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正处于市场需求旺盛而自身发展困难的尴尬境地之中。
目前,社会对技工需求强烈。我国产业结构将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向二、三产业加速发展的新型产业结构转变,技术结构将由以劳动密集型和传统技术为主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需求大量高素质、技术型的一线人才。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全国89个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来看,2002年,各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集中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三大行业,其用人需求分别为32.4%、21.7%和19.8%,约占总需求的73.9%。最近,无锡市对700多家外商企业进行调查,发现技工缺口高达上万人;苏州高新区和工业区现有4000多家企业,每年技工需求量3万多人,可整个苏州本地中职类在校生只有1万多人,每年毕业生只有5000人,缺口至少2万人;上海对630家企业进行调查,发现中职毕业生在企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85%的企业将继续招聘中职毕业生。据推算,“十五”期间上海年均需中职毕业生数中,第一产业为0.37万人,第二产业为4.47万人,第三产业为5.66万人。在我国7000万产业工人中,技工所占比例远远小于发达国家40%的比例。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滑坡严重。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受多方面影响,自1999年以来,中职在校生数与所占比例逐年下降。2001年,中职在校生数跌到1000万人以下,2002年虽有回升,达到1043万人,但由于普高发展迅猛,中职在校生所占比例下降为38.3%,是199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辽宁省有400所技校,现在能勉强招生的只有150所左右;陕西省173所技校有一半学校勉强做到一校一班,1/3的技校被迫分流或停办。综观1998年到2002年这五年间全国中等教育的学校数、招生数、在校生数的逆向情况(见下表),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更令人担忧。
1998年~2002年中等教育相关情况表
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相关情况对比
学校
招生 在校生
年数量普高中职人数 普高中职人数 普高中职
份比重比重 比重比重 比重比重
(所) (%) (%) (万人)
(%) (%) (万人) (%) (%)
1998 31054
44.92
55.08
801.8144.84
55.16 2105.70
43.61
56.39
1999 30502
46.31
53.69
771.6551.36
48.64 2165.10
48.44
51.56
2000 29657
49.11
50.89
806.0558.64
41.36 2245.44
53.50
46.50
2001 28374
52.54
47.46
895.8162.29
37.71 2380.75
50.01
40.99
2002 28274
54.54
45.46
1088.88
62.15
37.85 2726.99
61.75
38.25
Ⅱ全国普通高中相关情况
学
校 招生 在 校 生
年 人数 同比增长
数量 同比增长
人数
同比增长
数量 增长
人数增长人数增长
份(所) (所)(%)(万人)(万人) (%) (万人) (万人)(%)
1998 13948
持平 0.00 359.55 36.94
11.45 938
87.93
10.34
1999 14127
179
1.28 396.32 36.77
10.23 1049.71
111.71 11.91
2000 14564
437
3.09 472.69 76.37
19.27 1201.26
151.55 14.44
2001 14907
343
2.36 557.98 85.29
18.04 1404.97
203.71 16.96
2002 15406
499
3.35 676.70 118.72 21.28 1683.81
278.84 19.85
Ⅲ全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相关情况
学校
招生
在 校 生
年 数量 同比增长
人数同比增长
人数同比增长
数量增长 人数增长
人数 增长
份(所) (所) (%) (万人) (万人)(%) (万人)
(万人) (%)
1998 17106-10-0.06442.2626.435.64
1217.70
124.489.31
1999 16375
-731-4.27375.33
-66.96 -15.14
1115.39
-97.43
-8.02
2000 15039 -1282-7.83333.36
-41.97 -11.18
1044.18
-71.21
-6.38
2001 13467
162610.77337.83 4.471.34975.7868.406.55
2002 12841
-626-4.65412.1874.35
22.01
1043.1867.406.90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9年-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教育统计报告》2003年第1期。
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含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校。
过去,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政策的指导下,在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发展。如今,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大力倡导职业教育,并将其视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经济发展对中职人才需求旺盛,在社会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农村“三化”等宏观形势的变化中,随着劳动力市场规范化,用人单位招聘员工理性化,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迎来发展契机之时,却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滑坡的原因
(一)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仍有偏见
长期以来,职教被视为“二流教育”,其地位和声誉都逊于普通教育,职校被视为成绩差者、表现不好者、升学无望者的收容所,学生和家长选择职业技术学校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陈腐观念有密切联系。不顾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的全面发展,忽视学生个性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不顾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方面、多层次、多规格,所以影响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二)学生、家长对职教缺乏了解
许多初中毕业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缺乏了解,认为只要跨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大门,就被限定,以后就只能从事一线生产工作,一辈子低学历、低地位、工作任务重、收入少,因而大部分人认为上职业学校是白上。事实上,我国为了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满足民众对教育的需求,早就实行了专门针对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校学生的高等职业教育单招考试,现已形成普通高考与高职单招考试并行的格局,两种考试同时进行,都有大本、大专之分,毕业后享受同等待遇。可惜许多初中毕业生和家长对此并不了解。
(三)受“两高”扩招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提高全民素质,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即通常所说的“两高”(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扩招。“两高”扩招是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人民对教育需求的愿望,其中应当包括城乡职业高中的扩招,这应当是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可人们却认为上了普通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就有一只脚跨进了大学的校门。这种思潮使得普高持续升温,学生纷纷涌向普教,致使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急剧萎缩,受多方影响,教师无心教学,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四)受“人才高消费”现象影响
在高校扩招政策的拉动下,进入大学学习的人数增多,使很多人认为我国国民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涌向就业市场。同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下岗职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进城市。忽然间,劳动力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致使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本来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能做的工作,用人单位偏偏要招大专生、本科生。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非理性追求,必然使得广大初中毕业生选择读普通高中的道路,失去生源的中等职业学校当然越来越萧条。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通过宣传让社会更了解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要消除我国传统文化、社会偏见及“两高”扩招等因素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应宣传职业教育的自身意义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解释有关职业教育的概念、常识,招生时向学生和家长作宣传,就业推荐时向用人单位作宣传。通过宣传将职业教育推向市场,积极推广职业教育办学的成功经验,使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了解不断加深,促进职教、普教早日“一视同仁”。
(二)根据职业教育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模式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现代一线生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各种职业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根据各种职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对于职业生涯中重技能、轻学历的这类职业,职业学校应采用终结性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学校里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抓好基本功(如外语、计算机等),使学生毕业后立即能胜任工作,也为他们在学习型社会中接受终身教育,不断进行职业技能的更新和提高打下基础。对于不仅重视能力而且还要求不断提高学历的职业,学校应采取中继性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不忽视文化理论课的学习,使更多的学生毕业后能继续接受高层次学历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只有根据不同的职业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才能在高、低学历教育之间,在学习和就业之间建立一座畅通无阻的立交桥,也才能使职业学校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求,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三)根据市场需求更新教育手段、教学内容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职业学校应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办学模式中走出来,改变以不变应万变、以自我为中心的办学方式,采取以学生为本、以市场为导向的机制。了解市场经济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行业、企业、产业等岗位群对人才层次类型、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设计专业培养方向、能力素质标准、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手段,为求学者提供优质的教育、培训,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
(四)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确保职校生就业渠道畅通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学生就业是职校发展的关键所在。因而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且这两方面的工作无论在质还是在量上都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只有生源富足、就业渠道畅通,职校才能发展。目前,一些学校开展定单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仅使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并使学校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解决了招生难的问题,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更重要的是将职业学校推向了市场,使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课程调整、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方面都摆脱了原办学模式的束缚,进入了自主开放、机动灵活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