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校本课程构建的目标原则及评价标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评价标准论文,校本课程论文,原则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地位
开发校本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其目的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目前人们在探究校本课程的含义时,对“校本”这一主题词的核心内涵似乎少了点具体研究。“校本”并非就是指学校自编教材,虽然与此相关。校本的核心内涵是立足校情、以学生为本。它着力探究学生在特定社会生活环境中成长形成的心理状态、思想观念、认识水平、思维视野和知识基础,以及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教育文化资源积淀与推进素质教育的关系。校本课程开发集中关注的是本校学生的上述个性和本校教育教学资源优势的整合与生长点。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它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延伸和必要补充。将校本课程独立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观点和行为是错误的,也是极其有害的。
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构建首先要深刻认识它与国家课程《思想政治》的关系。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思想政治课教学是高中德育的核心。《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中学德育大纲》是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思想道德素养培育的纲领性文件,部颁思想政治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思想道德素养教育的法定教材,其规范性和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着重解决高中学生思想政治和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的普遍性问题。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开发必须深入领悟思想政治国家课程的教育内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贯彻好国家课程的精神,充分体现思想政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国家意志和时代精神。同时又要根据当地蕴藏的德育资源、本校教育文化积淀和教育教学资源优势,根据本校学生的特定生理心理特点、思想认识状况等学情,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发展不断涌现的新观念、新理论以及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搜集整理有效德育资源,构建开发思想政治校本课程。这样才能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把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推向深入,实现好思想政治教学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的目标。
二、思想政治校本课程构建的目标
1.更好地落实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
这是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深入领会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的内容,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以此为指导,密切关注党和政府深化改革,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措施,深入调查研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当地蕴藏的德育资源和本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和思想道德修养状况,深入分析研究影响学生思想政治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因素,探究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更好地落实《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要求。
2.引导学生实现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的根本转变
目前,高中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方法基本上是记忆、理解教材基本观点和原理,做练习题,提高应试能力。这一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常识,但没有真正形成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缺乏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思考,学生很难体会学习掌握这些科学理论观点的重大实践价值,缺乏自觉学习的内驱力,往往不能把从书本上学来的理论常识内化为思想政治素质。开发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实现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的根本转变。首先,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并不仅仅是学习教材知识,也不只是老师讲,学生听,识记、理解、做练习题,更不只是升学,最重要的是关注社会生活,善于发现和思考现实问题,力求用所学教材知识去探究解决这些问题。其次,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过程既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向老师质疑问难,更需要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与交流。再次,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在于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强自觉学习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思想政治新课程旨在“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因此,开发思想政治校本课程,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于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在探究如何正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常识,明白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科学思维方法的重大现实意义,在探究问题中明辨是非,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3.着重培养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意识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要相信孩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是修身养德,矫正和克服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思想品质素养,既需要良好的外部条件的牵引,又需要学生自身主体意识的觉悟和自我践行,而后者更为重要。思想政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努力克服单纯的说教和驯服式教育,克服“重说教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要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立足学生生活成长的社会生活环境,着眼通过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来领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提高自身品行修养的现实意义,体验不良行为习惯对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不利影响。思想政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应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将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社区服务等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着重探究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德育环境和形式,培养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4.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
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开发,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到教育教学过程首先是一个研究过程,既不是教教材,也不是另立炉灶,重新编写教材,而是研究教学对象(学生的心理变化特征、思想行为表现)和教学内容(部颁教材、时事、当地社会现实生活现象、学生生活),开发整合教育资源,创设教育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的过程。其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参与和促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要发展地看待学生,把培育塑造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如实地看成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树立“一切孩子都是可以教育好的,都可以成才”的教育理念,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能,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和可塑性等特点,因材施教,长善求失,补偏救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摈弃驯服说教,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灵沟通,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在民主、平等、师生和谐交流的学习氛围中,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品行修养。
三、思想政治校本课程构建的原则
1.坚持正确的政治伦理价值导向,弘扬时代的核心价值
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是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教育的本质问题,最核心最关键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构建开发,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牢固的政治信仰。必须深入研究怎样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情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伦理观。深入研究怎样培养学生关注党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不断推出的新政策、新措施、新观念、新理论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前进道路上存在的各种问题,深入思考分析党和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性,从而深刻认识我们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本质,逐步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必须深入研究怎样引导高中学生体认“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科学的价值观。突出思想政治学科的特色,充分体现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将课程标准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与本校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理论为支撑,以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科学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剖析自己为教学活动方向。引导学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内省”,建构立身处世、修身养德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学生向善、爱美、求真、务实、积极进取、活泼、乐观的健康心理情感,形成冷静、善于思考、顽强、果敢、坚毅、持之以恒的良好心理品质。
2.坚持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
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教育者科学开发整合教育资源,恰当创造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加强改造主观世界而逐步形成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科学性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一般说来,开发思想政治校本课程,首先要做到教学内容科学。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和思想道德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乎民族兴旺发达的大事。毛泽东曾深刻地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突出思想性,深入挖掘课程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构建培育形成健全的人格精神,培养学生形成下列观念:①探索、求真、务实、向善、爱美、创新、实践的自觉意识。②团结、协作、竞争、开放、节约、效率、平等、民主、自由、法纪、权利、义务、公平、正义等现代观念。③自立、自强、自律、自省、自尊的独立人格意识。④理智、诚信、友善、宽容、谦虚、勤勉、乐于助人、惩恶扬善。⑤懂礼仪,明荣辱,知廉耻,孝、悌、忠、信,常怀感恩之心,常行奉献之举。⑥直面现实,挑战挫折,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其次要做到方法科学。①课程载体——人文精神教育素材整合应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名言、警句、格言、典故,应主要从现行语文和历史课本中撷取,并注意收集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谚语、俗语、熟语。榜样教育应突出收集整理当地各个历史时期的先进人物、英雄模范的典型事迹和名人的生平。时事教育应坚持国内外重大时事与当地时事相结合的原则,着重挖掘校内学生活动和学生社区活动的人文教育内涵。这样,学生有深切的生活实践体验,对问题的探究便有了亲近感。②教学活动应坚持涵泳、体验和践行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思想观念形成中的引领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追问、慎思、思辨在领悟学习对象的人文内涵、升华思想认识中的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作用。对于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做到行动前目的明确,计划科学;行动中组织严密,调控得当,井然有序,人人参与,协作配合;行动后,认真总结,深刻反思挖掘活动的意义。③以学生为主体,坚持适度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④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原则。既要准确把握高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一般特征和规律,又要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既要教育学生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的政治伦理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又要指导学生在坚持这一前提下做出正确的具体价值选择,特别要重视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各种不同的生活关切。既要注重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先进的观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武装学生的头脑,又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去体验、感知、验证和认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趣味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3.坚持系统性原则
一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德育资源开发整合要与整个学校德育,特别是班级管理、团队活动密切配合,形成有机统一整体。二是准确把握课程资源元素的内在联系。以国家课程提供的理论为基础,以解决学生思想认识和言行存在的具体问题为对象,以人化(健康的思想、健全的人格)教育为目的,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认识事物、判断是非、指导行为的思想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在每个学段,结合教材德育资源和学生心理生理变化特征及思想行为变化状况,对应突出解决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做出系统的总体规划。四是德育内容的系统性。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及法制教育,在理论上形成内在有机统一体,在实践上我们要引导学生体认这些道德原则在修身导行、处理各种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促进个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课时教学中,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开发教材蕴含的德育资源,融传统美德和时代核心价值精神为一体,引导学生澄清思想上的错误观念和模糊认识,提高思想觉悟。
4.坚持主体性原则
教学活动要以触发学生积极的思想情感、主动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励学生自觉辨析为主。教师主要扮演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者、学生思辨活动的组织者、辨别是非活动的引导者、错误思想观念和认识的纠正者、学生思想行为转化的促进者。课程资源开发必须一切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着眼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其次要注重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再次要教学生学会科学地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方法。着重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我,发现自己的性格优点和缺点,正确调节心理情绪,排除消极情绪,激发学生培育向善、爱美、求真、务实、积极进取、活泼、乐观等健康心理情感,特别要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克服自己的不良行为,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四、思想政治校本课程评价
1.评价原则
课程评价是课程资源开发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量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开发是否科学合理,关键看其是否立足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应该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激励学生不断进步。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评价要坚持下列原则:(1)要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首位,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2)要采取多种方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和学生集体评价有机结合,将学校评价、家庭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发展自我评价能力。(3)对学生的能力发展要给予肯定性评价。如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搜集与筛选多种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等,都要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4)评价要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状况。既要考评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又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对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的评价,要更为关注其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考试应注重考评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在提供多种题型的同时,倡导综合的、开放的题型。(5)对校本课程效能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评价关键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评价内容
在形式上,学习评价一般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进行。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在内容上,分为知识目标评价、能力目标评价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评价三方面。对知识目标的评价,既包括理论观点和原理,又包括应用性知识及其操作规范。特别强调注重考评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实际理解和把握。对能力目标的评价,主要伴随着相应活动的开展,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动态的、综合的、有侧重的评价。既包括学习能力的评价,又包括实践能力的评价;既注重对理论观点、原理的运用能力进行考评,又强调对“动脑”“动手”的操作能力进行评估。对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的评价,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变化的趋向。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参加各类活动的表现,以及学生对当前社会现象和问题所表达的关切、所持有的观点。
3.评价标准
(1)教师主导作用评价标准。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从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进行:①是否优化整合课程资源,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是否突出了教学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时代特征,把德育放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位。②是否充分调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真正让学生成为课程开发实施的主人。学生的自主性是否调动起来,学生的活动是否是真实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③教学过程是否密切关注了学生思想认识、情感变化的现实特征,适时调整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开发形成性课程资源,做到思想政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在辨别中领悟知识,明辨是非,提高觉悟。即教师是否真正起到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作用。④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对不同学习基础、不同个性学生进行分层指导,促进其均衡发展。(2)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从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进行: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勤于思考,善于质疑,大胆探索。②是否具有合作精神。③是否准确掌握基本理论观点,善于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探究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重视知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④是否能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分析学习状况,总结学习成果(经验、教训)。
(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立项、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省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课题——《高中学生思想政治和思想道德素养培育与思想政治和思想道德校本课程建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为该课题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