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渗透;数学文化
引言
相对于抽象和不易理解的数学规律,数学文化更加形象而富有趣味,是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元素。为了加强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渗透效果,本文结合以往教学经验,对数学文化的渗透路径加以阐释,现做如下分析。
1将数学文化渗透进小学数学的重要意义
早期数学一直都是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以及生产问题的工具,但随着数学家对数学规律和问题的总结,数学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此基础上逐渐有了数学文化。虽然并没有人提及数学文化概念,但数学文化却一直存在,它对数学学科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常所认为的数学文化是数学学科的精神、指导思想、观点、方法以及相关规律、定理的形成以及发展。当今小学课本中的数学知识只是将万千数学文化内容进行了浓缩,重点仅是在向学生展现数学文化成果,忽略了深厚的数学文化的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应当与数学文化相辅相成,通过数学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形成小学数学框架。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中首先是要掌握数学语言,对基本的知识有深刻的了解,最后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通过这种方式循序渐进的把数学的方法逐渐上升为数学思想,这便是数学文化的意义。“新课标”的实施开始逐渐重视小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培养,并在课本中渗透数学文化,将知识与文化相互结合,让学生体会和感受数学文化以及历史的魅力,把生活与实际相联系。
2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2.1正视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带有一定的感性以及理性的美感,对此,小学数学老师必须要高度重视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的使用。数学文化的精髓就是数学文化中数学思想以及教学方式的使用,举例来说,在讲述平行“圆柱和圆锥”的内容时,可以采用折―画―剪―拼的方式进行教学,借助多种方式,更好的计算出圆柱以及圆锥的面积,分析拼凑好的圆形、长方形和圆柱以及圆锥之间的关系,更好的完成迁移,得出圆柱以及圆锥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的去看待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的效用,深入的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通常来说,数学文化并不会独立的依存到教材内,其会和数学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对此,老师们在教学时,必须要高度重视数学文化的挖掘工作,使得学生们都可以更好的感受数学世界,提升学生们的数学成绩以及数学教学效果。
2.2结合数学公式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公式是客观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抽象表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推导、理解、掌握并运用数学公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公式形式简洁,内涵丰富,是数学抽象的集中体现,因此,在教学指导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公式的“形”,还能够理解同时内在的理论依据,但是在这一教学讲解过程中,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课堂设计常常陷入枯燥、单调教学情境,导致学生对于数学公式陷入了“死记硬背”的理解误区。针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文化教育形式,将丰富的数学文化作为公式推导的重要支撑,引导学生在文化探索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解数学公式,并提高其应用的灵活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在圆的面积公式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现将圆分成8、16、32、64……不同等份的过程,并在切割中引入“圆周率”的概念,并配合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圆周率计算的相关知识,辅助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以提高其对数学公式的理解程度。
2.3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融入数学文化内涵的情境
只有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渗透数学文化内涵,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并且加深对数学文化的认知。数学文化内涵的渗透能够不断丰富小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出具有探索性、趣味性以及适应性的情境问题,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经过精心设计将学习目标和任务结合在学生的日常中。在课堂上教师也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需要与实际生活连接,结合最基本的数学知识结构,引导和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从多角度分析得到最终的答案。通过数学文化内涵的形式,将多元创新的理念渗透进去。鼓励学生通过创新的视角和理念进行思考,充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这样便于小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概念,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创造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文化内涵,不断培养他们对数学的情感。
2.4联系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源于社会生活的细枝末节,而又最终在生活之中得到具体的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更加须要从生活角度为小学生提供一种了解数学文化的路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将更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更多地从生活中索取,继而由数学文化的渗透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须要将数学文化的背景内容提供给学生,更加须要从生活角度去揭示数学文化的内涵与本质,进而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以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一课为例,渗透数学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引用生活案例作为一种解释数学规律的教学方法。“角的认识”教学目标为:使学生从实际生活的例子中体验角的形成,初步建立角的概念,了解角的定义。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小闹钟”,让学生来观察闹钟分针与时针组成的图形。然后通过问题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如:“同学们发现分针与时针所形成的角度了吗?那么同学们是否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举出和这个角度相同的案例呢?”A学生回答:“书本的竖边与横边也是直角,闹钟的12时15分,和书本的角度是一样的。”B同学回答:“剪刀也可以形成一个角度,但是这个角度没有办法打开到一条直线那么大,不像小闹钟的时针与分针可以组成12时30分、1时35分、2时40分等直线。”此时学生所提出的多种生活经验,恰恰是最能够体现生活本质、与学生日常生活最为接近的数学规律。而教师沿用学生所提出的生活问题,可以更为方便地渗透数学文化。教师可以同时抛出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思考内容,例如:“两个风筝的线是一样长的,那么角度大小是否决定了风筝的高度呢?一般滑梯的角度会设置在多大范围?角度太大了我们会不会害怕呢?”此类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通过生活现象理解数学文化,以及数学文化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不再机械地学习解题技能,而是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思考方式与分析规律,进而在解答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凝练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力,最终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结语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政策实施力度的不断加大,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逐步提升,然而实践的过程并不是十分顺利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更好地体现数学文化的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提升他们对数学文化知识的兴趣,从而帮助其建立数学思维体系。在数学文化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分析能力、观察能力等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提升。
参考文献
[1]?郝倩.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现状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2]张笑君.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J].学苑教育,2018(02):45.
论文作者:刘翠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