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转型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选择与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转型期论文,党内民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党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的选择和确立都与这个国家和政党所处的国际环境、政治制度、历史基础、文化传统等国情紧密相关。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在追求民主的过程中选择了社会主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指导地位,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民主。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遭受了外来侵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即“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①的民主政权,实现了全国绝大多数人的民主,这是继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之后一种全新的民主制度,符合世界民主化潮流和中国国情,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等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同西方各种资产阶级民主具有本质区别。历史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民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
第二,中国共产党必须发展党内民主,通过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人民民主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是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共产党不但是民主制度的设计者,而且还是实施民主制度的领导核心。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在精神实质、运行机理、制度建设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并且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政治权力的核心位置,所以党内民主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建党后,中国共产党在组织架构和建设路径的选择上,确立了民主原则,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同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党情相结合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相继提出并建立了党的代表大会制度、集体领导制度、党员权利保障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党内民主制度,构建了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内民主制度框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把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运用到国家政治生活中,确立了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人民民主的基本政治制度框架。总之,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通过二者的互动主导着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和历史进程。
二、必须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党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关系,实现发展党内民主和促进党的团结统一
在世界民主化潮流中,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也不同于世界其他政党的党内民主。因此,必须从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党情出发,处理好民主与集中、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党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的关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内民主建设道路。
第一,发展党内民主必须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民主”是与“专制”、“独裁”、“家长制”相对立的,而“集中”是与“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相对立的。虽然民主与集中分别属于不同的领域,但在党内二者之间又是矛盾的,表现为党员领导干部与普通党员、党的上级组织和党的下级组织、党组织的书记与委员之间的矛盾。矛盾处理得当,就能够既发扬党内民主,又实现党的团结统一。反之,就会走向“家长制”或极端民主化。解决这对矛盾的办法就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即“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是指党的权力来自全体党员,党的领导机关由选举产生,领导机关集体决定重大问题,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权力的行使必须体现大多数党员的意志和利益。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是指党员或下级机关讨论决定问题时,必须以党的代表大会或中央委员会的决议为指导,在行动上必须坚持下级服从上级,部分服从整体、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同时还强调指出“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中国共产党不但需要扩大党内民主,而且更需要党的集中统一。当前,发展党内民主的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是在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保障和落实广大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四个服从”,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只有真正做到既民主又集中,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才能够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证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二,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党内民主必须与人民民主有机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发展党内民主,增强自我更新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内民主的效果还直接关系到人民民主的成败,“如果不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就会阻塞民主渠道,无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现代化最终无法持续下去;而如果削弱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犯激进主义的错误,导致政治不稳,现代化更无法持续发展下去”②。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的新兴阶层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愿望日益增强,广大公民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和政治参与热情不断高涨。在这种情况下,既要大力发展人民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各项权利,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需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调整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关系,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应对国内外的各种挑战。一方面可以通过党员的民主生活影响和带动公民的政治参与,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成熟和公民社会的形成;另一方面可以将党内民主的好经验、好做法传导到人大、政协、基层民主,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政治体制,更好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三,必须把握执政党建设客观规律,把党的民主化建设同党的科学化建设结合起来,提高发展党内民主的科学化水平。加强党的民主化建设就必须坚持党员是党的主体,综合运用党的思想教育、制度建设、机制建设等手段,保障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各项民主权利,调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党的科学化建设就必须以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的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党的建设。无论是加强党的民主化建设,还是加强党的科学化建设,目标都是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使党更好地担负起领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只有充分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聪明才智,才能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形成党的决策的科学化、党的管理的科学化、党的组织运行的科学化,不断提升党内民主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只有加强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才能够为党的建设的民主化提供理论指导。党的民主化建设需要科学理论、科学制度、科学方法的指导,没有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就难以实现党的建设的民主化。总之,必须把党的建设的民主化和党的建设的科学化结合起来,统一到执政党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促进人民民主和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必须坚持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完善党务公开、促进民主决策、推进差额选举和民主选拔、加强民主监督等制度,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逐步完善党务公开、适当扩大党员有序参与、实行民主选举与民主选拔相结合、党内监督和制约相结合的方式,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第一,完善党务公开制度,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党务公开是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前提,是落实党内监督和反腐倡廉的重要手段。列宁曾经指出:“没有公开性而谈民主制是很可笑的,并且这种公开性还要不局限于对本组织的成员。”③在信息化社会中,党员即使不从党的主渠道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也会从其他渠道中获得相应的信息,但这种先入为主的信息不但不全面、不准确,而且还会冲淡党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妨碍发展党内民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的任务,并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严重损害了党员的知情权,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分析其原因,一是对党务公开存在不同的认识;二是党务公开制度不够健全。因此,推进党务公开必须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要克服各种思想障碍,认清党务公开的重要意义,增强党务公开的积极性、主动性,构建一个党的地方和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法规性文件,对公开内容、时间、程序、责任等问题做出详细规定。
第二,深入探索党员对党内事务的有序政治参与,促进党内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民主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广大党员干部参与党内事务,不仅能够集中全党的智慧和力量,提高党的战斗力,而且还会增强党员对党的认同感,提高党的凝聚力。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员对党内事务的有序政治参与,制定了一系列党内民主决策制度,推进了党内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水平,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基层干部意见和建议,发挥咨询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社会听证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推进差额选举和民主选拔,深化党内选举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是否能够真正保障党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建立健全科学的民主选举制度是衡量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准。著名学者胡伟曾经指出:“对于现代民族国家而言,有选举不一定意味着成熟的民主,但没有选举就连民主的门槛也没有进入。”④这对于一个政党来说,也是同样适用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委员会的产生,要体现选举人的意志”。但就实际情况而言,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选举上还存在着部分地方“民意失真”、任人唯亲、用人腐败等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从长远上讲,必须建立全面科学高效的民主选举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合理界定民主选举的岗位和民主选拔的范围,使党代表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候选人更具竞争力,使民主选举更加体现党员选举人的意志。就目前而言,由于中国实行民主选举的历史还很短,长时期实行自上而下的官员选拔制度,必须把民主选举和民主选拔结合起来,改进候选人的提名方式,扩大党代表和广大党员对候选人提名的参与,改进候选人介绍方式,使选举人了解候选人,在此基础上扩大差额选举的范围。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民主化的潮流,促进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和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第四,改善党内权力结构,加强党内民主监督制度建设,增强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在组织体制的构建上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议行合一”原则,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党的集中统一和高效运行。我们在坚持“议行合一”的组织原则的前提下,必须深入探索和改善党内权力结构的配置,加强党内民主监督制度和机制建设。在坚持党的代表大会的领导地位的前提下,对党委会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进行适当分工,使这三种权力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形成科学、高效、廉洁的党内权力运行机制。在党内民主监督制度建设上,要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指导,加强廉洁从政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教育,不断强化中央和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地位和职能,充分发挥各级纪检机关、党代表和广大党员的作用,彻底解决“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问题,形成一个严谨科学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475页。
②杜艳华:《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战略选择》,载《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1期。
③《列宁全集》第2版第6卷第131页。
④胡伟:《民主政治发展的中国道路:党内民主模式的选择》,载《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