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化中间地带的自发行走&基于案例分析的区域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效率观的调查与研究_数学论文

自发行走在传统与现代之中间地带——基于案例与评析的区域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高效观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效论文,走在论文,课堂教学论文,调查研究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

      当前,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阶段减负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内部减负行动也正在艰难前行.如何做到“减负不减质”?唯一的途径就是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理念决定行为,课堂教学高效观是教师对高效课堂的特征、师生教与学的行为等方面的基本认识,也体现了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以及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追求.

      近年来,中国对数学高效(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方兴未艾.王光明教授提出了高效率数学教学的3个特征:注重思维的教学;注重数学教学中的理解问题;注意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1].更多的研究都是从优秀教师或专家的角度提出数学课堂高效教学的概念、标准、策略等,如李渺、陈长伟、杨田、王广辉等基于优秀数学教师的个案研究透视高效数学课堂教学行为[2-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正式颁布实施,这标志着数学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过十年的课程改革,本区域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理念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作为区域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带头人——教研员应心中有数.

      综观以上分析,可以发现:(1)立足于基层普通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高效观的调查研究有待加强,应多接“地气”,多了解“草根”的想法;(2)立足于区域初中数学教师群体的课堂教学高效观的调查研究有这方面的需求,让区域学科带头人了解本区域教师群体课堂教学理念的现状,明确努力方向.基于此,研究立足于区域内征集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征文,以本区域普通初中数学教师群体为研究对象,研究本区域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高效观及其形成原因、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二、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研究以研究者所在区域基层普通初中数学教师群体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研究方法,分两个研究阶段:第一阶段对征集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征文进行阅读分析和编码统计;第二阶段对部分征文作者进行访谈,查阅区域及部分学校教研活动听评课记录.

      3.资料收集和分析

      研究者充分利用自身作为所在区域初中数学教研负责人的有利优势,开展“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征集评选活动,征集对象是区域内所有初中数学教师,要求实录一节高效课堂教学案例,点评分析应主题突出、条理清晰,从而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

      对获得的文献资料采用由数据驱动的“急诊编码”方式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研究者先通读每一篇“案例与评析”,阅读时对每一篇案例评析中教师认为的“高效特征”进行简单分析记载.通读完成后,将所有“高效特征”进行归类,并将每一类“高效特征”抽象概括形成一个高效关键词(即编码).编码后,再次浏览每一篇“案例与评析”,对每一个高效关键词的支持案例进行频数统计,计算案例支持数及案例支持率.

      研究者通过当面的或网络的形式对部分教师进行访谈,调阅区域及部分学校教研活动听评课记录,分析本区域普通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高效观的形成因素及不足.

      三、研究结果

      1.编码分析的统计数据

      研究共征集到106篇“案例与评析”,区域内初中数学教师参与率达85.5%,基本能反映本区域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现状.通过对每一篇“案例与评析”的分析、解构,将作者眼中的高效数学课堂的形态特征抽象概括形成5个高效关键词进行编码统计,结果如表1.

      2.区域内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高效观的5个关键词

      (1)板块

      “板块”的案例支持率在5个关键词中最低,仅为48.1%,但在案例评析和部分老师的访谈中,不少老师认为课堂教学板块化是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以知识点或知识应用的思维层次分板块,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脉络清晰,内在逻辑线索清楚,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引领学生整体感悟数学,彰显数学内在的简洁与统一.

      其中的典型案例如“图形的旋转”板块教学.该案例分为4个教学板块:①旋转概念:观察、分析旋转实例归纳旋转定义,辅以辨别识图训练巩固概念;②旋转性质:自主探究归纳旋转性质,辅以性质应用巩固性质;③旋转作图:由简单到复杂应用旋转性质作图,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④旋转应用:欣赏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美妙应用,感受数学美.教材中“图形的旋转”一节知识点多,内容琐碎,通过板块化教学使琐碎的内容得到整合,课堂知识结构明了,切合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利于学生掌握和应用.

      (2)活动

      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行为,研究者将其抽象概括为一个关键词——“活动”,这里的“活动”应该主要指学生的活动.不少老师认为,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与否主要看学生掌握情况,即“以学论教”,因此,课堂教学应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归纳总结,学生独立尝试,学生点评纠错,学生反思小结,学生能做的事让学生自己去做,而且学生自己得来的知识、悟来的思想方法,保持率远远高于单纯听老师讲.

      其中的典型案例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究.活动第一步,要求学生只用剪刀,将一张长方形纸片剪成一个等腰三角形,通过活动得到本课的研究对象,同时复习回顾等腰三角形各组成元素的名称;活动第二步,让学生对折刚刚剪成的等腰三角形,观察对折的过程,探讨有什么发现,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结论(两个结论: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结论,同时给后续定理证明予以暗示,折痕就是后续定理证明要作的辅助线,它将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活动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结论一定正确吗,如何进行证明?学生先独立尝试,再讨论交流,教师适时予以启发:对折的过程对我们有何启示?整个活动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动手操作,也有操作前和操作后的动脑思考,这里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无缝对接、相辅相成.

      

      (3)变式

      这里的变式主要指过程性变式.不少老师特别“钟情”于例习题的变式训练,关键词“变式”的案例支持率最高,达到87.7%.老师们认为,例习题通过变式可以让训练由易到难有层次地推进,通过分步解决问题为学生搭建适当的“脚手架”,不断提升训练的思维层次,可以有效避免机械重复训练.变式训练既能夯实基础,又具有一定的创新成分,从而实现“在坚实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的教学理念.

      其中的典型案例如“二次函数的应用”例题变式训练:

      原例:如图,要用总长为16m的篱笆,一面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生物园饲养小兔.设小兔的活动范围是S

,求S的最大值.

      

      变式1:若增加条件“墙的可利用长度为9m”,求S的最大值.

      变式2:若增加条件“墙的可利用长度为6m”,求S的最大值.

      变式3:若增加条件“墙的可利用长度为6m,且要求靠墙一边AD的长不小于2m”,求S的取值范围.

      变式4:若增加条件“墙的可利用长度为9m,且要求靠墙一边AD的长不小于2m”,求S的取值范围.

      上述变式题组通过变化“墙的可利用长度”使二次函数的定义域发生变化,从而带来最值或值域问题不断复杂化,对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利用和思维的严密性要求越来越高,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达到了思维拓展和迁移的目的.

      (4)反思

      不少老师认为学生活动以及例习题训练结束都应引导学生深入“反思”.活动结束应反思内在规律和活动经验,例习题训练结束应反思解题所用知识点以及关键点、易错点,提炼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总结解题规律和策略.反思有利于学生基本思想的渗透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其中的典型案例如上述“二次函数的应用”例题变式训练的反思小结.训练后及时引导学生对本题组的解决过程进行反思小结,反思解决本题的关键:构造面积S与长方形的一边长之间的函数关系;反思解决本题的常见错误:不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就把顶点纵坐标当作函数最值;反思解决本题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模型思想(函数模型)、数形结合思想以及配方法.学生通过一道问题的变式和反思学会解决一类问题(最值问题),同时帮助他们感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5)反馈

      不少老师在案例评析中都提到“小步走,快反馈”,认为这一教学策略符合所在学校学情.老师们认为,数学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数学课堂教学应重视当堂训练、当堂反馈,既要有课中的分步反馈即每个板块内的及时巩固训练,也要有课尾的综合反馈即课堂小结和当堂检测训练,分步反馈符合数学学科前后知识逻辑联系紧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前面所学知识能得到及时的巩固和“老化”,有利于对后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综合反馈有利于检查和了解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其中的典型案例如“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反馈安排.在乘方的意义学习之后,安排乘方与乘法“互译”的小题训练,巩固乘方意义及相关概念,为下面的乘方运算符号法则的探究奠定基础;在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学习之后,及时安排适量的化简或计算练习以巩固法则,为下面的混合运算做好准备;在含有乘方的混合运算例题示范后,给学生尝试练习的机会;课尾安排10分钟的课堂检测,教师当堂批阅,以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学生学习一步一个脚印,训练扎实,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四、本区域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高效观形成因素分析

      通过对所有“案例与评析”征文以及区域和部分学校数学教研活动记录的深入阅读,通过对部分老师的访谈交流,研究者发现,区域内教师形成“板块、活动、变式、反思、反馈”的课堂教学高效观有如下4方面的因素.

      1.双基教学优良传统的继承

      本区域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教育底蕴深厚,教育基础扎实.人们历来做事追求精细、精致,体现在教育教学上就是重视双基[4].“板块”、“变式”、“反馈”等高效关键词就是双基教学优良传统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2.课程改革教学理念的浸润

      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多年来,本区域开展了许多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新课程培训活动,生本理念、“四基”和“四能”的数学课程目标应该说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落实.“活动”、“反思”、“变式”等高效关键词就是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3.区域课堂教学文化的影响

      通过访谈和查阅相关教研活动记录,研究者发现教研活动中骨干教师发言的视角对区域数学教师群体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本区域曾经集全体数学教师智慧研制形成“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深入实施,这些因素都促使本区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文化,5个关键词的课堂教学高效观就带有本区域课堂教学文化的烙印.

      4.应试教育升学压力的反映

      无需讳言,基层一线的初中数学教师肩负着很大的升学压力.他们既要对自己的教育良心、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负责,努力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同时又要应付自身无法改变的升学压力,寻求快速提升考试成绩的途径.“板块、活动、变式、反思、反馈”就是他们在压力下前行的“略显彷徨,还不够坚定”的脚印.

      五、讨论与建议

      1.肯定与敬意

      传统的、本土的教学理念不一定就代表落后,中国的数学双基教学、启发式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变式训练等对中国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中国学生参加各种国际数学测试的优异成绩就是有力的证明[5];现代的、西方的教学理念不一定就代表先进,不一定就适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土壤,许多所谓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以建构主义为心理学基础的,建构主义是好的认识论但不一定是好的教学论,数学教学是要讲究效率的[6].真理往往在两个极端之间,正确的做法应是继承优良传统,有所选择地汲取西方先进理念加以必要的整合和本土化改造,从而为我所用,努力形成“外国没有的我们有,外国有的我们也有”的数学教育局面.

      “板块、活动、变式、反思、反馈”的课堂教学高效观兼顾传统与现代,不走极端,力求将事物的两个方面在对立中获得统一并均衡发展,体现了区域内一线数学教师兼容并包、努力寻求“中间地带”的教育智慧[7].不应鄙夷、批评他们的“妥协和中庸”,应向他们致敬!

      2.不足与建议

      综观“板块、活动、变式、反思、反馈”课堂教学高效观,至少有以下“三多三少”的不足: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多,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少,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因;关注知识掌握多,关注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少,创新才是国家和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关注数学教与学的方法多,关注数学学科内容少,“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8].

      新一轮课程改革大的方向是正确的,应坚持课程改革的大方向并使其更加完善.建议在继续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引导本区域教师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思想和精神追求[9],重视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和学习内驱力的激发,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注重数学知识结构的构建和数学本质的揭示,充分发挥数学内在力量的育人价值,让本区域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高效观的品位和层次得以提升,从而大幅度提高区域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致谢:文章写作得到扬州大学季素月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标签:;  ;  ;  ;  ;  ;  

传统与现代化中间地带的自发行走&基于案例分析的区域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效率观的调查与研究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