运行成本,前者主要是固定资产折旧,后者主要是非固定资产消耗,如工资、水电气、教学耗材等学校日常支出。由于我国还没有固定资产折旧数据,缺少总成本数据,而运行成本占到总成本的90%以上,(注:崔邦焱.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计量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论文.2003.71)所以我们通过分析生均成本的变动来反映我国高等学校生均成本的变动趋势。在我国的教育经费统计中,运行成本大体相当于教育事业支出,因此本文的生均运行成本就是生均教育事业支出。

在分析成本构成时,我们从补偿(收入)与使用两个维度考察。生均事业支出中比较完整的补偿数据只有生均财政预算内拨款,生均捐赠、生均创收和生均学费支出的数据不能分别得到,我们只好将所有的非财政预算支出合并成一项,称为生均预算外收入。由于缺失统计数据,加之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之前我国高校预算外收入很少,所以预算外支出数据从1986年开始计入。成本使用的构成主要考查人员成本与公用成本。

统计资料上缺失1989年的预算外收入数据,我们用1988年和1990年的平均数替代。分析所用的经费数据基本上是支出数,虽然每年支出数与收入数差距不大,但为了保持分析的一致性,对只有预算外收入的个别年份,我们用相邻年份的支出占收入的比例来计算该年的预算外支出效。

(二)1952~2002年的生均运行成本

下表是我们整理的分别按当年价格和不变价格计算的1952~2002年我国高等学校生均运行成本数据。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高等学校生均成本的变动有这样几个特点。

1.按当年价格计算的生均成本快速增加,但按不变价格计算的生均成本缓慢提高。改革开放前我国物价基本稳定,1952年和1965年以当年价格和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的生均成本差异不大。1980年后消费价格快速上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生均成本增加非常快。2002年的生均成本为1978年的6.7倍,每年按7.9%的速度递增。但若剔除物价变动的影响,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2002年的生均成本仅为1978年的1.4倍,平均每年提高1.4%,实际生均成本增加非常缓慢。如果用生均成本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作为成本指数计量,我国高等学校生均成本指数下降很大。1978年的成本指数为4.9,2002年下降到1.6。

2.生均成本在短期内波动很大。虽然从长期来看我国高校生均成本在缓慢提高,但在短期内升降起伏不定,波动很大。从1978年到2002年的25年中,下降的年份有13个。有的年份生均成本大幅度提高,如1992年比1991年提高20%,1998年比1997年提高33%。

3.预算外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大。高校预算外收入占成本的比例,从1978年的几乎为零增加到2002年的50%。在有数据的年份中,除1994年外,这一比例每年都在提高。

1952~2002年我国高等学校生均运行成本 单位:人民币元

4.人员成本比例相对稳定。1978年以来,人员成本占生均成本的比例多数年份在40%~50%之间,1996年后基本稳定在50%左右。

三、我国高等学校生均成本变动的解释

我们可以用成本模型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背景情况,解释我国高校生均成本的变动。

(一)生均成本的缓慢增加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学校的建筑物和设备在迅速增加,教职工的收入大幅度提高,相应地高等学校的总成本也大幅度增加,按不变价格计算,2002年的高等学校总运行成本是1978年的15倍。但由于高校规模的扩大形成了规模效益,特别是学生人数的增长远远高于教职工人数的增长,这使得生均成本的增长远远低于总成本的增长。1978年在校生规模平均为1432人,生师比为4:1;2002年在校生规摸平均为6471人,生师比为15:1。可以说,高等学校规模的扩大和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生均成本没有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成本结构的变化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在改革开放之初,高等学校不但没有收学费,还为学生提供了较高的助学金,助学金的支出成为运行成本的重要部分。实行教育成本补偿制度后,助学金支出大大减少,相应地降低了高等学校的成本。

(二)生均成本的短期波动

生均成本的短期波动,主要是预算约束和通货膨胀影响的结果。如前所述,短期内,高等学校的成本是其收入的函数。从1978年以来,除个别年份,我国高等学校学生人数一直处于增长中。当某一年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高于学校收入的增长时,生均成本就会下降。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是由国家计划控制的,在国家决定增加招生人数时,虽然会考虑相应增加对高等学校的拨款,但拨款一般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在物价上涨时期,即使维持上一年的生均拨款水平,按不变价格计算,生均拨款水平还是会下降。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我国城市消费物价一直处于快速上升状态,而这一时期多数年份的生均成本低于上年。90年代中期至末期,物价稳定,加之学费收入快速增加,生均成本也快速增加。2001年后,学费水平被中央政府强制稳定,加之学校规模和生师比在扩招后有较大提高,生均成本又有所下降。1992年生均成本的大幅度提高主要是当年自费生、委托培养生大大增加,而政府按学生人数拨款的政策又没有改变,使得学校收入大幅度增加的结果。1998年生均成本的大大增加,很大程度是1997年高等学校完成学费并轨、全面实行收费制度,高校学费标准由省级政府审批,平均学费水平大幅度提高的结果。(注:陆根书.高等教育成本回收的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9.)

(三)预算外收入比例的提高和人员成本比例的相对稳定

预算外收入比例的提高是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结果,也是支撑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财力保证。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等学校的运行基本上由财政预算内拨款维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仅仅依靠财政预算拨款难以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此时,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增加,具备了一定的学费支付能力,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又居高不下。在这一社会经济背景下,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了高等学校学费制度的改革。最初是计划外招收少量的委托培养生,1989年对部分高校计划内学生试行每年100元的收费,1992年开始招收大量的自费生,最后实行学费并轨,到1997年完成并轨改革,建立了比较规范的学费制度。学费制度改革的过程,也是高等学校学费收入不断增加的过程。2002年,高等学校学费收入达391亿元,生均学费4224元。学费是高等学校预算外收入的最大部分,学费的提高必然引起预算外收入占生均成本比例的提高。除学费外,高等学校的非教学创收、捐赠收入也在不断增加。预算外收入的增加和预算内拨款的相对降低,使得预算外收入的比例不断提高,到2002年几乎与预算内财政拨款平分秋色。

高等学校成本中人员成本的基本稳定目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我们认为,这种相对稳定与高等学校的教育技术有关。从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生产看,20多年来虽然有大量新增建筑和仪器设备用于教学科研,但总体来看,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大的改变,教育生产的劳动密集性质没有大的变化,人力投入与物质投入的比例关系没有大的变化。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的相对稳定导致了人员成本的相对稳定。

通过对我国高等学校生均成本的分析,可以得到四个结论:第一,高等学校实际生均成本在缓慢增加,但生均成本指数有较大下降。学校规模的扩大和生师比的提高,大大减缓了教学条件改善和教职工收入提高引起的成本上升。第二,高等学校生均成本年度之间波动很大,原因在于收入的波动,每年的生均成本主要由当年收入所决定。第三,预算外收入补偿成本的比例迅速提高,已占到了运行成本的一半。预算外收入增加是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结果。第四,高等学校运行成本中人员成本的比例基本稳定,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基本稳定的结果。

标签:;  ;  ;  ;  ;  ;  

我国高校学生平均成本变化分析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