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市场进入壁垒及其效应分析_进入壁垒论文

浅谈市场进入壁垒及其效应分析_进入壁垒论文

浅谈市场进入壁垒及其效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壁垒论文,浅谈论文,效应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们通常对市场竞争的分析都暗含着这样的假设前提:厂商能够自由地进退市场;生产要素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信息充分而及时地传递并且在供求双方之间对称,等等。一句话,就是暗含着“零成本流动”的前提条件。然而,市场运行是有成本的。在市场竞争中存在各种进入壁垒,即产业内现有企业享有种种有利条件,产业外企业处于不利条件,以致无法使进入市场成为现实。近年来有些文章只是大谈进入壁垒的负面效应,而很少论及它的积极作用。显然,这种观点不够全面。本文试图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对产业市场进入壁垒的表现形式及其效应进行经济分析。

一、经济性市场进入壁垒

这里所说的经济性市场进入壁垒,是指由于诸多经济因素导致潜在竞争者不能自由进入特定市场或有关产业的经济性障碍。一般说来进入有两种情形,一是虽然没有发生现实性进入,但是只要具备一定经济条件就会发生的“潜在性进入”;二是现实的有新企业进入的“明显性进入”。产业内现有企业阻止新企业从“潜在性进入”变成“明显性进入”的经济因素,就是经济性市场进入壁垒。从我国现实情况看,经济性市场进入壁垒有以下几种:

1.规模经济性壁垒。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区间内,伴随着生产经营能力的扩大而出现的批量扩大、费用递减和收益递增的经济现象。对于那些生产经营上存在规模经济性的行业,如果新企业要进入市场的话,会遇到两难问题:或者以小规模生产,其可变费用部分必然较高,成本上升,缺乏竞争力;或开始就按经济规模生产,但初期难以获得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市场份额,开工率低,成本高,易亏损,同样难以进入市场,产生进入壁垒。这种规模经济性造成的进入壁垒在不同的行业有高有低,情况不同。一般说来,规模经济越显著,行业中原有达到规模经济标准的企业具有的优势越大,新企业的进入就越困难。汽车工业被认为是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根据国外经验,要年产30—40万辆汽车才能实现规模效益,这样大的的生产批量对于一些潜在竞争者来说是望尘莫及的,要达到经济规模是很困难的,结果就在产业边界上构筑一道屏障,阻止其它企业进入汽车市场。

2.必要资金量壁垒。必要资金量指新企业进入市场时,最低限度的生产、销售投资,它随技术、生产、销售的特点差异相差很大。必要资金量越是巨额化,资金筹措越是困难,进入壁垒越难。从我国有关行业的情况看,一方面资金占有量在迅速增长,起点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金融业的发达程度还很低,资金市场刚刚建立,筹资和融资渠道都较单一,潜在企业或其它投资者往往由于无力筹集到进入该行业所需的必要资金量而被排斥在外。

3.资源占有壁垒。从总体上讲,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这种人力资源以及机器、厂房等人造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的。某一企业要想进入某一市场,往往需要各种资源投入生产,如果这些资源为原有企业所垄断,或者原有企业已经同资源供应者(包括国家)建立了固定的联系,其它企业进入新市场就受到资源的限制而被排斥在外。特别是在极少数优越的土地资源已被原有企业垄断经营的情况下,其进入壁垒难度更高。比如,正牌龙井茶的生产由龙井乡垄断,因为这种龙井茶得浇龙井水,龙井水只有龙井产。这样,对其它茶叶生产者来说,进入龙井茶生产市场就有一种不可能性。

4.技术壁垒。企业要进入市场,不仅要有巨额资金投入,还要有特殊的技术投入。如果这些技术为原有厂商所独占(如专利技术)就具有绝对排它性,即未经专利人许可,其它任何人都不能实施该专利技术,这样其它厂商要想进入该行业,就不可避免地遇到技术上的障碍,从而被排斥在外。如果是为某一企业或几个企业所有的技术秘密,也具有相对排它性。虽然该项技术能带来巨额利润,但其它企业也只能望市兴叹。

5.信息壁垒。如果说竞争是自由企业的核心,那么市场信息则是这个核心的核心。即使在信息市场比较完善的情况下,企业要想得到有关价格、供求、技术、产品质量方面的信息,也是十分困难的,或者由于信息不全,或者由于索价高昂(信息供应者往往处于垄断地位),一般新企业难以接受,从而无法进入某一特定市场。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经济性进入壁垒是同垄断力量相联系的,要使垄断势力能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存在,就需要寻找某些排斥其它厂商的进入障碍。垄断就是企业实施的割裂市场、排斥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的独占行为。一般情况下,经济壁垒越高,市场的垄断程度也就越高;反之,就越低。可见,经济性进入壁垒与垄断势力形影不离,相伴相随,是垄断形成的必要条件,当潜在竞争者难以进入市场时垄断便真正地形成了。这种与垄断力量相联系的经济性进入壁垒,从经济上分析,它是一把“双刃的刀”,具有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的二重性质。

从正面效应看,一是它可以阻止非规模经济企业进入市场,有利于推进规模效益的提高。因为无进入壁垒的、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是以原子型的小企业为主体,市场中出售者数量很多,每个出售者的产品在市场中只占微小的份额,生产批量小,产业集中度低,这与规模经济要求是相冲突的,特别是对于那些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如石油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机器制造业等)来说,相互竞争性的小企业充斥市场,其结果往往会降低生产的效益。因此,进入壁垒的存在,犹如在产业边界筑起一道屏障,可以阻止低效率的小企业进入市场,避免生产的分散化、小型化和趋同化,提高资本和生产的集中度,从而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二是它可以提高社会产品的效用率、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因为在无进入壁垒的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上交易的产品是单一的,同质的,而消费者的欲望是多方面的。显然,这种没有差别的均质产品不能满足实现社会的多样化的需求,造成社会产品总效用的损失。但是,在存在进入壁垒的垄断条件下,产品是多样化的,有差别的,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偏好。一般地说,产品差别壁垒越高,产品越具有多样化的异质性,就越能满足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多样化的要求。同时,对无进入壁垒的完全竞争厂商来说,广告、商标、信誉等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消费者不能区别完全同质的产品,而且在市场价格下,厂商可以毫无困难地出售其产品,又何必花钱做广告、商标呢?但是,在存在进入壁垒的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中,由于广告、商标和服务态度都能构成产品的差别,所以这被认为能够促进厂商保持商标信誉,提高产品质量,改进服务方式,从而有利于消费者。三是它可以技术创新。因为无进入壁垒的完全竞争缺乏足以保障技术创新收益的垄断,不容易产生重大的技术创新的动机和行为,但在存在市场进入壁垒的情况下,由于存在垄断因素,便可以保障技术创新的收益,使垄断企业有把握得到技术创新的全部成果,因而有强烈的革新动机,最能促进技术创新。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和国际商务机器公司每年把巨额经费花费在研究开发上。相反无进入壁垒的众多企业竞争的行业中,企业的革新成果可能被竞争对手所利用,为人所嫁,所以革新的积极性反而不高。这种现象叫研究开发的外溢性。

经济性进入壁垒除具有正面效应外,还会带来排斥竞争机制、限制资源自由流动、导致资源低效配置、阻碍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首先,它会导致价格扭曲或失真,其表现形式,一是造成有些产业或企业的产品价格长期偏高,形成价格垄断,无需费力就可获超常垄断利润。这种高价格和高利润带来的不良后果,就是诱发一些企业过度进入和过度竞争。二是价格偏低导致进入不足。比如能源等基础工业,本来是能形成自然垄断的产业,并可从偏高的价格中谋取超额利润。可是,在我国情况恰恰相反,这些产业整体上价格偏低,使新的企业不愿投资基础产业,影响其快速发展,结果使本来就不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进一步加剧。其次,它使产业内一些原有企业在无外在竞争压力的情况下,不去尽全力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技术停滞、效益低下,带来很大的社会净损失。再次,它限制竞争的充分展开,造成商品流通渠道不畅,信息不灵,使价格难以有效地执行调节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的职能。因此,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市场进入壁垒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兴其利除其弊。一方面,充分发挥和利用市场进入壁垒机制的积极作用,以防止无序的低层次过度竞争;另一方面,又要采取措施限制进入壁垒机制带来的不利因素和消极影响,防止进入不足,创造出企业(尤其国有大中型企业)能够比较顺利地进入各个产业的经济运行机制和企业经营机制,真正做到优胜劣汰,使经营正常的企业时刻感受到潜在的外来压力。

二、行政性市场进入壁垒

行政性市场进入壁垒是指政府及其行政职能机关运用权力排斥、限制或阻止潜在竞争者进入特定市场或产业的行政行为。行政壁垒的主体是各级政府主管机关,是一种政府行为,具有强制性、随机性和主观性,在很大程度上受长官意志的控制。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1.制度壁垒。这是特指政府通过实行项目审批制度和许可证制度限制不符合投资标准或条件的新企业进入市场的行政行为。在我国,基本建设项目达到大中型标准或者在一定限额以上的,不论其资金来源如何,都得经国家计委审查批准,小型项目按隶属关系,在国家核定的额度内分别由主管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审查批准。政府审查的标准主要有:产品销路、生产规模、资源情况、资金筹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等。如果拟议的投资符合规定的标准,新企业的进入申请才有可能得到批准;如果拟议的投资不符合标准,新企业就将被取消进入市场的资格。例如,投资建设一个排量为1—2升的普通级轿车总装厂和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化纺纱厂,其生产规模分别为30万辆和2万锭以上,否则,都不批准立项。同时,在某些产业实行许可证制度,没有得到政府颁发的许可证,不能进入市场。这种制度性进入壁垒,对于避免过度进入,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无序竞争,推进竞争经济,提高进入效率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行政壁垒的强制性、随机性和主观性,却大大增加了市场进入的社会成本和个别成本。因为投资项目的审批很少是一步完成的,需要多种机关层层报批,而且时间较长。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调查,在不少发展中国家,投资申报文件审批过程一般需要390天,个别项目甚至长达593天—978天。 我国项目审批时间短者达2—3个月,有的项目则长达1年左右, 个别项目甚至拖几年才予批准。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投资的机会成本,某些时效较强的投资项目,甚至因此而丧失了投资机会,带来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同时,在存在制度壁垒的情况下,一些潜在竞争者为了进入某一特定市场,夺取超额利润,往往采取非正当手段疏通关系,从事游说,寻找亲戚朋友,请客送礼直至行贿受贿,以取得有关行政部门的进入许可。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滋长了社会腐败现象,污染了社会正常风气,破坏了政府廉政建设。

2.政府壁垒。其中具有直接影响作用的要算税负政策壁垒。由于我国一个时期对不同行业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从而形成三类不同高度的行业进入壁垒。

(1)低税政策形成的低税负壁垒。 这类行业主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以及产品严重短缺的行业和新兴行业。国家为使这类行业优先发展和更具活力,而采取低税政策,使这些行业中的企业有较多的留利。优惠性的低税政策使得这类行业由于税负造成的进入壁垒较低。

(2)高税政策形成的高税负壁垒。 这类行业包括国家限制其发展的落后行业和作为国家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的一般行业。国家对这一类行业采取高税收政策,将其创造的大部分收入以税收的形式拿走,其企业的留利很少,而国家积累的比重相对较大。这种高税负形成的绝对性费用壁垒,实际上是增加了进入壁垒的难度,起着阻止新企业进入的作用。

(3)统收统支形成的国家垄断。 这类行业主要是处于自然垄断领域的行业。对垄断性极强的行业,国家仍采取了统收统支的政策,将其绝大部分收入用税收入上缴利润的形式拿走,而对这些行业的扩大再生产也主要采用国家投资的办法解决。例如石油工业和电力工业就是属于国家垄断的行业,其留利水平特别低,有些年份甚至发生行业亏损,其结果是不仅新的企业不愿进入,而且原有企业也不愿开足马力,达到应用的产量水平。

上述不同程度的行业税负壁垒,反映了国家行业发展政策的导向性,表明国家自觉运用税收政策调节经济的职能,通过调整行业的税率,增减税种,减免优待等办法间接调节行业和企业的收入,从而确定行业资金留利率,最后依靠行业资金留利率这个市场信号引导生产要素在行业间的合理流动,有利于提高资产营运的效率。但是也有问题:一是它未能完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正确显示各个行业经营管理水平。一些行业的收入偏低和效益较差,不是因为这些行业的产品没有销路或生产经营决策失误,而是由于税负和价格不合理造成的,如能源、原材料行业均属此类;二是它使各类行业不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人为地造成不同行业竞争能力的差别,结果必然导致进入壁垒机制的紊乱和失效;高税负低留利的行业进入不足,而低税负高留利的行业则过度进入。解决这些问题有待整个改革事业的成功,其中重要的是要理顺价格,统一税法,使各类行业或企业平等竞争共同发展。

3.行业壁垒。这是指国家通过政策手段设置的一些特殊行业的壁垒,以强行阻止其它行业进入的投资冲动。这类行政壁垒的典型是通讯业、铁路业、金融业等,这些行业关系到公共利益,而且投资是巨大的,一般不适宜众多竞争厂商分散经营,而适合垄断经营,尤其是国家垄断。因此,行业壁垒是典型的国家垄断政策的体现,它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发展,符合社会公众的利益。但是,由于国有国营统收统支,也带来窒息竞争,降低效益,服务质量长期得不到改善等问题。看来,某些特殊行业实行国家垄断今后也是必要的,但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展开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在政企分开的前提下,可采用对某些国有垄断企业特许招标以及隔几年重新招标的方式,展开进入这种行业前的竞争和进入行业后的竞争。通过竞争,以对垄断势力加以约束,降低行业壁垒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见,行政性进入壁垒同样也具有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的二重性质。一方面,可以防止过度进入、无序竞争,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宏观经济繁荣;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导致丧失投资时机,助长不正之风,限制自由竞争,降低产业效益。但有的人只是强调行政壁垒的消极作用,甚至主张破除一切企业进入障碍。显然,这种观点具有绝对性和片面性。试问,在我国现阶段和今后较长时期内,以项目审批等形式形成制度壁垒能够取消吗?不同行业的税负所形成的绝对性费用壁垒和特殊行业壁垒能够破除吗?市场经济是一种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经济,市场主体进入市场交易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秩序,而不是无政府状态。纵观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都无一例外地通过政策手段设立一定的行政壁垒,以规范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资格,规范市场主体的经营规模和范围,规范市场主体的进退市场行为。资本主义国家尚且如此,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防止过度进入和过度竞争,更需要通过行政壁垒对新企业进入市场进行干预。因此,对于行政性进入壁垒作用的估计,必须具体分析,实事求是。任何对行政壁垒作用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或肯定都是错误的。

标签:;  ;  ;  ;  ;  ;  ;  ;  

浅谈市场进入壁垒及其效应分析_进入壁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