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C反应蛋白、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论文_朱高春,段怀凤

(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神经内科,安徽淮南232000)

【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后神经功能及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脑梗塞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8,采用抗血小板制剂及活血药物进行常规治疗)和治疗组(n=48,常规治疗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4d、21d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Barthel指数)评分及CRP、LP(a)和Fib水平变化。结果:治疗14d、21d后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CRP、LP(a)和Fib水平改善幅度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减少CRP、LP(a)和Fib水平表达。

【关键词】丁苯酞注射液急性脑梗塞神经保护C反应蛋白、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研究

【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A

急性脑梗塞(acetue cerebral infarction,ACI)主要是因脑部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后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一种脑缺血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对ACI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认为血清CRP、LP(a)和Fib是急性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1]。作者研究了丁苯酞注射液对ACI神经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安徽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神经内科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符合急性脑梗塞患者96例。病例纳入标准: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 例。治疗组包括男25 例,女 23 例,年龄 56-69岁,平均(61.23±4.12),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在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抗血小板制剂(阿司匹林100mg/d,口服,奥扎格雷,80mg每天两次静脉点滴)。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100ml含丁苯酞25mg),每天2次,连续治疗21天。

1.3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疗效评定标准采用美国卫生研究院的有关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fhealth storke seale,NIHSS)反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Barthel指数反应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生化指标检测:分别对两组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d、21d血清CRP、LP(a)和Fib水平进行检测,并在治疗前后检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心电图、凝血功能等。

1.4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作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均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NIHS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NIHSS评分在治疗后14d、21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NIHS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Barthel指数评分在治疗14d、21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4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如呕吐、腹泻、过敏、出血等,血尿常规及心、肝、肾功能均无异常。

3讨论

ACI的发生是由于脑部供血血管突然血流受阻后造成脑组织急性缺血性损伤引起神经功能缺失。若缺血时间过长则会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导致钙超载并激活兴奋性氨基酸的大量释放,造成神经元细胞功能的不可逆性损害。因此,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治疗主要应及时恢复其脑部血流供应,改善脑神经细胞代谢,使其继续存活并恢复自身功能。

CRP是一种炎症的时相反应蛋白,临床常作为检验炎性的标志物,被认为是脑梗塞的重要发生发展机制。Fib是一种由肝脏合成及分泌的具有凝血功能的糖基化蛋白质,它能反映出机体的凝血状态,并作为体内最重要的凝血因子参与凝血过程,有研究认为,Fib水平增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通过与血小板膜上受体的结合促使血小板聚集,速度动脉硬化和血栓发生发展[2]。因此Fib是早期诊断和治疗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的重要临床室检测指标。

LP(a)是一种的血浆脂蛋白, Lp(a)参与脑梗塞病发展可能与以下两个方面有关:(1)参与脑动脉硬化形成[3],其能与纤维蛋白结合,形成容易沉积在动脉血管管壁的LP(a)-纤维蛋白复合物,使动脉发生粥样硬化。(2)促血栓形成。体外试验研究表明,LP(a)以剂量依赖性与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竞争结合位点,当有纤维蛋白存在时,LP(a)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竞争纤维蛋白结合点,使t-PA、尿激酶与纤维蛋白依赖性纤维蛋白激活能力降低。因此,LP(a)作为老年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可作为对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临床诊治工作中重要的检测指标。

本研究显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CRP、LP(a)及Fi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丁苯酞注射液对改善急性脑梗塞患者神经系统效果显著,并且可以通过降低血清CRP、LP(a)及Fib水平而提高急性脑梗塞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宋丽艳,周亦,翟万庆.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CRP、FG、LP(a)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探讨[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4,20(10):1357-1359.

[2] 朱宣,管阳太.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1):2821-2822.

[3] 廖飞翔,姜孝新.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5(1):89-90.

论文作者:朱高春,段怀凤

论文发表刊物:《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4

标签:;  ;  ;  ;  ;  ;  ;  ;  

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C反应蛋白、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论文_朱高春,段怀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