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星星_阿宝论文

村里的星星_阿宝论文

村里走出的明星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村里论文,明星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他们来自农村,并凭着自己执著于梦想的勇气选择来北京圆梦,现在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颇有建树,成为“青蛙”变“王子”的童话缔造者。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的意义就是经历过很多磨难却从不放弃,而成名的代价就是许多埋首奋斗的日子。

阿宝——乡村歌手缔造的传奇

阿宝,原名张少淳。上高中时,有部香港电视剧里面有个叫阿宝的特别像他,同学便给他取了个“阿宝”的绰号,现在阿宝成了他的艺名。1969年,阿宝出生于山西大同郊区的一个村子里。他从小酷爱唱歌,时常跟着收音机唱,天生的一副好嗓子使他走到哪里都很受欢迎。

阿宝12岁时去考艺校,当时艺校很难考,5000多人争一个名额。阿宝嗓子好,没想到就在他满心欢喜以为肯定被录取时却发现自己被人顶了。这对他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他感到“人生的花未开就枯萎了”,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阿宝都萎靡不振,性格也变得孤僻内向了。

初三那年,他揣着30元钱独自一人偷偷去了北京,这是他第一次出远门,他跑到中央音乐学院恳求老师收下他,可老师说:“你太小了,上音乐学院必须通过考试。”无奈阿宝只能打道回府。这之后,他还考过市里、县里的歌舞团,但却因没学历、没受过专业训练而被拒之门外。

1986年,阿宝上高三时,经常利用周末去市里一家宾馆的音乐茶座唱歌,一星期唱两次,唱到晚上9点钟再骑车回去。虽然是业余歌手,但他比专业演员都受欢迎,场场爆满。没唱多久,经理委婉地对他说:“阿宝,歌舞团的人说了,有你在他们就不演了,没办法,只能让你走。”

阿宝高中毕业后便进了戏班子开始“走穴”生涯,内蒙古、宁夏、甘肃……他的足迹踏遍了这里的沟沟坎坎。演出条件很艰苦,搭台、搬道具都要自己亲自动手,晚上打地铺睡在后台。多年走南闯北、颠沛流离的生活让阿宝对人生多了一份感悟。

后来,阿宝开始在一些歌厅或酒吧唱歌,逐渐小有名气,直到有一天中央电视台一名导演在酒吧里发现了他。这位导演推荐他去参加2004年中央电视台西部民歌大赛。此前阿宝参加过无数次歌唱比赛,几乎都在首轮即遭淘汰。专家说他唱法不科学,发声位置不对。可这次阿宝没有空手而归,他获得了民歌改编组的铜奖。李双江老师对他的评价是:“阿宝这人了不得!”就是那次比赛让阿宝开始崭露头角。阿宝说,他人生有两大转折点,一次是西部民歌大赛,一次就是《星光大道》。

2004年10月,阿宝参加了中央电视台首期《星光大道》节目,这是一次完全由观众作评委的节目,观众把冠军给了这位完全从民间摸爬滚打上来的平民歌手。这一次,阿宝哭了,像个率真的大男孩,他哽咽着说:“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拿第一……”观众席上很多观众都被感动了,人们记住了阿宝。之后,阿宝真正走上了“星光大道”,不仅赴澳大利亚演出,还接到许多大型团体的演出邀请,央视十几个栏目纷纷邀请他做节目。阿宝说,希望能把乡土民歌推出去,让晋陕蒙民歌在中国歌坛占一席之地。

阿宝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常去偏僻的乡间采风,我知道在乡间,有很多的人唱了一生仍然默默无闻甚至穷困潦倒,我会把最无限的敬重给他们,敬重他们的精神,那才是民族的魂……既然没能长在田野,又进不了花园,就让我在山谷里做寂寞的百合吧,野百合一样有春天!”

张亚东——音乐才子梦圆京城

张亚东1969年出生,22岁时到北京发展,之后帮王菲创作歌曲,取得巨大成功,至今已成为王菲御用制作人,并帮助港台以及内地无数歌手和音乐人创作歌曲、制作专辑,其中包括朴树、王菲、黄耀明、陈晓东、阿琳等。他对音乐的操控能力极强,有着深厚的音乐功底,在国内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贾樟柯电影《站台》曾被国外影评用一句话赞誉——20世纪80年代,漂泊的中国青春。同样在上世纪80年代,同样在山西,如今早在流行音乐界享有极高声誉的张亚东也实践了自己那“漂泊的中国青春”。不同的是,影片中的崔明亮最终在《好人一生平安》的电台点歌中归于平静的家庭生活;而张亚东则在“要等到2000年,奇迹就会出现”的严密规划下,以不可动摇的决心一步步实践着自己的音乐理想。为此,他忍痛割合了一段美好的婚姻,以至于现在的他虽然事业成功,身边佳偶不绝,但一直没有再次走进婚姻的殿堂。

大同市歌舞团是张亚东开始他音乐梦想的第一站,那时张亚东天天抱着吉他在文工团宿舍里自弹自唱,唱的都是《爱你在心口难开》、《迟到》这些流行歌曲。

1988年张亚东从二电厂调入了矿务局文工团,就全身心投入音乐学习。当时的同事说,“亚东对音乐达到了着迷的状态,整夜泡在工作室里,经常就靠一罐可乐、一盒烟和一个面包来提神和解饿,那时他月工资只有70来块,常常等不到发工资就花光了,有时我们早晨来上班看见他,他就伸出手说‘哥儿们没钱了,借点儿钱买个面包吧’,太苦了。”

1992年底,张亚东从矿务局辞职,决心去北京发展,对此,他的朋友们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之前张亚东就对他们说过,“今后一定要去发展,他不相信自己比北京的音乐大腕水平差。”张亚东没有什么钱,走的时候还向同事们借钱做路费。

张亚东出生在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这里发展落后,但民风纯朴,张亚东家门外还保留着一段年代久远、残破不堪的黄土城墙。他的母亲对记者说,亚东第一次去北京是在六岁,到了北京以后,他兴奋得不得了,那时候他喜欢画画,画了很多画,有一幅画上画着长长的铁轨和闪闪发光的天安门。

30年后,张亚东从一个小城少年成长为中国顶尖的音乐制作人,在他幼时心中的圣地首都画出了人生最美丽的图画。然而从大同的站台,到金光闪闪的天安门,他走过一段艰辛而漫长的岁月。他为了音乐,为了成功,付出了孜孜不倦的努力,一切看来光鲜亮丽的表象背后都是加倍的勤奋换来的。

郭晓冬——梦想改变命运

郭晓冬出生在山东临沂的农村,虽然父母都是以务农为生的农民,但全家人对文艺的爱好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郭晓冬十多岁的时候,尽管村里文化生活贫乏,没有合适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文艺特长,但种种因素都没有阻挡过他身上继续疯长的艺术细胞,反而让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套自娱自乐的方式。每到农闲的时候,郭晓冬家里肯定成为村里的表演基地,青年人聚在一起自编自演、唱歌跳舞,度过了无数快乐时光。虽然村民们对于年轻人的文艺热情给予了不务正业的评价,但郭晓冬仍然乐此不疲,而正是这些文艺特长让郭晓冬这个农村娃走出了小村子,甚至成为县城里的一大名人。

郭晓冬有一大爱好就是看文艺方面的书籍,从村里的小书店到单位的图书室,特别是《大众电影》是郭晓冬的最爱,每期必买。而没想到的是就在1992年5月,《大众电影》上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里的豆腐块文章却从此改变了郭晓冬的命运。上面写着一则电影学院夏令营启事,只要交500元钱就可以参加。拿着东拼西凑的500元钱,郭晓冬来到北京,仅仅半个月的夏令营时光,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精彩世界的窗口,他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表演,见到了热火朝天的排练厅,见到了以前只会出现在想象中的场景,之前遥不可及的理想已经找到了实现的途径,那就是报考北京电影学院。

郭晓冬感到一股前所未言的力量驱使着他,回到家之后,他不顾父母强烈反对,辞去印刷厂的一份旱涝保收的工作,带着借来的120元钱,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直到现在回想起来,郭晓冬甚至觉得当年的自己有一种悲壮的义无反顾。

郭晓冬第一次考试是1993年考中戏,之后考过北京电影学院,但都没考上,但他还是决定不回老家,在北京待着。那段日子过得相当艰苦,郭晓冬从事过无数职业,从服务员到售货员,再到跟表演沾边的酒店里的歌手和主持人,曾经的梦想在残酷的现实里被打磨得越来越模糊。

到了1995年,郭晓冬遭遇了人生的最低谷,数年的漂泊让他感到疲惫,而经济上的落魄使他想到了回老家。就在他打定主意准备回家的时候,或许是命运的安排,他的一个老乡准备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为了找一个伴,他劝说郭晓冬和自己一起考试。起初,郭晓冬根本没有信心重新来过,失败的经历仍然历历在目,但是,最后还是经不住反复劝说,郭晓冬终于动了心。这一次,他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北京电影学院,实现了自己的从艺愿望。

坚持最初的梦想别把它丢在路上,郭晓冬凭着他持之以恒的毅力站在了梦想中的舞台上。

标签:;  ;  

村里的星星_阿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