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452730198311141192)
摘要:多年来,地区频发地震,伤亡数字触目惊心,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与危害,其中,建筑物的损坏是造成伤亡的最主要原因。在这种环境下,就需要考虑从建筑抗震设计做起,加强建筑的防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时发生的影响。文章就建筑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进行探讨,对其发展现状以及设计策略做简述。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为了加强建筑结构建设,增强建筑的有效性,实现抗震设计的稳定性,诸多地方开始了建筑的新型开发。这种新型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建筑在地震来临时的承受能力,要求建筑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减少因为地震而带来的损坏,使得建筑物性能得到提高。文章就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策略进行探讨。
1地震破坏建筑结构的主要特征
在发生地震时,建筑结构受到破坏的特征主要是:
1.1建筑地基
假如高层建筑建设在软弱冲积土比较高的区域中,会增加受破坏率。在发生地震时,地基土发生液化,造成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损坏上部建筑结构,甚至会导致建筑整体发生倾斜。建筑结构周期接近场地的自振周期时,会因为共振效益加重破坏。
1.2建筑结构体系
假如建筑结构为填墙框架,钢筋混凝土式的框架结构很容易被破坏到平面内柱,外墙框架柱出现短柱型和剪切型的破坏;假如建筑结构为抗震墙体系,所受破坏相对较弱;假如建筑而机构为底框,底层的刚度比较柔弱,也会遭受严重破坏
1.3刚度分布
假如建筑结构布置为矩形平面,在抗侧力构件比如电梯井的设置有偏心存在的时候,会在地震时出现扭转振动加重震害;假如建筑结构是不对称平面如L型、三角形等时,在地震时也会因扭转振动加重震害。
1.4构件形式
建筑框架结构内,柱所受破坏的程度通常要比板、梁等严重。
2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建筑设计师对于建筑整体抗震性能的认识还不够准确,致使他们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对于地震的安全隐患考虑有所欠缺,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人民有一个安心的居住环境,所以建筑结构设计中对抗震性能的考量必须进一步加强。
2.1建筑抗震场地的选择
建筑在进行选取修建地址时,选取抗震的土地是后期整个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在抗震的土地上修建的建筑物可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程度,减少地震给人员带来的影响。地震运动不同于一般的地表错位,它对于建筑物的结构和建筑场地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再加上建筑结构本来就会因地层剧烈的震动而受到损害,如果在选择建筑地址时没有选择一个抗震性能好的地址,就会加大地震对建筑结构的损坏程度,建筑甚至会因此而坍塌带来人员的伤亡。所以,在选择修建建筑物的场地时,尽可能不要选取土层松软或者砂土易被液化的土地,如果所选取的场地中含有这样小面积的土地,则对于这些土地要依据建筑物的预期抗震性能加以改造,让所有的土地达到修建标准。
2.2建筑结构体系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决定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想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好,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要面面俱到。首先,对于建筑的抗震设计要涉及到所有的位置,要保证即使有个别的建筑部位的抗震性能不达标但也不影响整个建筑的抗震性能,对于整体的建筑要保有一定的坠余度,做到这点就可以确保整个建筑在地震中的损害降到最低,个别部位的损伤不妨碍整体建筑的结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次,在设计建筑结构抗震的过程中要对地震的传送路径有一个大概的预设,使建筑的横竖结构能够承受相应的压力,保证结构的转换,在设计建筑时要确保荷载力的转换层在一至二之间。再者,建筑设计人员设计建筑时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结构强度与刚度的适应能力,确保强度与刚度在建筑的每个部位的分配都是均匀的,并且与建筑的整体设计相符,避免因个别部位的刚强度分配不均而不足以支撑区域建筑物。
2.3建筑物的平面布局
建筑物平面布局的规则性是实际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建筑的抗震设计中要尽可能的保证设计方案的规则性,这不仅可以让实体建筑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还可以提高整个建筑的修建效率,实践表明,不规则的建筑结构设计在实际的工作中要采用更为繁琐复杂的对策来进行补救,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
3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的抗震设计
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内部人员与周围人员的人身安全,所以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加入抗震设计是有必要的,只有切实加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才能在地震来临之际,通过建筑物良好的抗震能力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一定的安全保障,为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安全保护。
3.1合理化选择建筑的结构体系
建筑是各个部位互相联系的统一化整体,不同结构起不同作用对结构稳定性进行支撑。在设计建筑方案的前期,要结合建筑的整体性因素。在设计建筑结构时,要加入抗震布局与建筑结构加强重点。建筑都有自身承重区,要选择好建筑承重区,对发生地震时各受力点进行模拟,从而设计不同位置传递力、承受力的具体方向与转换方式,在建筑基础上增加承重墙面或散力横梁。
3.2设计建筑整体平面与竖向布局
在设计建筑结构时,合理化布置构件平面与竖向是基础内容,其墙柱平面位置会对建筑抗震性能有较大影响。所以在设计建筑中,提高建筑抗震性能做好以下工作:(1)平面与竖向构件要保持整齐与简洁,重合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2)设计竖向中,避免出现头重脚轻的问题,为此要尽量降低建筑中心,同时要降低设计错落型竖向结构。(3)对建筑结构的竖向刚度与强度实施严格化控制,确保均匀。(4)为了防止出现鞭鞘效应,要加强控制比屋面高的部分。
2.3提升建筑抗震能力的设计
为了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比如空间、材料重量、抗防线和地基等,其设计要点为:(1)打实地基。建筑防震最为关键的部分就是地基,一定要确保地基的牢固性与稳定性。所以选择有较强抗震性能的地基,同时要在施工中保证地基质量,确保地基不会在发生小型地震的时候就出现变形。另外,同一建筑不同结构单元要有一致化的地基,通过加强整体化设计提升地基抗震性。(2)设计的建筑结构要对称化、均匀化,均匀分布承受力,利用对称结构减弱地震所造成的破坏,避免应为受力过于集中导致一些结构出现扭曲甚至坍塌问题。在设计建筑整体结构的时候,要运用多重保护来提升其抗震水平。针对容易出现塌坍事故的环节要采取针对性的加强措施,减低安全隐患,提高建筑的安全系数。(3)降低建筑重量。在设计建筑时,一方面要保证其牢固性,另一方面要尽量降低建筑自身重量,降低地基承受的压力,从而对地震冲击有所缓解,延长逃生时间。与此同时,降低建筑重量也能有效抵御普通地震。(4)注重建筑设计的整体化。在对建筑整体结构进行设计时,要连接好建筑不同层面,构建一个建筑整体,以实现空间结构的统一。
结束语
建筑结构设计对于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影响较大,我国当前常常采用的框架设计与砌体设计有许多不足的方面,需要有针对性的实现防范,同时需要加强其中的薄弱环节。针对于抗震设计,在建筑时候需要从许多方面入手,细致处理好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够保证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
[1]车申.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8,(2):224-225.
[2]黎静.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7,(5):220-221.
[3]吴涤凡,李建乐.某超限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探讨[J].南方农机,2017,48(14):84-85.
论文作者:梁志贵
论文发表刊物:《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3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建筑物论文; 地基论文; 性能论文; 结构论文; 刚度论文; 《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3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