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景观的设计不是单纯的改变村容村貌,还可以以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因此好的乡村景观设计应该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富裕,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的美丽乡村。本文就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乡村景观特色营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美丽乡村;农业景观;特色营造
农业景观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遗留下来的社会痕迹,是乡村景观建造中的的灵魂,它源自于最原始最朴素的大地景观。这种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经过时间的洗礼慢慢沉淀出来的。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只有突出乡土文化的建设和农业景观特色,才能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发展;有利于发挥地域景观特色,促进城乡交流;才能适应当前新农村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丽乡村。
1、美丽乡村建设理念
美丽乡村的概念出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并在2008年正式实行“美丽乡村”计划,将大力发展经济和全力打造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用10年时间将所有行政村建设改造成为“村村优美、人人幸福、家家创业、处处和谐”的最美中国乡村。而美丽乡村包含乡村环境景观美和乡村社会美2个层面的内容。
1.1 乡村环境景观美
在乡村环境景观层面上,“美丽”指乡村物质空间的布局与设计美,乡村景观的营造应该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乡村景观的规划应该合理利用当地地形,发挥地域优势,营造出能够体现乡村特色和标志性的村貌景观。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合理布置绿地、休闲空间、文化及健身设施,创造优美的乡村公共活动空间,美化各家院落,营造处处相宜,家家美景的良好环境。
1.2 乡村社会景观美
在乡村社会层面,“美丽”指让人感觉和谐、美满,即乡村产业结构合理、规模适中、发展状况良好、村民富裕的美好生活。于此同时,在生产和生活中,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睦融洽,形成文明友好、和谐的乡村社会氛围。
2、农业景观特色营造
2.1 具有生态价值的乡村景观营造
2.1.1 顺应自然地形
乡村景观设计应顺应自然地形,自然地形是维持土地安定性的大地形状。改建原则应避免造成土地不安定感。另外,农村经济不发达,大拆大建不仅造成土地不安定,而且会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浪费。尤其在云南,地理位置特殊、地貌复杂,乡村依山就势而建,不仅顺应自然地形,而且造就了独特的乡村地理景观。例如云南元阳县牛角寨乡小岭岗村的蘑菇房,参差错落依山就势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景观,这种环境自身可修复的建造方式不会割裂自然景色,并能融于自然之中,与大地环境成为一个整体。
2.1.2 运用地方材料与技术
地区原生材料是可直接利用的资源,像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干阑式竹楼(图2)、城子古村的土掌房、大理白族以石头为主要材料的建筑等,把这些材料运用在设计中能够降低造价,还能使乡村景观更具地域特色。采用传统技术利用地方材料,将新技术与地方材料同时运用于乡村景观建设,可以在设计表达上更加适宜。
2.2 具有审美价值的乡村景观营造
2.2.1 乡村自然生态景观
乡村自然生态景观是由植被、水体、山林等组成,是不可建设用地,其以保护为主,规划为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绿化走廊、森林绿地、生态防护林、大面积的植被板块,乡村中原有的池塘、河道及及其它水体,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应以保护为主,创造出合理宜人的开放空间、灵动的水体,与乡村生活环境相协调。
2.2.2 乡村聚落景观
乡村聚落景观是由乡村建筑和乡村生活环境组成,是乡村基础性的环境景观。乡村建筑记载着村庄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现着村庄独特的审美倾向。著名的云南城子古村(图3),将土掌房很好地保留下来,给当代人展现了600多年前村庄的历史风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乡村生活环境景观主要体现在庭院、街道、广场、公园、文化设施等场所。乡村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村庄原有肌理,尽可能不破坏村庄原始形态,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
2.2.3 乡村生产性景观
乡村生产性景观主要指农业生产景象,包括农作物的生长景观。乡村的生产性景观是以乡村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过程的自然体现,它的生产性质和生产过程决定了乡村的生产性景观特色。从景观色生态学的角度看,农田可以看作是一种板块类型,它的设计内容有大小、类型、数目、格局等,农田的整体风貌和农作物的生长景观,使乡村生产性景观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2.3 具有文化价值的乡村景观营造
乡村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传承乡土历史文脉和再现地方精神上。乡村的历史文脉是一个地区遗留下来的精髓文化和历史渊源,使乡村具有文化底蕴和乡土特色。乡村的历史文化是最具价值的非物质文化,见证了村庄的发展与演变。
地方精神是村民们长期养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精神财富。乡村中的石井、牌坊、水巷、小桥、古戏台、古庙等典型的村落小品都是村民对乡村的宝贵记忆,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营造乡村景观特色要从地方的群体记忆、地方遗产出发凸显该地域的文化特征,寻求符合地方精神的象征。村民的活动影响着该地域空间的独特面貌,将村民印象深刻、具有重要价值的景观要素作为活化、保存和再创造的特色。以自然地景资源、娱乐休闲及具有人文特色的空间作为设计的素材,营造出能够唤起该地域村民深厚感情的景观构想。
3、生产性景观中植物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通过对国内外生产性景观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当前生产性景观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各种应用形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有本土特色发展而来较为大型的农业产业园,也有较小型的家庭生产性景观;有较为单一的生产性景观,也有相对综合的旅游型生产性景观。随着生产性景观的不断发展和丰富,植物在其中的应用也有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考虑。
生产性景观中,植物的种类颇为丰富,但对于成片种植的单一品种的植物而言,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北格兰特公园的玉米地景观,在收获之后偌大的场地必须考虑到其他的用途,或者以其他作物来进行更替。对这些生长周期较短的植物而言,在生长季节之外的时间,容易造成生产设备的闲置以及景观观赏性的缺陷,形成资源的浪费。在植物的应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植物的季相性,注重不同植物品种之间的更替,或是通过植物与其他景观要素之间的配合来解决这一问题,以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的间隙,形成交叉的生产链。
例如城市郊区一些生产性蔬菜园、果园逐渐向观光采摘园转型,通过为旅客提供休闲观光、采摘品尝、科普教育、参与体验等服务,提高了园区产值,实现了蔬菜园区由单一生产经营到多元化的发展。同时通过不同时节蔬果的交替栽培,大大地提升了场地的开发价值。这种旅游观光农业的兴起,正是为了解决这种资源浪费和不足,在创造景观价值的同时,最大化地利用生产资源,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也提升了整个景观的功能。
4、结束语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应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实行民主的决策和管理,引导其自觉地投身到环境景观的建设中来.在这一背景下,设计人员更应从尊重农村人口,满足其生存需要出发,使农林规划与人们的生活行为相适应,在景观设计的现代化浪潮中,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保护其乡土风貌,使其特有的文化景观资源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剑杰,黄淑娟,李先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住宅科技,2013(11):42~43.
论文作者:郑熠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3
标签:乡村论文; 景观论文; 特色论文; 美丽论文; 价值论文; 植物论文; 自然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