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融合论文_字学昌

探究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融合论文_字学昌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湾甸乡大城完小 678106

摘 要:现阶段,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教育教学领域也已广泛普及,使得学生在学习与交流合作方面更加深入。随着近些年基础教育课程的不断改革,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已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小学课程中数学既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又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因此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性思维。小学生处于成长阶段,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是其最明显的特征,如何将小学生的抽象性知识与形象性思维通过教学进行完善融合,成为目前数学教学工作面临的重点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若想促进学生思维成长就需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其成为教学中搭建起的坚固桥梁,将原本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更加具体化,从而有效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教学方式 转变

一、绪论

1.研究背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提出了以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全新基础教育课程体制的最新决策。在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受到了很多教育者的关注。在新教改的指引下,基础性、普遍性以及发展性为小学数学课程强调的主要内容。若想让所有的学生都体会到学习数学所得到的快乐,若想让他们从内心真正喜欢上数学,就需要遵循新课改的方针力求使每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观察与总结、主动推理与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从学习过程中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就目前来说,各个学校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的作用,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学习资源,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认知工具解决实际中遇到的学习困难。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因此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可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有利转变。

2.研究意义。目前,在基础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融合已成为改革的重点。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引入信息技术不仅对教育教学具有推动作用,同时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也非常有利。本研究以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可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转变为主要内容,从而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开辟出新的模式,同时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相应的借鉴。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过去很长时间的传统教学来看,强制性的教学方法对小学生探究真理有很多负面作用,同时也不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若想激发小学生思维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好奇心较重,他们往往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而且由于数学学习比较抽象化,老师单纯的讲授很容易让学生们产生厌烦感,更何谈提高学习效率了。而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使教学内容更加完善,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优化教育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可以发挥如下作用:(1)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引进电影、计算机以及投影等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将比较抽象、比较复杂的数学知识更加生动、更加直观地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现,从而让学生的感官得到更丰富的体验,以此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2)可以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推动创新教学模式的发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比较枯燥难懂并且不容易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学习内容,通过形象的演示让学生们理解得更加透彻、更加具体。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方式,对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改善非常有利。

3.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经过具体调查,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不仅突破了空间性与时间性,而且更好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以此突破传统教学中信息容量相对比较匮乏的缺陷。具体如下:(1)信息技术可以将有趣的动画、丰富的图像、动听的声音等充分融合为一体,从而为学生们表现出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大大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动力;(2)信息技术是时代与科学的进步,它可以更好地贴近小学生的生活,通过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理解数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同时还可以让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转变的实践研究策略

1.紧密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经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呈正比例关系。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教授课程内容时采用紧密联系生活的方法让学生从现实中寻找所需要的数学题材,以此发现相关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们播放一些相关的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轴对称图形如果采用纯语言讲授的形式,可能会让学生们感到较困难,但是可以通过动画为学生们展示出这样的画面:将蜜蜂、小兔子、蝴蝶等图片沿着对称轴进行对折,这样同学们就可以发现原来这些熟悉的小昆虫具有对称的特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方法既生动又直观,很容易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从而产生了自主探究的兴趣。

2.转变问题形式,突破教学难点。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然而不可否认,数学知识需要学生能够用抽象化思维来理解。因此,为了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也为了把抽象化的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以动态的画面表示出静止的图像。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时,我们知道直观性理解梯形的面积公式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进行演示:把一个梯形用绿色进行填充,同时再复制出一个一模一样的梯形,而这个梯形用蓝色填充,再将这两个梯形进行拼组。这时同学们就可以看到经过这样的组合,两个梯形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而这时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因此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在讲授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内容《圆的面积》时,教师同样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同学们进行反复演示。具体如下:可以将一个完整的圆平均分为相同的两等份,其中一份用红色进行填充,另一份用黄色填充。然后,将两等份的半圆平均分成相等的八个小扇形,再将小扇形沿着半径分开,这样就可以将两种颜色的小扇形通过并插组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这个长方形可以用闪烁的外边框显示出来。接下来,再对这个图形通过十六等份的割补,让学生从视觉上更加直观地感觉到分出的图形等份越多,这个图形与长方形就越接近。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前后转换的位置关系,可以通过形象的移动进行演示,这样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推算出圆的面积公式了。因此,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化的数学难点以动静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感官协同性,从而让学生们理解得比较容易。这样的教学方式与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纯地用手势进行比划或在黑板上画实物图的形式相比更直观、更形象,自然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及时把握资源,促进师生互动。在小学数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通过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可以让教师明白学生在哪些内容方面掌握得比较薄弱,这样通过及时把握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的同步。在以往的实际教学中,某些教师习惯事先设计好学习内容,甚至会把每一题的解题过程都预先设计好,这样在课堂上就引导着学生根据固定的解题思路进行分析。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看似比较完善,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而近些年,在教学中交互式的电子白板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课堂开展情况随机设计出一些问题,从而和学生们共同交流互动,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有帮助。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内容《可能性》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们设计出这样的练习题:掷骰子游戏。旋转器上有红、黄、蓝三种颜色,颜色数目分别为12、10、8。小华用骰子进行投掷,会有哪几种结果?一定掷到黄色、一定掷到蓝色、一定掷到红色、可能掷到黄色、可能掷到蓝色、可能掷到红色。为了验证实验结果,让学生们猜测后可以打开电子白板资源库中的骰子旋转器,随机抽几个学生上台亲自掷,同时记录每次掷出的详细数据从而确定出概率。每个学生的理解不同,因此答案也就不同,然而通过同学们亲自演示,不仅可以得出正确答案,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更加轻松,同学们自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

4.尊重学生差异,促进整体发展。新课改曾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要力求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从而使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和不同的发展。遵循该教育宗旨,笔者认为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要认真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性格不同、考虑问题的方向不同,因此就有了比较明显的差异性,教师对待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某些学生在面对某个数学难题时常有胆怯心理,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与鼓励,可以让他们尝试着用自己理解的方法解决问题,即使所得出的结果与正确答案不符,也要先给予这种独立解决问题的肯定态度,然后再引导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而对于在数学学习上有较大兴趣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有效阅读,同时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数学材料启发他们的潜在数学才能。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时,要提倡学生们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解答,对学生在解答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水平要给予合适的评价。此外,还可以在班级内成立互帮互助小组,实行一对一的互帮互助,让数学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帮助在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长期下来,优秀的学生在指导过程中不仅对相关的学习内容印象更加深刻、基础更牢固,同时也可以总结出更多的学习方法;而困难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成绩有了很好的提升。

5.进行课外拓展,实现资源共享。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时间毕竟非常有限,为了帮助全体学生都有所提升,教师可以通过进行课外拓展训练实现资源共享。比如,以班为单位建立学生微信群,把课堂中的重点内容以文档的形式发送到群中,这样便于在课堂中感觉比较模糊的学生做课后复习。此外,为了让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更好地汲取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群中发布层次性拓展练习,设计一些综合练习题以及变式练习题作为拓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习题进行训练,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其探究能力。

从本文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引进合适的信息技术,以实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信息技术只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注重信息技术运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此在新课改的指引下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梁威 刘姣 卢立涛 等 信息技术解决中小学教育衔接的行动研究——基于设计的教育信息化研究理念[J].中国电化教育,2016,(11),122-123。

[2]代克磊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融合[J].学周刊,2016,(08),145-146。

论文作者:字学昌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8

标签:;  ;  ;  ;  ;  ;  ;  ;  

探究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融合论文_字学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