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文学研究:新问题与新走向——--记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文学论文,研究会论文,年会论文,新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于1996年9月16日至17日在江西庐山举行。来自全国17个省市41个高等院校、研究所、新闻出版单位的近百位代表参加了这次年会,就20世纪美国文学研究的现状、焦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开幕式后进行的大会发言上,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家湘教授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美国印第安文学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并分析了它的主题、风格、叙事方式等方面的特征。她说,传统的“美国印第安文学”的概念是:美国印第安人创作的、关于印第安人的文学。然而,“印第安”一词作为一个载体,承受着它无法承受的份量,实际上它包括了许多极不相同的群体,如“苏人”(Sioux)、“切诺基人”(Chenokee)等等。研究这些不同的群体的文学需要对他们各自的历史与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对现代印第安作家所受到的各自不同的部族文化的影响有所了解。印第安人的传统文学主要是民间口头文学。而印第安现代文学则出自接受过美国正规高等教育的印第安知识阶层人士之手,使用的文学形式也是主流文学所用的形式。这类作品的问世,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广泛注意,也值得我们深入地进行研究。北京大学陶洁教授结合自己最近国外访学的感受,着重谈到了文化多元主义、华裔作家群的兴起以及女权主义理论。她特别指出,华裔作家的兴起乃是华人作为少数族,试图进入美国主流文化的尝试。她强调指出,文艺批评理论的研究应与文本相结合。中国社科院外文所赵一凡研究员以“美国的忧郁”为题,对美国民族的文化心态及其发展变革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述。他说,中美关系正处于一个引人注目的转折时期,一方面是美国实力下降,另一方面是中国渐趋繁荣,而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强大心存忧虑。因此,作为研究美国文学的中国学者,应该保持健康的心态,力争客观地研究美国文学及美国文化。他们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
在两天会议期间,年会就“20世纪的美国文学”这一大会主题,分“小说”,“诗歌与戏剧”,“文论”三个组进行了讨论。
“小说”组主要就“华裔文学”、“实验小说”、“重要作家作品”进行了讨论。北京外国语大学吴冰教授评论了路易斯·朱的《吃碗茶》,以青年女子美爱婚姻爱情的遭遇为切入点分析了华裔小说的主题和社会内涵。她认为这部小说是一部1948年唐人街美国华人单身移民的兴衰史,该作品打破了华人在美国文坛多年寂寞的景象。杭州大学沈甫根先生就华裔作家玛克辛·洪·金斯顿的小说探讨了美国的老一辈华人在夹缝中生存的困惑。北京外国语大学金莉先生运用文化批评方法对埃伦·吉尔克里斯特的小说集《打败日本》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她认为生活的多元化、思维的多层次和生活的泛目的造就了美国妇女的抗争意识,但这种意识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因而妇女的抗争往往不彻底。在论及试验小说时,北京师范大学刘象愚教授介绍了巴思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喀迈拉》,提出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读解文学文本和生活文本以及一种讲述故事的新方式。南开大学徐齐平教授以《五号屠场》为文本,具体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分野、形式、风格及语言特点。他指出这部后现代小说大量采用了读者的介入、讽刺、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相对分离以造成后现代小说神奇的美感。四川大学程锡麟教授论述了20年代的美国小说主潮。他认为迷惘一代的小说表现了战后的一代青年对美国社会的现实、西方的文化传统以及自我价值等问题的反思。这类作品的创作手法往往具有反传统的特征:反讽、意识流、叙述角度的多变。一些学者还就海明威、菲兹杰拉德等人作品的主题思想及美学价值等进行了评论。
“诗歌戏剧”组在诗歌方面探讨了美国现代派诗歌的流派分野和艾略特、庞德、弗罗斯特等人的作品,在戏剧方面主要讨论了奥尼尔和米勒的悲剧思想和创作手法。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耘教授论述了奥尼尔的《国王琼斯》,认为奥尼尔一生没有快乐过,所以写出的剧本所表现的也是悲剧意识。在剧中作者试图寻找人生痛苦的答案以及人生的答案,但他只是个寻找者而已。华中师范大学的陈立华也就奥尼尔剧作的主题进行了发言。她认为奥尼尔找到了人生悲剧的答案,即人的潜在欲望导致了人们的悲剧。人的幻想与现实一旦不平衡,人就感到不幸福。她在结论中认为奥氏的思想是宿命的。她的发言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起与会学者的共鸣。复旦大学龙文佩教授认为奥尼尔的剧本表现了欲望和压抑的冲突,探索了过去对现在和将来的影响。南京大学刘海平教授从中外戏剧比较的角度就美国戏剧中的中国形象,梳理并分析了自18世纪中叶以来的美国戏剧中的中国人的形象。江西师范大学的王艳芳运用了丹纳和荣格的批评理论分析了奥尼尔戏剧人物命运悲剧的原因。她认为,遗传心理、清教环境和现代无意识是构成奥剧人物悲剧的三大要素。南京大学的蒋道超对亚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中的异化主题进行了论述。南京大学张子清研究员综论了20世纪的美国诗歌,他认为有两条主线贯穿美国20世纪诗歌,一条线是以艾略特为首的,另一条是以庞德为首的。同时他又具体论述了艾略特和庞德的创作特色。四川师范大学肖明翰教授指出庞德、艾略特、威廉斯、弗罗斯特和史蒂文森都在诗中揭示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混乱中探寻秩序。然而在如何对待传统观念解体后造成的混乱,如何赋予混乱以秩序,甚至如何创作有美国特色的诗歌等方面,他们之间却有很大的差别。他认为美国在传统的信仰崩溃后产生了混乱,因而诗人们将眼光放在过去,企图在混乱中探寻秩序。华西医科大学文楚安教授论述了“垮掉的一代”与金斯伯格的诗歌。他认为国内把这派诗人看成是反动的和颓废的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的诗虽然对世界较冷漠,企图逃避它,但也关心现实。五邑大学的洪振国教授讨论了弗罗斯特的自然诗。
“文论”组就当代西方文论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潮流进行了讨论。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盛宁研究员说,西方当代文学理论从60年代以后打破了原有的文史哲之间的界限,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文艺理论观念已不单纯是文学的理论,而是关于文化的理论,因此可以称之为“复合的理论”。赵一凡研究员又称之为“复合的文化理论”。赵一凡认为,中国学者要充分理解这些文化思潮,但不能步步紧跟,不要受西方文艺思潮的“理论骚扰”,要认清这些理论思潮与产生这些思潮的文化与政治背景。许多人对詹姆逊、拉康、德勒兹等人的理论建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南京大学朱刚副教授论述了詹姆逊的“元评论”,他认为詹姆逊对马克思主义的吸收和批判在文学批判上具体体现在他所主张的“元评论”上。所谓“元评论”是指对文学批评的再批评,即文学批评并不是作一些价值判断,因为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并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文学批判应该对批评的思维方式本身进行批评,所以文学批评应该是“自释性”的,批评的目的就是指出批评本身“思维程序”的突变。詹姆逊把传统的文学批评看成是“肯定的文学批评”,而他自己的被称作“否定的文学批评”,其最终目的是拯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王逢振先生说,詹姆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基本观点,即辩证法和历史性,所以有人认为,詹姆逊是“黑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南京大学的方成解读了法国当代哲学家德勒兹与心理学家瓜塔列两人合著的《资本主义精神分裂》。大家一致认为,对当代西方文艺思潮,中国学者的态度应该是“钻进去,出得来”。
在本届年会上,我国的美国文学研究者们欢聚一堂,回顾并总结20世纪的美国文学状况,它所涉及的问题以及所引发的新趋向,必将对今后我国的美国文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产生积极与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