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主张_理性预期论文

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主张_理性预期论文

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派论文,理性论文,理论论文,经济论文,和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预期不仅影响经济主体的微观决策,而且影响政府经济政策的宏观效果。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是不科学的,但其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不无借鉴意义。我国应加强对预期问题的研究及其应用。

关键词 静态预期 外推型预期 适应性预期 理性预期 凯恩斯主义 古典自由主义

二战以后,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经历了50~6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代。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凯恩斯国家干预政策的实施,暂时缓和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但进入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开始陷入“滞胀”局面;一方面,生产过剩,产品积压,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经济停滞不前;另一方面,物价持续上涨,而且涨幅较大。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实使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不攻自破,在实践中处于两难境地。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互不相容。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生产萎缩,从而引发经济危机,需求过度才导致通货膨胀。若要刺激经济增长,就要扩大财政开支和货币发行,增加社会总需求,这无疑会加剧通货膨胀。若要控制通货膨胀,就要缩减财政开支和货币发行,控制社会总需求,而这又会加深经济危机。当被许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为圭臬的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无法自圆其说,在实践中无能为力时,西方经济学又一次陷入危机。在这种背景下,旨在以理性预期方法说明凯恩斯宏观经济政策无效性的理性预期学派应运兴起,盛极一时。

在西方经济学中,预斯是指经济活动者为了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对与经济决策有关的不确定因素进行预测。如商品生产在进行生产决策时,要对未来的商品生产价格和市场需求进行预测,然后才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在西方经济学中,对预期的关注由来已久,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及货币通论》一文中以就业水平的分析,对货币需求、投资水平与经济周期的考察都是基于预期范畴进行的。但他实际上并未明确回答预期如何形成及预期如何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等问题。凯恩斯关于预期的论述是零散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从根本上讲,凯恩斯的预期观是“非理性”的预期观。此后经济学家约翰·穆斯(Jhon·Muth)、罗伯特·卢卡斯(Robert·Lucas )等分别对预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最终形成了以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在许多宏观经济学派中,理性预期学派以其鲜明的有别于凯恩斯正统经济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而引人注目。下面我们来考察预期从非理性到理性的发展变化过程。

1.静态预期。静态预期是在蛛网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蛛网理论是本世纪30年代问世的一种关于动态均衡分析方法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其内容是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产量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均衡的变化。静态预期借用蛛网模建立了静态预期模型。静态预期的数学模型如下:

Q[d][,t]=a-bP[,t] (需求)

Q[s][,t]=C+dp[,t] (供给)

P[*][,t]=p[,t-1]

(预期价格)

这里,Q[d][,t]和Q[s][,t]分别表示t 时期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和供给量,P[,t]和P[,t-1]分别t时期和t-1是期产品的市场价格,P[*][,t]表示t-1时期生产者对t时期产品价格的预期,a、b、c、d均为常数。 上述模型内含三点假设:(1 )市场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是滞后的,第t期的供给量Q[s][,t]取决于对t期市场价格的预期;(2 )市场需求量Q[s][,t]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是瞬时的,第t 时期的需求量取决于当期市场价格P [,t];(3)第t期的价格预期等于前一期的市场价格p[,t-1]。由于上述价格预期方程并没有考虑市场价格的动态变化, 只是简单地把前一期的市场价格作为本期的市场价格,因而,这种价格预期被称为静态预期。

2.外推型预期。静态预期虽然简洁明了,但却失之于过分简单。市场价格不会始终不变,商品生产者在遭受多次挫折之后会总结经验教训, 修正以前对市场价格的预期。 因而, 1941 年经济学家梅茨勒(L.Metzler)引入了外推型预期,发展了静态预期。他认为, 对未来的预期不仅应以经济变量的过去水平为基础,而且还要考虑经济变量未来的变化趋势。他将t时期的价格的外推型预期定义为:

p[*][,t]=p[,t-1]+ε(p[,t-1]-p[,t-2])

上式中,p[,t-1]和p[,t-2]分别为t-1时期和t-2时期的市场价格,p[*][,t]为外推型预期,ε为预期系数。当ε=0时,外推型预期变为静态预期。从上式可以看出,当ε〉0时, 以前的价格变动趋势将继续下去;当ε〈0时,以前的价格变动趋势将逆转。因而, 预期系数ε对外推型预期的变化起很大作用。

3.适应性预期。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菲利普·卡根(Ca gen)提出了适应性预期理论。他把适应性预期定义为

p[*][,t]=p[*][,t-1]+β(p[,t-1]-p[*][,t-1])

(0〈β〈1)

上式中,β为适应系数,p[*][,t-1]表示前一期的价格预期。卡根认为,经济主体会根据前期预期的误差(p[,t-1]-p[*][,t-1])来校正当期预期值。因而,适应性预期是一种反馈型预期。当前期预期价格高于实际市场价格时,现期的预期价格应当降低,否则应增加。适应系数β决定了预期校正其过去误差的速度。

4.理性预期。前述三种预期各有特点,但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三种预期没有建立在对经济行为理论深入考虑的基础之上。即使是较先进的适应性预期也只是依据对被预期的变量的过去数值来进行预测,不能充分利用与预期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提供的有用信息。1961年,约翰·穆斯在借鉴以往预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性预期假说。理性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为避免损失和谋取最大利益,会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作出尽可能准确的估计。穆斯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先后给出三个假定:

(1)由于信息是稀缺的,经济系统一般不会消费信息;(2)预期的形成方式主要取决于描述经济的有关体系结构;(3 )公众的预期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不产生重大影响(除非它以内部信息为基础)。穆斯认为,有理性的人在形成经济变量的预期时,会充分利用同决定该变量有关的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因此经济学家在构建经济模型时应假定预期的形成应以决定预期的可获得的信息为基础。为此,穆斯在原有蛛网模模型的变形中引入一个包含理性预期假设的附加方程,并在供给函数中增加了一个随机项u[,t],即:

Q[d][,t]=a-bp[t](需求)

Q[s][,t]=C+dp[*][,t]+u[,t] (供给)

P[*][,t]=E(P[,t]│I[,t-1]) (预期)

在这个模型中,ut是一随机变量,表示由于不可测因素带来的产量变化。E(P[,t]│I[,t-1])表示取决于t-1时期可获得信息的价格的数学期望。随机变量(u[,t])的系列由一个随机过程构成, 按其连续项是否相互独立,分为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情况。在相关情况下,过去的变量含有预测其未来值的信息,决策者可以获得这一信息,并用于预期的形成过程。如不相关,则u[,t] 的过去值不包含预测其未来值的信息,每个随机变量都是不可测的。

穆斯的理性预期假说的经济学含义是:(1 )理性预期是经济主体利润或效用最大化的自然结果,是最准确的预期。(2 )经济当事人的主观概率分布等于经济系统的客观概率分布。理性预期并不保证每个人都有同样的预期,也不要求每个人的预期都正确无误,但理性预期的误差平均为零。

穆斯的理性预期假说理论在当时曾被用于金融市场动态行为的分析,但从未被作为宏观经济动态分析的前提,所以对一般经济思想并未产生广泛影响。直至70年代,经济学家卢卡斯发表了《预期与货币中性》一文,首先将穆斯的理性期假说同货币主义模型结合起来分析。之后,卢卡斯又和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家萨金特(Sar gent )、 华莱士(Wallace)等人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理性预期假说作了进一步阐发,同时把理性预期引入宏观经济模型,并且用于理性预期整个理论体系的分析,以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最终形成。

理性预期学派主要侧重于对传统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批判与否定,没有提出具体、系统的经济政策主张,但透过字里行间,人们不难窥知理性预期学派经济政策理论的价值取向。

1.理性预期学派以追求经济发展的自然水平政策目标,反对人为地刺激产量和就业水平的增加。理性预期理论包含了“无为而治”的政策思想。在理性预期学派看来,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其运行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自由市场制度能使总产量和总就业水平长期保持在自然水平之上。因而反对政府通过财政扩张和货币扩张来提高产量和增加就业。这与旨在通过扩大财政开支和货币发行来刺激经济增长的凯恩斯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2.崇尚自由经营,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理性预期学派属于当前西方保守主义的新型自由经营论思潮。他们认为,市场机制,自由竞争能够保证资本主义长期协调,稳定地发展,并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和配置各种资源,克服经济危机,建立自然秩序。

3.宏观经济政策无效论。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经济当事人都遵循最大化原则,工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理性的经济人都能收集到尽可能充分的信息,并据此作出理性预期,这种预期结果非常准确,可以与职业经济学家运用数学模型解出来的结果相媲美。这样,人们能够迅速认识政策制定者意图,并对政府的政策和价格变动事先采取预防措施,结果抵销了政策的预期效果,导致政府政策无法发挥预期效应。

从上文可以看出,在预期从非理性向理性演化的过程中,理性预期学派对与预期有关的诸多问题都提出了新的分析和说明,但理性预期却有其内在的局限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理性预期的假定缺乏现实性。(1 )理性预期理论认为经济行为主体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经济行为主体会用其所有,尽其所能,追求利益最大化。这就是包括理性预期学派在内的众多西方经济学流派公认的“完全理性”假定。但由于人在生理和智力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以及外界事物的不确定性、复杂性,使人们在理解、解决复杂问题和处理信息方面的能力受到限制,因而,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不可能达到完全理性的程度,至多只能达到“有限理性”的水平。(2 )理性预期学派假定经济行为主体在决策时会利用现有信息进行经济计算,这固然没错,但是他们并没有考虑经济主体应如何及以何代价获取信息,也就是说,他们的结论是以经济主体可以无代价地获得任何信息为基础的。但自从科斯(Co ase)的交易费用理论提出以后,这样的假定已遭受大多数经济学家的批评。既然经济主体在取得经济信息时要付出代价,因而经济主体获得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不能不受到限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预期也就不可能达到理想的状况。(3)即使经济主体拥有较充分的信息, 但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要他们完全符合经济运行实际的预期也是因难的。理性预期理论断言经济主体能作出理性的、与经济运行相一致的预期是没有根据的。

2.理性预期理论认为自由市场制度能自发调求商品供求,使市场实现全面的均衡。理性预期学派秉承萨伊定律的衣钵,鼓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制度无所不能,包医百病。但事实和理论都证明这一观点是极其荒谬的。不说30年代席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已令自由市场制度万能之说不攻自破,仅是西方经济理论中有关市场失灵的论述,就足以使理性预期学派汗颜了。

3.理性预期理论的政策无效论不符合实际。理性预期学派之所以认为政策无效,其根本依据还是他们认为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能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产出量和就业量处于一种自然的均衡水平。假如说这一点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还有点道理的话,而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与竞争并存的阶段后,仍坚称市场万能就显得有点愚昧了。事实是资本主义市场并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主体的预期也不是完全理性的。因而,国家对市场的干预还是必要的,也是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的。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增长,并终于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就与日本政府制定的有关经济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理性预期理论虽有上述局限,但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理性预期学派把预期引入宏观经济分析,有助于人们从另一角度认识和分析经济运行过程。预期作为经济运行中的微观变量,事实上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这说明它是经济研究者和宏观决策者应充分重视的经济变量。但过去研究者和决策者对此并没有给予其应有的关注。理性预期学派对预期的研究、建立并引入了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正好弥补了西方经济学中的这一缺陷,也拓展了决策者在制定、评估及校正政策时考虑问题的视野,从而使政策能更好地适应外部政策环境,产生预期的政策效果。

2.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告诉我们要考虑预期对经济活动和经济政策的影响。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但不研究预期这一重要的微观决策变量,甚至把对预期的研究当作“主观心理因素决定论”加以排斥。我国十多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比如:价格体制改革,政府制定调价政策;住房制度改革,政府制定提租方案、售房价格等,都要考虑老百姓的经济承受力和心理承受力。这些问题实际上已触及到预期因素的研究问题。再比如,1988年的抢购、挤兑风潮;1988年下半年市场疲软中的惜购现象,都是心理预期发生作用的明证。预期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仅表明预期与经济现实之间的客观联系,同时也表明对预期进行引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由于经济主体掌握的信息存在差异,形成的预期会有所不同;就是掌握信息的时间不同,预期也不同。如果政府能在信息量、信息内容、信息传播时间和强度等方面从信息源头和信息传播过程进行必要的调控,就能对预期的形成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达到引导预期的目的。总之,政府决策应当充分考虑公众的预期及其对经济政策效应的影响,并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标签:;  ;  ;  ;  ;  ;  ;  

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主张_理性预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