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冠礼文化的"立德树人"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论文

中国古代冠礼文化的"立德树人"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论文

中国古代冠礼文化的"立德树人"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王 燕,刘 聪

(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有机结合,强调成人与成才密不可分,其思想实质正是"立德树人".中国古代冠礼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道德教育功能,是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重要文化表征形态.挖掘中国古代冠帽及冠礼中的立德树人思想,准确把握中国传统道德教化方式,对于进一步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德树人"思想,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文明的全面建设均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中国古代冠礼文化;立德树人;现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要"止于至善",要有社会责任感,追求崇高理想和完美人格,倡导"兼善天下""利济苍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做君子、成圣贤[1].一言以蔽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有机结合,强调成人与成才密不可分,其思想实质正是"立德树人".中国古代冠礼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古代冠帽的形制、冠礼的程序要求以及古人佩戴冠帽的行为文化等.《礼记.冠义》:"冠者,礼之始也."中国古代冠礼文化在中国古代礼制中占有首要的地位.古人通过冠帽独特的造型、图案花纹的象征寓意以及冠礼的仪式教育,告诉人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才是国家所需要的人.中国古代冠礼文化中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道德教育功能,是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重要文化表征形态.本文聚焦于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冠帽、冠礼程序以及古人佩戴冠帽的道德自觉,探讨中国古代冠礼文化所体现的中国古人的道德信仰与价值观,分析其中蕴含的"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及其古人如何践行思想,挖掘中国古代冠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文明建设中的现代价值,从而进一步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德树人"思想.

跨巨龙大道(60m+100m+100m+60m)连续梁混凝土采用挂篮法施工,每个节段的有效施工时间较短,在浇筑前需做好技术交底并检查商品混凝土的各项准备情况,浇筑时必须严格按技术交底的要求完成各项工序。每个节段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加强对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的试压工作,根据试压情况及时送检,取得试验报告报监理批复后进行张拉压浆及下一节段施工,每一节段均按此有条不紊地进行,形成流水,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满足工期要求,直至全桥合拢。

一、古代冠帽——个性道德修养的集中体现

"帽子"在中国古代服饰中被称为"首服"或"头衣",传统文献中将其分为"冕""冠""帽""巾""幞头"等形式,当代研究者将中国古代的"首服"分为冠、帽和巾等多类.每一种类、形制都有其寓意以及德育价值.本文选取中国古代冠帽中有代表性的冕冠、法冠、忠靖冠和貂蝉冠等四类冠帽的形制为例,分析其中包含的"立德树人"思想.

(一)立谦逊宽厚之德

冕冠是最高等级的冠.《说文解字》中说:"冕,大夫以上冠也."《辞海》中解释:"冕,帝王、诸侯、卿大夫戴的礼帽.后专指皇冠."冕冠自商周时期出现,到汉代时成为"皇帝、公侯、卿大夫的祭服"[2],只有在重要的场合下才会使用.唐代有帝王图的形象保留至今,它的形制就比较明晰了,一般由帽卷、冕板(冕綖)、旒等组成,辅助以组缨、黈纩和笄佩戴.冕冠只有君王或公侯、卿大夫才能佩戴,因此冕冠中所蕴含的德主要是君王等高级统治者应该具备的德.其一,冕冠提倡谦逊之德.清代余萧客《古经解钩沉》卷八中说:"冕……前圆后方,前下后高,有挽伏之形,故谓之冕.欲人之位弥高而志弥下,故以为名."佩戴时,冕板必须前低后高,略成前倾之势,意即佩戴者应具有俯伏谦逊之美德,是告诫君王要洞察民情,多听民意,关爱百姓,谦恭有礼.其二,冕冠提倡宽厚之德.《汉书》卷六十五:"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旒是冕冠前方垂挂的玉珠,在冕冠前方悬挂旒,阻挡了原本可以一览无余的视线;黈纩是棉絮做的小球,佩戴冕冠时垂于耳畔,降低了原本可以耳听八方的听力.冕冠上设置旒和黈纩,目的是为了告诫君王要宽宏宽厚,多注重别人的美德,不要斤斤计较于小过错,意即应宽厚待人不要过于苛刻.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要扬大德赦小过.

(二)立刚直不阿之德

执法者佩戴的法冠彰显了古人对于执法者务必要刚直不阿的道德要求.法冠又称为"獬豸冠".《后汉书.舆服志》载:"高五寸,以纚为展筩,铁柱卷,执法者服之……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獬豸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是一种独角兽,能分辨是非善恶、忠奸曲直.两人相争,它会用它的独角去顶无理的那一方,因此是刚直不阿、执法公正的象征.故而按照这种刚直不阿的神兽模样制成了法冠.顾名思义,法冠是取獬豸的形为元素制成冠,佩戴者是执法之人,即告诫执法者应刚直不阿,明辨是非,惩恶扬善.

(三)追求慎独的修养境界

在中国古代,男子在一定年龄要举行佩戴冠帽的仪式,这一仪式也标志着进入成年人阶段.《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即男子在二十岁时举行冠礼.冠礼和冠帽一样,也包含着丰富的道德主张,富于道德教育的意义,同样彰显着"立德树人"思想.相形之下,冠帽侧重于立个性道德品德;而冠礼作为一种家族教育、社会教育的形式,对青年人所寄予的德之要求不仅仅包括个性品德修养,更是上升到了家国天下的大德期待的层面.具体说来,古代冠礼中所立之德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四)追求圆融的人生智慧

皇帝左右侍臣佩戴的貂蝉冠彰显着古人追求圆融的人生智慧.貂蝉冠又名惠文冠、武冠、武弁等,是皇帝左右侍臣及诸将军、武官的首服.皇帝左右侍臣有侍中、常侍,其头上笼冠用金珰附蝉与貂尾一起装饰,形成"貂蝉之饰",故名貂蝉冠[3].《宋史》卷一百五十二中记载:"貂蝉冠一名笼巾……上缀玳瑁蝉,左右为三小蝉衔玉鼻,左插貂尾."貂和蝉均寓意冠者的人性品质.晋崔豹的《古今注》卷上中记载:"貂者,取其有文采而不炳焕,外柔易而内刚劲也;蝉取其清虚识变也,清虚自牧,识时而动也."貂是性情凶悍又敏捷灵活的动物,貂毛有文采但又不鲜明华丽,是谓"内劲悍而外温润",将貂的形象置于冠上,意谓佩戴此冠的武官应勇猛善战同时要刚柔相济,"刚"是身为人自立自强的人格和骨气,"柔"是审时度势、进退自如的处事智慧,刚柔相济,是一种圆融的人生智慧.蝉幼时生活在淤泥中,长大后飞到树上只饮露水,正所谓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一直是"高洁""清高"的象征,常常出现在各类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另外,蝉既能在土里生活,又能出土羽化,即"识变从宜",能灵活处理问题[4].

《仪礼.士冠礼》中记述冠礼主要有三道重要程序,一是加"缁布冠",二是加"皮弁",三是加"爵弁",也就是所谓的"三加".第一个加的"缁布冠"是一种古冠式,是贵族的礼帽,使用黑麻布制作而成.在冠礼中首加"缁布冠",表示受冠者将涉足治理人事,从此可以拥有治人权.第二次加的"皮弁"是用白鹿皮制作而成的冠,是古时候打猎或者战斗时佩戴的一种冠帽.加"皮弁"表示受冠者拥有了参与军事和服兵役的权利义务,要承担起捍卫国家安全的责任;同时象征其可成为入朝之贤,期望其拥有治理社会的才华,承担起社会责任.第三次加的"爵弁"是比最高等次的"冕"仅仅低一个等次的冠帽,又称"宗庙之冠".戴上"爵弁"表示受冠者从此可以参加宗庙祭祀,这是中国古代男子拥有高层次社会地位的象征.通过"三加",教育受冠者必须要立"治国平天下"之大德.三次加冠之后,受冠者便拥有了成人的权利和义务,在权力方面享有治人权、祭祀权等;在承担社会责任义务方面,有捍卫国家安全、为人父、为人子、为人臣的各项义务.受冠者只有具备治国平天下之大德方能担治国平天下之大任.

二、古代冠礼——治国平天下的大德期待

文武官员佩戴的忠靖冠彰显了古人追求慎独的道德修养境界.忠靖冠为明代嘉靖年间参酌古玄端创造,是文武官员燕居的便服,从天子到士都会穿戴.《明史.舆服志》中记录:"(忠靖)冠匡枷如制,以乌纱冒之,两山俱列于后.""两山"又称"两翅",是两个向上竖起的角,放置在帽子的后方.忠靖冠是仿古玄端制造而成的,《明史》卷六十七中记载:"朕因酌古元端之制,更名'忠静',庶几乎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焉.""忠静"也就是后来的忠靖冠.古玄端是中国古代玄色的礼服,它的每幅布都是正方形,方方正正称之为端;玄是颜色,端即正,再加上玄端服也没有华丽纹饰,所以这种礼服就称为"玄端".玄端服为天子燕居时所穿戴,寓意在于提醒天子燕居之时也应正直端方.仿玄端来制造忠靖冠,传达了君王"常人之情,多谨于明显,怠于幽独"之忧,希冀文武官员"庶几乎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焉",其寓意在于提醒文武官员不仅在人前要有德行修养,家居时也要端正方直,这就是慎独.古人通过忠靖冠的形制,要求佩戴的这种冠帽的文武官员,把道德自觉的要求落实到"慎独"的要求上来,时刻警醒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均按照道德原则指示的方向不断努力,成为真正的有德之人.

(一)立孝道

男性一般不喜欢啰嗦,因此,从形式上看,这则广告语简单利索,直接用语言信息明示了其目标对象——男性受众。Burberry在1992年上市第一款香水,根据受众的百科信息,用很少的认知努力就能明白该则广告的传言意图:这是一款男性香水。这则广告具有很强的交际效果。

(二)立"治国平天下"之大德

综上,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冠帽对于四类不同的佩戴者均有着相应的德之要求.德的内涵十分丰富,按照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划分,德主要分为个人的品德修养、家庭美德以及治国平天下之大德.冠帽是人们日常办公以及家庭起居之时所佩戴的用品,古人在这类日常用品中给予了深厚的个性品德修养寓意,时刻提醒每一种岗位的人都要立足岗位、勤德修身,做一个符合自身岗位职责要求的有德行之人.

(三)立德修身、修身俟命

冠礼,不仅意味着男子从此要对家庭、国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同时对于个人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首先,古人通过"易服"程序要求加强个人自我修养.中国传统服饰中,按照等级制度,每种身份地位的人有着相应的冠帽和衣着.冠礼作为成人礼,加冠之后的服装也随之变化.因此冠礼中有个专门的仪式——"易服".更换服装的关键不在于改变外表,更在于教育受冠者要有与冠帽、服装相匹配的内在道德修养."易服"之后,受冠者应强化内在德性,真正成为一个自尊又受人尊敬的成人,正所谓"礼形于外,德诚于中".其次,古人通过冠礼中的祝辞强调个人自我道德修养.《仪礼.士冠礼》中记录,三次加冠的祝辞中有三种对于受冠者道德的要求,分别是:"弃尔幼志,顺尔成德";"敬尔威仪,淑慎尔德";"兄弟具在,以成厥德".三次道德要求一次比一次高,从劝诫冠者抛却幼年的童稚之心,谨慎地修养成人之德,再到重视外表威仪和内在德性,最后到"以成厥德",要求受冠者具备君子所应有的道德修养[4].受冠者只有不断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才能成为众望所归的君子,才能为担负起治国平天下之大任而时刻准备着.

(四)重德、敬德

引理2 由文献[10]中的定理11.7,假设∑f(n)n-s对σ>σa绝对收敛,如果f是积性函数,则有

冠帽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尊严和德行修养,君子至死都不摘下冠帽.《左传.哀公五年》中记载有子路"结缨而死"的故事.卫国内乱,正卿孔俚被劫于私邸.子路独身前去救援,可是被敌人围困,冠帽的带子被砍断了,又身负重伤.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然后把帽子戴好,微笑而死.子路作为孔子的学生自觉担负起践行道德、宣扬道德的责任和义务,他"结缨而死"的行为展示了极高的道德自觉.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冠帽,因为其象征着他们普遍认同的道德理想和伦理原则,至死不弃.这个故事一方面论证了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在生死关头都会将帽子戴好,可见古人对于"冠帽"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将这样的典型案例不断传唱,本身也论证了中国古人以是否戴好冠帽作为衡量是否为君子的标准,以此教育世人要成为君子应该在任何时候都要注重道德修养.性命攸关之际,君子思考的不是如何逃生,而是死得是否符合君子的道德修养.可见,象征着道德修养的冠帽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性命的重要性,古人佩戴冠帽的道德自觉由此可见一斑.

加冠之后即为成人,作为成人必须履行起孝亲敬老之责任.冠礼的仪式中有一项是"束发",就是要把头发盘到头顶,盘成一个髻,然后方可加冠.《孝经》卷一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之始也."头发之于古人是身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几乎等同于生命.因此中国古代也才会有割发之刑,头发被剪是一件极其耻辱之事,也是不孝.在冠礼中,把头发盘到头顶,让头发不再松乱,既是加冠之需要,也意味着从此要接受道德律令的规范和要求;此外,身体发肤都是父母赐予的,束发的动作便具有了伦理的意义,是孝道的体现,教育受冠者要承担起对家庭的孝亲敬老之责.

三、佩戴冠帽——古人"立德树人"思想的实践养成

对于接受过"冠礼"的男子而言,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地佩戴冠帽,不可随意佩戴也不可随意摘下.这是因为冠帽对于古人而言不是一件普通的饰品,而是意味着必须承担起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拥有高尚的人格尊严和道德修养."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践履既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又是德育的根本目的,无论何种'德育',都要以'行'为其出发点,也要靠'行'来检验"[6].冠帽和冠礼当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立德树人思想,最终在人们日常的践行中落地生根.中国古人对于佩戴冠帽有着高度的道德自觉.

由图10可以看出:水处理药剂未加入前流程出水水样发黑,加热3 h后出现黄色沉淀;加入水处理药剂后流程出水水样清澈、透明,加热3 h后未出现黄色沉淀,说明水处理药剂有效去除了水中硫化物。

(一)佩戴冠帽即尊严

古人加冠之后,有着高度的道德自觉,处处以佩戴冠帽的礼仪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冠帽又称"首服",所谓"首对身,首为尊".在中国古人眼里,"首"代表尊严,因此"首服"(冠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代表着佩戴者的身份、地位、尊严.《国语.晋语》中有记载:"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汉代王充的《论衡》卷二十四中亦说:"在身之物,莫大于冠."为了显示对于冠的重视,古人即使在燕居之时也要戴冠帽,接待客人更是戴好了冠帽才出来见客,在显示了对宾客的尊敬的同时也展示了冠帽者的德行与修养.《韩非子》卷十五记载:"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这表明,摘冠帽是非常失礼的,冠帽成为了个人礼仪、道德修养与个人尊严的象征.

本研究植物类中药品种和性味归经等信息来源于《中国药典(一部)》(2015年版)和《中药学》(第4版);抗肿瘤机制、肠道微生态环境调节作用等信息来源于PubMed、中国知网、维普等国内外数据库。

(二)佩戴冠帽即性命

综上,冠礼对青年的要求,除了个性品德之外,还有家庭美德——孝的要求,以及捍卫国家安全、担负治理社会之责的德性要求.从冠礼到冠帽,全面涵盖了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个层面之德.冠帽可以说是一种日常性教育,而冠礼则是一种社会性教育,二者结合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立德树人",只有"立德",受冠者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家庭所需要的人才.

根据《礼记.冠义》中记载,举行冠礼之前,必须通过占筮的方法来挑选吉日和参加冠礼的主宾,显示出古人对于冠礼的重视程度.重冠礼即重礼,重礼则为国之根本.钱逊先生曾说:"道德精神不是纯粹思想领域内的问题,还要在实践中有所体现.这种体现就是要有和道德思想相适应的礼仪规范.孔子很早就谈到了仁礼关系……一方面他把传统的礼建立在仁学的基础上,赋予外在的强制的规范以一定的道德精神;另一方面又提出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没有礼,仁就有可能落空."[5]外在的礼仪规范与内在的道德精神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外在的礼仪规范,内在的精神也就无从体现,这就是所谓的"文质彬彬".实施冠礼的程序严谨有序、仪式神圣庄严,无一不彰显蕴涵在冠礼礼仪规定之内在的道德精神.从精心设计的富于道德意蕴的冠帽形制,到冠礼庄严神圣的礼仪规范,到加冠之后的道德自觉,充分体现了古人重视道德、敬畏道德的精神.

(三)佩戴冠帽即境界

古人佩戴冠帽伊始要通过仪式和祝辞再三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要求冠者"以成厥德",即要求冠者必须首先养成君子应有之德,具备了成人该有的礼数,然后才能拥有成人的资格和权利,承担起成人的责任和义务.《礼记.冠义》云:"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故孝、悌、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所谓成人的礼数,就是要孝顺,做合格的儿子;要有兄弟之义,做合格的兄弟;要忠君爱民,做合格的臣子;要尊老敬老,做合格的后辈.冠者只有具备了这四个方面的德性,才是真正的成人,然后才可以治人,意即只有先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可以为人",而后才可以拥有"治人"的机会和资格.身为人必须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承担起社会责任,因此每个人务必首先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等待以后的人生机遇,这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涵养,也就是"修身俟命"的道德境界.

四、中国古代冠礼文化中道德意蕴的现代价值

通过对古代冠帽形制、冠礼和佩戴冠帽中蕴含的道德主张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古代冠帽和冠礼与德行修养紧密相连,中国古代冠礼文化以道德文化为精神命脉,致力于引导人们过有道德有修养的生活,始终将立德修身、道德至善作为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道德教化的功能显而易见.同时,古人佩戴冠帽的高度的道德自觉有力地彰显了道德精神的力量,冠帽与修养的紧密联系也因道德精神的力量而愈加根深蒂固.

今天,我们正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仅在于道德建设自身,还在于道德建设与国家宏观社会治理密切相关.正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十九大报告中又再次重申这一坚持.德主刑辅、德法并举是中国几千年政治经验的结晶,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既传承了中国传统优秀的治理经验,又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培育人们的道德精神,提高人们的道德自觉,有利于发挥好"德治"这个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

180℃水热预处理条件下普通小球藻生物质的产甲烷潜能和最大产甲烷速率均最佳,因此,进一步开展了其半连续操作条件下的研究,主要参数如表3所示。180℃水热预处理条件下普通小球藻生物质为实验组,未水热预处理的普通小球藻生物质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有机负荷分别为 2.0、2.2 g·L-1·d-1,二者的水力停留时间均为25 d。对照组和实验组的产甲烷潜能分别为0.13和0.31 L·g-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产甲烷潜能增加了138%(图2)。在BMP实验中,与未水热预处理的对照组相比,180℃水热预处理后普通小球藻的产甲烷潜能增加了141%,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符。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文明,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必须借鉴中国独特的优秀道德文化传统.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7]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冠帽文化,其中所蕴含的立德树人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以及道德实践,同样可以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提供借鉴.首先,从内容上说,中国古代冠帽中所蕴含的优秀的道德主张,可作为传承和转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上文所论述的谦逊宽厚、刚正不阿、修己慎独、孝亲敬老、精忠爱国等这些优秀的道德文化,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要求相符合的,可直接为当代道德建设所借鉴.其次,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中国古代冠帽与冠礼的道德教育模式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价值.冠帽中的道德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渗透到了日常工作、生活的各个角落,强调通过自省与自律来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冠礼是一场庄严的道德教育仪式,对于青年人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的影响,它促使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和成人意识深入青少年的内心.再次,在道德实践上,中国古人佩戴冠帽的道德自觉也为我们树立了生动的实践榜样.中国古代冠帽中所蕴含的道德精神让我们了解了其背后蕴藏的中国传统集体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督促我们重新审视当代道德精神的不足与缺失,教育当下的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因此,深入挖掘、传承古代冠帽中蕴藏的道德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义.

当然,上述对中国古代冠帽中的当代道德价值的研究并不是要否定当代服饰的价值,或提倡完全以传统冠帽取代现代服饰;相反地,包括服饰在内的当代文化和社会体制是经历了长期的过程逐渐形成的,符合当代社会需要.需要说明的是,从中国古代冠礼文化中,我们可以发现,社会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并不是简单地体现在文字或观念上,而应该落实于包括冠帽在内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经过数千年的演化,传统冠帽超越了简单的服饰的作用和意义,而发展为一个涵盖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的道德文化,从而成为中国传统道德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廓清中国古代冠礼文化,对于厘清中国服饰文化的演变,对于准确地把握中国传统道德教化方式,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41.

[2]黄能福,陈娟娟,黄钢.服饰中华[M].第一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80.

[3]张玉安.趣说"貂蝉"[J].服饰导刊,2012(2):11-15.

[4]杨明,汤海艳.中国古代冠礼的道德意蕴[J].武陵学刊,2011(1):1-5.

[5]钱逊.中国传统道德精神[J].齐鲁学刊,1994(2):73-78.

[6]唐亚阳,吴增礼.中国书院德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3.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1.

The Thought of"Establishing Virtue and Fostering Man"in Ancient Chinese Capping Ceremony and Its Modern Value

WANG Yan,LIU Cong
(School of Marxism,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China)

Abstract: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require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personal moral accomplishment and the rule of the country and the peace of the world,emphasis on the inseparability between adulthood and success,the essence of his thought is"Establishing Virtue and Fostering Man".Capping ceremony in ancient Chin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It contains the moral spirit and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It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of"Establishing Virtue and Fostering Man"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It played important academic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promoting the all-round construction of moral civiliz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ith the idea of morality excavating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rown cap and crown ceremony,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oral education method grasping accurately.

Key words: capping ceremony;Establishing Virtue and Fostering Man;modern value

中图分类号: C9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2126(2019)05-0088-05

[收稿日期] 2019-09-17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代天主教与阳明心学关系研究"(13BZJ024);2014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提升计划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校园文化认同的高校体验式入学教育模式研究"(TSSK2014B21).

[作者简介] 王燕(1980-),女,安徽岳西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刘聪(1973-),男,安徽宿州人,哲学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责任编辑:王扬真)

标签:;  ;  ;  ;  

中国古代冠礼文化的"立德树人"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