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由之路论文,科学性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07(2002)05-0018-03
毛泽东曾经这样说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半个世纪 以来,苦苦求索救亡之道的中国先进的知识阶层,终于找到了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从 此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指引下,经过空前艰苦卓绝的裕血奋斗 ,建立了新中国。然而来自异邦的思想奇葩与本国的文化母体的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 哲学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中国化”的过程,它的最初成果便是毛泽东哲学, 时至今日,这一过程仍在延续之中。回顾和反思这一问题或过程,寻求其所具有的新的 独有的特征与途径,这对于中国哲学今后的走向和发展,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首先,让我们从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说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中期 ,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时代。当时一些欧洲国家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的较高发展阶段, 成熟的资本主义孕育了成熟的无产阶级。正是顺应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的需要马克思 主义应运而生了。同时由于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为这个新兴的世界观学说奠定了坚实 的自然科学基础。而这样两个基本的社会历史前提,东方的中国却一无所有。从东西方 的历史年表来看,这个明显的社会差距是一目了然的。17世纪40年代,英国爆发了资产 阶级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到一个新时代的开端。而此时的中国,一个腐朽的封建 王朝刚刚(明朝)垮台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经济、文化等均落后于中原的满族统治集 团建立的新的封建王朝。这个王朝又延续了二百多年,还曾经创建了政治、经济、军事 的“落日辉煌”。由此可见,中国与欧洲的社会发展程度或状况存在着质的巨大差别, 从时间角度看,相差整整200年。因此,20世纪初的中国,既无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 基础,又夙无科学思想传统,随着西风东渐浪潮蜂涌而入的马克思主义(包括其哲学), 实际上并无其滋生发展的土壤,这不能不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先天不足的不良前 提。
满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必须全面完整正确地理解、把握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于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就凸现出来,接受马克思主义 的中国共产党人,迅即把它作为打碎旧世界的思想武器,而且这种需求是那么的急切, 显然缺乏必要的理论准备。20世纪前后的中国哲学,甚至如后来的所谓的“新心学”、 “新理学”等,显然已融入了西方哲学的内容和方法,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囿于传统经 学的形式。而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都 具有直接和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现历程,存在着理论准 备和理论基础的巨大困难,换句话说,就是既有先天不足的缺陷,又有后天失调的事实 。其实这个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甚有贡献的艾思奇就曾指出:“二十二年欧美 资本主义文化不断地介绍进来,但都只是达到介绍的程度便止,莫说发扬光大,连比较 精细的咀嚼研究也是很少的。”[1](P55)虽然他这里所说的是“欧美资本主义文化”,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接着他又引用了胡秋原的话:“一个很容易接受外来思想 的国家,在某种意义上也未尝不是这种思想扩大深入的阻碍物。”[1](P55)这真是一个 入木三分的深刻见解。时至今日是否可以这样说,真正构建完整科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 义哲学体系的进程并未完结,在建国前较长一段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确有实 在的成果,但在很大程度上仍沿袭苏联教科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这从作为毛泽东哲学 的代表作《矛盾论》和《实践论》的创作、修改过程中也可以清晰地显示其脉络。作为 毛泽东“两论”前身的《辩证唯物论(讲授提纲)》,是当时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讲哲 学的一份讲稿,他所参考的资料从《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可以知道,主要就是国内李 达、艾思奇等人的著作和苏联的几本教科书。解放后编纂《毛泽东选集》时“两论”就 是依据这份讲稿的基本内容正式发表的。其中《实践论》在1951年12月底在《人民日报 》发表,而《矛盾论》则迟至次年4月才发表。因为在编辑《毛泽东选集》过程中,毛 泽东于1951年3月致信负责此项工作的田家英:“……此件(注:指《矛盾论》的清样) 在重看之后,觉得以不加入此次选集(注:指1951年出版的毛选第一卷)为宜,因为太像 哲学教科书,放入选集将妨碍《实践论》这篇论文的效力,不知你们感觉如何?此点待 将来再决定。”[2](P.3)所以《矛盾论》一文,最初未收入毛选第一卷,而收入1952年 出版的第二卷。等到毛选第二次印刷时,才按写作时间顺序,将“两论”一并收入第一 卷。由此可见,“教科书模式”在毛泽东哲学形成阶段就影响很深。建国后,几十年中 国哲学,特别是教学,没有得到长足发展,“教科书”效应或框框的消极影响为时甚久 。另外,由于当时处于严酷的战争时期,要边学边用,又要考虑接受对象的文化程度的 限制,囫囵吞枣,在力求简明通俗时,很难避免简单化、教条化,甚至庸俗化的消极后 果,尾巴拖的也很长,时至今日,陈陈相因,千“书”一面,并无突破性的创新或成果 。这应该是中国哲学在21世纪发展中须首先克服的一个历史路障。
让我们再调换一个视角,从欧洲回到中国来观察与分析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是一个复杂、曲折的漫长过程,在强调作为革命思想武器的实践性的同时,必须辅之 科学性的保障,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用中国的民族语言表述,才能做出有中国特色的理 论创造。而科学性的要求,在这一“中国化”过程中,又是一个薄弱的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毋庸讳言,始终缺乏科学传统或科学精神。所以,近代以来,科学的 迅猛发展,特别是分门别类的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的创立与成熟,就几乎与我们无关。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他的科学性,特别是18世纪中叶以后的巨大科 学成果,是这个崭新的世界观形成的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这使我们联想到,“五四” 运动的思想前驱们把“民主”和“科学”作为大旗,确实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突 破。中国近代以来摆在人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是救亡图存,“中国向何处去”是关系到中 华民族盛衰存亡的大事,因而中国近现代哲学具有一个显著的实践性特点,即从社会政 治斗争中获得动力和革命精神,并有力地为政治斗争服务,从康有为到孙中山,直至毛 泽东,概莫能外。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其先进性、实践性、革命性的体现,因而是一个 显著的优点。但是如前所述,在一个缺乏科学传统的国度,哲学家们又分外注重哲学作 为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势必出现忽略其科学性的某些倾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并 中国化的过程中,应当承认也存在着这个问题。我国理论界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特点, 已经取得了一个共识,即毛泽东哲学体系是在同党内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斗争中 形成和发展的,这是它的基本特点和发展途径。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政治斗争与哲学 思想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就完全可能把政治性或实践性与科学性无形中对立起来, 从而不知不觉地偏离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毛泽东哲学形成的重要时期主要在20世纪30至 40年代,而在这起始时间,苏联理论界开展了一场批判德波林学派的思想斗争,斯大林 把这个学派称为“孟什维克的唯心主义”,后来又宣称这个学派的所有成员都是“反革 命分子和叛徒”,对他们进行残酷的打击。现在看来,斯大林对德波林学派从政治上以 至人身上的摧残,毒化了苏联理论界的学术氛围,在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一个极为不良 的先例。而当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尚不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此只能全盘接 受,这个负面影响在中国持续的时间很久,从江西到延安,直到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 ,追根溯源与此有关。从“孟什维克的唯心主义”字面上就能看清楚,把实践性与科学 性割裂或对立,把政治斗争、党内派别之争与理论观点混为一谈,片面、武断地曲解了 哲学的党性原则,其结果就是把哲学当成党内斗争的工具,戴帽子、打棍子,对理论问 题进行简单粗暴的政治干涉。建国以来,诸如对胡适思想的批判、对胡风集团的“斗争 ”、反右派直至“文化大革命”,其劣根性是一以贯之的。这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 性(政治性或实践性)与科学性的割裂与对立,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深入发展的一 个拦路虎,丢掉的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的革命批判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讲从“个 人崇拜”到“信仰危机”同出一辙,没有一种科学批判精神,哲学一旦成为政治的附庸 ,自然就会没有创新,没有发展,就会暮气沉沉,死水一潭,对此我们应该进行深刻的 反思,从中吸取应有的理论教训。
还有另一个方面也不应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是举世公认的,但其后 它的踯躅不前,也是有目共睹的。其原因是复杂的,见仁见智,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 是有一点不容回避,那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 了与自然科学研究的结合。19世纪科学的三大发现为马克思的世界观的形成奠定了自然 科学基础。20世纪的科学更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理所应当为哲学的发展开辟广阔的 道路。然而如前面已提到的,近代的中国没有自然科学的领地,因而不能摆脱传统经济 学的束缚,实现哲学的变革。而最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知识阶层,他们的“知识” 中缺乏起码的科学素养或精神,从方法论的角度上看,对于他们全面完整地理解马克思 主义哲学缺乏思想前提或基础。“老瓶装新酒”,方法还是旧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的进程中,“教条主义”始终如影随形,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老是围 着这个错误的轴心打转,消极影响久而不去,似乎很难除根,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以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实现了实践性与科 学性的统一。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曲折。诸如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等思想错 误,都是与此背道而驰的结果,时至今日,用新的实践和科学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 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和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其诞生之初就 摒弃了关于终极真理的看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哲学的对象、形式和内容必将有新的 发展和变化,我们必将沿着实践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必由之路前进,克服与科学性缺乏沟 通、将实践等同政治的思维惯性,就一定能构建真正的体现新世纪时代精神精华的有中 国特色的哲学体系。
收稿日期:2002-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