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与商业关系的演变:全面分析_商业论文

中国制造业和商业关系演化:总量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总量论文,中国制造业论文,关系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制造业和商业相互关系研究侧重于中观层面,主要体现在传统产业经济学的产业结构优化及其协调发展。但是,从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纵向关系研究层面,制造业与商业之间关系的演化表现为商品流通渠道控制权上的利益演化。已有的研究成果普遍认为制造业和商业之间大体上会呈现制造业控制渠道、双方均势到商业控制渠道的演化轨迹。

一、制造业和商业关系演化主要特征

1.商业一直在最终消费品销售总量上占有主渠道的位置

我们把新中国建立以来商业和制造业相互关系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52年至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后期;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中后期至今。但是,不管处于计划经济时代还是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的转轨时期,商业在最终商品销售渠道上一直是占有主渠道的位置。

1952—2002年,商业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平均高达80.21%,最高为90.6%,最低为66%。而制造业即使在短缺经济时代也没有超过15%以上,基本是在10%以内徘徊。从这一比例关系看,中国制造业就没有真正意义上控制流通渠道的证据。从经验上看,改革开放的最初10多年时间内,市场处于短缺状态,生产能力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制造业在最终商品流通渠道上的份额不高,但却实质上控制着向商业的供应,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流通渠道。

2.制造业和商业在渠道份额中呈现负相关替代的关系

从两者的比例数据关系能够支持制造业和商业对流通渠道控制的初步判断。计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个行业在最终商品销售渠道份额的相关系数,二者是呈中度负相关的关系(相关系数为-0.574181)。进一步考察四个阶段中,二者比例变化的相关关系,第一阶段(1952—1960年)为-0.985544(高度负相关),第二阶段(1960—1978年)为-0.5429679(中度负相关),第三阶段(1978—1995年)为-0.503105(中度负相关),第四阶段(1995—2002年)为-0.904232(高度负相关)。在渠道市场份额上,二者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交替性特征,但交替性的大小在不同阶段却有不同的程度表现。

第一阶段二者呈现高度负相关实际上是在实现高度计划性的商品购销体制过程中,商业从制造业中收归渠道份额和控制权的直接表现。第二阶段因为属于高度计划性的商品购销体制的维持阶段,二者也呈现出一定的替代关系,但未改变商业在渠道上的绝对控制权。在第三阶段,由于商业体制和市场体制的改革开始推进,流通渠道的多元化格局开始日益形成,商业在流通渠道上的份额快速下降,而制造业则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说明渠道的多元化抵消了商业与制造业之间在渠道份额上的相关关系。而进入第四阶段,市场化的程度日益增强使得流通渠道多元化趋势开始消退,流通渠道份额集中程度又一次开始提高,制造业的份额也在此趋势下继续下降,商业则在进入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又一次开始重新强化其流通中的主渠道位置。

3.制造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比商业的波动幅度高

从历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各渠道完成额增长率指标看(见图1),制造业和餐饮业增长率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大(制造业最高达59.3%,最低为-15.8%),而商业则相对较小。整个计划经济时代,制造业的商品销售完成额增长率一直是在低位振荡,统购统销、统购包销的计划商业体制及商业对市场渠道的全方位控制使制造业自身的销售额及对渠道的控制都被限制在很小的增长区间内。

附图

图1 历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动情况

改革开放伊始,随着计划商业体制打破和渠道多元化的趋势出现,制造业自身销售额在经历了突发式的急剧增长后,虽有波动,增长率总体呈不断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中后期,制造业自身销售份额和增长率都在同步下降,而商业则在份额上不断扩大,只是速度有所降低。

二、渠道控制权转化的原因分析

1.商业体制变革因素

中国制造业和商业关系演进是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演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制造业和商业在流通渠道中的控制权配置完全是非市场化的。

从新中国建立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长达30年的计划商业体制阶段,商业流通是在单一封闭的系统内进行的。所有的物资和消费品,由国家按照统一的计划实行收购、调拨和销售;商品严格按照一、二、三级批发流通体系实行单渠道的流通;以国营和合作商业为代表的公有制商业成为商品流通领域的唯一主体,商品的市场价格也受到计划的严密控制(注:这时期的分销渠道模式极为单调,即制造商按照政府计划将产品卖给指定的各级国有批发站,再由批发站按计划转售给相应的零售商。)。上述的统配和统购包销制度,制造商没有独立的自销权,自然无权选择分销渠道模式,完全按计划由政府指定的国有商业统一收购、集中分配和调拨供应,自然在流通渠道上不占有控制权。所以,在短缺经济的条件下,计划性的商业体制实质上是扭曲了制造业与商业之间在渠道上的控制权分配关系。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中国商业进入了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阶段,商品流通开始形成“主体多元化,渠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基本格局(晁钢令,1998)。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使原国有商业系统的封闭运行体制被彻底打破。原来由国家计划严格控制的“统购统销”、“统购包销”的商品购销体制,逐步放开。允许生产者在一定范围内将产品自行销售,允许商业在一定范围内对商品自由采购。同时改变了严格按一、二、三级批发流通体系实行商品流通的单渠道流通状况,实行了多渠道的流通。以上制度变革为制造业开展自销活动解除了政策约束,使制造商有权选择适合自身的分销渠道模式。

这一时期,工业自行销售的比重逐步扩大。据统计,至20世纪80年末,工业自销的比重已占日用工业品销售量的80%以上。在制造业自行销售系统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原商业批发企业出现大面积的亏损和解体,商业批发系统出现严重萎缩。到90年代中期,原商业系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零售领域,而在商业活动中占重要地位的批发活动已被制造业的自行销售系统所取代。制造业通过自销的方式不但在新的市场和制度环境中降低了交易成本,而且其控制流通渠道的愿望与可行性也大大增强,在没有走出短缺经济的背景下,制造商实际上以较快的速度占据了流通市场的控制权。

进入90年代初中期,中国商业体制进一步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产品从制造业企业进入市场的渠道进一步呈多元化的趋势,基本上可归纳为四种类型(晁钢令,1998):一是生产企业自行设立销售机构,形成直接控制的、遍布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络;二是生产企业通过各种类型的中间商分销其产品;三是生产企业运用各种直接销售的方式将产品直接卖给消费者;四是通过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开展商品交易活动(注:商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对于商品流通市场化方向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据统计,至2002年底,全国已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82498个,年市场交易额已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49%,年成交额超过1亿元的市场有3258个(根据《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2004)以及《中国统计年鉴》(2003)有关数据计算整理)。)。90年代以后,外资零售业企业开始逐渐加快进入中国市场速度,中国市场渠道控制的格局开始出现了新的局面,制造业在经历了买方市场的外部条件变化后,在渠道上的优势逐渐让位于商业。这一阶段所出现的商业和制造业在渠道中的力量对比已经开始脱离了商业体制的直接影响,这种控制权的转移主要是市场调节的结果。

所以,中国制造业和商业关系的演化,是商业体制的市场化导致中国制造业和商业力量对比重新回归。

2.区位集中因素

中国的商业重新占据流通渠道的控制权,与中国商业和制造业发展的区位分布及其市场势力的形成有关。从社会消费品零售份额的全国分布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2002年华东、中南、华北、东北是中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主要区域,四大地区就占了87%。可见,中国商品流通渠道的区域分布是不平衡的,其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再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的历年变动趋势看(见图2),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市一级区域实现的比例不断上升(从1978年的32.41%到2002年的63.3%),而在市以外县以下区域占比则呈不断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67.59%到2002年的30.4%)。可见,中国的商品流通渠道不仅在大区域上分布呈集中态势,而且在小区域内也呈现出向城市集中的态势,中国大型商业企业也都集中在几个主要的商业中心城市。如表1所示,2001、2003年的中国零售业百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天津、杭州等重要中心城市。虽然中国商业企业总体的市场集中度一直不高,但近几年随着连锁、超级市场、专业超市、大卖场等新型商业业态的快速发展,大型商业企业的出现,商业企业的集中度也在提高。2001年零售业百强前10位销售额占100强总体销售额比例为33.83%(CR10/100强),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11%。2003年同样的数据提高到40.49%和3.65%。所以,在区域范围内,以大型商业企业为主导的商业企业对区域内市场渠道的控制优势明显,商业企业基于特定地理位置的垄断性强化了其在渠道上的市场势力。

附图

图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的历年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的有关数据计算整理。

表1 中国零售业百强部分城市分布情况

单位:家

城市 北京 上海 深圳 南京 杭州 天津 广州 武汉 济南 沈阳 无锡

2001  15

13

8

6

5

4

4

3

3

3

3

城市 北京 上海 深圳 南京 武汉 天津 沈阳 成都 济南 郑州 杭州

2003  18

14

6

6

5

4

3

3

3

3

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国内贸易年鉴》(2002)的“2001年中国零售业百强”排行数据以及中国商业联合会网站公布的“2003年中国零售业百强”排行榜的数据整理。

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从区位分布上看,也呈现不均衡的格局。从分布区域看(见表2),中国80%以上的大型制造商都集中在华东、中南、华北区域,特别是位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带。随着中心城市功能的转型,制造商远离市区的趋势日益增强,在这种区位分布格局下,制造业的产品流通渠道就越来越受制于集中在中心城市的大型商业企业。特别是制造商面向的市场范围一般要大于商业企业。

表2 2003年中国1000大制造商区域分布情况

区域

 华北

东北

华东  中南

西南  西北 长三角 珠三角

家数(家)  127

  85

479

211

68

30

299

123

占总数的比例(%)  12.7

 8.5

47.9

21.1

6.8

3

29.9

12.3

资料来源:根据《剑桥制造评论》公布的“2004年中国1000大制造商排行榜”的数据计算整理,地区划分同上。

从理论意义上讲,制造商可以采用全国性经销渠道分散商业企业的区域垄断势力。由于运输成本等问题,制造业企业会采用当地生产就近销售的方式来降低运输成本。因此,即使制造业企业自己开发渠道,也难以从根本上遏制商业企业在区域市场上的渠道垄断优势。此外,中国的区域制造业和商业的地方保护主义所产生的区域分割也阻碍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并加强了商业对流通渠道的区域控制格局和垄断势力。

3.市场供求关系变迁因素

在市场化的商业制度环境中,商业和制造业之间对流通渠道的最终控制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这也是分析二者关系转化的基本市场条件。从市场供求关系的演化来看,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基本上属于制造业产品的供不应求阶段(短缺经济阶段)。在这样的供求关系下,一般是制造业控制流通渠道,而商业基本上是受制于制造业。但在中国的商业体制下,改革开放之前仍然是商业强制性地剥夺了制造业对渠道的控制权,而改革开放后的10多年里,制造业才逐渐在渠道上占据了控制权。此时,产品的销售相对于产品的生产过程来说较为容易,制造商常常选择自销,进行产销一体化,从而较易控制渠道。

从90年代初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制造业生产能力和有效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市场供求关系开始逐渐由紧缺转向宽松。根据国内贸易商业信息中心逐年对600余种大类商品供求状况的排队分析表明,从1998年上半年开始,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基本消失,1998年下半年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越来越严重。到2002年上半年供过于求的商品占排队商品总数的86.3%,与2001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3.4个百分点,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13.7%(注:市场供求实现由紧缺到宽松.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曾长期存在的短缺状态宣告结束,开始由“卖方市场”逐渐进入了全面“买方市场”的格局。此时,相对于制造而言,销售环节对于制造商失去了比较优势。渠道的优势逐渐自然被掌握市场信息、拥有市场开发经验和强大网络优势的专业化商业企业所控制,市场对生产的导向作用日益增强。

4.商业业态多元化因素

从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国有的批发零售商业一直占据着流通业的主导,传统的百货业和供销合作社是主要的商业形态。从1978年开始的商业改革,以市场为取向调整和改革了产品购销体制和社会商业结构,恢复、发展农村集市贸易,鼓励支持集体、个体等多种所有制商业发展,将一些适合集体、个体经营的国营小型商业、饮食和服务企业转为集体或个体所有;通过试行经营责任制、经营承包责任制和“改、转、租、卖”等方式,加快国营商业企业改革步伐。当然,这种打破原有国有批发零售为主体格局的制度变迁的直接结果又使商业企业的平均规模出现了减小的趋势。这也是在短缺的基础上增强了制造业市场渠道控制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商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商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多元化,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的局面。各种新型的商业业态开始出现,特别是连锁商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中国的一些主要城市,超级市场、便利店、货仓式超市、专卖店、邮购、自动售货机等现代化的商业业态都已开始引进。自90年代初开始,连锁商业就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据统计,至2003年底,全国已有限额以上连锁零售法人企业(集团)967家,占限额以上零售法人企业的10%;连锁零售门店数达39089个,比上年增加8000多个,增长27.1%;销售总额3434.4亿元,比上年增长29.2%。(注: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中国连锁零售商业企业统计年鉴2004[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4.)大型零售企业由于拥有了大规模采购的讨价还价势力、大规模的分销网络、较低的分销成本、对消费信息和趋势的把握等优势奠定了其在商品流通渠道上的明显优势和控制能力。特别是像家电业的大规模专业化连锁零售企业(如国美、三联、苏宁)已经成为市场终端通路的实际控制者。

三、结论

(1)对中国制造业与商业关系的历史演变进行总量分析,主要是从中国工商关系的发展阶段入手,通过研究制造业与商业的总量结构关系,以及分产业和地区的结构关系,得到中国制造业与商业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

(2)中国自解放初期以来,制造业与商业之间并没有经历西方国家两者的发展阶段,明确提出中国制造业与商业关系的阶段理论,而且认为两者之间阶段的形成主要是制度因素造成的,所以,中国的制造业与商业关系研究必须加入制度因素,修正国外在工商关系研究中的制度假设。

(3)认为中国工商关系已经进入以商业为主导的时期,表现为在大多数的产业链中商业利用市场势力对制造业形成较强的纵向渠道控制,而这种趋势将在商业(主要指批发零售业)全面开放后更加显著。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法规和产业政策以利于中国工商关系的协调发展。

标签:;  ;  ;  ;  ;  ;  ;  

中国制造业与商业关系的演变:全面分析_商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