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储备量及其对我国农民的影响_农民论文

中国农户存粮及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存粮论文,农户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粮食购销工作的重点之一是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户的余粮。但农户家中“余粮”现在有多少?将来会如何?这对政府和市场都很重要,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食品安全,也会对粮食市场波动产生相应影响。本文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对分布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两万多农户的调查数据,从计量分析的角度讨论农户粮食储备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得出如下结论:

(1)我国农户1997年末存粮平均已达16个月口粮需求的高水平,但地区间差异很大,不可盲目乐观的期望遇重大自然灾害农民将储备粮投入市场。

(2)决定农户存粮数量的最重要因素是粮食产量和粮食的市场化程度与价格变动。

(3)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农民收入提高到某一点后,农村居民将趋向减少家庭粮食储备而更多依赖市场。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自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320个村庄、两万多农户1995~1997年的常规调查。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①本文中所说的粮食指原粮。②如不作特殊说明,存粮指年末存粮,不是指季节末的结转存粮。

二、农户存粮的现状

就全国总体来讲,农户存粮呈上升趋势(见图1)。根据1995年、1996年、1997年农户调查数据农户户均年末存粮分别为1081公斤、1343公斤、1406公斤,人均年末存粮分别为248公斤、311.6公斤、323公斤,年平均增长率为14.3%。按观察点数据统计,1997年全国平均农户年末存粮能够满足农户家庭16个月的口粮需求。

农户存粮量在地区间差异非常明显,而南、北方之间的差异又高于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见图2、图3)。1997年南方15省(市、自治区)年人均存粮为207.8公斤,能够满足10个月的口粮需求;而北方农户人均存粮高达468公斤,为南方的2.25倍,足够满足农户24个月的口粮支出:按东、中、西部分组统计,中部地区存粮最多,1997年末人均达392公斤,能够满足18个月的口粮消耗,而东部地区为304.9公斤(16个月口粮),西部地区仅为267.3公斤(13个月口粮)。这种地区间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各地区人均粮产量的不同,北方人均粮食占有量远高于南方,东部远高于西部(见表1)。而南北方存粮的差异如此之大,除了和人均收获粮食的多少有关外,和南、北方的粮食复种指数,以及农民对粮食安全的关注程度也有关系。据1997年观察点数据统计,南方粮食复种指数为1.45,北方仅为1.13,即南方两次收获之间的间隔小于北方。另外历史上讲北方受灾多于南方,北方的农民也就更多的注重粮食储备。数据表明,北方农户年末存粮与粮产量比为65%,而南方仅为46%。这里我们所说的存粮还包含了下一个收获季节到来之前的口粮、饲料粮、种子的支出,不是季节末的净储备。

从图2、图3很明显的看出粮食使用上,不管是口粮消耗还是饲料粮消耗,各地区差异不大,尤以口粮差异更小。这种现象表明目前各地区间农村人口的饮食结构差距不大。

根据1997年年末调查数据,农户家中存粮可按4种用途划分:①口粮、②饲料粮、③种子、④净储备。口粮包括了从年末到下一个粮食收获季节到来时农户家庭人口的全部口粮支出。全国平均口粮储备占据了年末存粮的49%。这部分存粮南方、北方和全国平均值的差异不是很大,其中南方最低,户均为611.7公斤,比全国平均值683.3公斤低10.48%,北方高出全国平均值的11.58%。饲料粮储存量,南北方差异很大,北方农户饲料粮储存量是南方农户的2.77倍,占年末存粮的21%,南方农户所需的饲料粮大部分来自于市场,而近2年粮食在低价位上徘徊也使南方农户无需储备很多的饲料粮。种子的储备在全部存粮中仅占4%。扣除口粮及饲料、种子用粮储备之外,可以认为其余用粮为净储备粮,全国农户净储备用粮平均每户为442.1公斤,人均103.30公斤,南方户均净储备用粮仅为70.3公斤,北方为511.5公斤。

三、影响农户粮食储备的若干因素

1、研究方法。我们现在来考察农户粮食产量、国家定购数量、粮食的复种指数、畜产品产量、纯收入、区域位置及兼业形态对存粮的影响。假设年末农户存粮N1具有下列函数形式:

N1=f(n2,n3,n4,n5,n6,n7,n8)(1)

其中:N1——农户年末存粮数量,单位:公斤;

n2——农户年内自产粮数量,单位:公斤;

n3——亩均定购粮数量,单位:公斤;

n4——粮食复种指数;

n5——农户年内生产畜产品,包括猪肉、牛羊肉、肉禽、蛋、奶的数量,单位:公斤;

n6——农户全年纯收入,单位:元;

n7——农户所在省所划归的区域,1—东部,2—中部,3—西部;

n8——农户兼业类型,1—纯农户,2—以农为主兼营其它(也称Ⅰ兼农户),3—以非农为主兼营农业(也称Ⅱ兼农户),4—纯非农户,5—其它;

然后用下列样本组(表2)的1997年数据对方程(1)进行回归分析。

2、分析结果。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各个样本组回归方程的估算参数和标准误差列于表3。F检验表明各回归方程均是显著的。从参数中可获得以下分析结果:

(1)对农户年末存粮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农户年内粮食产量。在所有7个样本组的农户存粮回归分析中,粮食产量都是影响最显著的外生变量。就全国讲,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农户每增产1公斤粮食,年末存粮会增加0.45公斤。北方地区,农户每增产1公斤粮食,存粮将增加0.48公斤。南方农户每增产1公斤粮,存粮增加0.25公斤。这些参数表明,农户存粮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但远没有达到饱和程度,尤其是在北方,气候干燥,粮食易于储存,北方农户房屋空间也大于南方农户,所以在粮食增收情况下,农户储粮还会继续增加。

*指方程显著性检验为0.05是显著水平限制下,未能进入方程的变量。* *表中上标数字为显著程度排序。

(2)对全国农户和北方农户讲,定购粮数量是个影响农户年末存粮的第二位重要因素。每亩耕地增加1公斤定购粮,全国平均每个农户将减少2.56公斤存粮,北方平均每个农户减少5.2公斤存粮。而对南方农户来讲定购粮的多少不是影响存粮的重要因素。

(3)对全国和南方农户,粮食复种指数是影响存粮的第三位显著因素。对全体农户,复种指数的影响是负面的,即复种指数增加存粮减少。前边讨论的南方、北方农户的存粮差异也很好的验证了这一统计结论。即高复种指数的南方,农户存粮远少于低复种指数的北方。对北方农户组,复种指数的影响下降为第六位显著因素。

(4)东、中、西地理位置的影响。全体农户的回归分析中,东、中、西地理位置的影响处于第四位,且符号与分组统计结果是一致的,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由东至西,农户存粮依次下降125公斤。但在南方农户样本组中,东、中、西三大地带变量回归参数的符号是正的。这似乎与实际情况不符合,但认真分析,南方组中,三大地带回归参数符号呈正也是合理的。因为南方省份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和中部,而中部户均土地面积大于东部,户均粮产量高于东部,进而农户存粮也就高于东部。北方农户情况与全国情况是一致的,但东、中、西地理位置影响远高于全国,回归系数达-339。

(5)农户家庭兼业类型是影响农户存粮数量的第五个显著因素。由纯农户、Ⅰ兼农户、Ⅱ兼农户到纯非农户,人均年末存粮呈递减趋势。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每一分组存粮递减的数量为70公斤。由表4的分组统计结果,纯农户年末人均存粮是纯非农户的5.6倍,分别为428公斤和76公斤。纯农户与Ⅰ兼农户之间口粮的差异不明显,但纯农户与Ⅱ兼农户和非农户之间在口粮之间的差异是相当明显的。1997年纯农户人均口粮支出是250公斤,Ⅰ兼农户为243.9公斤,Ⅱ兼农户为217.5公斤,非农户仅167公斤,可见Ⅱ兼农户、纯非农户在外就餐人数远大于纯农户和Ⅰ兼户。这进一步印证了①农户存粮是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因Ⅱ兼农户和非农户家庭在外就业人数多,在家庭内就餐人数减少,所需存粮减少。②Ⅱ兼农户和纯非农户收入较高,对市场的依赖程度高于纯农户和Ⅰ兼农户。推论:随着农村中城市化和兼业化的比例逐渐增大,农户存粮总数将下降。

(6)农户收入的影响。全体农户的回归分析中收入的影响排在第六位。我们将2万个农户样本按人均分为5等份组:低收入组,中下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上收入组,高收入组。不同收入组的存粮、用粮数据及折线图分别示于表5和图4,数据和曲线很好印证了柯炳生先生的推论:农民收入增加时,先是增加粮食储备,而随着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农民又会降低粮食储备,变得更加依赖市场。根据本文数据统计分析,这个转折点是在中上收入这个点上。这组农户的户均收入为11,354元,人均纯收入达2,736元,人均年末存粮达410公斤(20个月口粮需求)。而人均纯收入达5,994元的高收入组的农户人均年末存粮仍达307.6公斤(17个月口粮),高于最低收入组的263.3公斤(14个月口粮),而最高收入组的购粮数量已达人均97.7公斤,远高于其它组50公斤的购粮平均值。表明农村人口中的高收入人群在口粮需求上虽有了较强的市场依赖性,但远没有达到城市居民按月购买商品粮的程度,他们仍有很强的依靠自家存粮来保障食品安全的意识。

(7)畜禽养殖对农户存粮的影响。由于养殖业发展迅速,近年粮食供给与需求平衡中,口粮与粮食供给的矛盾已转变为饲料需求的矛盾。以此我们提出问题:农户的养殖业生产是否对农户的粮食储备会有很大的影响?为此,我们将全体农户分为:非养殖组,养殖Ⅰ组(年产1~200公斤畜产品),养殖Ⅱ组(年产200~1000公斤畜产品),养殖Ⅲ组(年产1000公斤以上畜产品)共四个样本组。并在这些样本组中进分别进行方程(1)回归分析,所得回归参数及标准误差示于表3。

回归分析表明,所有四个分组中农户粮产量仍是影响存粮的最重要因素。养殖Ⅰ、Ⅱ组农户是很强的种、养相结合的传统农户,所以各项回归系数和符号与全体农户相似。对非养殖组,地域位置对存粮是第二显著因素,其次是兼业类型和定购量,复种指数和收入影响均不显著。值得注意的是1000公斤畜产品以上的养殖户,虽然这些农户数量不多,仅占全体样本户的5%,回归分析却表明,除粮食生产量、收入及定购粮数量对存粮的影响具有显著性之外,其余的变量(三大地带、复种指数、兼业程度)对存粮影响均不显著。说明这一群体更少传统农户的特征,更具商品化生产的特征。此外,从数据分析中我们也看到,随畜产品产量增多农户存粮也呈递增趋势,这是因为较大规模的养殖户是通过销售畜产品而不是销售粮食来增加收入。

四、农户存粮研究的几点结论

(1)目前我国农户年末存粮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全国平均农户存粮能够满足16个月口粮需求;但对此不应盲目乐观,因扣除下个粮食收获季节前的口粮、种子、饲料需求,农户粮食净储备平均仅为5个月口粮,而南方农户的净储备远低于这个数,平均不到1个月的口粮。因此,如遇大的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不能期望农户拿出储备粮投入市场。对此政府应保持谨慎态度。目前,出于食品安全考虑,农户仍会继续保持较高的粮食储备。

(2)决定农户粮食储备数量的最重要因素是农户的粮食产量,在粮食增产的情况下,农户会增加粮食储备,同时也增加销售。

(3)某些农村居民群体的粮食储备较大幅度的低于平均值,他们是:高非农兼业农户;非农户;最低收入组农户;最高收入组农户。其中除低收入农户是被动的减少了粮食储备外,其它群体都是主动的减少了家庭粮食储备。所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农民收入提高到某一转折点之后,农村居民将趋向减少家庭粮食储备而更多依赖市场。

(4)国家应坚持粮食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的方针,特别是中部和北方粮食主产区,应进一步提高粮食的市场化程度,使农户存粮保持在一个安全经济的水平上。

标签:;  ;  ;  ;  ;  

粮食储备量及其对我国农民的影响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