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灸结合一穴多针浮刺法治疗肩背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论文_刘春峰,, 孙谊, 邓秀芝,,张志松, 王志红

雷火灸结合一穴多针浮刺法治疗肩背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论文_刘春峰,, 孙谊, 邓秀芝,,张志松,	王志红

荣成市中医院,山东 荣成,264300)

摘要:目的 探讨雷火灸及一穴多针浮刺法在肩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肩背肌筋膜炎患者,通过雷火灸及一穴多针浮刺法综合治疗方法观察疗效。结果 68例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痊愈32例,显效21例,好转9例,无效6例;痊愈率为47%,有效率为91.18%。结论 雷火灸及一穴多针浮刺法,对于肩背肌筋膜炎疗效显著,经济实用,不易复发,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雷火灸;一穴多针浮刺法;肩背肌筋膜炎

笔者自2012年1月~2015年1月,采用雷火灸结合一穴多针浮刺法治疗肩背肌筋膜炎68例,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8例患者均按临床表现,主要病史、体征、x线检查确诊,且均来自本院针灸推拿科门诊和住院病房,其中男25例,女43例;年龄30—65岁;病程3个月一6年。

1.2 诊断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1)好发于颈、肩、背部,起病缓急不一。(2)临床表现局部疼痛,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3)体检可发现患部有局部性压痛,肌肉轻度萎缩,有时可扪及“纤维炎性”结节,重压有酸痛感。常见压痛部位在斜方肌、岗上肌、岗下肌旁。(4)多在正常范围内,抗“0”、血沉正常或偏高。

1.3 纳入标准

反复无规律项背疼痛3个月以上,且发作多与天气变化和疲劳有关;局部肌肉僵硬伴牵拉不适,皮肤感觉敏感性降低,检查可触及条索状结节,生化检查参数正常;X线或CT检查,局部排除占位性病变。

1.4 排除标准

(1)年龄在l8岁以下或85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带有心脏起搏器者及对针刺畏惧者。(2)关节扭伤、软组织挫伤或断裂伤。(3)合并心脑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4)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2 治疗方法

2.1一穴多针浮刺法:

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采用0.3mm×40mm毫针,三针均以背部两肩胛骨内侧缘内的压痛点、条索状结节(阿是穴)为进针点,且均与皮肤表面成25°~45°夹角进针,第一针背向脊柱方向斜刺0.8—1寸,第二针与脊柱平行向上斜刺0.8—1寸,第三针与脊柱平行向下斜刺0.8—1寸,三针均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

2.2 雷火灸治疗:

患者取俯卧位,使用雷火灸专用艾条(生产许可证号:湘食药监械生产许(2010)第A040(更))及两个两斗式灸具盒。点燃艾条后,每孔各插入艾条一炷,盖好灸具盖,将两个两斗式灸具盒分别垂直于脊柱置于胸4至胸8椎两侧膀胱经循行处,温灸 30 min。注意距离,以免烫伤。每日一次,6次为1 个疗程,之后休息一天,继续下一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

2.3 注意事项:

针灸应辩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采用不同的穴位,且施灸时应以患者的耐受为度,艾条温度过高会烫伤皮肤,过低会降低疗效。全程治疗中随时询问患者皮肤的感觉,无灼痛感及不适,随时调节固定高度,适当抬起灸具,切记过烫,以免烫伤皮肤。

2.4 疗程

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日,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拟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临床痊愈:局部疼痛消失,无压痛,肢体活动大致正常,能参加正常工作。(2)显效:局部疼痛基本消失,无明显压痛,肢体活动大致正常,能参加正常工作。(3)有效:局部疼痛减轻,轻度压痛,肢体活动有改善,可参加工作。(4)无效:和治疗前比较,各方面均无改善。

3.2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判定患者疼痛强度。

0分:静息时及活动时均无疼痛;1—3分:静息时无痛,日常活动时轻微疼痛;4—6分:静息时轻微疼痛,日常活动时疼痛加重;7一lO分:静息时或日常活动时疼痛剧烈。

3.3 结果

68例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痊愈32例,显效21例,好转9例,无效6例;痊愈率为47%,有效率为91.18%。

4 结论

雷火灸与一穴多针浮刺法相结合治疗肩背肌筋膜炎的疗效确切、迅速,无副作用,安全性比较高。

5 体会

中医认为本病病变在肌肉与筋膜,把本病归属于“痹证”之“周痹”、“筋痹”的范畴。《医学正传》有“周身麻木酸痛,名日周痹”的记载。《素问·长刺节论篇》有“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日筋痹”的记载。《灵枢注证发微》注:“周痹者在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或随脉以下。非比众痹之在于左右,各当一处者之有是所也”。此颇为概括了周痹症候上以痛虽多但发有定处,此起彼伏为特点 。《素问·骨空论》日:“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脉经》又有“腰脊强痛,不得俯卧,大人癫疾,小人风痫疾。”据上述记载,督脉的病候,主要是关于脊髓及四肢的见证,如项痛、腰脊强痛、俯仰不利、肢体酸软。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为肝、脾、肾虚弱,脏腑功能失调及风寒湿诸邪合而致病,故素体虚弱,脏腑亏虚,正气不足,阴阳失调是本病的主要内因。本病多因长年劳逸不当,或贪凉受冷,风寒湿邪客留筋肉,使肌筋中气血循行受阻,气郁血滞,日久痹阻经络,筋位失和,诱发筋肉或粘涩,或松弛,或僵硬。属中医学背痛、背部伤筋、痹证范畴,临床多分为气郁、瘀血、寒湿等证,故以行气活血、散寒止痛、舒筋通络为治疗原则。以压痛点作为取穴和施术的部位,此即《灵枢·经筋》治疗痹痛之“以痛为腧”的方法。现代医学认为,背肌筋膜炎是因外伤或慢性劳损而使背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局部微循环障碍以及纤维性变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以肩背部疼痛、酸痛,局部肌肉变硬。有时可触及硬结或条索状物等为主要表现。本病最常见的病因是各种损伤,由于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姿势不当,使背部肌肉、筋膜处于过度的牵扯、伸展状态或由于过于频繁的活动,肌肉、筋膜间互相位移过度而损伤。受损的肌肉、筋膜组织可发生无菌性炎症、水肿、渗出、脂肪浸润,久之则发生粘连、纤维性病变。寒冷、潮湿的气候环境,可使背部肌肉、筋膜的血管收缩、缺血、水肿,引起局部纤维浆液渗出,则是导致本病的常见诱因。因治疗不够彻底,遗留局部粘连,进而形成激痛点;其次是风寒湿和肌肉痉挛,人体受到风寒湿的影响,温度突降,体表血管收缩,深部血管扩张,导致液体渗出,积存在体内,引起疼痛;当肌肉痉挛,极度缺血时,会产生大量有害的代谢产物,刺激神经感受器而引起疼痛。

雷火灸是改雷火神针实按灸法为明火悬灸疗法,利用药物燃烧时产生的热力,红外线辐射力和药化因子、物理因子,通过脉络和腧穴的循经感传共同达到温通经脉,调节人体功能的作用。雷火灸强大的火热力及红外线辐射力,直接作用于肩背部,达到循经感传,通导经络和调节微循环的作用,起到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止痛等功效。雷火灸可以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抑制血管通透性升高、减少炎症渗出、加速炎症渗出物吸收的作用,能调整人体免疫功能,使组织变软,促进局部的新陈代谢,消除无菌性炎症和水肿,缓解肌肉痉挛,松解粘连,从而起到活血化瘀,温通经脉,解痉止痛的作用。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依据“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理论,发掘祖国医药学宝贵遗产,借鉴和运用古典医籍中较为丰富而切合实践的治疗方法,将一穴多针透刺法用于肩背肌筋膜炎的治疗,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一穴多针浮刺法的特点是组成一个选穴精当、疗效卓著的“治疗网络”,刺针少,而刺激穴位多,直接刺激病变所触及粘连处,能够有效地松解局部的粘连,改善了病变部位血液循环状况,有利于局部新陈代谢和致痛物质的清除,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从而使肩背部气血调和,经脉通利,通则不痛,顽疾向愈。

采用雷火灸与一穴多针浮刺法结合,可增强刺激量,加速经气运行,使针感更易于扩散传导,从而使上下气血贯通,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及水肿吸收,舒缓痉挛,达到舒筋活络、松解粘连、消炎祛痛之目的。雷火灸与一穴多针浮刺法结合,在临床治疗上可以互相补充,提高疗效。两法结合治疗肩背肌筋膜炎疗效明显,痛苦小,不加重损伤程度,无不良反应,患者乐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论文作者:刘春峰,, 孙谊, 邓秀芝,,张志松, 王志红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5

标签:;  ;  ;  ;  ;  ;  ;  ;  

雷火灸结合一穴多针浮刺法治疗肩背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论文_刘春峰,, 孙谊, 邓秀芝,,张志松, 王志红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