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清”还是“旁观者不清”?——偏向知觉的非对称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称性论文,旁观者清论文,不清论文,旁观者论文,知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B849:C91
中国俗语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意指人们自己往往很难认清自己,或自己所处的情形,而只有旁观者,即自己以外或所处某种情形以外的人,才能作出完全客观的评价。非常有趣的是,在生活中,说这句话的人常常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自己的知觉过程和知觉结论是客观公正的,而他人的知觉过程和结论却被这样或那样的偏向所影响。在社会心理学界,这种对自我与他人的偏向知觉的非对称性现象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有充分的证据显示人们对自我与他人知觉过程中的偏向知觉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
1 知觉偏向与偏向知觉
心理学中的偏向(bias),亦称偏见、偏差、偏性[1]。而知觉偏向(bias in perception)是指在人的知觉过程中,由于知觉主客体的特殊性,以及一些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会产生一些与客观现实不相符合的知觉结论[2]。知觉过程中的偏向很早就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家的广泛兴趣。Asch从1946年开始研究首因效应,Kelley(1950)通过实验证实了晕轮效应的存在,Luchins(1957)提出了印象形成中的近因效应等等,这些研究都属于对知觉偏向的研究范围。
知觉过程中的偏向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人们对这些隐藏于知觉过程中的偏向是否知道呢?在深入探讨之前,首先要分清知觉偏向和偏向知觉(perception of bias)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觉偏向是知觉过程中存在的偏向,这种偏向所指向的知觉客体是客观的人、物或社会事件。偏向知觉,是指对某种知觉过程中的偏向的知觉,这种知觉所指向的知觉客体是偏向。图1表明了知觉偏向与偏向知觉的差异与联系。值得指出的是,图1中的知觉主体一和知觉主体二有时是同一个个体,有时则不是。社会心理学家现在所关注的问题是:普遍意义上的偏向知觉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又有什么特点,和哪些因素相关联。
尽管社会心理学对偏向知觉的研究要落后于对知觉偏向的研究,但关于偏向知觉研究的理论源头也可以追溯到对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差异的研究。Pronin认为,自我知觉和社会知觉的关系成为社会心理学家眼中的一个有趣课题是始于Cooley(1902)的“镜像自我”(looking glass self)的报告;Bem(1972)的“自我知觉”(self perception)报告,进一步明确了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差异,指出相似的情形不一定会导致对自我和他人的相似评价与判断[3]。这两种知觉差异的客观存在,和对偏向的知觉过程联系起来,就引发了对偏向知觉非对称性的研究。
2 对偏向知觉非对称性的研究
在研究偏向知觉的最初阶段,社会心理学家关注的是个体对存在于自身的某种特定偏向是否能够知觉。Nisbett等人关于晕轮效应的研究显示,被试在呈现出晕轮效应的时候,自身无法辨别存在于知觉过程中的偏向[4]。Wilson等人的研究显示,即使内省也无法使被试更多地认识到自己的偏向,更不会减少个体在知觉过程中使用这种偏向[5]。20世纪80年代的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个体对存在于他人身上的某种特定偏向的知觉,如Krueger在有关自我增强的研究中发现,被试能够非常准确地指出他人知觉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增强偏向[6]。Gilbert在论证人们对“相应偏向”的评价实验中,主试并没有提及任何有关“偏向”的事项,被试在猜测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时,都认为他人的看法会表现出“相应偏向”的影响[7]。从90年代末期开始,心理学家不再满足于单纯研究个体对自己或对他人的偏向知觉,转而侧重于比较两种偏向知觉的差异。Friedrich关于自我评价的实验研究显示,被试对他人的偏向知觉比对自身的偏向知觉更为敏感,研究的偏向仍然是某个特定的偏向[8]。与Friedrich类似,这个时期的研究者都关注于人们对某种特定知觉偏向的来源的敏感程度,而不是对偏向的知觉过程本身。
图1 偏向知觉与知觉偏向的差异与联系
进入21世纪以后,心理学家对偏向知觉的研究由最初的对特定偏向的兴趣开始逐渐转移,研究者不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偏向,研究的重点也不在于对某一偏向的知觉,而是试图研究人们在所有偏向的知觉过程中的共同特征。研究者也不再关注个人对自己或者他人偏向的知觉程度,而倾向于比较个人对自己和对他人偏向知觉的差异[3]。普林斯顿大学的Pronin等人(2001)通过实验证实了对自我与他人偏向知觉的不对称性,并指出了两种偏向知觉中存在着特殊现象。
2.1 偏向盲点(bias blind spot)
Pronin等人通过系列研究,首先证实了“人们在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人际与内心状况时,都认为自己对他人的了解远甚于他人对自己的了解”[9]。在此基础上,Pronin等人(2002)又测试了一种名为“偏向盲点”的偏向知觉[10]。
第一项实验以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为被试,要求他们填写一份问卷,来了解他们自己与他们眼中的普通美国人所表现出的一些具体偏向及其程度。这八种偏向包括:①对成功的自利归因;②自由选择后失调减少;③积极晕轮效应;④将新信息有偏向地同化到先前的信念;⑤对谈判对手所提议案的贬值;⑥对敌意媒体偏向于某群体或事件的知觉;⑦由于情境压力和限制导致的结果反而“责备受害者”的基本归因错误;⑧认可人们自利影响“大好处”的判断。为了避免被试对每一种偏向的理解出现不一致,研究者把每一种偏向都用几个简短的句子并尽量以中性化的词语加以描述,避免出现“偏向”之类的词语。比如,关于“自利主义”的归因偏向是这样描述的:“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常常在看待自己的学术或工作成绩时,会表现出利己主义的倾向。人们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定自己对失败的责任:他们认为成功是个人素质的结果,比如动机或能力,而失败却是由于很多外界的因素造成的,比如不合理的工作要求或不恰当的指令。”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可辨识出存在于其他人身上的八种不同的知觉偏向,以及偏向所造成的影响。但是几乎所有的被试都认为他们自己与那些普通的美国人相比,较少受到这些偏向的影响。为了进一步研究这种偏向盲点是否只存在于拥有高威望的名牌大学生中间,实验者还进行了另外两个相关的调查,一个是要这些大学生把自己和同一研究小组的学生进行比较,另一个是要旧金山机场的旅客把自己和同一天从同一个机场出发的旅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三个研究的被试都认为他们比那些进行比较的对象更少地受到偏向的影响。
在以大学生为被试的另一项研究中,Pronin等人首先采用九点量表,在三个积极和三个消极的人格维度上把自己和其他大学生做一个比较。接着让被试看一段关于“优于平均值”效应(better than average)的描述,然后要求他们对自我评价的精确度做一个判断。实验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试认为自己在积极维度上的得分高于其他学生,而在消极维度上的得分低于其他学生,此外,87%的被试认为自己的平均得分要高于其他的学生。尽管主试事先提醒了被试可能会出现这种“优于平均值”的偏差,并请他们重新考虑先前评估的结果,但仍有63%的人坚持认为他们的评价是客观的,还有13%的人甚至认为自己太过于谦虚了[11]。
在另一项关于“偏向盲点”的实验中,Pronin等人先把被试分成两人一组,完成所谓的“社会智力”测验,实际上,这个测验的效度是没有经过验证的。然后被试会接到一个关于他们测验成绩的错误反馈,目的只是要小组中的某一个被试相信他表现得很好,而另外一个被试表现得很差。被试获得分数之后,要求他们评价这个“社会智力”测验的效度。之后,主试安排了一个对成绩和评价的讨论会,在讨论会上,所有的被试会接到一个关于“自利主义”偏向的书面说明,因为这种偏向是适用于测验效度的归因的。讨论会之后再要求被试根据自己与同伴的成绩,以及自己和同伴对测验效度的评价,来推测“自利主义”偏向歪曲他们自己和同伴对测验效度评价的程度。结果与预期完全相同:被试都倾向于认为同伴在评价中的偏向比他们自己的偏向更加严重。例如:那些获得高分的被试认为测验是有效的,同时又认为他们的低分同伴关于测验是无效的判断反映了同伴的“自我防御”偏向;相反,那些获得低分的被试倾向于认为测验是无效的,同时认为那些获得高分的同伴关于测验是有效的判断是“自我增强”偏向的表现。
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证明了以下事实:被试对自己与他人知觉过程中的偏向都有所知觉但知觉的敏感度与程度都不同。图2形象表现了两种知觉的不对称性。其中知觉主体一是自我,知觉主体二是他人。
2.2 内省错觉(Introspection Illusion)
除了“偏向盲点”之外,心理学家还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倾向:人们对于判断和行为的潜在影响因素,更加相信自己的内省,对他人的内省却不大相信,这种不对称的内省知觉,心理学称之为“内省错觉”[12]。的确,人们有时承认自己的判断或决定受到了某种偏向的影响。比如“我总是认为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更及时,更真实,更深入,因为它是国内最大最有实力的电视台”。于是,适当的内省使我们意识到这些偏向的存在。当人们为自己所持有的某些偏向感到有失公允甚至惭愧时,却忽略了这样的内省过程本身可能也难保公平,即人们对自我的内省与对他人的内省的判断存在不对称现象。
人们也许会对知觉到的偏向忐忑不安,却对内省的偏向心安理得。一种基本的逻辑推理是:如果我们认为自身的内省有偏向,那么要么放弃内省,要么调整对自身内省的认知,直至我们认为我们对自身的内省公平为止[3]。所以,人们把对自身的内省看做是通向自己内心世界,洞察自己各种行为之后的真实动机的有效途径。与此相对的是,我们不认为他人的内省有这样的功能。比如在某次比赛之后,一位评委说:“虽然比赛有我的学生,但我绝对是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来进行评判。”人们不会认为他是在客观的进行内省之后对自己判断做出的合理评价,相反一定会认为他是在欲盖弥彰。在内省错觉中,人们不相信自己做到的事情他人也能做到,此所谓:吾所行者,汝未能矣[11]。
Pronin等人将内省偏向看作偏向盲点的原因之一,并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这个观点[12]。其中一项实验以247个哈佛大学的学生为被试,要求他们完成一个问卷,问卷中给出了对自我认识偏向,积极晕轮效应,基本归因误差三种偏向的某一种的描述,被试被要求针对自己和同样实验条件下的普通哈佛学生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在什么情况下个体会出现这种偏向,二是他们在评估中究竟是试图“进入”自己(他人)的头脑,去找到能显示这个偏向的想法或行为的证据,还是考虑这个描述和人们表现之间的合适度。
图2 对自我与他人偏向知觉的非对称性
实验结果显示,在人们评估自己和他人是否有偏向时,偏向盲点出现的原因包括:人们重视的价值观、信念以及有关行为的内省信息。在评估偏向时,被试考虑到的是内省的信息,而不是行为的信息,所以当观察者判断行动者内省信息存在偏向时,偏向盲点就会长久存在。关于此现象在自我和他人身上的非对称性,实验给出的解释是:在自我评价中对想法考虑得比行为多,而对别人的评估则考虑行为比想法多。
可见,内省并不是我们了解自己的不二法门。Nisbett和Wilson曾有一项研究表明:涉及持有偏向的认知或决策过程是典型的无意识过程[13]。Wilson和Brekks也认为:人们之所以难以避免偏向,就是因为它们所造成的相关影响频繁地出现于意识的控制之外[14]。所以,伴随着有偏向的内省,人们如何能够获得公正评判的黄金法则呢?
3 偏向知觉非对称性的原因
从理论上来看,自我与他人偏向知觉的非对称性其实也是偏向的一种表现形式,只不过它和我们以往所关注的偏向所指向的知觉对象有所区别。因此,几乎所有可以用来解释偏向的理论都可以用来解释偏向知觉的非对称性。
3.1 素朴实在论(Nave Realism)的理论解释
素朴实在论的基本观点是: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即确信我们自己是非常客观的,或者说是按照这个世界的本来的状态去知觉并做出相应反应的[15]。在日常情况下,这种信念是不可避免而且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哪怕我们知道我们所知觉到的一切客观存在都是客观世界与人类特殊的感官过程之间的交互作用的反映,我们仍然坚持按照我们对客观世界的朴素信念对相关刺激做出反应。
一旦遇到别人和我们做出的判断或反应不一致时,我们会怎么解释呢?按照Ichheise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做出这样的推测:决定他人所做出的判断以及相应的反应的因素是自身的因素[3]。所以,当人们无法把他人的反应归因于事件或事物本身时(因为人们认为自己的不同反应是由事件或事物本身的客观性因素所主导),人们只能认为是他人的观点受到了某种偏向的影响,这使得人们对他人认知过程中的偏向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
3.2 归因的理论解释
在对他人的行为或判断进行归因时,人们明显缺少获得一定数量信息的途径,这其中包括:他人是否对自己知觉过程中的偏向做了适当的内省。所以,哪怕他人保证他没有发现自己有任何的偏向,人们仍怀疑这种保证的价值。相反,人们对自己的这个问题充满了信心。Nisbett曾经有研究发现,人们对自己和同伴在女友和学术的选择上,将同伴的选择归因于内在特质,而对自己则不然。在这种不对称的归因前提下,个体很难对知觉和判断的过程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16]。Jone则认为,人们倾向于完全严格的承受某些归因理论家所描述的抽象法则,因此,当别人的判断与他们之前所持有的某些偏向相关时,人们就认为,应该为这种把手头证据与那些偏向同化而感到内疚;特别当他人的判断与明显的动机高度相关时,人们更加会认为动机在他人的判断中起了主导的作用[3]。
3.3 自我增强的理论解释
从动机角度来解释偏向知觉的非对称性是最直接的。自我增强是一种提高自我价值感的动机,它促使人们强烈地要求获得对于自己的积极反馈或评价[17]。在这种动机下,人们认为自己好的意愿明显强过证实自己的信念或了解真实自己的意愿[18]。Pronin(2004)认为“偏向”这个词的负面意义足以使人们否定或者隐瞒,或者干脆阻止自己知觉到存在于他们判断和决定中的偏向。反过来,却不存在类似的动机使我们忽略别人身上的偏向,除非别人与我们的关系,对我们的看法,或者对我们的观点的支持能使我们这样去做[3]。出于对积极自我概念的认同需要,人们即使知觉到了自己认知过程中的偏向,要客观的面对它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对他人偏向的判断则没有这样的困扰。
4 评价及启示
4.1 偏向知觉研究的意义
偏向知觉是心理学对社会知觉(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人际知觉)研究深化的一个新领域。知觉偏向和归因偏向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但是对于知觉偏向的认知及归因近年来才被人们重视。与社会知觉研究中重视内隐社会认知相呼应,偏向知觉的研究初步揭示了人们知觉过程中的偏向盲点和内省过程中的心理偏向,有利于认识人们社会知觉的一些新特征。
Pronin等人关于“偏向盲点”和“内省错觉”的一系列实验突破了之前只重视知觉偏向及归因的局限,没有深究对某一种偏向的知觉,摆脱了偏向知觉研究在研究对象上的片面。他们的研究以及对自我和对他人偏向知觉的非对称性特点的发现,整合了对偏向知觉的零散研究,逐渐形成社会知觉领域的一个分支,并从2001年延续至今,形成了有丰富内容的体系。
4.2 偏向知觉的非对称性及其应用价值
“偏向盲点”与“内省错觉”是偏向知觉不对称性的典型表现,也是不对称性的心理机制在客体与主体属性上的反映。偏向知觉以人们的认知偏向为知觉对象,“偏向盲点”揭示了偏向知觉非对称性的对象与范围特点,即人们对自己的偏向存在知觉盲点,而对别人的偏向能够知觉。“内省错觉”则从知觉主体的角度揭示了非对称性的意识或无意识盲点及动机和归因的不对称性。以这两方面为重心的探索,对于我们从主体和客体角度认识偏向知觉的特点,有重要启发。
人们不仅更容易发现他人知觉过程中的偏向,而且对这种偏向的归因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偏向知觉研究的这一结论大概会使坚信客观的人们感到沮丧,但偏向知觉其实也和其他一些普通的知觉偏向一样,有着很多积极的意义。Shelley认为[19]:错觉,偏向对人的精神健康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与幸福感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当个体接受到一些消极的反馈或威胁时,积极的幻想与偏向会特别有用并能让我们适应这种情形,高估自己良好品质的倾向,以及高估自己对结果的控制的倾向和无根无据的夸大的乐观主义,是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适应中的一个普遍成分。所以人们也大可不必谈“偏”色变。生活中,很多与偏向知觉有关的现象正在被我们习惯甚至被利用。如广告中,越来越多的广告抛弃了一味感性诉求的,盲目吹嘘的做法,以一个更为理性的诉求方式来宣传自己的产品,观众常常会对感性诉求中的误导非常敏感,但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的观点与广告中的理性诉求不谋而合[20];又如在一些有争议的社会或政治事件中,比如最近中国一些城市的“养狗风暴”中,人们总是倾向于夸大对立观点的极端程度,并都极力以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养狗的政策来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性[21]。
4.3 研究方法的不足
Pronin等人设计的一系列偏向知觉的研究,不仅使人们对于自身的认识,尤其是对于偏向知觉的认识更进一步,而且提供了一些新颖的研究范式,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但由于他们研究偏向知觉的不对称现象,所应用的实验方法都是使用问卷为工具,实验结果多依赖于被试的自我报告。Samuel认为自我报告中,被试极易产生积极的歪曲倾向[22],所以这种不对称的结果究竟是发生在知觉的过程中还是发生在报告的过程中,还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Pronin(2006)的研究也发现所评价对象所处的时间阶段(过去,现在,将来)与评价的结果有密切关系。那么若要求被试报告过去的自我在知觉过程中的偏向,是否会得到类似的结果,这是值得研究的[23]。
4.4 跨文化研究的启示
虽然社会认知已经成为当今心理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但是我国心理学界对社会认知的研究还比较分散、薄弱[24]。而且,国内研究的偏向只局限于自我增强这一种具体偏向,并未涉及更为普遍的偏向层面,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目前对偏向知觉还没有相关实证研究报告。通过对自我增强动机在东西方文化差异下的比较,人们发现:中国人的自我增强动机具有含蓄性和隐蔽性[17],东方人的自我增强动机可能更多表现在对面子的维护上[25,26]。西方的偏向知觉实验方法,特别是问卷方式是否可以在东方文化下做相同的实验,是否能得到相似的结论,都需要开展跨文化的研究。虽然如此,“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观点在我国常常在人们处于旁观者的地位时被津津乐道,是否也暗示了中国人对自我与他人偏向的知觉也存在不对称性呢?这需要我们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来加以检验。
致谢:对Pronin女士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
收稿日期:2006—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