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承诺的践履——海南八七扶贫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南论文,八七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扶贫要先换脑子:转变观念,可以焕发出摆脱贫穷的巨大力量
海南自然资源丰富,人们形容说:一根筷子插下地也能长叶。但为什么自然资源如此丰富的地方,许多农民却长期处于贫困之中呢?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但海南“靠山吃水”的吃法却停留在原始状态:居住在五指山的农民仍靠上山采集与打猎为生;居住在南海之滨的农民则靠捕鱼捞虾换油盐。直到90年代初,海南一些地方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农民“吃”出来的还是“茅草房”和“连家船”。不否认,海南的贫困农村一般都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这种种因素成为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障碍。但更大的障碍则来自人的旧思想、旧观念,缘于贫困乡村的农民安于贫困,或者说,一些地方的贫穷就穷在志气上。思想陈旧比物质贫困更可怕,要扶贫,必须彻底转变贫困农民的陈旧思想,帮助其树立脱贫致富的志气。
海南给贫困农民的“换脑”是从三方面着手的:
一是帮助克服甘于贫穷的落后心态。海南最初的扶贫,主要着眼于改善贫困农民的生活状况。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大家发现,这种“输血扶贫”的方式,脱贫快,返贫也快。而且,一些村民本来是靠山吃山,再苦还能自得其乐,通过扶贫之后却变得不耐苦了,变得爱叫穷了。主要原因是在扶贫的过程中忽略了给农民换脑子。要扶贫,就必须做到改变穷现状与改变“穷观念”同行。在改变“穷观念”方面,针对贫困农民中存在的“穷依赖”、“穷快活”、“穷对付”、“穷光荣”的陈旧观念,帮助他们破除“有米一锅煮,有钱大把花,送来钱物先换酒,没有又伸手”的陋习,树立自主脱贫,致富光荣的新观念。
二是典型示范促进观念转变。农民是很讲实际的,一般号召不行,要抓好典型示范。定安县委书记号召当地农民种圣女果,开始没人响应。为此,他与农民合作种了三亩圣女果作为示范,农民出地,他出资金,结果每亩地收入达5000元左右。农民看得心热了,不用再号召,三亩地扩展到5000亩。在一些地方,党政领导还带着村干部和农民代表走出封闭的乡村,到那些早一步脱贫致富的地方参观考察,通过小康乡村由穷变富的现实对比,进一步激励起改变贫困现状的主动性。
三是奖勤罚懒激励致富积极性。要帮助农民克服惰性,必须建立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琼中黎族自治县上安乡在扶贫资金使用安排上,坚持择“优”扶贫,帮勤不帮懒。哪个村群众积极性高就扶持哪个村,哪个农户积极干就支持哪个农户,以此因势利导培植一批种养专业村、专业户,并通过率先勤劳致富的典型,带动和影响那些觉悟不高和积极性低的农民,促使他们自觉地投身到脱贫致富的行列。
扶贫也要投“票子”:资金投入必须到位,扶贫才有实效
贫困地区是需要物质支持的,贫困农民也把资金投入视为最实在的扶贫。大多数贫困地区之所以长期徘徊在贫困线,就因为缺少基本的生活费用和生产开发的启动资金。海南在扶贫投入方面是尽了最大努力的。八七扶贫计划实施后不久,海南经济就因房地产泡沫的影响而跌入低谷。尽管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各级党委政府仍然通过各种途径筹集了相当数量的资金用于扶贫。而因为扶贫资金的筹措不易,海南力求把扶贫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口上。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海南的扶贫投入主要用在这几个方面:
一是将扶贫资金落实到户,一家一户帮助挖掉穷根。扶贫首先应该从解决一家一户的生活困境入手。为此,省扶贫办制定了扶贫到户的有关规定,要求项目必须落实到户才予上报和审批,项目不到户不予投放资金。各市、县和帮扶单位对贫困户都要进行造册登记,建档立卡,挂牌扶贫。1999年,全省共扶持贫困户32774户,其中,种植业扶持26220户,养殖业扶持6554户。这组数字后面的明细账目告诉我们:海南的扶贫款项真正做到了专款专用。
二是将扶贫资金落实到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增强农民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如果说海南最初的扶贫投入主要用于解决贫困家庭的生活问题,那么后期的扶贫投入则侧重在帮助贫困地区完成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项目。基本项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改善生活有关的项目,另一方面是与发展生产有关的项目。屯昌县为改善贫困乡村生活状况,投入资金2684.9万元,修建乡村道路181条, 长达695.66里,为77个村庄拉电线78公里,打井72口,建自来水工程5宗,共解决10001户、48004人的饮水、用电、通路难问题,包括改建房屋,让贫困农民告别茅屋草棚。与此同时,这个县又多方筹措资金4000多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修建硬化防渗渠道277公里,维修渠道385条,长803.2公里,综合整治田洋72个,面积达2109.5公顷, 改造低产田700公顷,修复水毁工程1325处,新建山塘65口,增加库容803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8693.3公顷。
三是将扶贫资金落实到重点生产项目,把资源变成财源。在海南的贫困乡镇,几乎都有可开发的资源,只是缺少开发的资金。所以,只要在找准发展项目的基础上,再提供一定的开发启动资金,就能迅速产生效益,使开发性的扶贫投入获得最佳产出。定安县永丰乡的槟榔株村的村民长期靠天吃饭,198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30元,人均口粮150公斤,当地的顺口溜说这个村是“吃饭靠统销,花钱靠贷款,媳妇无门找”。该县扶贫办根据该村的实际,确定重点扶植他们开发种植胡椒项目,整个项目仅投资7.8万元。由于选准了项目,1995年胡椒全面丰收, 产值达250750元,每户均收入10902元。此后,胡椒年年增收,至1997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4100元,全村28户,户户住上了瓦房,用上了煤气,打了手摇井。有16户买了摩托车,4户买了手扶车,2户安装了碾米机,近几年有6个姑娘主动上门攀亲,有3个青年考上大学,村里还建起了排球场和文化室。小小的胡椒帮他们步入富裕村行列。
扶贫重在找路子:抓好开发,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扶贫,最重要的是帮助贫困乡村的农民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子,因为一些地方的贫困就短在路子上。海南省的扶贫开发,也曾采取过“快速催肥式”的扶贫开发,即派一些干部带一些资金,定点到一个村扶贫,花上几十块钱给一些贫困户买上一两头猪娃,猪娃长大,一头猪几百元收入,卖掉二头猪就能使一个人脱贫。事实证明,这种短期行为极容易导致返贫。真正的扶贫,在于调动农民的内在积极性,增强其自主开发能力,使之永远告别贫困。
在增强农民自主开发能力方面,海南抓了这么几手:
一是改变粗放生产方式,大兴科学种田。昌江县王下乡的黎胞长期采取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既破坏生态,收成又低。王下乡的党政领导与省扶贫办签订了脱贫“军令状”后,大作“山”字文章,发动贫困农民走种(种芒果、荔枝、龙眼等)养(养牛、养羊)业相结合的经济发展路子,并从县农技站请来技术员给农民传授种养技术。经过一年的努力,贫困面貌就大为改观。万宁市港北镇原是个“靠海吃海”的贫困乡镇,1978年人均收入才49元,政府带领贫困农民开发海湾滩涂,变单纯的捕捞为捕捞与养殖相结合,在滩涂建起对虾养殖示范基地,在海湾水面进行网箱养殖石斑鱼和红友鱼,并请海南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及荷兰的养殖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使本地的资源得到科学的利用,也创造了良好的效益。他们的脱贫经验,给拥有资源优势的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是抓好基地建设,形成特色农业。抓农业基地建设,是海南扶贫攻坚的一个亮点。海南气候条件独特,经济作物具有多样性,农业开发容易形成特色。在八七扶贫攻坚中,海南创办了一大批以商品生产为主的种养基地。琼山市新坡镇沃坡村原来以粮食生产为主,80年代末,农民人均收入还只有295元,镇党委、 镇政府的领导根据该村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种植地毯草项目,一年之内仅种草一项就达到人均收入1332元,现在,全村95%的农户种上了地毯草,并扩大到周围村庄,形成了海南地毯草种植基地。琼中县为实施易地扶贫而创建的扶贫基地,将长征、上安、吊罗山 3个乡镇范围内地处偏僻、交通闭塞的贫困农户集中起来,农民在基地以劳动计件报酬,果园投产后,政府把果林产权分配到户,让农户直接受益,从而形成一个新型的农业合作模式。目前,琼中按这种模式建立了扶贫新村8个,搬迁安置100多户贫困农民。在整个八七扶贫中,全省开发了规模在500亩以上的扶贫基地达135个。基地建设既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也产生了规模效益,形成了海南的特色农业,也加速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海南的“吃饭农业”向“赚钱农业”的提前转换。
三是扶植龙头企业,培养致富的“领头羊”。现实中,一个龙头企业往往能带活一方产业,办在农村的龙头企业,更是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领头羊”。海南在农村扶植的龙头企业,主要是加工与运输企业。屯昌县南坤镇淀粉加工厂属于当地农产品加工的“小龙头”,这个厂通过淀粉加工扶持南坤附近几个乡镇的农民种植木薯,然后用保护价收购木薯加工成淀粉出售,帮助农民脱贫。保亭县供销社是当地农产品运输的“小龙头”,这个供销社积极开辟绿色通道,把农民生产的瓜果蔬菜集中运到外地销售,既解决了“果贱伤农”、“菜贱伤农”的矛盾,也为农民创造了可观的收入。此外,海南这几年的招商引资,不少引进项目是农业开发型企业,尤其是琼台农业合作所实施的一些项目,大都成为一方“龙头”,在促进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贫困农民走上致富之路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四是促进产业与市场接轨,把产品变成商品。海南各级党委、政府在扶贫工作中有一个最大的感受,即脱贫要苦干,但不要苦熬,同时还得巧干。巧在哪里?巧在市场,巧在市场意识。也就是说,既要埋头扎扎实实地调整经济结构,做土地的文章,还要抬起头来看市场,和市场接轨,切实解决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的矛盾,做到产业开发与市场开发紧密联系。近年来,贫困地区的市、县及其乡镇的党委和政府,积极配合农业厅等有关部门,开展市场调研,加强产销工作指导,一方面利用“冬交会”等形式,宣传贫困地区产品,发展“订单农业”;另一方面组织人员到北京、上海、湖北、山东、河南等地上门联系客户;同时,还扶持和培养一批闯市场的当地农民运输队伍,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提高扶贫开发的商品化、市场化水平。现在,海南的反季节瓜菜以及一些特色农业如彩椒、四棱豆、五指山野菜等,已成为市场上有影响的品牌,并在日本、香港等地都拓开了市场。
五是加大劳务输出,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寻找致富新路子。劳务输出可谓一石三鸟:一是可开阔贫困山区农民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和信息量;二是增加收入,就算个人月工资400元,一年可收入4000多元, 可谓一人打工全家脱贫;三是学会了一至二门以上谋生技术或手艺。而许多在外打工的农民学到技术后返回家乡创办实业,又带领更多农民走脱贫致富的道路。定安县定城镇大底村的农民颜立成给台商打工,学到技术后,回村当了种植专业户,成为远近闻名的“土专家”。在他的带领下,全村种菜户由过去的几户扩展到几十户,占到全村农户的40%以上。
扶贫要结好对子:联手扶贫,集合全社会力量向贫困宣战
扶贫事业是涉及到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海南在集合社会力量扶贫的过程中,创造了结对联手扶贫的经验。
一是发动机关部门、部队联手扶贫。在海南,几乎所有的省直与市、县直机关单位都找了结对的扶贫点,扶贫单位不仅积极筹集扶贫资金,还参与扶贫实践,与农民一起劳动,省工商局的正副局长一年中13次下到扶贫点参加当地的生产劳动。尤其是中央驻琼单位及驻琼军警部队,在海南的扶贫攻坚中更是功不可没。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国家海洋局在连续4年的挂钩扶贫活动中,从人力、物力、 财力上支持贫困市县建工厂、开发种养基地、办教育、修桥铺路,与贫困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驻琼军警把扶贫工作纳入双拥共建轨道,全员出动:在三亚市育才乡,海军榆林基地拨出专款11万元在这里建立起椰子种植基地、养羊基地;在乐东大安乡,南航部队帮助贫困农民建立起芒果基地和苦丁茶基地;省武警总队二支队帮助通什冲山镇开发500亩芒果基地; 在陵水县大里乡,省边防总队三亚海警二支队建起了橡胶基地,省消防总队则在这里实施“养鹅工程”;海南军区一三二师利用部队休整时间,集中人力、物力,出动官兵1500人次,100多台车辆,风餐露宿20多天, 在保亭的什谷岭上开垦梯田,建立起3200亩红毛丹基地……。
二是发动企业联手扶贫。在发动企业联手扶贫的过程中,除了国有企业的扶贫工作外,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海南非公有制企业的扶贫行为,可以说,扶贫攻坚的7年,也是海南的扶贫光彩事业蓬勃发展的7年。这几年来,海南的非公有制企业采取的扶贫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方式是将资金、市场、企业、技术管理等优势与贫困地区的资源、劳动力优势有机结合,促进扶贫攻坚进程。据统计,至1998年底,全省到贫困地区投资兴办光彩事业的非公有制企业就有24家,投入项目资金达59771 万元,安排劳动力就业44557人;第二种方式是“以工扶贫,产业扶贫”。 自1992年开始,椰风集团定点收购、加工芒果、菠萝、香蕉、椰子等水果产品,是海南农村名副其实的“第一车间”,成为海南热带水果销售的主要渠道之一。1997年,他们的羊胎素补液投产,以千家万户农民养羊为基础的扶贫工程也进入实施阶段,该集团董事长刘扬武因此而获第三届全国“扶贫状元”称号;第三种方式是投入公益事业。如海口南庄酒家先后投入410万元为结对的贫困地区修路、办学校, 振发集团有限公司则捐赠261万元扶贫支教,等等。
三是发动先富起来的农民联手扶贫。海南在扶贫中,大力提倡让一部分人先富,同时又鼓励先富帮后富。那些在政府帮助下走上富裕道路的农民,能够致富思源,致富帮穷。临高县临城镇兰秦村的养鸡专业户秦焕荣和秦汉平靠养鸡致富后,也加入了扶贫的行列。他们先在本县的贫困乡镇扶助带动9户农民从事养鸡业,每户饲养1000只。 此次扶贫行动获得成功后。他们又作出了一个更宏大的养鸡扶贫计划,拟在本县东江乡博朗村扶助100户农民从事养鸡业,将该村发展为养鸡专业村, 再以此专业村为中心,逐步向周边乡铺开。他们与海南种鸡场和海口华星饲料场等单位联系,由他们赊销鸡苗和饲料,交给扶贫对象饲养,他们负责整个饲养过程的技术指导以及市场销售,待农民获益后再回收雏鸡款和饲料费。县委对他们的义举高度赞扬,并提供扶贫款予以支持。
扶贫要有好班子:扶贫攻坚,靠的是“三驾马车”齐动
海南省一位领导说得好:只有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上的干部,才会重视扶贫,才会把扶贫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从海南的实践来看,必须“三驾马车”齐动,才能保证在扶贫攻坚战中无坚不摧。
一驾马车:重视与关心扶贫工作的党政领导班子。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从省委、省政府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始终把扶贫当作造福一方的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杜青林八进三亚市最偏僻、最边远的雅亮乡,现场办公支持30万元给雅亮乡办了三个“工程”:养牛工程、槟榔工程、橡胶工程。并亲自爬山涉水步行十几公里到雅亮乡的东方红村考察民情,雅亮乡在省委书记的关怀下,迅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为改变贫困地区的科技落后状况,打开扶贫工作新局面,省委组织部曾先后从各大专院校、农垦、科研单位选派六批45名科技干部任扶贫副市、县长。三亚市从市里四套班子的主要领导做起,坚持在最贫困的乡村包点,并要求全市科级以上的干部“攀穷亲”——每个干部都要联系一个以上的扶贫对象。昌江县王下乡的党委书记王应才在县人代会上当选为副县长后,为了兑现脱贫责任状,主动要求重新回到王下乡挂任党委书记,集中精力抓好扶贫。
二驾马车:专门的扶贫攻坚工作班子。在扶贫攻坚战中,各级扶贫办与扶贫工作队是主力军,省委、省政府的扶贫攻坚战略都是靠这一套班子具体落实的。尤其是扶贫工作队,他们坚守在扶贫的最前沿,与农民群众同甘共苦,为贫困乡村脱贫致富立了大功。三亚市对全市贫困户进行了摸底排队,确定三年完成扶贫任务,并连续三年派了三千扶贫工作队员。派下乡的扶贫工作队员抱定“不脱贫誓不离村”的决心,为改变所在地的贫困面貌,四处筹措扶贫资金,沤心沥血开拓致富门路,有的长年累月不回家,有的积劳成疾……,成了一方老百姓敬重的人。所以,当扶贫工作队离开乡村时,常常出现脱贫农民扶老携幼洒泪相送的动人情景。
三驾马车:坚守本土带领农民共奔富裕之路的村、乡领导班子。群众讲:送钱送物,不如建一个好支部。一个好的村、乡领导班子,则是一支永远不走的扶贫工作队。特别是村级领导班子,更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领头人。在扶贫中,海南把重点放在村级领导班子建设上。主要有三点作法:一是结合党建,整顿农村后进党支部。全省花三年功夫,对确定的747个后进村支部进行了整顿,选拔了一批政治可靠、开拓进取、 年轻有为、大公无私的党员充实支部班子;二是结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引导村民自主选举能够带领他们脱贫致富的当家人;三是培训提高乡、村当家人的领导素质。省扶贫办先后举办三次贫困乡镇领导培训班,各市、县每年都开办贫困乡、村干部培训学习班;四是加强监督机制,促使乡村干部走廉洁之道。全省农村普遍实现了村务公开制度。村务公开激励起村民对本村经济发展的参与与关注的热情,也成了检验村干部廉洁为民的阳光行动。由于有了好的监督机制,贫困乡村的领导干部更加兢兢业业地为农民群众干实事,办好事。
扶贫要抓“书本子”:振兴科教,是脱贫致富的长远之策
扶贫要抓“书本子”,是海南在扶贫实践中对科教扶贫的一种形象比喻,也是海南在扶贫实践中获得的重要经验之一。在扶贫攻坚中,海南坚持把科教扶贫放在重要的位置。
扶贫同时扫“三盲”。制约贫困乡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农民文化科学素质低下则是重要原因之一。文化科学落后既与迷信愚昧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与贫穷懒惰联系在一起。要使农民彻底摆脱贫困落后状况,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素质至关重要。因此,扶贫要同时扫除“三盲”(文盲、科盲、法盲)。在八七扶贫期间,海南省自上而下举办了各类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2480期,培训28万人次,培养出“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民技术员6400人,在开展科学技术培训的同时,还开展了文化补习与普法教育活动。通什市在扫“三盲”方面很有特色,他们在近两年安排20万培训经费,举办各种妇女培训班185期,培训女农民1.8万人次,印发有关经济管理手册2万册,考试题1.5万份,培训女劳动者考试及格率达85%,有4375名妇女掌握一至二门实用技术,300 名妇女获取农民技术员证书。
“三下乡”力求雪中送炭。近年来,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十一部门组织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神州大地蓬勃展开,也在海南涌起浪潮。不过,海南的“三下乡”更加重点突出——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强调,“三下乡”要重在雪中送炭,帮最需要帮助的地区,帮最需要帮助的人,要通过“三下乡”,向贫困乡村提供他们最需要的精神食粮,实实在在帮助农民解决问题。因此,海南的“三下乡”,大多数是“下”在贫困乡镇。据不完全统计,仅2000年一年间,省文体厅和各市、县领导带队送戏下乡1000多场、送书300万册、送电影200多场。省科技厅举办科技培训班1000多期、科技大集100多场, 培训各类人员近20万人次,发放科技书籍、资料20多万册(份)、光碟8000多张;省农业厅牵头组织“海南省农业实用技术讲师团”500多人, 长年在全省巡回传授农业技术,举办培训班5000多期(次),培训100万人次。 省卫生厅组织的“汽车流动扶贫医院”,在“老少边穷”地区开设91个医疗点,实施扶贫手术131例,治疗危重病人63人次, 免费诊治疫病32458人次,免费赠送药品价值13.71万元,仪器设备10.65万元。 通过“三下乡”活动,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扶贫机制,并在海南农村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把希望工程纳入扶贫工程。从扶贫的长远目标来看,希望工程是农村脱贫的真正希望所在,是保证农民永不受贫困干扰的长久之策。在八七扶贫攻坚中,海南的希望工程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据统计, 全省有60多万人次参与为希望工程捐款的活动,1992年至今共筹款1400 多万元,资助2.8万失学儿童小学毕业,为一百多名大、 中专学生提供了奖学金,为200多所乡村小学捐建希望书库,援建希望小学61所。 教育扶贫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全省先后有20多位省领导为希望工程题词与捐款,三亚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多次联系,邀请香港光彩事业促进会来海南考察,通过考察之后,该促进会对三亚市的雅亮、高峰、育才等贫困乡镇投入大量资金,兴办教育,建设希望小学等。
从整体上看,海南省八七扶贫的步伐是坚定的,扶贫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是,海南贫困乡村脱贫标准还不高,离我国的小康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要巩固扶贫成果,要带领脱贫农民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海南的扶贫工作任重道远。在新世纪里,应该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新世纪的扶贫目标,进一步创新扶贫途径,从而把脱贫的农民带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