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产业论文,对策论文,发展现状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对农业高技术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和重视,采用了多种促进科技进步的措施,增加对农业高科技的投入。已建成一批设备较为完善的实验室,培养了一支有相当规模的农业技术队伍,初步形成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农业生产的应用基础研究和生产实践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并获得了一批有重要价值和显著经济效益的成果,其中一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1 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初具规模
从90年代初期,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和内地的一些农业科研单位,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协调,在农业科研力量较强、技术人才密集、经济发达的城市郊区和农村,划出一定区域,创办农业高新技术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对农业高新技术集中投入、集中开发,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以此带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据农业部科技司高技术处初步调查统计,到1997年止,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总数已达405个,其中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42个,地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362个。
1.2 工厂化农业开始起步
工厂化农业是指在相对可控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将国内外高新技术组装配套,实现集约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它是集成现代化生物技术、农业工程、农用新材料等学科,以现代化农业先进设施为依托,属于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土地生产率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现代农业。
国家科委从1996年1月开始组织专家对工厂化高效农业科技产业工程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编写总体实施方案,并于1997年1月17日通过专家综合评审。国家科委1997年2月3日正式批准立项,项目正式启动。首批选择在北京、上海、辽宁的沈阳、浙江的杭州、广东的广州5个大城市实施。在上述城市中,通过国家、部门、地方、企业四力合一建设165hm[2]技术示范区,660hm[2]工程示范区和6600hm[2]延伸覆盖区,并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5大城市的现代科技示范区规模已达42.8hm[2],工程示范区近6.6hm[2],427名科技人员进入科技示范区。
1.3 设施园艺发展迅速
从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和工程科技工作者依靠自己的力量,研究开发出符合国情国力的高效节能的设施园艺技术,形成了一整套节能、高效、简易、实用的设施园艺栽培新体系,即北方的日光温室,南方的遮阳网覆盖栽培和防雨棚栽培,再加上加温温室、塑料大棚、无土栽培和穴盘育苗以及小棚和地膜覆盖,形成了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的有特色的中国设施园艺新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到1994年就发展到了日光温室9.3万hm[2],大棚8.7万hm[2],大棚温室合计面积达到1万hm[2],再加上小棚21.3万hm[2],一跃成为世界上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其他几项的发展速度也相当快,是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史上所少见的。
1.4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脱颖而出
从90年代初期开始,农业生产单位及涉农企业依靠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建立了一批经济实体和科技产业,并出现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雏型,如种子业、养猪业、养禽业等。一批涉农企业吸纳了一系列高新科技成果,逐步形成农业高科技产业,并走向产业化,如化肥业、饲料业、农药业等。与此同时,各农业科教单位也相继成立了一批开发经营机构和经济实体,其中部分经济实体发展成为科技企业和科技产业,有的也走上了产业化道路。有些行业在某些地区已形成为支柱产业,如种子产业、饲料产业等。根据农业部科技司1995年对27个省、市、自治区的29个农业科研单位调查,1994年科技经济实体总数为715个,科技开发纯收入总额达到1亿余元,平均每个实体纯收入约25万元,有18%的科技经济实体纯收入在30万元以上,说明农业科技经济实体正在向科技企业方向发展的态势。
1.5 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普遍推广应用
我国从80年代初期就在一些省、直辖市开始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研究、示范和推广。1990年农业部在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实施了绿色食品工程,如黑龙江、山东和广东非常重视研究和推广大面积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尤其广州市在农业部的支持下,率先在全国进行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城市试点,提出在全市蔬菜基地逐步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在2000年全部实现无公害蔬菜生产与销售。
1.6 农业向高智能、高科技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从1995年以来,上海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实施了四大标志性工程,即种子、种苗、种畜优化工程,生物工程,绿色生态工程以及温室工程。农业生物种源将得到定向改革,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将得到自动优化控制。
1.7 组织快繁技术已初步地向产业化迈进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植物,改变了传统的农业育苗技术。这样,果树、林木、蔬菜、花卉等育苗和繁殖不受气候条件限制,占地少,繁殖快,可以除去病毒,提高产量。我国研究成功的快速繁殖的花卉、蔬菜、果树、林木等有上百种,其中,已有甘蔗、香蕉、马铃薯、草莓、苹果、樱桃、月季、菊化等10多种用于生产。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广东农科院、上海农业科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等分别研究和生产了观赏植物试管苗、草莓试管苗、葡萄试管苗等。我国利用快繁技术生产的花卉年出口换汇达几百万美元。
1.8 信息技术开始进入农业
建立了一批农业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为我国农业宏观管理、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单位开发利用农业信息技术提供保障。到目前为止,全国农业经济统计资料数据库已实现用软盘从各省收集、传递、汇总资料数据,共存储全国2400多个县(市)1980年以来的有关资料,总计达400多万项数据。初步建成国家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库,贮存了141种作物、27万份种质、1259万个数据项,总数据量为590兆项,数据量仅次于美国的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同时,研制成功多功能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数据维护、生成、查询、报表打印、分类统计、数据连接变换等功能,还能及时以出版目录的方式向全国提供新种质信息。此外,还建成了中国农牧渔业获奖科技成果数据库、中国农业文献信息数据库等。
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是“九五”期间我国农业重点基础建设工作。在国家科委、农业部、中国农科院及其他有关部门支持下,“全国农业生产者信息网”建设开始启动。目前网络一期工程——“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络中心”建设项目已于1997年10月份建成并正式交付使用,将尽快实现与农业部、国家科委、各省农科院、农业高校以及国际信息网联网。网络的建设将使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2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产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刚刚起步,还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列入我国农业发展计划,对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还缺乏统一领导、协调和扶持。
二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缓慢,产业化转化速度很低。
三是农业高科技研究开发资金严重短缺。
四是农业科技资金的使用出现偏差,成为农业科技长期发展的隐患。
五是农业科技队伍实力有所削弱,存在人才资源浪费和人浮于事的现象。
六是农业科研单位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和发展。
七是学科与专业设置陈旧,科研领域过于狭窄。
八是国外科技力量开始有规模地进军中国,已对我国农业科研单位产生极大的冲击。
上述存在的问题,是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应用及产业化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点和难题。
3 发展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化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在90年代末期和21世纪初,为了加速发展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开发的研究和产业化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应该采取必要的对策和有力的措施,切实做好发展规划和各项工作,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速度,迎头赶上世界的发展水平。
3.1 成立全国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工作委员会,在全国各地建立不同类型的科技先导型的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实验区
建议中央政府在“九五”期末成立全国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工作委员会。由国家科技部、国家计委、农业部牵头,联合林业总局、水利部、信息产业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部门组成。全国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工作委员会下设专家组,负责编制总体规划,研究制定政策,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加强对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宏观指导。
为了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有重点地在各地建立不同类型科技先导型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实验区。
3.2 制定高新技术在农业应用的发展规划
从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特点出发,迫切需要制定一个能够充分体现国家行为,系统性强、集成度高、科技资源整合能力大的全新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规划,有利于克服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计划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相互脱结、科研资源浪费严重等未能彻底改变的弊端,有利于大力促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发展。
根据高新技术的成熟度及今后发展的趋势,从加速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的角度出发,按近期、中期、长期发展的要求,制定不同时期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应用的发展规划。
(1)近期(“九五”期间):重点放在技术和工艺上比较成熟,在生产上确有成效和农业高新技术大力进行开发推广,充分发挥现有高新技术作用的一批项目上,如:农林牧渔杂交优势利用,蔬菜、薯类、花卉等的快繁和脱毒技术;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工厂化农业种养殖技术,家畜胚胎工程和单克隆诊断牲畜疫病防治技术;计算机专家系统,核辐射育种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等。
(2)中期(2000~2010年):要抓住一批预期在“21世纪初进行开发”形成生产力的项目,如对动植物基因的分离、修饰和导入,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人工种子和培育,基因工程疫苗工厂化生产等,加强超前研究,提供技术贮备。
(3)长期(2010~2020年):要瞄准一批已看出苗头,有显著增产潜力的关键基础理论和技术手段,加强研究和开发,如阐明农作物生物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机能现象,遗传信息的表达控制机制、生物催化剂、固氮基因转移技术和工艺路线,畜禽病虫害监测、诊断、治疗的专家智能系统等,以促进农业生产向更高层次的现代化方向发展。
3.3 制订必要的法规
强化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应用的立法工作。开发和推广应用农业高新技术,要制订安全防卫法规、保密法规、生物制品法规、检验和标准化法规,以保障人们的安全和避免环境的污染。与此同时,政府应组织力量尽快制订农业知识产权法、农业基因工程管理法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振兴法、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的推广奖励法以及农业信息产业振兴法等,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推广应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4 制定长期稳定的科技政策
根据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长期性、地区性和高投入、高效益的特点,制定符合其发展规律的长期发展政策,切实保证农业高新技术的稳步发展。凡是批准进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企业和外商投资项目、农业高新技术引进项目,在工商、税务、金融、外资、海关、商检、人事工资、奖励等方面的政策,必须配套硬化,并且优于其他“三区”(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才能富有吸引力和保证实施。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税收调节杠杆的作用,在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应用过程中实行免税、减税和低税优惠政策,对高校、科研单位举办的具有微利性质的研究开发机构所进行的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成果的转化、服务、咨询等方面的收入免征所得税金。对国家认定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自产品投产之日起,免征3~5年的增值税,对出口创汇的农业高新技术产品免征5~10年的增值税。要允许企业从总收入中扣除成本、折旧后为税前利润。允许企业提成25%~30%税前利润作为生产流动资金,不作为当年的纳税基数。允许企业将职工的奖金、福利计入成本。政府要缩短对从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开发机构及国家认定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设备的折旧年限。以此来促进和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3.5 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应用基金
为了保证开发工作,国家应给予一定的投入,特别是增加中间转化所需的经费。各有关部门要多渠道增加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经济投入,充实基础设备和改善技术条件,解决其必要的建设资金和工作经费。建议在所有高新技术开发经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费用中划出一定比例的专款,作为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工作基金,主要用于建立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实验区或重点示范基地,用作应用研究、中间试验和扩大示范工作必不可少的经费。为了使农业应用的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还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以解决资金的来源。除争取列入国家“火炬”、“星火”、“燎原”、“丰收”、“科技攻关”等计划外,要增加国家信贷,并给予低息、无息贷款的优惠条件,同时积极利用外资,扶持高新技术在农业应用方面的开发与发展。国家科委火炬办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启动经费和贷款额应给予适当倾斜,促其顺利地起步和发展。
3.6 选择优先发展领域,重点突破,快速推进
(1)发展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必须改变资金分散、人力投入不足、全线缓慢推进的做法。要选择若干优先发展领域,重点突破,快速推进,带动农业高新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
(2)当前,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优先领域是:①绿色无公害农业技术。②强优势种子工程和相应的栽培技术。③蔬菜温室构建、温室大规模栽培和保障技术。④生物疫苗和生物农药研制技术。⑤工厂化农业种养殖技术。⑥农业生物技术。加强农业生物技术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生物制剂、农业用微生物三个领域的研究,在兽用基因工作疫苗、动植物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育种及高效、无毒生物制剂的研制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⑦节水农业技术。⑧农产品产后处理及精深加工技术。⑨农业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技术。⑩农业信息技术。
(3)在优先发展技术领域内,必须保证资金和智力的投入力度和集约强度。要精心组织科研、推广、教育部门,以及农业工程等硬件科学,农业经济管理等软科学技术力量,多方协作、协同攻关,速战速决。
(4)在优先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过程中,要加强资源和经济要素的投入力度。在充分利用国内的技术资源和经济技术力量的同时,积极吸引国外经济和资源要素与先进技术的投入,以加速重点技术的攻关和提高技术水准。优先技术领域的发展必须达到或接近国际农业高新技术的先进水平。
3.7 加快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促进农业高新技术创新
进一步加强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调整农业科研结构,分流人才,保持和稳定一支精干的科研队伍。要完善科研人员聘任制度、考核制度和技术职务晋升等制度,以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固定人员编制相结合的科技管理人事制度。
(1)推进灵活多样、公平竞争、开发蓬勃向上的运行机制,建立开放式研究所(室)、课题组和实验室。实施研究开发项目和社会公开招标、竞争立项、人员自主结合、竞争上岗的办法和课题学术带头人负责制度。
(2)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建立以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多层次并面向社会筹集研究开发经费的供给机制,鼓励外资、企业和民间资金进入农业科研单位,加快农业科研拨款制度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改变农业高新技术开发项目中低水平重复的状况。
(3)要提高基础研究项目在项目总量中的比例,优先安排相应的研究开发攻关项目,并调整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资金、设施、资源的投入力度,确保研究进度、技术创新水平和研究成果迅速进入生产领域。提倡与生产单位合作,协同进行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实现科研、开发、生产的一体化。
3.8 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高科技农业企业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依靠自身技术优势,发展科研开发、生产一体化企业,以高新物化技术为龙头,逐步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跨部门、跨地区的横向联合,引导和推动生产企业与技术部门联合,建立一体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或以技术与资产为纽带的企业集团,通过支持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举办科技企业,进行成果开发,加强同企业的合作,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鼓励企业投资农业科研、参与成果开发和推广,使企业逐步成为科技成果开发的主体。把农业科技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作用。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中推行生产技术和产品标准化以及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一批高新技术和管理的示范企业,以形成强大的示范和推动效应,促进我国农业生产企业技术和管理总体水平的提高。大力培育技术市场,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加强规范和宏观指导,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3.9 建立中间试验基地以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为了减少农业高新技术应用成果的环境条件与实际生产环境条件之间的矛盾,必须在各地建立中间试验基地或中试车间。选一些技术上比较成熟的如植物快繁脱毒,单细胞蛋白、胚胎移植等建立中试基地或车间,以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另外,对技术已经成熟和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要加快实用化和产业化进程,在中间试验基地要重点加强:果树、花卉、药用植物、甘薯等无病脱毒苗工厂化的生产工艺与技术开发,主要农作物抗病、抗虫和品质改良、基因工程技术的开发;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树、蔬菜等原生质体培养成株技术开发;猪鸡基因定位、牛羊胚胎移植、胚胎工厂化生产、畜禽基因工程疫苗技术开发。争取在农作物畜禽及鱼、虾、贝、藻抗病、抗虫和品质改良基因工程上取得新的突破,使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的发展上一个新的水平。
3.10 加强人才的培养和竞争,扩大农业技术的国际合作交流
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国内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国际人才的吸纳。国家教育部门要有计划地加强和加快对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所需人才的培养。多渠道、多层次和多种形式培养人才。为了吸引海外留学生和专家学者,应创造条件,争取更多的外流人才归国工作,并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争取更多的外国农业科学家来华工作。以经济特区和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前沿,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吸收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对现有科技人员要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尽快培养更多的应用农业高新技术的骨干队伍。另外,对广大农民,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应用高新技术的素质和水平。同时要积极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开发和合作经营以及创办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形式的国际合作。要努力跟踪国外农业技术发展的新动向、新成就,瞄准先进的和我国急需的技术和人才,高效、低耗、快速引进或派出学习吸收。要防止低层次的合作,低水平的重复引进。要围绕优先发展领域,进行国际合作交流。要充分利用与国外农业研究机构的双边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双边合作交流。要积极向国外各种基金会、农业科研、教育机构申请合作交流项目,进行合作研究。与此同时,应在国家和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建立开放实验室研究制度,支持科技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有计划地进行学术访问和客座研究,通过重点实验和国际合作研究,把握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的发展动态,培育崭露头角的中青年科学家,培养跨世纪的新的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