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梦交早在《黄帝内经》即有记载,其病因病机和治疗在历代医籍中也有论述,经典方药为张仲景创立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笔者根据自身临床经验,浅析该病的病因病机、辨治和预防调护等临证思路。
【关键词】 早孕;梦交;辨治;调护
临床中查房时常有住院治疗的早孕患者向笔者陈述早期妊娠经常有梦中性爱的情况,而且自我无法控制,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是胚胎移植成功妊娠的患者,或者早孕有先兆流产症状的患者,他们高度紧张,害怕因梦中性交出现宫缩,导致流产。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实践,对该病总结了一点个人的拙见,现阐述如下。
病名
女子梦中与男子性交中医叫“梦交”,《黄帝内经·灵枢·淫邪发梦》曰:“客于阴器,则梦接内”,这是对梦交最早的记载。东汉张仲景首次提出“梦交”之名。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1]说:“夫脏虚者喜梦。夫人梦与鬼交,亦由脏腑气弱,神守虚衰,故乘虚因梦与鬼交通也。”此“与鬼交通”即是梦交。
病机
《黄帝内经》“客于阴器,则梦接内”,说明外邪侵扰生殖器官可导致梦交,外邪是梦交的外因。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说:“夫脏虚者喜梦。夫人梦与鬼交,亦由脏腑气弱,神守虚衰,故乘虚因梦与鬼交通也。”,说明机体正气虚衰是梦交的内因。南宋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2]中列专篇论述梦交的病因病机,认为该病为妇人机体阴阳失调,血气虚衰,外邪趁虚入侵所致。明代张景岳[3]认为梦交的病因有“此鬼生于心,而无所外干也”和“此邪之自外致者亦有之也” 两种,即外因和内因。
作者单位:410008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中医妇科
通信作者:谢春红,xch1222@163.com
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生殖,寓相火。心主血,主神明,为君主之官,藏君火。肝藏血,主疏泄。本病主要与心、肾、肝三脏有关。笔者认为早孕梦交如此常见,主要与孕后阴血下聚养胎,心阴不足,加之患者经历胚胎移植,受孕成功实属不易,日日焦虑,瞻前顾后,或者因出现先兆流产而忧虑紧张,“思”“忧”过度,导致心阴耗伤,心火上炎不能下交肾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孕后出现先兆流产多以肾虚为主,肾虚则肾水不能上济心火,故心肾无以交通,水火失济,发为梦交。故本病病性属于本虚,为心肾阴虚。临证部分患者因情志不舒而有肝郁的表现,故而夹杂有少许实证的证候。
辨治
《金匮要略方论卷上·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4]云:“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后世医家遵仲景之意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所致之梦交、遗精、早泄、盗汗自汗、尿崩等证,疗效甚佳。此方潜阳固阴,交通心肾,则阴平阳秘。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药物组成为桂枝、白芍、生甘草、生姜、大 枣、龙骨、牡蛎。
根据早孕梦交的中医病因病机,该病中医治则应为养阴补肾,交通心肾,故同样适合使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化裁,可加远志、酸枣仁、夜交藤等安神之品。临证时要注意因患者处于特殊生理时期,注意顾护患者的肾阴肾气。对于有肝郁表现的患者,以柔肝养肝为主,如白芍等,不宜过用疏肝行气之品以免伤胎气,特别是对于已经出现先兆流产症状的患者,否则会加重阴道流血、腹痛腰酸等症状,另外应加用安胎止血之品。对于早期妊娠这一特殊生理时期,临床用药需特别注意以防有损胎儿。
预防调护
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早孕梦交对于一部分患者来说,此事难以启齿,所有有些患者即使出现了该症,也羞于向医生求助。所以首先向患者进行正确的健康教育宣教非常重要。让患者意识到,早孕出现梦交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早孕先兆流产住院保胎,长期与丈夫分居是其中因素之一,即使出现了梦交的情况,也不一定导致流产。嘱患者调节情志,放松紧张情绪。如果梦交醒后确有宫缩的情况,可以临时使用抑制宫缩的药物进行处理。其次对于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焦虑状态的患者,特别是胚胎移植的患者,有先兆流产症状的患者,要进行心理疏导,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严重者嘱其心理专科门诊就诊,以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调畅情志,心静神宁。第三,生活规律,营养均衡,劳逸适度,避免观看有情爱场面的电视电影视频或者书籍,以减少对大脑的刺激。睡觉时不穿太紧的内裤,睡前排空膀胱,睡觉时不憋尿等等。如此,“阴平阳秘”,“精神内守”,肝舒心畅,则梦交焉来!
参考文献
[1] 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巢氏诸病源候总论[M],卷四十(上海人民出版社·电子版)
[2] 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妇人大全良方[M],卷六(上海人民出版社·电子版).
[3] [明]张介宾著,孙玉信主校.景岳全书[M].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833.
[4] [汉]张仲景撰,何任,何若苹整理.金匮要略——中医临床必读丛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2.
论文作者: 谢春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8
标签:患者论文; 桂枝论文; 牡蛎论文; 先兆论文; 龙骨论文; 早孕论文; 黄帝内经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