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_道德教育论文

国外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_道德教育论文

域外青少年思想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域外论文,青少年论文,思想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俄罗斯:不尊重历史意味着毁灭未来

杨政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治制度的转型引发了社会巨变。独立之初,政府强调学校非政治化,非意识形态化,青少年教育中“爱国主义”、“祖国”和“责任”等字眼的消失,导致青年人的公民意识淡漠。应当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已成为俄罗斯教育界面前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为此,俄罗斯教育领域围绕培养“合格公民”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2004年11月上旬,记者就此采访了俄罗斯教育和科学部教育署青年事务司司长巴里诺夫。

巴里诺夫首先介绍了俄罗斯在青少年道德教育方面的政策和管理体制。他说,随着苏联解体,曾在青少年道德和政治教育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的青少年组织,如少先队和共青团等已不复存在。但青少年德育工作并未停止,许多新组织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要职能部门,俄教育署青年事务司负责实施整个联邦青少年教育计划。在全国近45个联邦主体内,共有58个青少年组织,其中较大的全国性青少年社会组织有统一俄罗斯青年组织、俄青年联盟原苏联共青团的继承者、俄青少年全国委员会和俄青少年首创精神委员会等。此外,还有一些专业性青少年组织,如青少年教育联合会、青年就业和建筑住宅组织及青年之家等组织。在俄89个联邦主体行政机构里设有7000多个青少年教育机构,专门负责文化教育、公民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在纲领文件方面,俄罗斯通过了《俄罗斯青年政策纲领》,该纲领实施所需资金被列入俄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正在实施中的《俄青少年公民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纲领》提出,要为二战烈士修建永久性纪念碑,许多青少年义务组织应运而生,负责烈士的遗骸搜寻和身份确认工作。2001年颁布的《俄罗斯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领》规定,由国防部、文化部、教育和科学部等12个政府部门负责落实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如编写教材和承办全国性活动等。

巴里诺夫司长说,“我们首先遇到的是资金不足问题。其次是缺乏专业干部。苏联时期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大都到了退休年龄,而年轻干部的专业水平又不高。两年前,我们着手进行干部的挑选和培训。到目前为止,我们在俄各大行政区建立了6个干部培训中心,设立了青年教育工作专业职称系列和相关专业与教研室,并在位于黑海附近的原苏联少先队“小鹰”教育基地建立了全俄青少年干部培训中心。

据巴里诺夫司长介绍,一年前,莫斯科友谊大学的教授们编纂了一套名为《祖国知识课程》的教程,包括俄国史、俄语、俄哲学史和俄文学史等四部分。教材采用对话形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帮助青少年了解祖国,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俄教育和科学部选定加里宁格勒州的34所中学作为该教程的实验学校。据巴里诺夫介绍,加里宁格勒州是俄罗斯的一块“飞地”,距离俄本土有600公里。对处于欧盟国家包围中的当地青少年来说,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通过学习,多数学生表示,“我们确有可骄傲之处,我们的祖先保持和发扬了俄罗斯的尊严和精神财富,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巴里诺夫司长指出,“今天,许多人认为‘爱国主义’已经过时,越是在这种条件下,就越不能生搬硬套,强行灌输,决不能打出标语‘请热爱祖国’,应该告诉青年人,如果不尊重自己的国家,不尊重国家的历史和曾经取得的成就,就意味着毁灭自己的未来。”

来源:《光明日报》

德国:孩子禁得起挫折

青木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有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及复杂多变深感痛苦。在德国,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让孩子体验挫折。刚到德国时,记者寄住在朋友约翰家里。他家在法兰克福“富人区”,家境很好。他有两个孩子:11岁的乔治和9岁的凯斯。在他家住了几天,我就发现一向对公益事业慷慨解囊的约翰夫妇,对孩子却十分“小气”。孩子的零用钱每月才30欧元,而且要帮家里干活才能得到。乔治负责为花园植物浇水、翻土及擦洗汽车;凯斯则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去商店购物和擦洗全家人的鞋子。到了暑假,两个孩子还骑着自行车,顶着炎炎烈日,挨家挨户送报,赚取买书籍、玩具的费用。我对约翰夫妇的“残忍”表示不解。他们却说:“孩子总有一天要去更广阔的天地闯荡。为了他们将来能应对挫折,一定要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能力。”后来,我发现德国家长经常给孩子设置一些顺境下的“障碍”,有时甚至还故意“制造”一些犯错误的机会。德国同事苏珊娜7岁的女儿要跟同学去郊游。临行前,苏珊娜发现孩子忘了把食物和手电简装入行囊,可她没有提醒。旅行回来,孩子饿得脸色发黄,这时,母亲才问女儿怎么回事,并帮女儿分析原因。最后,女儿表示:“以后出门一定要先列一个物品单子,那样就不会忘带东西了。”

制造“吃苦”的机会。在柏林一所小学的课堂上,孩子们异常安静。讲台前,殡仪馆的叔叔阿姨正在讲述人死时会发生的事情。讲完后,孩子们轮流扮演角色,模拟诸如父母因车祸身亡时如何应对。看到孩子们进入角色后的痛苦表情,在现场旁听的记者不觉一震。可老师却告诉我,通过这样的课程孩子们体验了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这有助于他们体验遭遇不幸时的复杂心情,以及怎样控制情绪。由于工作关系,记者经常要出差,最喜欢住青年旅馆。在那里认识了很多参加“磨难营”的孩子。12岁的马丁今年已是第八次参加政府组织的“磨难营”活动了。今年暑假,他将和数百名儿童一起在哈兹山进行野外生存活动。活动丰富多彩又充满“磨难”。“‘磨难营’活动旨在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团队意识及正视挫折的态度,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能力。”带队的社会志愿者舒密特博士说。

教育不回避现实。2004年6月的一天,德国汉堡青少年法庭现场。法官正在审讯一名持刀杀人的少年犯。观众席上鸦雀无声,来自汉堡亨利希中学初二B班的20多名学生专注地聆听着……。谈起“教育和社会”的话题,校长韦泽博士感触颇深。原来,10年前的德国中小学教育一度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三者脱节。20世纪90年代,德国推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使教材内容适应社会发展。接受采访时,韦泽博士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以前的教育内容属于阳光式教育,而现在的教育结合社会现实,如阴暗面教育,是一种面向社会的开放型教育。”否则,如果为了保持学生心灵的“纯洁”,总是回避甚至不让学生了解社会的丑恶现象。这样,学生长期与社会隔离,对社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一旦接触社会,看到某些阴暗面后,就会感到茫然若失,无所适从。记者仔细翻看学校的教材,在《语文》、《数学》、《社会》等多种课本中,不仅有“阳光”的内容,还涉及了社会的“阴暗面”,如种族歧视、违法犯法等。其宗旨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韦泽校长说,为把“阴暗面”引入到对学生的教育中,他们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生活。首先,让学生走出学校,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以此为参照来调整、充实自己。比如以“专题研究课”形式了解社会。学生们自愿组成几个小组,讨论出研究主题,然后到社会上去调查,最后写出研究报告。例行的“周三社会日”,学校老师会组织学生参观监狱、禁毒展览、反艾滋病展览等。其次,让学生把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中发现的社会热点、疑点等现实问题带回课堂上,通过演讲、辩论、演反面人物等,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进行“免疫”教育。“我们无法永远保护孩子,但是我们可以教给他们怎样认识生活和社会、保护自己。”韦泽校长说。

来源:《环球时报》

以色列:传统教育

陈宝泉

对犹太民族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犹太人不仅在经商、治学等方面很成功,其凝聚力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这也是犹太民族历经磨难而延续下来的重要原因。那一次记者随团访问以色列,看到了这种凝聚力产生的原动力之一——传统教育,对青少年来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德育。

犹太人爱办纪念馆、展览馆,为的是不让后人忘记传统。犹太社区平均不到一万人就有一个馆,本民族的文化、历史、业绩都是展示的内容。参观纪念馆、展览馆是青少年最经常的活动之一。参观大屠杀纪念馆是以色列人最看重的活动之一,凡是重要的客人一定要陪同前往。当地犹太人青少年时期至少要去三次,小学时去一次,中学时去一次,成年时再去一次。

以色列人把10至18岁的人视为青年。全国共有12个青年组织,都由文化教育体育部提供经费。青年组织的活动内容大都与德育有关。这些青年组织最重要的、参加人数最多的活动是“向导”活动,即派一个孩子到新移民家庭中去帮助他们。以色列是一个移民国家,现在仍有新移民迁入。很多新移民教育背景不理想,语言不通,简直就是来到一个陌生国度,“找不着北”。这时就特别需要小“向导”的帮助。这位小“向导”要时常上门,告诉他们这事该怎么办,那事该找谁,你有什么权利,也要承担什么义务。一个“向导”常常跟一个新移民家庭好几年,确实是一件操心费力、承担责任的事。但这也是一个能力上的全面提高,一个灵魂全面净化的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德育活动应该是十分实在的,来不得形式主义和花架子。如果受教育者不投入,不付出,不用心去做,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本: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罗旭辉

2003年8月27日至9月18日,记者参加中国青年考察团赴日本进行了访问。日本青少年工作的特色和面临的矛盾,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事实上,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对整个民族的教育,特别是对公民的日常规范教育一直抓得很紧。日本在整体上对青少年的基础素质文明的教育可谓是“润物细无声”。

提高国民素质从青少年抓起。日本青少年工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高度重视青少年行为习惯和基本国民道德规范的养成教育。在日本,青少年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破坏环境的现象十分少见。乘坐扶梯,青少年自觉站在电梯右侧,左侧为事急者留出通道。过十字路口,绿灯未亮,青少年耐心等待,不抢道先行。向青少年问路,他们总是热情耐心地提供帮助。

这是记者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一天晚上,在大阪和几个团友从地铁口出来,步行半小时,穿过一个地下通道,结果找不到地铁站了。一位日本青年正好推着自行车迎面走过来。我们向他问路。他很友好地领着我们穿过地下通道,步行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我们明确方向。我们正庆幸多亏碰上了这位引路人,他却已经掉转自行车头,顺着原路走回,消失在夜色中。

传统与现代互动,既注重国民性中的优秀品质在青少年身上传承,又着力塑造青少年的现代素质结构,使青少年能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和未来社会的要求,这是日本青少年工作的另一个显著特色。

日本在战后发展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日本国民既保持勤勉奋斗、务实敬业、严于律己、恪守本职、崇尚礼节的民族传统,又兼收并蓄外来文化,形成自己特色鲜明的国民素质。当前,日本青少年教育工作仍然十分重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日本全社会都高度重视青少年教育工作。内阁总理大臣下设青少年中央审议会,负责审议有关青少年的问题并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议。中央部委中有18个涉及管辖青少年问题。所有47个都道府县都有与中央对应的负责青少年工作的机关。县以下行政机构市、町、村的青少年教育机构与县配套。中央各部委制定有关青少年的制度、政策、教育方针后,一直贯彻到各个县、市、町、村。

在民间,青少年团体和成人组织遍布全国,如:少年之会、体育少年团、童子军、绿色少年团、交通少年团、文物保护少年团、青年旅社、东京青年会议所、青少年育成国民会议,等等。日本市、町、村的图书馆都免费向青少年开放。城乡经常可见青少年活动设施。许多民众主动收养教育那些因在家庭受虐待、被遗弃而产生心理问题的青少年。

见贤思齐,日本青少年工作中这些好的做法,值得我国青少年工作者学习和借鉴。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往往不是体现在大事上,而是体现在小事上。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也是如此。在教育青少年时,我们要注意抓细微之处,重视青少年基本品德的养成教育,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提升青少年乃至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同时,我们培养青少年要在时代要求和民族文化的结合上找准定位,既培养青少年的现代素质,又在青少年中弘扬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中华民族固有的东西成为青少年涵养的一部分。

面临新问题尚无解决良方。伴随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日本青少年当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日本的青少年工作正面临许多矛盾。

日本未来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发挥年轻人的潜能特别是创新精神;但日本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论资排辈现象严重,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力度不够。1955年,日本24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总人口的55%,现在,这一比例下降至30%左右,只有4000多万。65岁以上的老人越来越多,目前占总人口的18%左右。我们考察的各个日本机构,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无论是官方组织还是民间组织,很多管理岗位都由中老年人把持,年轻人缺乏快速上升的渠道和空间。据说,在日本,35岁以下的年轻人担任公司经理的情况非常少见。

日本未来发展需要青少年有远大理想和奋斗精神,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充满责任感;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追求安逸生活,以自我为中心,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缺乏责任心。日本总务厅最近就“最称心的生活方式”这一问题在年轻人中做调查。在发财、获高位的社会地位、按自己的嗜好生活、为社会献身4个选项中,56%选择“按自己的嗜好生活”,28%选择“发财”,选择“为社会献身”的很少。

在日本,为获取更多闲暇时间而不要固定工作、只做临时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一些年轻人大学毕业后还吃住在家,不出去赚钱。

日本青少年育成国民会议副会长上村文三认为,日本青少年的物质生活比较优越,是导致上述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日方提供的资料,日本20到24岁的青年职工的平均月薪是:男职工20.2万日元(合人民币约1.3万元);女职工18.2万日元(合人民币约1.2万元)。25岁以下的青少年中,60%自己有车。

日本是一个尊重传统的民族,中老年人非常强调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但青少年接受西方文化已非常普遍,一些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在年轻人身上逐渐流失。近年来,日本青少年犯罪日趋低龄化、凶残化。有盗窃、滥用毒品、乱用兴奋剂等不良行为的失足青少年增加。学生对教师、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和互相欺负事件以及学生破坏学校设施和器材事件有增无减。因学校恐惧症而不上学的不就学儿童和出走儿童也有所增加。对这些问题,日本全社会有清醒的认识,却无解决的良方。

青年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二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能迅速崛起,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极大限度地发挥了当时那一代年轻人的潜力,特别是年轻人的创新精神。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停滞,进入老龄化社会,日本对青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重视不够,力度不强,缺少年轻的企业家和政治精英,年轻人的创造力未能充分发挥,整个社会染上暮气。这一状况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倘不改变,日本下一步发展将面临活力欠缺、动力不足的隐忧。对此,日本一些有识之士非常担心。

日本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生活日益富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的是国家经济转型过程青少年出现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失控;有的则是全球化进程中带来的问题。对此,我们也应该引以为戒。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改革深入和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上述问题有的已露出苗头,有的可能会出现。对此,保持警醒,对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成因、解决办法进行前瞻性研究,做到有备无患,引导中国青少年与中国经济一起健康成长,正是我们当下应该做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

新加坡: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

田玉敏 张雅光 赵艳芹

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新加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加坡自建国以来非常重视公民道德教育,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学校德育内容、途径与方法,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抵御西方不良文化思想侵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加强我国学校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因此,在学校公民道德教育中,如何体现文化间的差异,如何在尊重各少数民族文化、各社会阶层思想的同时,将主流思想与少数族群的思想整合起来,成为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所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为此,1991年,新加坡政府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五大价值观: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植,尊重个人;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在新加坡教育规划署编的《公民与道德课程标准》中也曾规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建立在不断扩展的人际关系基础上,由个人延伸到社会和国家。1992年,新加坡小学开始使用新《好公民》教材。开设这门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具有以下素质的好公民: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维护组成社会的家庭;提倡种族和宗教间的宽宏大量和相互体谅;协商解决问题的美德。其目标体现为4个方面:向学生灌输适合新加坡的东方道德价值观;训练学生的道德判别能力;教导学生处世待人须为他人设想的道理;使学生明白身为年轻公民的责任。新加坡中学公民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使其具有高尚之品德,善良之性情,强健之体魄,优良之习惯,爱国爱民之意识,及各民族互助合作之精神,以期成为完好优秀之青年,藉以成为国家社会之中坚。

(二)新加坡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目前,新加坡小学的公民教育教材是《好公民》,该教材根据学生德育发展阶段的特点,从思想行为的发展范围把德育划分为六个层次不同的发展重点。即德育应先从学生个人开始,扩展到家庭、学校、邻居、国家乃至世界和全人类。因此,课程内容重点是随年级而发展的,即小学一年级以“个人”,二年级以“家庭”,三年级以“学校”,四年级以“邻居”,五年级以“国家”,六年级以“世界”为中心。整个教材内容遵循传统的道德观念,对学生进行有关社会、生活准则、道德责任、种族和谐,以及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等方面的教育,按严密的、循序渐进的结构逻辑从个人到世界放射性地扩展。小学《好公民》由课本、作业、教师手册、活动安排和视听材料等部分组成。课本多采用传统故事和民间传说,籍以灌输各种必要的道德价值和概念。同时,还规定放映录像或幻灯来强化教学,以及扮演角色,参加文明礼貌活动,参观公园、花园,开展少年之家和旅游等活动。

(三)新加坡中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根据共同价值观教育的精神,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公民与道德教育大纲》,规定所有中学都必须按照该大纲实施,进行切实有效的公民道德教育。为了培养具有共同价值观的新加坡公民,新加坡教育部认为,中学的公民道德教育必须注重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态度等三方面的教育。这里的“知识”是指使学生们了解作出正确决定前需要注意的道德准则;这里的“技能”是指教会学生在面临道德困境时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这里的“态度”是指对学生灌输各种道德价值观,使学生明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通过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态度等三方面的教育,促使学生的行为符合业已形成的价值观。“公民与道德”课程是在小学《好公民》新修订的课程纲要的基础上扩充内容,使之包括国家建设,各民族之间共同价值观的认识,以及新加坡各宗教与种族的信仰与风俗等。

二、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丰富多样,一方面坚持通过设道德课,向学生讲解系统的道德伦理知识;另一方面强调将德育目标贯彻到学校全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工作中,并且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全方位实施道德教育的格局。概括起来,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有:

(一)开设道德教育课程。在新加坡,道德教育课程直接承担着向青少年正面传授公民与道德知识、行为规范,提高其道德认知水平的重要任务,是学校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自建国起,德育课虽然在课程名称与内容上不同时期的侧重情况不同,但一直是新加坡中小学的必修课。新加坡小学道德教育课程为《好公民》课。课程标准包括五个方面: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其中“个人”的主要目标是:自尊、自信、认识自我、诚实、自我责任感、节俭敬业、乐群、毅力、正直、勇敢、信守诺言等。新加坡中学一、二年级的道德教育课程为“生活和成长”,偏重个人价值观和品德修养。三、四年级的课程为《新公民学》,重点放在灌输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整个中学的教育课程的标准包括七个方面:培养良好品德;发扬个人潜力;促进人际关系;评定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发扬社区精神;加强对文化和宗教的认识;培养献身国家建设的精神。为了加强德育课教学,新加坡要求各学校都应设置道德教育研究室,挑选合格的教师授课,并规定校长必须兼任德育教研室主任、学生升学时,德育课分数要计入升学考试的总成绩中。

(二)寓道德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在新加坡,除德育课外,还充分发挥各科教学活动“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例如新加坡语文教材中就反映了华族的文化与传统价值观,例如华族的节日、礼仪、风俗、家庭观念、奋斗历史,中国古代的神话、音乐、戏曲等,其目的很大一部分在于让学生了解华族文化,吸收蕴含在课文中的孝亲、礼让、睦邻、公德心等价值观。此外历史、地理、宗教知识等科目都规定了德育目标。这种寓道德教育于各科教学的做法,是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富有成效的重要原因。

(三)丰富的课外辅导活动。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目标,新加坡中小学还普遍开展了三项辅导活动:(1)榜样——以能够把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所提倡的价值观身体力行的人,作为学生学习的楷模;(2)阐释——通过对话,教师向学生解释社会规章制度和道德规则的意义,使他们理解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3)规劝——通过与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激励和规劝他们把所学到的价值观付诸实践。(4)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教育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5)体验——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正面经验和积极的体验,进一步了解道德要求的合理性、正确性。辅导活动对于学生在实践中形成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新加坡中小学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升旗仪式、文体活动、尊老敬贤活动、植树活动、清洁活动、文明礼貌月活动等等。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使学生将课堂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身体力行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知行统一。

(四)规范的社区服务活动。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是新加坡进行道德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1990年新加坡教育部制订和推行了一项学生社区服务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小养成服务精神。该项计划包括六个方面的活动:(1)“好朋友”计划;(2)关怀与分享计划;(3)负起校内的领导责任;(4)到福利收养所和儿童组织服务;(5)清洁环境计划;(6)临时服务,如春节慰问活动、慈善乐捐活动等。社区服务活动使学生增加了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培养了社会责任感,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五)立体性的德育网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纵横联系的立体德育网络是新加坡德育途径的显著特点。第一,新加坡学校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作用,强调学校应与家长建立良好的联系、各学校都要建立家长联谊会。第二,建立广泛的社会教育网、教育监督站,创立融学校和社会机构为一体的互动合作的文明社区。第三,新加坡政府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予以配合,如常年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等社会性道德教育活动;在社会上推行与学校德育内容相一致的奖惩标准,以及借助法律杠杆对各种新闻机构和大众传媒进行严格管理,从而保证各种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正是因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相得益彰,所以新加坡的德育影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其效果显著。

三、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方法

新加坡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来总体设计的,采取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方法,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激发行为的道德动机,以达到训练学生道德能力的目的。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社会。因此,新加坡中小学的德育教育注重东方文化传统,在课程内容上大量吸收儒家伦理的精华,同时也面向世界,在引进西方较为先进的德育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建构了一套适应本国青少年发展需要的德育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

(一)文化传递法。这种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学,把过去积累下来的某些优良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传递给学生。教师利用实例、生活事件、故事、诗歌等,引导学生进入所呈现的生活情景或历史事件、寓言故事等道德情景中,并通过启发、思考、问答、讨论等活动教学法,使学生辨别正误、知道是非,树立起正确的道德思想。这种方法虽然一定程度上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已作了较大的变革,更加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参与,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具有较好的效果。

(二)设身处地考虑法。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就是通过教学,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恐惧和不信任感,并鼓励学生在评论之前,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别人设想,了解别人的感受、需要或利益,而不是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做判断。其目的在于注重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准则,着重对人对己的一般态度,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到教学实际中,通过家庭、邻居、学校、朋友等的生活环境,来分享共同问题的经验,从了解别人的动机、立场开始而培养每个人关怀他人的良好情操。在呈现道德情境时,让学生假设自己身处当时的困境中,以扩大学生的道德视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通过问答法、讨论法或角色演示来达到教学日的。

(三)价值澄清法。这种教学法为美国拉斯·哈明所创,分选择、反省、行动三阶段和七个步骤,重视公民道德或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新加坡教育界把它引进后加以改造,并简化为五个步骤:(1)认清问题,找出各种可能的选择。(2)衡量各种选择的利弊。(3)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后,做出选择。(4)珍惜并愿意公开所做的选择。(5)根据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由此可见,价值澄清法所强调的是道德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重在学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决策力的培养。新加坡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学生经常遇到各种道德问题和价值冲突需要做出抉择,而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偏重教条的灌输和道德习惯的型铸,结果导致学生在步出校门后,面对新的道德冲突不知所措。价值澄清法的运用,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给学生以指导,传递社会文化所既有的价值观,指出符合社会标准的道德或价值观,以“澄清”学生的非道德的、不正确的价值判断,因而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四)道德认知发展法。这是引进美国德育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德育教学法,主要是通过讨论道德两难问题,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并将学生的道德认知提高到一个新层次。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人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由低层次循序渐进,每个阶段都以不同的观点做出道德判断。因此,教师在使用该方法时,要预估班上学生的道德发展阶段,然后提出比学生现阶段更高一阶段的价值判断的取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采用道德两难问题进行讨论,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提出解决办法、说明原因,并倾听及参考其他同学的意见,然后做出选择。该方法通过教学刺激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提升道德认知层次,以增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几种教学方法不是僵化的模式。为了便于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教学,学校提出了“六顺”、“七结合”的教学原则。“六顺”是:一顺情,即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动之以情;二顺理,即要求在讲授中晓之以理;三顺性,即针对不用的个性和特性进行教育;四顺势,即根据不同的形势提出适时教育;五顺利,即因势利导;六顺真,即讲真话,实事求是。“七结合”是: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德育与生活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结合;共性教育与特殊教育结合;无形教育与有形教育结合;大节教育与小节教育结合;物质奖励与荣誉感教育结合。

原载《伦理学研究》(有删节)

法国:多管齐下让青少年远离网上“黄毒”

刘芳

近年来,随着法国青少年上网率不断提高,法国政府广泛动员行政机构、网络服务商、中小学校及家长协会,利用法律手段、技术手段及民间监督等方式多管齐下,努力让未成年人免受网络犯罪的毒害。而让青少年远离网上“黄毒”,更成为这项工作的重点。

根据2004年6月的统计数字,法国所有的高中、91%的初中和50%的小学具备上网条件。12至17岁的法国青少年之中,87%经常上网,59%经常在网上与朋友或陌生人聊天,35%经常上网玩游戏,11%使用手机上网。

调查显示,三分之一以上的法国青少年曾在网上“无意撞见”暴力、淫秽、色情、种族主义、仇外主义等“令人震惊的”内容。在各种毒害青少年的不良网络内容中,“黄毒”危害为甚,17%的青少年网民曾遭遇过色情网站。

面对日益泛滥的网络色情,法国在1998年6月对《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关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定罪量刑做了部分修改,从严从重处罚利用网络手段腐蚀青少年的犯罪行为。

根据修订后的法律,向未成年人展示淫秽物品者可判5年监禁和7.5万欧元罚款,如果上述行为发生在网上、面对的是身份不确定的未成年受众,量刑加重至7年监禁和10万欧元罚款。而以上述两种方式录制、传播未成年人色情图像者,分别可判3年监禁和4.5万欧元罚款、5年监禁和7.5万欧元罚款;如果是长期以盈利为目的进行此类违法活动,量刑加重至10年监禁和75万欧元罚款。

为了动员全社会监督以未成年人为目标的色情犯罪,法国内政部、司法部在2001年11月建立了“互联网与未成年人”网站,欢迎民众举报非法色情网站、特别是具有恋童性质的网站和论坛。如今法国已有12000多个网站被举报,司法机关已对其中1500多个展开调查,并与欧洲各国广泛开展该领域信息交流和司法合作。

在运用法律手段保护青少年安全上网的同时,法国也注重开发和应用网络安全技术,并向学校和家长推广网络安全服务。法国教育部向教育系统推荐使用含有内容过滤功能的服务器,免费提供内容过滤软件,并设有专门机构监控校园网日常浏览的网站。

教育部还要求下属各机构自觉连接政府设立的两个“非法网站黑名单”:一是色情网站黑名单;二是种族主义、仇外主义与反犹主义网站黑名单。通过技术手段,教育部将这列入这两个黑名单的所有网站从校园网上屏蔽掉,保证学生不受其毒害。

为了帮助家长保护子女远离网络不良内容,“互联网与未成年人”网站上开设了家长辅导专栏。该栏目告诉家长:法国1986年9月通过的法律规定,有线通信服务供应商必须告诉用户通过何种技术手段自主选择通信服务的内容;今年6月该法律增加了“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必须向用户介绍并推荐使用内容过滤软件”的条款。此外,栏目还向家长提出了多种建议,并详细介绍法国市场上常见的内容过滤软件等。

针对一些未成年人有意无意参与的网络犯罪,如在网上散布诽谤、煽动仇恨、种族主义等不负责任的言论、侵犯知识产权等,法国司法部、教育部还在多种宣传材料中提醒家长,未成年人犯法,其监护人要承担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来源:新华社

标签:;  ;  ;  ;  ;  ;  ;  ;  ;  

国外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