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学生群体,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思维能力相对滞后、基础知识、行为习惯相对较差的同学。他们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农村弱势学生群体教育难”热点问题。我们来看看以下几类案例:
A生:自小患病,由于医治不及时,结果留下后遗症,造成智力严重衰退,学习十分困难,生活自理能力特差,行动极不协调。我曾访问过其他同学,出乎意料的是:同学们对他没有任何评价,好像在同学们的眼中,根本就没有他的存在,在同学们的眼里,他甚至就是多余的。
B生:父母亲常年在外打工,生活由爷爷、奶奶照管。在家行为习惯较差,表现很“专制”,总是我行我素。在校时,性格却较为偏激,孤僻寡言,不善交往,缺乏朋友。因此,常受同学的排斥。集体活动时,其他同学都成群结队、兴高采烈,只有他显得那么孤立无助。他学习成绩一直不好,看起来很努力,却总没有效果。
以上案例集中反映了农村弱势学生群体存在的共同问题。与以上个案同类的学生在农村学校中还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一是多数农村家庭经济落后,孩子的父母处出务工,孩子在家由祖辈代养,而祖辈与孩子之间由于年龄差异较大,缺少心灵的沟通,他们以为尽可能地满足孩子们的需求,便是对孩子最好的关爱方式,熟不知,这种关爱成了过分的溺爱。因此,在家中,孩子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以至形成了惰性,且行事独断,唯我独尊。然而在学校,他们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天气变坏了,有父母陪同上学;病了,有父母陪同就医;学习下降了,有父母提醒;成绩提升了,有父母夸奖。他们得不到同等的父爱和母爱,心灵缺少温情的感化。于是,他们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羡慕别人。心灵便开始“冷”了起来,不求上进;二是少数孩子因疾病未得到有效医治,变成弱智。反应迟钝,学习吃力,基础较差,特别是理解能力更差,也养不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不与人交往,在其他同学心目中成了“多余人”形象;三是由于某些原因造成父母双亡、离异、单亲或特困家庭的孩子。亲情和幸福对他们从来只是奢望,他们有梦想却总是寸步难行,想要得到的他们得不到,这让他们形成了孤僻、冷漠、寡言的性情;四是先天或后天带有残疾的孩子,因为自身的缺陷让他们缺少了勇气和信心,占据心灵的大多是自卑感。能做好的事不敢放手去做,害怕别人笑话,即便是成功了,也并不以此为乐;五是性格怪僻,行为偏激,有心理障碍的孩子。也正是由于自己的“不出色”,因为自己被讨厌,反而会增强自我表现的欲望,于是,他们选择了极端化、恶性化的表现方式,以此引人注目,获得精神的愉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从农村学校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来看,农村弱势学生群体教育工作由被忽视到逐渐被关注,目的就是要缩小弱势学生群体与正常孩子的差距。以前,很多农村学校曾经重视过对弱势学生群体教育,也曾有过改革,也曾取得过一定的成绩。而就眼下农村学校弱势学生群体所存在的新现象、新问题,经过认真反思,不难看出,还存在这样一些不足:一是以往对农村弱势学生群体这一概念的界定模糊不完整;二是拟定的改革措施目的性不明确,存在盲目性、随意性,效果不明显;三是改革力度不够,反思不够,没有针对改革效益作深入全面的研究;四是没有针对不同类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特殊的教育手段,没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五是坚持力度不够,还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便无功而返。
推进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改革,首先要从提高教师素质着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对农村学校弱势学生群体教育改革的认识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在弱势学生群体教育工作中,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实现以人为本,对弱势学生群体不持异样眼光,与其他学生同等对待,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二是普遍性原则。对弱势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辅导及教育不能只针对个别,而要针对所有弱势学生群体;三是特殊性原则。由于弱势学生群体是由于不同特殊原因形成的,所以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在时间安排上,对主题的确定、研究视觉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力求做到新颖灵活;四是长期性原则。对弱势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及教育研究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方面要以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的互动相结合;另一方面要以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互助、研讨相结合。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坚持以上原则的同时,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是分班级对弱势学生群体的家庭背景、在校表现、监护情况、联系方式等进行登记,作一次心理问卷调查,掌握他们目前的心理状况,并作好记录;二是学校或班级经常召开弱势学生群体监护人会议,与他们进行心理沟通,让其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三是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定期或不定期对弱势学生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其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减轻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四是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给予弱势学生群体“特别辅导”,他们的学习基础因人而异,可以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分步骤、分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促进弱势学生群体学习不断进步;五是生活上给予弱势学生群体多一些特别关爱,由于弱势学生群体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老师就从日常的衣食住行各方面做起,予以全方位关照。鼓励同学们也给予帮助,让弱势学生群体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情;六是多开展“团结互助”、“诚信礼貌”等活动,利用各种特殊节日,如儿童节、学生生日等,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了解,弥补亲情和关爱的不足。
以上途径,师生互动,循序渐进,培养弱势学生群体生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动力,解除心理障碍;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这些不同原因形成的弱势学生群体能克服其缺点,弥补其条件的不足,充分发挥其内在潜能,让他们健康发展。
论文作者:蒙 亮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9月总第16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5
标签:弱势论文; 群体论文; 学生论文; 孩子论文; 农村论文; 原则论文; 一是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9月总第16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