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民收入的分类金融供给方案研究_农民论文

面向农户增收的分类金融供给方案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户论文,方案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70(2009)-05-0075(04)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2008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2009年的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要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最大限度地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和农村内部增收空间。然而,长期存在的“三农”难题并没有因为全社会的重视而得到根本解决,我国政策层的高度关注与“三农”难题的现实都亟需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因此,笔者以农民收入增加为主线,试构不同信用担保方式下的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体系,并提出分类解决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方案以供决策层参考。

一、农户的界定

农户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和消费单位。舒尔茨、波普金的“理性小农”命题和蔡亚诺夫、波兰尼、斯科特的“生存理性”命题都是农户研究中的两个经典命题。

我国学者张杰则认为,“中国的农户肯定不是舒尔茨、波普金意义下的理性小农”,中国的农户“维持生存比兼取利润更现实也更重要,‘老婆孩子热炕头’相对于生产利润的取得,更能成为农户所选择的‘幸福’”。[1]这是在特定时期农户的阶段性特征,显然不能解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出现的大规模的农民跨区流动,更不能解释我国近些年来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态势,加之发展中国家以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村经济特征,就使得农户经济成为研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起点,农村金融则是农户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在现实中,农户的经济行为具有多种特征,呈现出经济与非经济目标并存、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融合、行为的一致性与多样性并存的特点。但从人类历史的长期演进来看,农户作为生产和消费的结合体,其行为决策受经济机会的诱导与制度环境、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理应纳入“理性经济人”的范畴。

特别是我国实行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产业组织形态由农村基层组织到以小规模、分散化为基础和基本单元的农户家庭经营。作为独特的社会经济微观实体,农户经营总目标是在众多约束条件下追求多重目标综合的利益最大化。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改变农户选择的约束条件,使农户具有自生能力。因此,在农户多重目标综合利益最大化与农户自生能力培育之间存在着许多可以选择的途径,在不同的途径下可以选择不同的金融供给方案。

二、构建直接面向农户收入增加的分类金融供给方案

由于我国各地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差异很大,因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围绕农民增收中经济主体最终表现出来的需求形式,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1.“造血”机能培育解决方案:“小额贷款”+“贷款担保机构”+“创业指导”

在我国农村的贫困地区,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被用于农户看病、小孩上学和支付乡村干部工资等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用于教育和看病的贷款往往是缺乏还款来源的贷款,即使提高贷款利率,其结果也无非是进一步提高贷款违约率,造成不良贷款的增加。加之农村金融通过低利率和资金支持基本成为了支援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融资工具,这种政府使用的包括低利率政策在内的选择性的信贷政策造成了稀缺资源的低效配置和金融机构的低效运行,并使得农村信贷资金为了规避风险,往往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重点发展的部门以及有关系网络的富裕农户,而为数众多急需资金的小企业、小商业和农户则被关在正规金融市场的门外。然而,这些小企业、小商业和农户恰恰是最需要资金的群体。这就是目前非正规金融在农村贫困地区盛行的根本原因,这一强大的市场需求亟待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虽然乡镇银行、小额信贷、农村信用社这些金融机构的建立在解决资金需求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农村贫困地区急需培育的是贫困农户的还款能力,这就需要相应的担保机制和创业指导两方面的机制建设,也是提高贷款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应该着手建立农村小额信贷体系,在该体系下将贷款支持、信用平台和技术服务相结合,实现扶贫、高还贷率和机构持续发展三者的协调,为小额信贷机构的建立和运行提供制度保障,不断提高小额信贷机构的经营水平。

国内外经验表明,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的运作成本比其他贷款要高,应采用市场利率,才可能实现运作机构和这项业务的可持续发展。[2]因此,这一方案的主要措施有:①将小额信贷从扶贫功能转向造血功能,取消政府的小额信贷贴息政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减少政府干预,允许小额信贷机构在法律监管下自由决定利率。②由政府出资或部分出资设立小额信贷担保机构,鼓励设立营利性的商业担保机构和合作担保机构,为合适的项目提供担保,分散农户的贷款风险,为其从金融市场获得资金创造条件,同时建立农户信用平台。③小额信贷机构应将贷款支持和技术服务相结合,指派懂技术的人员专职负责技术指导和借款人业务,并要求借贷人必须参加互助互保贷款小组,再由贷款小组组成一个贷款中心。如图1。

图1 依靠小额信贷培育农户造血机能的融资途径示意图

在实施这种方案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问题:①在推进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同时,进一步争取有效政策措施,通过非政府组织升级为商业银行、原有的商业银行向小额信贷服务扩展、新建专门的小额信贷商业银行等三种途径来提高农村小额信贷的信贷支持力度。②着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小型金融担保公司,初期担保基金的原始本金可由国家扶贫资金、地方政府财政和捐助性资金共同构成,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同时逐步发展农村直接融资经纪公司、农村租赁公司、农村信托公司等。③依据农户的还贷情况建立全国联网的农户征信系统,使农村金融组织能够通过该系统方便、快捷地了解农户的信用记录,以便为其放贷提供必要依据。④强调为中低收入人群、中小企业提供额度较小的金融服务,并强调小额信贷机构自身的独立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可借鉴尤努斯的乡村银行的内生性约束机制,将5~10个贷款户划为一个小组,允许农户自愿、自发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对贷款进行内部评估,相互监督,即参加贷款小组的农户才能获得小额贷款,把农户自身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在享受资金余缺互补的同时享受到投资回报,以此降低银行的管理和监督成本。⑤为农户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组织农户进行生产自救,优先贷给用于生产自救的农户。

该方案中,小额信贷机构、小额信贷担保机构与农户形成了互利合作关系。在进行严格的信息甄别后,担保机构为一些信用良好、具备技术支撑而又缺乏抵押资产的农户提供担保,按照农户的担保要求提供相应的贷款担保。小额贷款机构在担保机构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后,还应配备专职人员,根据农户提供的生产自救方案进行相应的技术甄别,在贷款的同时,要向农户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和技能指导,并对农户是否参加互助互保贷款小组进行考察,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贷款信息,承担的信用风险也会随之降低,之后再按照正常的贷款程序提供贷款。此外,小额贷款机构还可以与若干担保机构合作,充分利用担保机构本土化的优势。贷款农户虽无需提供任何抵押和担保,但必须参加贷款小组才能获得小额贷款。

2.农业产业化经营解决方案:商业性金融机构+龙头企业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在我国农村的一些较发达地区,如江苏、浙江省等东南部地区,农民对春耕生产的贷款需求明显下降,而农村的专业大户、工商企业却表现出对资金的旺盛需求,生产性借贷资金的投向主要集中在高效农业生产和非农产业上,农民对信贷资金的需求规模和依赖性也在增大。这些地区大多具备产业较成熟、金融业发展水平较高、支持金融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信用环境)较为成熟等特点,依靠政府的引导最容易获得产业化经营成效,如有些地区(像浙江省温州市的鞋城)的产业化经营已经自发形成规模。在这些地区的金融支持中,国家投入严重不足,各地缺乏农业产业化的启动资金,中国农业银行又主要支持区域资源优势显著、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而大多中小企业依然存在贷款困难的情况。在这些地区,农村金融供给方案是依靠金融支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制定宽松政策,大力发展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培育和发展有效率的商业性银行机构,依靠适当的制度激励助推城市商业性金融进入,[3]主要面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具体措施包括:①允许、鼓励经营业绩良好且以当地主导产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城市商业银行机构进入,充分发挥其管理链条短、决策迅速等优势,围绕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当地中小企业来开展业务。②放宽商业性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的经营范围,对优先到发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的城市商业银行进行补偿,形成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的错位竞争格局。③充分发挥当地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允许其入股金融机构,并以其信用作担保,让其将一部分资金放在银行或者农村信用社里作为押金,然后担保公司则根据公司内技术人员反馈的信息,给信得过的农户进行担保。当然,也应围绕当地主导产业为更多的中小企业争取贷款,让龙头企业和当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己经营、管理。通过这些措施,从而较大地降低信用风险,实现联动经营、联动发展。④以国家为主设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并组织和引导民间投资,将城乡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见图2。

图2 助推商业性金融机构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场模式

在实施这种方案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问题:①避免出现以往财政与金融不分的混乱关系,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应由国家和当地财政支持为主、金融支持为辅,而商业性投资领域则应以金融支持为主、财政支持为辅。②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投资当地经济建设,应当与当地农村信用社享受同等的优惠政策支持,并应与各种支农项目资金、产业化资金有机结合,共同推动新农村建设。⑧大力发展当地龙头企业参与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这不仅可以为当地提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促进农业生产技术、信息与资金的有效结合,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农村诚信建设。④该方案比较适合当地有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以及围绕龙头企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群的地区,这些地区的社会诚信水平和法治水平较高,银行在提供贷款的同时还能吸收较多的存款。

该方案中,通过金融支持当地的产业化经营,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农民在本地的非农就业,对提高农民收入意义重大。担保机构的设立最好采取优惠政策吸收当地龙头企业加入,因为有当地龙头企业的信用作担保可以基本实现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直接的贷款交易。对当地优先扶持的支柱产业或新兴产业(如旅游观光业),政府应提供包括金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信息、销售和技术培训等一系列的支持。还可通过吸收地方政府、民间资本或外资入股等措施设立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采取股份制经营,将城乡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也应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到协调和服务作用,成为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桥梁和纽带。

3.科技兴农解决方案:政策性银行+科研机构信用担保+公司+农户

在我国农业科技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农业发展基础较好,农业劳动力充裕且素质较高,但目前的现状是:①金融部门因害怕发生农业生产亏损带来风险而惜贷。②农户缺少资金投入市场看好的项目。③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很难找到具有资金实力运作和转化科技成果的对象。④农村市场流通领域掌握了回报丰厚的商机和信息却找不到具有实力进行生产的农户。因此,应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作用,积极鼓励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在这些地区,农村金融供给的方案应包括:依靠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支持进行长期的农业开发;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建立“农产品价格补贴基金”,以消除农场主的市场风险,激活农场主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研机构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主要面向科研机构、涉农公司和农户提供金融支持。具体措施:一是每年由政策性银行采用招投标方式,面向广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部门及涉农公司和农户发布信贷政策和招标信息,由农户、涉农公司和科技部门自行相互联系结队,共同向农行申请贷款和投标,再由银行分别对农户和农技项目进行审查、评估、论证,最终确定合作方式。二是采取签订合同的合作方式。即银行首先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相关技术部门签订合作协议,由银行信贷人员与科技人员一同深入公司和农户进行评估论证,再和农户签订贷款协议,履行至少有三方参与的信贷手续。三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可以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和涉农公司开展联合与合作。四是建立科技贷款风险基金制度,初期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项目启动后从科技项目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科技贷款风险基金的来源,专户存入银行或信用社,用于科技项目发生风险后的损失补偿;科技贷款原则上要参加贷款保险,以减少意外事故发生带来的损失。五是贷款由签订合同的科研部门统借统还,避免出现千家万户直接向银行贷款、贷款后难于管理的状况,且由科研机构和科技贷款风险基金共同承担项目风险。见图3。[4]

图3 以政策性银行为主支持科技兴农的融资途径模式

在实施这种方案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问题:①将基地建立在农户的土地上,实施产前提供种苗、肥料、农药,产中指导农民技术,产后回收产品的一条龙服务,将科研成果、技术、种苗与农业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形成规模化的农业产业链。②地方政府要发挥组织实施的作用,形成“县统筹、乡镇负责、村主抓、农户实施”的分工负责、层层落实的管理制度,同时要充分发挥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③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地域性,要提高技术使用效率,就必须使农业科学技术与当地生产条件相结合,实现技术的本地化,同时,每年要有计划性地推荐适合的技术。④要完善对科技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激励制度,对于成果的产业化效益,要实行“技术折股,按比例提成”的激励机制。⑤该方案比较适合农业科技发达的农村地区,重点是要强化科研机构的参与力度,并以此作为考核科研机构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该方案中,通过政策性银行的大力支持和科研机构的参与,可有效地弥补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通过农村新技术的推广,在当地引建科技主导产业,可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并引导当地涉农公司和农户参与项目招标,充分发挥当地技术骨干、科技致富能手、科技大户等乡土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而他们的科技示范成果是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学、见效快且能使周围农民零距离地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巨大财富。此外,由政策性银行将贷款发放到科研机构而不是涉农公司和农户,还可有效解决贷款风险和信用担保等难题。

上述三种不同的模式,虽然在设计时是针对不同的农村地区,但同一地区也可能适合两种以上的方案,因此,各地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模式。

三、结语

笔者以农民收入增加为主线,围绕农村金融需求为不同地区提供了分类解决农村金融有效供给的三个方案。在这三个解决方案中,都把信用担保作为了一项重要内容,分别采用了互助担保、龙头企业为主担保、科研机构为主担保的方式,然而,这三种方式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同时也构成笔者后续研究的基础。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依然无法解决农户自身担保的难题。这是因为,从我国的现实来看,土地作为农村的命脉,是广大农民所拥有的最重要资源,而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产权模糊,农民还缺乏符合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规定的可供抵押的合格资产,这就严重地影响了金融机构支持农户增收的积极性。因此,土地制度改革作为解决我国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应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适时解决。

标签:;  ;  ;  ;  ;  ;  ;  ;  ;  ;  ;  

提高农民收入的分类金融供给方案研究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