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工会理论给我们的几点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给我们论文,几点论文,启示论文,工会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方国家的工会运动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随着工会运动发展成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社会运动,西方工会理论也应运而生,并逐渐成熟起来。中国社会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构建的工会理论框架已不适应目前工会工作的实际。因此,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工会理论框架的过程中,借鉴西方工会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一、西方工会理论简介
西方工会理论是指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会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工会理论。从广义上讲,它分成两大体系。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体系,代表人物有马克思、恩格斯、拉萨尔、列宁等。他们的理论对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会运动起到过指导作用,同时对欧美国家左翼工会运动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另一个是所谓资产阶级学者的工会理论体系,或称狭义的西方工会理论体系。本文所指的是狭义的西方工会理论体系。
西方许多工会理论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工会理论加以阐述,其理论对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西方国家工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代表人物主要有西方工会理论的创始人悉尼·韦伯夫妇,美国经济学家约翰·R·康门斯、赛立格·波尔曼。二战以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约翰·T·邓洛普,英国的罗克伍德以及日本的产业社会学家松岛静雄和大河内一男等。一般以邓洛普为界,分成早期工会理论和当代工会理论两个阶段。
尽管从19世纪中期起,西方不少学者就开始在他们的经济学或社会学的论著中涉及了工会问题。但最早将工会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的是英国的韦伯夫妇,他们于1894年发表的《工会运动史》、1897年的《产业民主制》中集中地论述了工会理论。韦伯夫妇认为工会是存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之中的。针对当时英国技艺工会盛行的状况,他们提出了工会组织结构的发展方向是对工会会员入会条件较少限制的产业工会。另外,韦伯夫妇还指出工会与雇主进行集体交涉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韦伯夫妇对于西方工会理论起到了奠基作用。
20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工会理论家,其中以康门斯和波尔曼最为著名。他们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在对美国工会运动进行专门研究的基础上论述其工会理论的。康门斯认为工会运动主要是经济活动,美国的国情又使这一点表现得更加充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对工会的组织率和工会工作有着周期性的影响。工会活动与工业化的发展密不可分。波尔曼同样强调工会是经济组织,指出知识分子(或称智力因素)在工会运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波尔曼认为工会与资方的经济关系是工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集体谈判是工会的基本工作之一。
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进入了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时代。工会运动相应调整了政策,工会理论也有了新的发展。对于当代西方工会理论发展有着重大贡献的理论家当推美国社会学家邓洛普。他接受了美国结构功能学派的创始人帕森斯的社会学思想,在工会理论方面受到韦伯模式的影响。他的贡献在于他将以往的工会思想系统化,邓洛普认为工会是存在于产业关系之中的。当代社会产业关系由经营者(雇主)组织、工人的正式的(工会)或非正式组织、政府机构三个方面组成。这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构成产业关系系统。产业关系系统的正常运转一方面依靠法规的强制作用,同时集体谈判也是解决矛盾的主要手段。工会从事的集体谈判活动将带来产业社会的稳定。邓洛普的贡献还在于他对于劳动问题、工会问题、集体谈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性的研究,使其理论更具说服力。
英国的社会学家罗克伍德在分析了战后工人阶级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于邓洛普的工会理论,他否定帕森斯的功能派理论,从社会冲突论的角度论证了工会在产业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认为工会不仅应在经济领域,而且也应在政治领域中发挥作用。罗克伍德的理论对于西欧工会有一定影响。另外,日本在战后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会理论家,如松岛静雄和大河内一男,他们结合日本工会实际,提出了企业工会理论,在日本国内颇具影响。
二、西方工会理论的特点
首先,大多数西方工会理论家本人都是理论功底深厚的学者。如韦伯夫妇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康门斯、波尔曼和邓洛普则分别为威斯康星和哈佛大学的教授。他们都将工会理论置于雄厚的理论基础之上,其工会理论不仅在欧美的工会界,而且在学术界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韦伯的《产业民主制》、波尔曼的《劳工运动史》、邓洛普的《产业关系制度》、罗克伍德的《富裕社会》都是著名的学术著作。
其次,西方工会理论从创建以来就随着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工会运动的发展不断调整充实,不同国家的工会理论也依据各国社会经济的不同特点形成各国的特点。
处于20世纪早期的工会理论家的理论,基本上都是在劳资关系的范围内,将工会视为工人与雇主斗争的产物。波尔曼就指出“资本主义的抵抗力”是影响工会运动的基本因素。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实际上也只限于劳资两个方面,将工会作为劳资关系的构成要素。
30年代以后,由于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盛行,政府开始全面干预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从企业、市场的两极结构转为企业、市场、政府的三角结构。随着这一转化,工会运动的政策进行了调整,工会理论也随之发生变化。50年代,邓洛普首先将产业关系理论引入工会理论,成为早期工会理论与当代工会理论的分水岭。邓洛普同期及以后的理论家尽管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工会,但基本上都将工会置于产业关系的体系中。
随着工会理论的成熟,不同国家的工会理论也显现出不同特点。由于美国战后经济发展一直比较平稳,工会运动处于低谷,所以美国的工会理论更多地表现出工联主义、经济斗争的倾向。英国工会有着长期斗争的传统,二战后英国经济一直不景气,劳资矛盾相对尖锐。因此英国工会理论的斗争性较强,有较多的政治斗争色彩。
第三,虽然大多数西方工会理论是以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出发点的。但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上具有超前性。例如,韦伯夫妇在19世纪末期就提出了工会组织结构将以产业工会为主,工会对入会标准应有放松,使工会成为大多数工人能够加入的组织。从韦伯时代起,就开始将集体交涉作为工会任务之一。20至30年代的英国工会理论家也认为集体谈判将是工会在工业社会中要持续下去的一种制度。二战以后的工会理论家更加重视对集体谈判的研究,为西方工会开展集体谈判提供了理论指导,使许多市场经济国家工会的集体谈判工作到70~80年代达到高潮。
第四,西方工会理论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在西方国家,研究工会的理论家大多并非出身于工人,这当然对他们的研究带来了相当的局限。但纵观西方工会理论,可以看到,这些学者对于工人阶级的状况、工会工作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性研究使其理论具有相当的说服力。而且,他们非常重视对于具体问题的研究,仅对集体谈判技巧这一个问题,就有多个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过论述。
三、借鉴西方工会理论,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工会理论框架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构建与其相适应的工会理论框架。在此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借鉴西方工会理论中对中国有益的东西。构建新的工会理论框架,应扩大视野,多方面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西方的工会理论正是在吸取了大量的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它目前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理论,但仍然与经济学中的工资、就业、社会保障、产业关系理论,与社会学中的职业、劳动者、组织理论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80年代初才在中国建立的工会理论基本上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分支学科存在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它相继吸收了工人阶级理论和劳动关系理论,扩大了中国工会理论的基础。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工会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从未遇到的问题,要求有更深刻的理论来指导。新的理论框架应更多地吸收相关学科,尤其是劳动经济学和产业社会学的理论。有这些学科作依托,工会理论这门新兴学科才会更加完善。
构建新的工会理论框架应具有超前性和一定的可操作性。西方工会理论之所以在西方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相当影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理论的超前性。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关于集体谈判的理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之中,更要求工会理论具有超前性,以便对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工会工作,政治体制改革后的公务员工会,乃至外资、合资、私营企业工会工作进行理论指导。另外,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会工作将更加具体,工会将面对职工就业与再就业、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女工保护、最低工资标准等一系列具体问题,这要求工会理论更具可操作性。
新的工会理论应以产业关系理论为出发点。以往的工会理论,是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工人阶级理论、劳动关系理论为出发点的。从现实情况看,这有一定的局限性。工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问题要求工会理论有更新的视角与出发点。以产业关系理论为出发点的意义在于:首先,产业关系理论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充实,而且,产业关系理论中最为中心的理论是劳动关系理论,又较劳动关系更为宽泛。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工会理论或以产业关系为出发点,或将产业关系理论运用于工会理论。尽管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但在具体的产业关系理论中是可以跨越社会制度的。所以,以产业关系理论为工会理论框架的出发点,可以使工会理论有更稳重的理论基础。第二,符合中国国情。西方工会理论发展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各国依据各国不同国情建立的工会理论。中国工会理论的发展成熟也要求工会理论适应国情,我国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行为在此过程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入,产业关系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要求工会理论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第三,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可操作性。许多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产业关系领域的劳资政三方格局在中国目前还未建立起来,而且困难重重,但它是今后的改革方向。新的工会理论以产业关系理论为出发点将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一定的可操作性。以产业关系理论为出发点,不仅可以规范新形势下的工会性质、地位、职能与政府的关系等,还可以将集体谈判、劳动争议与仲裁、劳动力市场等具体问题引入工会理论,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西方工会理论从创立到今天,随着西方国家工会运动的发展不断完善。但客观地讲,它并没有形成十分完整的体系,相当多的关于工会的理论还仅在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中涉及。而且,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我们在构建新的工会理论框架时,对西方工会理论只能借鉴,不能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