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初年台湾经济呈现“五低三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年论文,台湾论文,世纪论文,经济论文,五低三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世纪初年,受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岛内外市场需求不振以及美国"9·11"事件等因素的影响,台湾经济出现近50年来罕见的衰退,各项经济指标全面恶化,创下二战后的最低记录。台湾经济由盛而衰的主要表现是出现“五低三高”现象。
一、经济增长率屡创新低
台湾经济经历过去50年的长盛,在新世纪伊始,发展势头出现逆转。2000年12月景气对策信号转为“蓝灯”后,经济迅速反转向下,增长率屡创新低,2001年第1季度,由上年第4季的3.82%大幅下跌至0.91%,第2季度更减为-2.35%,第3季度再度下挫至-4.21%,创下近26年来单季最低记录。至2001年12月,台湾景气对策信号已连续第13次亮出代表经济低迷的蓝灯。台湾“行政院主计处”预估第4季经济增长率为-2.23%,全年由原先预估的-0.37%再度向下修正为-2.12%。2001年12月19日,台湾“中研院”经济研究所发布的《最新经济情势展望报告》指出,受国际经济景气低迷的影响,台湾经济已连续3季衰退,全年经济增长率将衰退1.89%,与原先估计的2.38%相去甚远。国际评估机构对2001年的台湾经济普遍也不看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美国"9·11"事件后更新版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估,2001年台湾经济将负增长2.2%,在全球29个“先进经济体”中排行倒数第二,也远低于亚洲“开发中经济体”5.6%的平均增长率。
二、工业生产持续衰退
新世纪初年台湾工业生产呈现衰退趋势,第1季度工业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75%,第2、3季度又分别衰退8.3%和10.9%,屡创1975年世界石油危机以来单季最大跌幅,其中制造业跌幅更大,平均衰退值增加1个百分点。截至2001年12月,岛内制造业已连续13个月呈下降趋势,曾经“一枝独秀”的电子资讯产业也面临近10年来最严重的不景气。由于美国是台湾电子资讯产品的最大外销市场(占78%),随着美国网络泡沫经济的破灭,全球经济景气不断走低,国际市场需求持续减弱,2001年台湾资讯硬件业产值首度出现负增长。台湾“资讯工业策进会”预估,岛内资讯硬件产业将衰退12.8%,产值从上年的230.81亿美元减少至201.24亿美元;软件产业增长也大大低于预期水平,产值预计为38.11亿美元。工业生产的持续衰退导致岛内制造业销售额大幅下滑,2001年前3季均为负增长,而且衰退幅度逐季扩大,第1、2季度分别下降3.82%和12.56%,第3季则大幅衰退16.45%,其中电子器材业跌幅更高达22.9%,是台湾自1982年开始此项统计以来的最大跌幅。
三、进出口贸易双双下降
在美国景气持续衰退以及"9·11"事件的影响下,对美国出口依存度高达22.8%的台湾,进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冲击。根据台湾“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1年台湾外贸总额为2301亿美元,其中出口1229亿美元,进口107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0.2%、17.1%和23.4%,3项指标均创历年来最大跌幅。占出口总额98%的工业品出口,较上年减少了17%,包括电子资讯通信产品在内的重化工业出口,也减少近18%。在出口地区方面,台湾对美国、日本和东盟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衰退幅度都超过了20%,对香港和欧洲的出口衰退幅度也达10%以上。台湾出口衰退幅度是其竞争对手的1倍以上。由于进口跌幅大于出口跌幅,台湾贸易顺差和外汇存底逐月上升。2001年贸易顺差达157亿美元,为1988年以来最高记录,仅次于1987年(187亿美元),平了1986年的纪录。至2001年底,岛内外汇存底大幅升至1200多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四、岛内投资和消费继续滑落
2000年台湾发生政党轮替以来,岛内政争不断,当局施政方向不明,财经政策摇摆不定,造成投资环境恶化,厂商投资意愿低落,企业纷纷外移。2001年上半年,台湾民间投资金额为6141亿元新台币,比上年同期减少11.6%。根据台湾“经建会”的估计,全年岛内投资将大幅衰退30%,为历年来最低纪录,其中电子业受全球科技产品需求减少的影响,投资衰退幅度将高达36%。与此相反,台商对外投资却大幅攀升,2001年1~10月投资金额高达59.7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26%;其中前10个月对大陆间接投资金额为23.3亿美元,同比增长15.6%。与台商对外投资大幅增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1年外商来台投资持续衰退,前10个月投资金额累计为42.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9.5%。
经济不景气使岛内企业纷纷关门倒闭,失业率不断上升,民众财富大幅缩水,民间消费急剧萎缩。2001年1~11月,台湾工厂倒闭歇业家数为4513家,比上年同期增长5%;新增工厂3429家,同比大幅减少35%。民进党执政1年多来,全岛2300万民众人均资产损失近20万元新台币,600万股民人均损失80多万元新台币。在民众个人财富和所得双重缩水的效应下,“行政院主计处”将2001年台湾民间消费增长率的预估值由3.4%下调为1.28%,比上年的6.03%减少4.75个百分点。这是自1957年以来该项统计数据的最低纪录。
岛内投资持续衰退以及民间消费倾向保守,导致商业营业额呈下滑趋势。自2001年1月商业营业额跌破7000亿元新台币后,逐月下滑。2001年上半年,商业营业额比上年同期衰退2.9%,创下历年来首次负增长。2001年9月,商业营业额衰退至2年半前的水平,仅有6416亿元新台币,比上年同期大幅下降14.2%;消费者信心指数也下降至58.09,是1999年1月以来类似调查的最低水平。2001年1~9月,商业营业额比上年同期减少7.22%,其中餐饮业和国际贸易业分别衰退12.0%和11.1%,批发和零售业也分别衰退5.79%和3.57%。这显示岛内民间消费已大幅萎缩。
五、股市下跌,汇率重贬
陈水扁上台以来,台湾股市一路下挫,至2000年底已跌至4739.09点,跌幅达43.9%。2001年股市继续下跌,第1季度成交值减少47.4%,第2季度成交值更减少59.8%。美国"9·11"事件爆发后,股指急剧下跌至3952.49点;至2001年10月,股指已跌落到3446的新低点,创下1993年10月以来的最低纪录,月成交额减至1.5万亿元新台币。至2001年底,台湾股市仍维持在5100点上下波动,股价比一年半前下跌60%以上。疲软的股市,既反映出投资者缺乏应有的信心,更标志着民间财富的大幅缩水。目前,岛内经济持续低落,加上受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欠佳的影响,投资者信心不足,未来股市前景仍难乐观。
在汇市方面,民进党执政前,新台币与美元汇价基本稳定在1:30左右;民进党掌权一年多来,由于经济不断下滑,民众对经济前途渐失信心,以致新台币一路走贬。2001年初新台币与美元汇价贬至1:32.68;5月21日,受到媒体报道新台币可贬至38~40元的影响,又大贬0.508,为1:33.456;5月底,台湾“财政部”公布第1季度经济增长率仅为1.06%,随后“央行”高层发表贬值说,岛内汇市剧烈动荡,再贬至1:34.5,重贬了1元多;7月中旬,受进口衰退、股市暴跌、市场预期悲观的影响,汇率首次跌破35元重要心理关卡(1:35.05),创下台湾汇市14年来的新低。美国"9·11"事件的发生更加剧了投资者的恐慌心理,新台币汇率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动荡不定。2001年底,由于日元兑美元汇率大幅走贬以及受阿根廷政局动荡的负面影响,市场担心亚洲货币将竞相贬值,外国资金纷纷从汇市中撤出,台湾汇市因而剧烈波动。12月26日新台币汇率开盘不久就跌破35.1元,终场以1美元兑35.096元收盘,收盘价创近15年来的新低。由于台湾外汇收入未结售新台币比例屡创新高,厂商及民众购买外汇转存外汇存款不断增加,加上岛内政治纷争不断、金融坏账节节升高,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新台币仍存在贬值空间。汇率重贬不利于台湾进口贸易,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对台湾经济的复苏将带来不利影响。
六、失业率不断攀升
从1967年至2000年上半年,台湾基本上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失业率维持在3%以下。但自民进党上台以来,失业率很快突破3%,并且节节攀升。2001年1月,岛内失业率为3.35%,6月升至4.51%,8月又突破5%,达5.17%,10月继续上升至5.33%,为历年来最高纪录,失业人数达52.7万人,波及家庭人数更高达117.6万人。2001年1~11个月,台湾平均失业率为4.86%,失业人数44.1万人,均创历史新高。台湾“行政院主计处”估计全年失业率突破5%,波及人数高达120万人。
日益攀升的失业率导致民众生活水平大幅下降,不满情绪急剧增加。据台湾《天下》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民众工作生活领域综合指标较往年下降0.69%,有五成二的民众对民进党执政1年多来的经济表现不满,高达六成五的民众认为当局应以创造就业机会为施政的“当务之急”。失业率上升还衍生出许多社会问题,2001年岛内刑事案发率及人身伤害有所增加,社会治安节节恶化。根据台湾“主计处”调查,岛内学习生活和经济安定的综合指数分别比往年下降了0.55%和0.2%,社会治安综合指数较往年下降0.27%。
七、金融机构逾放比不断升高
2000年底,台湾金融机构总逾期放款金额突破1万亿元新台币,逾放比率达6.2%,其中基层金融机构的逾放比更高达15.68%,严重影响岛内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转。2001年台湾金融经营体质继续恶化,逾放金额不断升高,坏帐率空前提高,第2季度逾放比达7.44%,比第1季度增加0.6个百分点,逾放金额10633亿元新台币。若加上台湾“央行”公布的银行各项中长期分期协议还款及展期纾困贷款,金融机构总计不良资产已逾15571亿元新台币。2001年9月,受美国"9·11"事件及“纳莉”、“利奇马”风灾的影响,岛内主要金融机构放款与投资率降为-0.46%,为历年来首度负增长;主要金融机构放款衰退1.45%,对民营企业债权衰退3.03%,均创历史新低。至2001年11月底,金融机构的逾放金额再度升高,七大行库逾期放款金额已达5273亿元新台币,平均逾放比达7.76%,为历史最高纪录。其中中小银行逾放比率更高达11.81%。为防范金融危机的爆发,台湾当局推动银行合并及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并于2001年6月底通过整治金融的六项法案,着手对基层金融机构进行整顿,但积重难返的金融问题仍存在着爆发金融危机的隐忧。
岛内金融经营体质的不断恶化,引起国际金融界的高度关注,并大幅调低台湾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等。标准普尔国际信用评等公司(S&P)在"9·11"事件后公布的《2001年全球金融体系压力报告》中,将台湾金融体系的潜在问题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由原来的10~20%调升至15~30%;银行问题放款占总放款的比率由10%升高至12~15%。国际信用评等机构穆迪公司也公布,台湾金融机构信用评等居亚洲之末,其中民营银行为D+,公营银行为D,“金融痛苦指数”上升至58%,超过上次亚洲金融危机前的“痛苦指数”。
八、财政赤字迅速升高
从1964年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期间,台湾当局基本保持财政盈余。但自1999年起,财政赤字迅速升高,“政府”负债不断增加。2000年底,财政赤字和“政府”负债余额分别达2627亿和24071亿元新台币(下同)。2001年台湾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财政入不敷出,岁出和岁入相抵差短1497亿元;若加上债务还本2560亿元,财政赤字将达4057亿元,“政府”债务余额为2933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51.5%和22%。台湾“财政部”估计,至2002年初农历年关前,“国库”资金缺口至少达1000亿元新台币,若再加上2001年12月的举债额度,资金缺口将高达2000亿元。由于“国库券”余额逼近法定上限,“国库”将面临没有“国库券”可发的窘境,这已经是“国库”连续两个年度陷入困境。没有短期工具可调度,若要举债,只能发行公债或向银行长期借款,以“长支短”,台湾财政所需负担的利息将大大增加。
庞大的财政赤字严重影响台湾财政的弹性,使财金体系变得十分脆弱,宏观调控能力大幅下降,并有可能并发金融危机。标准普尔公司在2001年7月和12月两次评等时,均将台湾长期信用评等为"AA",短期信用评等为"A-1+",评等展望维持“负向”,并预计2001年台湾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将达6%,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也将升至42%。这是该公司自1989年开始对台湾进行信用评等以来,首次调降台湾的长短期信用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