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市人民医院CIMR室 江苏句容 212400
【摘 要】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自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40例,全部行螺旋CT扫描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40例患者中,恶性24例,良性16例。发生于胃18例(良性10例、恶性8例)、小肠13例(良性6例、恶性7例)、结肠3例(恶性3例)、肠系膜2例(恶性2例)。肿块直径大于5cm的22例(良性的12例、恶性的10例)、肿块直径小于5cm的18例(良性的4例、恶性的14例)。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明显强化者16例(良性13例、恶性3例)、周边实质明显强化,中央坏死无强化者17例(恶性17例)、不均匀强化者5例(良性2例、恶性4例)、未见明显强化者1例(良性1例)。肿块边缘清晰21例(良性13例、恶性8例)、肿块边缘不清晰19例(良性3例、恶性16例)。共有11例发现转移,其中CT发现转移8例、肝转移5例、肠系膜转移伴腹水2例、后腹膜转移1例、有3例肠系膜转移CT未发现。结论:螺旋CT更能明确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大力推广和支持。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CT
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一种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免疫组织化学表现,由于临床无特异性,诊断比较困难。据调查显示:对于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更能给予明确的诊断结果[1]。为此,我院随机抽取自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40例进行研究,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自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40例,均由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手术、病理证实,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在32-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17.2)岁,其中腹部包块的12例、消化道出血10例、肛门指检肿块2例、腹痛6例、腹胀伴呕吐6例、不完全性肠梗阻4例。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完善的患者。(2)肝肾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3)患者及其家属不同意参与此次研究的。
1.2 检查方法:
40例患者全部行螺旋CT扫描和双期增强扫描。检查方法:检查前的6-8小时患者禁食水,检查前的1.5小时左右口服2%的泛影葡胺碘900ml,平卧,采用型号为西门子Definition AS 64排或东芝Aquilion 16排螺旋CT机,层厚5mm,螺距1.0mm重建图像。CT扫描后将80-100ml的碘海醇用高压注射器以3ml/s的速度注入肘静脉,在造影剂注入后的30秒及60-70秒分别扫描1次[2]。
2结果
2.1 胃肠道间质瘤的部位、大小及形态
40例患者均经螺旋CT扫描和双期增强扫描。发现恶性24例,良性16例,其中发生于胃18例(良性10例、恶性8例)、小肠13例(良性6例、恶性7例)、结肠3例(恶性3例)、肠系膜2例(恶性2例)。肿块在腔内的有22例(良性8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恶性14例)、肿块在腔内的有13例(良性7例、恶性6例)、同时向腔内和腔外生长的5例(良性1例、恶性4例)。肿块直径大于5cm的22例(良性的12例、恶性的10例)、肿块直径小于5cm的18例(良性的4例、恶性的14例)。经检查发现:良性肿瘤呈类圆形;恶性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的有15例、不规则形状的有9例。
2.2 胃肠道间质瘤的密度及强化特征
40例患者经检查发现: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明显强化者16例(良性13例、恶性3例);周边实质明显强化,中央坏死无强化者17例(恶性17例);不均匀强化者5例(良性2例、恶性4例)未见明显强化者1例(良性1例)。
2.3 胃肠道间质瘤的边缘
40例患者经检查发现:肿块边缘清晰21例(良性13例、恶性8例),肿块边缘不清晰、模糊的19例(良性3例、恶性16例)。
2.4 胃肠道间质瘤的转移病灶
经检查发现:40例患者中,共有11例发现转移,其中CT发现转移8例,肝转移5例,肠系膜转移伴腹水2例,后腹膜转移1例,有3例肠系膜转移CT未发现。
3.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由不同数量的梭行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好发于中老年人,多见于40岁以后,绝大多数发生于胃,约占65%,其次发生于小肠、结肠、食管等,极有少数患者会发生于腹腔软组织。此病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以腹痛、便血、腹部肿块为主,临床上主要以“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为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病例手段[3]。胃肠道间质瘤较小时,CT一般都可以准确定位,当瘤体较大或者瘤体与管壁相连部分较少时,CT定位起来一般比较困难,尤其是在CT检查时,常常会被误诊为其他器官来源的肿瘤,比如肾上腺肿瘤癌或者肝癌等。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是医生及患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大多数为恶性,恶性的肿瘤可通过种植和血行转移到肝、肺、腹膜等部位,淋巴结转移比较少见,恶性在手术时会见到肿瘤浸润到其他邻近的器官,出现肝脏、肠系膜、网膜、腹膜等处的转移[4]。
螺旋CT与传统的CT有很大的不同,有了很大的改进,螺旋CT采用的是滑环技术,用锥形X线束,多排探测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扫描速度,旋转1周的扫描时间可以短至0.5秒,同时旋转1周还可以获得多层图像。螺旋CT可以观察到周围器官有无转移,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对身体的较长范围进行不间断的数据采集,获得的信息量较大。此外,螺旋CT的扫描速度增快,观察视野比较开阔,使图像的质量也更高,图像更接近于立体解剖图像,周围组织器官的侵犯、病变情况都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来,使更多细小的病变及黏膜更容易被发现。CT平扫肿块多为软组织密度,肿块易发生出血、坏死、粘液样变及囊变,使肿瘤的密度不均匀。上述研究数据表明:螺旋CT可以清楚的扫描出胃肠道间质瘤的形态、大小、位置、密度、强化特征、边缘、转移病灶等,对于胃肠道间质瘤与其他肿瘤的鉴别有着重大意义[5]。
综上所述: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给予螺旋CT扫描,可以得到更为精确的诊断结果,对于患者疾病的诊治有着重大意义,应当作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大力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顾亮亮,夏淦林,冯峰. CT及MRI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价值[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28(11):1120-1122.
[2]张建华,钟立坚,农剑波. 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J]. 右江医学,2015,:43(04):488-490.
[3]王西昌,施耀军,魏正清. 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价值分析[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11):1969-1971+1975.
[4]姚吕祥,靳仓正,徐新超,刘艳.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02):84-86+90.
[5]樊世富,陈淑君,陈蓉.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诊断及临床价值[J]. 放射学实践,2014,29(06):668-672.
论文作者:汤飞,陈苏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5
标签:胃肠道论文; 肿块论文; 间质论文; 螺旋论文; 患者论文; 肠系膜论文; 发现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