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建设与基础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基础教育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不懂地理教育,又没有作过认真的调查研究,但长期沐浴在地理学前辈的春风化雨之中,也有一些切身的感受。主席点名发言,只能凭直觉采集两点初浅的体会和认识。
学科建设
根据中国科学院地学部2000年的调查(学部通讯,2002年,第3期,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办公室编印,刘春杰、申倚敏:“面向科学教育的地学教育”第12页),全国普通高校共设地学专业411个,其中地理150个,居首位。地质找矿共129个(含地质学10个),环境68个,测绘30个,大气16个,海洋10个,地球物理8个。这8个专业,1999年在校学生共55672人,其中地质找矿21064人,测绘6413人,大气2412人,地球物理442人。
1996年至1999年,本科生的增长较高,地学总数达46.6%,8个专科当中,增幅大于100%的是环境(131.5%)和海洋(129.3%),增幅介于50%至100%之间的,有地理(57.4%)和测绘(54.5%)。按三级学科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增长最快,1996年仅169人,1999年增至942人。其中负增长的共16个专业,包括采矿、石油、矿物加工、资源勘探等12个“艰苦行业”。
无论从专业和学生人数来看,中国真不愧为“地学大国”!但是,似乎专业划分过细,学生人数扩招太多。供求脱节,大起大落,发展节奏不很稳定。地矿专业起伏最大,负增长也最多。地理测绘专业稳中有升,而地理信息系统异军突起,一枝独秀。据悉,近年增设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不下70余个,江苏一省就有12个。某工业大学去年招生约200人。当然,这种涨势,明显地反映出全社会对数字化和信息化的需求,“哪一个现代化也离不开信息化”。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信息产业中空间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材供求的缺口现在还相当大;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受工厂产业泡沫经济的影响,存在一哄而起的因素,师资、教材是否早有准备?产业化水平和社会需求是否都经过科学测算?我是不清楚的。总的看来,整个地学教育中急功近利,过于偏重实用技术,严重忽视基础教育的倾向,在上述统计中是显而易见的。“人海战术”的阴影由产业扩散到教育,是不容否认的。当务之急,是要注重教学质量,教材建设,加强素质教育,提倡学科交叉、渗透,提高科学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与时俱进,是十分迫切的。
基础教育
最近有机会读到教育部为普通高中地理学编写的“课程标准”,深感欣感,确有很大的进步和提高。总体看来,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是符合国情的、可以操作的方案。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理学的时代进步,认真贯彻、落实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中看到了素质教育的曙光、地理学科的前景,是值得称道的。
社会对地理学的需求,其实是与日俱增的。国家先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西部大开发的部署,发布了《21世纪议程》和《中国的航天》等白皮书,制订了发射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和资源卫星系统计划,哪一样不是在为现代地理科学开拓新天地呢?只可惜我们20世纪的地理课程太陈旧了,思想上抱残守缺,内容上老生常谈,远远不能满足培养青年学生地理战略观念和地理工程技能。许多本来地理学家应该承担的任务,都逐步由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或工程师来完成。例如与资源、环境、生态有关的科学技术和基础性工作、工程技术问题,地理学应该是有所作为的,至少可以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然而正是由于高初中地理课程,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甚至逐渐萎缩、倒退,青年一代成长起来,成为将军、政治家、工程师的时候,就会感到地理知识的贫乏和地理技能的不足。毛主席曾经在农民讲习所亲自演授4小时的地理课,朱德总司令在南京视察地理研究所的时候,深情地说“我和地图打了几十年的交道!”老一辈革命家都关心地理学课程。地理课程不仅是作为专业学科来设置的,而且应该在基础教育中,作为全民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来设置。
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许多新的地理学观点,我认为是很正确的。
第一,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构建地理学,让学生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热爱祖国、热爱家园。
第二,初步认识地理学是跨越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是复杂的巨系统。世界是一个整体,霸权政治和掠夺经济,最终是不利于全人类生存的。倒行逆施,最后自己要付出代价。
第三,学会利用航天时代、信息社会的地理方法和技能,至少能够在因特网上查询、对话。能够理解遥感、定位系统、信息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与其他科学、技术有进行交流的方式和技能,不至于沦为现代科学技术中的“盲者”。
第四,淡化学科概念。天文、气象、海洋环境、生态,都是由于科学进步和学科发展而分化出来的,地球系统科学已经枝繁叶茂,成为知识的大树;高不可攀。例如,地球景观化学、遥感信息机理等等,如果全部搬进中学课程,就会让学生望而生畏。中学的地理科学内容,只能是最基础性的重大问题和领域。
以上几点,我认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还是把握得很准确的。
另外,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提出来请教育专家们指教。
第一,课程标准中提到,要求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重大问题”的能力,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似乎有些偏高了。他们如果能够观察、理解一些自然规律和人文关系的现象,就很不容易了;要求他们辩论沙尘暴如何形成、应用遥感图像,讨论退田还林、还草,退田还湖的问题,可能太“专业”了!对地理概念理解能力和评价,要求达到四级水平——“完全没有误解与混淆”,未免要求过高了,我自己至今还达不到呢!
第二,掌握地理技术方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上网的能力。能利用移动通讯和远程教育设备。其次是野外实地观察和简单的测绘地图、绘制统计图表的练习,以及野外实地考察和旅游、生存自救的能力。发达国家的高中生大都学会了驾驶汽车,只是等到18岁成年以后才允许上街。诸如此类贴近生活的内容,学了就能用上。至于太专业的什么“三S”之类,不宜过分强调。高中课程不应列入尚不成熟的内容,宜广而不宜深。组织学生参观遥感卫星接收台站,组织学生野外实习,看几次电视、电影中的旅游片,寓教于乐,也是很有必要的。
第三,建议增加一些有关民族文化传统的内容,例如,讲到定位系统,应该提到郭守敬的观象台。莫斯科大学门厅的墙上,还列有僧一行的浮雕头像。讲海洋的时候,有必要提到郑和七下西洋的丰功伟业。近年来,在欧洲的著作中,已明确把郑和下西洋列为第一个规模最大的地理探险活动,哥仑布列居第三。网格地图起源于中国,后来传播到欧洲。现代网格运输又掀起电脑网格运输的高潮,这些文化遗产我们不能忽视。此外,古诗词中有关中国地理的绝妙佳作,也可以适当引用,增加教材的艺术情趣和美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